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对于李秀成,曾国藩还是怂了,他不敢让李秀成接受“凌迟之刑”,因为后果很严重,严重到影响整个家族。为何如此说?我们了解了凌迟这个刑...
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
对于李秀成,曾国藩还是怂了,他不敢让李秀成接受“凌迟之刑”,因为后果很严重,严重到影响整个家族。
为何如此说?
我们了解了凌迟这个刑法,了解了李秀成被捕后的经历,就会明白了。
1、凌迟之刑
(1)哪些人会被处以凌迟之刑法?
凌迟者,一定是罪大恶极之人。
采取凌迟之刑,就是对当时人千刀万剐,让其慢慢地死,一句话:必须让当事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忍受世间最大的痛苦!
从各朝代的情况来看,有这么几种罪过,那是必须凌迟。
一是谋反及大逆不道,二是杀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三是杀的无辜之人超过三个以上。
除此之外,就像《大明律》,还有更多规定,谋杀亲夫必须凌迟;雇工、奴婢杀死东家必须凌迟;杀死伯伯、叔叔、姑姑等长辈亲属,必须凌迟。
我们所知清朝最后一个被凌迟的人,就是江洋大盗“康小八”,民间俗称康八爷,此人杀人越货,伤及无辜性命太多了,慈禧下令凌迟。
(2)凌迟的行刑者和地点
凌迟的行刑者必须是手段极其熟练的刽子手,死得太早是不行的,如此就达不到目的。
这是手艺活,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手段高超的刽子手的,这就导致此刑法无法全国任何地方行刑,京城自然可以,省城大多也可以,一般地州和县城没有这个实力。
凌迟者,无不是大案要案的罪犯。极其重要的凌迟者,一定是要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批准的。
凌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其目的就是“威慑”,让民众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太平天国的一些重要将领受到了凌迟之待遇,比如石达开、幼天王洪天贵福等人。
偏偏奇怪的是,后来支撑太平天国的悍将李秀成,却没有被凌迟,只是一刀砍了脑袋,而且是曾国藩下的命令,这是为何?
2、李秀成曾经很英勇,被捕后和曾国藩交谈亲密
李秀成画像
李秀成出生于1823年,纯纯的穷人家孩子,一家人在广西给富人开垦种地。
8岁时,李秀成跟着舅舅这个私塾先生读了两年书,算是识了不少字。
识字了,李秀成也看些杂书,他最喜欢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了一遍又一遍。
这两本书,对他影响很大,一是造反是可以的,二是计策要会使用。
长大后,日子依然太苦,李秀成全家加入了洪秀全创建的“拜上帝会”,那一年是1849年。
1851年,洪秀全了领导了轰轰烈烈“金田起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平天国起义”。
这一年,20岁的石达开已经是最年轻的王爷“翼王”了,而28岁的李秀成只是成了一名圣兵。
起点不高,但李秀成此人勤快,而且有点文化爱学习,进步非常之快,重要的是东王杨秀清和翼王石达开都曾经提携过他,所以,获得了更多提升的机会。
很多年后,说起石达开,李秀成仍然敬佩不已!
1856年的天京事变后,由于杨秀清、韦昌辉先后死了,石达开出走,因此,李秀成、陈玉成等人获得了大量的机会。
李秀成没有辜负洪秀全,二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实现大捷,二破江南大营。可以说,李秀成通过自己的表现,成为了太平天国的军事担当,加上人缘颇好,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以说,从1856年后到1864年,李秀成就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直属麾下最优秀的将军。
曾国藩的兄弟中,曾国荃因为李秀成而受伤,曾国华在三河镇被李秀成的人打死。
可以说,曾家兄弟对李秀成恨之入骨。
1864年四月,洪秀成死,李秀成扶持起了洪天贵福当了太平天国的天王。
但是,终究大势已去。
六月,在守城未果的情况下,李秀成把马让给了幼王洪天贵福逃命,自己打扮成清兵出逃。后来隐匿在一个村里时,被村董陶大来知道了藏身之处,擒获后献给了朝廷。
得知李秀成被抓,曾国荃高兴坏了,开始给哥哥曾国华报仇,各种刑法一一使上,就是躲开要害,他也知道此人不能被轻易杀死,而李秀成一度气得骂道:
曾九!各扶其主,你生什么气?且兴灭无常,今天偶然得逞,就发疯了吗?
