•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赵匡胤去武庙祭拜,在看到白起时,赵匡胤勃然大怒,表示白起不配待在上面,为何动怒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3-19 12:00:24 浏览量(来源:小严

    [摘要]赵匡胤去武庙祭拜,在看到白起时,赵匡胤勃然大怒,表示白起不配待在上面,为何动怒?老赵动怒实属正常,若是你照样怒发冲冠首先我们的先搞清楚时代背景,大宋王朝开国之初...

    赵匡胤去武庙祭拜,在看到白起时,赵匡胤勃然大怒,表示白起不配待在上面,为何动怒?

    老赵动怒实属正常,若是你照样怒发冲冠

    首先我们的先搞清楚时代背景,大宋王朝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封建王朝的,纲常伦理,被五代十国的铁蹄践踏的体无完肤!

    新朝初始,迫切需要新的秩序来维护帝国的法礼正统。


    再者赵匡胤要向世人宣告,他所建立的是比肩秦汉唐的强大帝国,致力于打造太平盛世,,不是刚刚过去的唐末五代乱世 全靠武力杀戮来维护统治!更不是全看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可以肆无忌惮的滥杀无辜!

    还有我们得了解白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可是长平之战坑杀40万降卒的刽子手!杀杀的山东六国诸侯谈虎色变!总计杀戮诸侯军队,达100万以上,史称“人屠”这类人物纵然能力再强,对当时秦国的功劳再大,对人类文明的人道主义层面来说,那是无法饶恕的罪过!不将其刨棺鞭尸都不错了,还敢在这里供世人膜拜?

    同是,我们也需要知道赵匡胤又是何许人也,他是北宋王朝的开国之君,通过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成为一代帝王!

    他先后平定后蜀,南汉,南唐,等,五代十国割据政权,基本平定中原各路藩镇割据势力,平定了地方反叛势力,同是基本结束五代十国,近半个世纪互相攻伐的乱世。老百姓基本上可以得到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他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贡献是非常关键的!


    而且赵匡胤虽然武将出身,但其比较注重压制武将权利,重用文臣,士大夫共治天下,防止武将造反!对两宋300年统治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赵匡胤是比较注重人权的,不喜好滥杀无辜,同样爱屋及乌也不喜欢白起这类杀人魔王!

    赵匡胤去武庙祭拜,在看到白起时,赵匡胤勃然大怒,表示白起不配待在上面,为何动怒?

    不光白起,就连关羽、张飞这样有巨大威望的名将都被移出了武庙,而赵匡胤此举背后则大有深意。

    所谓武庙,即武成王庙的简称,始于唐朝,供奉以姜子牙为首的一干历朝历代的名将。

    武庙与文庙对应,能入驻武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可谓是最高殊荣了。

    公元963年,宋太祖赵匡胤刚刚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一日他出宫巡游,不知不觉来到了武庙。

    武将出身的赵匡胤,自然对于那些前朝名将崇拜有加,于是便带头进入了武庙祭拜。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看到白起的塑像在武庙中,且名次非常靠前时,突然勃然大怒,命人将白起的塑像移出武庙。

    无论身边随行官员如何劝阻,赵匡胤都不为所动,他认为白起不配呆在武庙中供人祭拜。

    要知道,入驻武庙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武将是否有立下赫赫战功。那么,白起到底配不配呆在武庙中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白起都不配,那估计没几个武将有资格呆在武庙中了。

    白起可谓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传说,战国名将云集,但是最耀眼的要数白起了。

    他出身平民,由于秦朝变法后采取军功爵制,白起得以在军中效力,接下来便开启了他开挂的一生。

    公元前293年,秦国发兵攻打韩、魏两国,由白起担任主帅。这是白起第一次统帅大军指挥一整场战斗。

    当时,秦军只有10万人,而韩、魏联军则人数高达24万,且据守险要之地,易守难攻。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秦军这次没什么胜算。

    结果,这一仗的结果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白起利用韩、魏军队缺乏配合,加上大军调动不便的特点,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策略,成功歼灭了这支24万人的部队。

