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工分是劳动报酬,没有劳动能力没劳动哪来工分。分粮分两块,一块是按人口分的叫人口粮,有时还分大小人口。...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
工分是劳动报酬,没有劳动能力没劳动哪来工分。
分粮分两块,一块是按人口分的叫人口粮,有时还分大小人口。一块按工分分的叫劳动粮。人口粮占生产队粮食收成七成以上(除上交公粮、种子、周转粮储存等)。
我看到有的人讲到没劳动能力人要拿"钱"买粮,这是事实,但没劳力人"钱"从何来,这里有人只讲穷饿,不讲其他,那可想而知,就是没劳力人分到人口粮。那没钱买,岂不还是饿死。
在当时,没劳动力又无依无靠,上"五保",吃穿住用由民政和集体负担。后来还有福利院,集中五保老人供养。
有人虽然本人没劳动能力,但有赡养抚养义务的人、家中其他人帮忙。象我们民办教师,有工资,有假日劳动工分。另外,我们民办教师的人口粮是吃平均粮,不提成劳动粮的。河工等公益负担在生产队后期也减免的。
再是没劳力的困难家庭还有救济款、救济粮。
对于没劳力的军属(当兵期)有工分补助,我64年当兵后生产队每年补200多个劳动日。有优抚救济贷款优先考虑。
烈属是全包的。我们生产队三个烈属。一个是烈士儿子,先接替我当耕小教师,后安排进供销社。
另是烈士父母,年纪较大,有人服侍,不仅吃平均粮,每年另补一二百斤一人,基本保证天天有顿饭,生活比我们好。两老也心好有人缘,我小弟从小在家,老太常把他叫去吃碗米粥米饭。场头晒粮,她也能穿个带口袋大围裙去场上扒几斤稻谷杂粮的,人们只当没看见,连直杠头贫协组长、场头看粮员对她也不管的。队长干脆和二老协商,每年1人再加100斤,达到500多斤,但不能再到场头扒了。
在社员会上通过时,只有个楞头青不满,被众人驳的哑口无言面红耳赤。直杠头还讲了这二老儿子与他小时为友,以后一齐当民兵,他去参军在盐城伍佑战斗中牺牲,妻子改经过……。年纪大的都记得,这叫不叫阶级教育我不知,但我们都感动。我写过《范六嫂》一文,就讲的这个烈士妻子的事。那是我刚记事后的事!
最后我要说的是,没劳力的人及家庭,总体生活当然相对苦些。比如我小家庭时,我民办教师到81年时才拿31元(高工资了),我住校离家又当初中校长,爱人一人在家劳动,身体不好,3个小孩。她一年做250劳动日,虽我吃平均口粮,但那4口要扣劳动粮,这250工加我假日几十个工,每年也就百把斤劳动粮,幸好大多年数是不分大小口,另外,我在的学校都有园地的,住校老师有贴补,我基本上带到校吃的是我口粮,不占家中的。就这样,六七十年代里,除过年过节,家中中午吃干饭烧个豆腐青菜汤也是我星期日回去这一天。直至70年代后期,我爱人养口母猪,生活才好过些。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
六七十年代,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社员们集体劳动,共同生产,各家收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今日头条》中有楼主提出:“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如何计工分?怎么分粮?”下面根据我们当地那时的实际情况,具体回答这个问题。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中没有劳动能力,并且没有子女依靠的孤寡老人,与及失去劳动能力无依无靠的残疾人和失去双亲无依靠的孤儿等,国家把这类人定为“五保户”,保“衣、食、住、医、护”。“五保户”的油、盐、柴、米、醋,生吃死葬的一切费用全由生产队集体包了。吃“五保”的家庭,没有工分记,因为没有劳动能力,无法参加集体劳动。一切生活费用,全部由生产队集体报消。
当时生产队的粮食分配方案是:人口粮占口粮基数的70%,另外口粮基数的30%按劳动者工分的多少,推算到各社员帐上。而且未成年人口粮各年龄段都有统一标准数。“五保户”的口粮,按照成人口粮的70%同样推算的。
在每次分粮的时候,“五保户”家的粮食,按照他应得粮食数字,派专人为他把稻谷碾成米,然后把米送到“五保户”家里。食用油生产队按人口分配,“五保户”家应得多少,队长会派专人把应得油量送到他们家。盐和调味品,由生产队会计每月购买一次,送到“五保户”的家里。“五保户”家烧饭的柴草,队长也会派专人把生产队的农作物秸秆,送到“五保户”家烧茶做饭。
“五保户”家里的衣被,国家每年有两次向“五保户”送温暖活动。一次是夏季来临之际,公社有专人把夏季所穿的衣裤,送到“五保户”主人手中。一次是冬季来临之际,公社又有专人把“五保户”家所缺的棉衣、棉裤和棉被送到“五保户”主人手中,让“五保户”主人乐得合不拢嘴。有些能说会道的五保老人还编出了一首打油诗:
集体社会政策好,
失去劳力吃“五保”。
吃穿住医不用愁,
感谢祖国感谢党。
这就是六七十年代,我们当地失去劳动能力农民的生活状况,在党的关怀下,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