    白起因此一战成名。

    此后,白起不断率领秦军攻城掠地,打得各国叫苦连天。

    就连中原大国楚国,都在白起的攻势下屡战屡败,丢失了大片城池,连楚国的都城都落入了秦国手中。

    而白起的巅峰之战,当属长平之战了。

    当时,秦国派出大军攻打赵国,赵国派出擅长打防守战的老将廉颇出战。

    廉颇不亏为名将,明明赵国军力远不如秦军,然而在廉颇的指挥下,秦军却硬是拿赵军没办法,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

    秦国见久攻不下,便采取计策,使得赵王临阵换将,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了廉颇统帅赵军。

    与此同时,秦国也偷偷换将,将白起派到了前线指挥作战。

    虽然赵括寂寂无名,之前没带过兵打过仗,但是他爹是赵奢,那可是第一次上阵就大败秦军的怪物,所以白起并未小瞧赵括。

    如果说当时有奥斯卡奖的话,那么白起一定是当年的影帝。

    赵括虽然只会纸上谈兵,但是这种人对于数据反而比其他将领要跟重视一些,他很明白,明面上的实力,赵国远不如秦国,赵军输不起。

    因此他一开始是非常谨慎的,虽然赵王定下了主动出击,与秦军决战的方针,但是这一仗具体怎么打,还是他这名主帅说了算。

    出于对秦军的警惕,赵括一开始打得很保守,他起初只派出部分军队攻打秦军偏师。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且战且退,最后干脆支撑不住变成溃败。

    赵括担心是对方诱敌深入之计,并未派赵军追击。

    一次两次可能是用计,但是这种情况出现十次八次,就算是假的也变成真的的。

    在赵括看来,秦军并不像传闻中那么厉害,也许,他和他父亲赵奢一样是个军事天才。

    于是,赵括打得越来越大胆,他都不知道自己何时已经远离大后方,孤军深入上百里了。

    而这段时间里,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且战且退,总让赵军产生差一点就能消灭秦军的幻觉。

    赵括越来越急躁,想方设法要和秦军进行决战。殊不知白起已经布下天罗地网,赵军已经插翅难飞了。

    一日,赵括收到后方急报,军事重地百里石长城已经落入秦军手中,赵军已经被断了退路。

    赵括这才知道上当里,他立刻下令全军调转马头,拔营回撤。

    白起等的就是这个时候,趁着赵军拔营造成混乱,秦军分三路包抄赵军,把赵军分割包围,将其各个击破的意图昭然若是。

    不过赵军的兵源质量在战国七雄中都属于拔尖的,又遇到此等绝境,因此反抗非常激烈。秦军的包围网几次差点被突破。

    到了这一步,比拼的已经不是将领的能力了,而是士兵的战斗力。

    为了消灭赵国主力部队,秦国发动举国之力,大量征召士兵送往前线。

    在被围困四十六天后,由于粮草耗尽,赵军才投降。

    由于见识过赵军的恐怖战斗力,为了以免这些俘虏成为秦国的祸患,白起下令将赵军士兵给坑杀了。

    这种行为在当时是非常受人诟病的,即使秦国自己人,也有不少对其行为大加指责,认为完全没必要。

    白起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因此,后来唐朝建立武庙,白起成为了最早一批进入武庙的名将之一。毕竟他战功够硬,人品也不差。

    可惜到了赵匡胤这里,白起却成了罪大恶极之人,赵匡胤第一时间将其搬出了武庙。

    赵匡胤这么做,倒不是他讨厌白起,而是时局需要。如果他不这么做,就会寝食难安。

    事实上,就在白起被赶出武庙后不久,赵匡胤又移出了一批名将。

    其中包括吴起、孙膑、廉颇、韩信、彭越、周亚夫、段纪明、邓艾、陶侃、关羽、张飞、杜元凯、慕容绍宗、王僧辩、吴明彻、杨素、贺若弼、史万岁、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等人。

    而赵匡胤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大有讲究,这就要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了。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虽然他上位的整个过程都是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则来办,十分的温和,而且他对待柴荣的后人也不错。

    但是兵变就是兵变,其本质和那些起兵反叛坐上皇位的武将,没什么区别。

    而五代十国之所以会这么乱,就是因为这些武将。

    赵匡胤是有大抱负的人,他要终结这个乱世,首先就要整顿武将。

    因此他当上皇帝后,首先是完善了周世宗柴荣制定的朝廷体制,积极制约武将,既要用他们,又要防止他们威胁到自己。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杯酒释兵权了,其目的是让他的好兄弟腾出位置,他好重新规划军中职权。

    毕竟有兄弟在,做事总是缩手缩脚的,不够干净利索。

    但是这还不够,他要改变武将们的思想,将五代十国那股“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风气改掉。

    说实话,武将不是那些文人,大多大字不识一个,你和他们讲道理是白搭,因此赵匡胤打起了武庙的主意。

    武庙里供着的那些名将,都是当世武将、士兵们的偶像、目标,将武庙中的名将替换成符合赵匡胤标准的,可以引导武将、士兵们往赵匡胤希望的方向变化。

    而白起身上有两点为赵匡胤所不容。

    其一,不仁。

    这主要说的是白起坑杀赵国俘虏一事。

    问题的关键不在杀俘,而是他坑杀的数目实在是惊人,足足40万人。

    在赵匡胤看来,白起此人是十足的暴虐之徒,根本没有仁爱之心。

    如果宋朝的武将和士兵都向白起学习,那岂不是一个个都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弄不好哪天出点问题,下面的军队就反了。

    其二,不忠。

    这个就要从长平之战后面说起了。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军主力被完全消灭,已经无力阻挡秦国的大军,灭国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然而此时秦王却接受了赵国的求和,下令退兵。

    当然,这并非秦国仁慈,而是长平之战,秦国伤人一百自伤五十,国力大损。

    不过后来赵国毁约,于是秦王又下令大军攻赵。

    然而白起知道此时出兵,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胜算大减,于是称病不出。

    秦王只得派其他大将攻打赵国,结果秦军久攻赵国不下。

    秦王再次征召白起,白起依然称病不出。

    这在赵匡胤看来就是不忠的表现。

    赵匡胤身为皇帝,自然认为臣子应该无条件服从君王的指令,至于这命令是否合适、是否正确,则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他只知道,白起屡次违抗王命,就是不忠之人。

    让这种人呆在武庙,作为全天下官兵的表率,岂不是误人子弟?万一下面的将官们有样学样,都抗命,那军队岂不是要失控?

    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说白了就是军队失控,君王无法掌控军队引起的。

    所以,从赵匡胤的角度来看,这不仁、不忠的白起,不配呆在武庙里。他呆在武庙里一天,赵匡胤便会寝食难安一天。

    不过,仅仅将一个白起踢出武庙,远远不足以起到引导、教化武将的目的。

    所以赵匡胤后来又对武庙中的名将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很多我们现在耳熟人详的武将都被请了出去。

    其中就有在民间声望极高的关羽、张飞。

    其实,把他们二人赶出武庙的原因,和白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先说关羽,我们都知道,关羽曾经有段时间迫于形势留在了曹操身边。

    在赵匡胤看来,甭管什么原因,这就是不忠。按他的观点,关羽就该挥刀自刎,以死明志,这样才有资格呆在武庙。

    至于张飞,则是不仁。

    没办法,张飞打仗有勇有谋,又对刘备忠心耿耿,唯一的缺点就是对手下人太狠了。

    狠到什么程度呢?看看张飞的死因就知道了,硬是把手下人都逼了。确实有些做过头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仁和忠就是赵匡胤筛选武庙名将的标准,也是教化武将、士卒们的方向。

    很多人都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根源在于宋太宗赵光义,现在看来,这个看法是不对的。

    早在赵匡胤时期,北宋的国策就定下来是重文抑武了。

    否则,赵匡胤干嘛要用教化这种文人的方式来改变那些武将们?

    而且,让武将文人化,用仁与忠来约束他们,才能从根本解决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轮流做皇帝的问题。

    毕竟一群讲究忠与仁的武将,就算再有野心,也只是想要当封疆大吏、一方诸侯,是绝对不会有做皇帝的想法的。

    可惜赵匡胤万万没想到,他之后的历代皇帝将重文抑武发挥到了极致,重文抑武变成了重文轻武。

    原本平起平坐、互相制约的文武大臣,却变成了文臣骑到武将的脖子上作威作福。

    这导致了宋朝军力的迅速衰弱,原本横扫诸国的大宋禁军成了摆设,每年花钱无数,却是个花架子,谁都打不过。

    就连小小的西夏都能欺负宋军,这是何等的悲哀。

    如果宋朝多些向白起、关羽、张飞这样的武将,又何至于此?如果赵匡胤泉下有知,大概也会后悔当初的行为吧。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