后来,曾国藩亲自审理李秀成,让其将太平天国的一些事情全部供出来。
李秀成和曾国藩经过几次对话后,开始在狱中写“书”,每天7000字,没多长时间,几万字就出来了,写得很详细。
大量删减后的内容
曾国藩仔细看完《李秀成自述》内容,对李秀成给了很高的评价,大赞是个英雄。但曾国藩同样做了一件事,将这内容做了大量删减。
很快,曾国藩安排人将李秀成杀死。
死前,李秀成仍在续写“天朝十误”和“防鬼反为先”等资料。
不得不说,加入太平天国,耽误了一个晚晴的作家!
知道自己即将被处死,李秀成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说道:中堂(曾国藩)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
当天傍晚,李秀成慷慨赴刑场,谈笑自若,这让很多人暗中竖起大拇指。
3、曾国藩没凌迟李秀成的原因
李秀成
按照惯例,李秀成非凌迟不可,级别够高,杀清军够多,甚至杀了曾国藩的兄弟曾国华。
为何,曾国藩快速处死了李秀成?而不是凌迟呢?
这事非常玄妙,曾国藩曾经单独审理了李秀成,而李秀成也写了自述。临死之际,李秀成竟然说“感谢中堂厚德,来世再报!”
这个过程一定发生了什么,这让李秀成和曾国藩走得很近。
会是什么事呢?
第一,有研究者说,曾国藩想要收了李秀成这个人才,而李秀成效仿三国姜维,准备诈降。
如果招降了李秀成,而李秀成后来又反了,曾国藩的罪过就大了。
更重要的是,李秀成曾经劝曾国藩单独“称帝”。
这就是大逆不道之事了。
这种事,一旦有了,哪怕不发生,只是和人探讨,都逃不过全家挨宰的命运。一句话,皇权问题,不容臣子探讨。
如果有这事,曾国藩只要没有造反的心,那就必须快快除掉李秀成,否则后患无穷。
第二,著名史学家罗尔纲说道,曾国藩为了邀功曾夸大和扭曲史实。
这就更厉害了,将领按照功绩邀请,如果曾国藩兄弟两做得事情和报上去的不一样,那即是“欺君之罪”了。
特别是,天京陷落后,大量财宝丢失不见,曾家兄弟都说没看见。但李秀成非常清楚,天京到底有没有钱, 毕竟,最后他是天京的主事人。
就这财宝,后来有多种版本,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被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运走了。
如上两种情况,存在的概率极高,这是影响曾国藩家族的大事情,一个搞不好,曾家无数人就会脑袋搬家。
这事如何压住?
不让李秀成被多数人接触,李秀成不能被其他官员重审。
如果对李秀成处以凌迟,在大庭广众之下,李秀成一旦倒塌一耙,曾国藩一家就危险了。
如果李秀成受到清政府他人的审讯,曾国藩这边也会大概率塌房了。
所以,留着李秀成,不如尽快杀掉,这才是上策。
这事慈禧会同意吗?
对于是否凌迟李秀成,最后的决定一定是慈禧和慈安下的,曾国藩不能单独决定凌迟不凌迟。但是,建议一定是曾国藩提的。
当时,不凌迟李秀成,对招抚太平军的余党是大有好处的。就这一个理由,慈禧二人又怎会不同意呢?慈禧等人已经厌倦了太平天国带来的巨大害处,结束越早越好,余党造反越少越好,所有能激起民变的行为,越少越好。
但我们回看那段历史,太不简单了,曾国藩和李秀成的距离实在是近。风险肉眼可见!
总之,在曾国藩和李秀成谈话后,在李秀成写了自述后,李秀成除了快快被杀,再没有第二个结局了,否则,夜长梦多。
仅仅那一句“中堂厚德,铭刻不忘”,就足以让曾国藩冷汗满身了!
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
都说曾国藩有权处置李秀成,那是抬举他了,也低估他了。
曾国藩何许人也,政治家中的战斗机,权谋家里的佼佼者,考虑事情深谋远虑,滴水不漏,古往今来无人能比,为千古第一完人。也就是说,中国几千年的阴谋家,没有一个人能跟曾国藩相比。
梁启超先生曾这样曾国藩:
"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
曾国藩心里明白,在慈禧眼里自己是一条狗,太平天国是兔子,兔死狗烹这个道理娃娃都懂。
所以曾国藩并没有像岳飞那样忘乎所以,而是保持清醒头脑,如履薄冰。
洪秀全死后,李秀成是当时太平天国的一号人物,曾国藩如果为李秀成向慈禧求情,或者先宰后奏私自处理李秀成,不但之前所有功劳一笔抹杀,而且还会给慈禧抓住把柄,削职为民,最后砍掉脑袋。
这就等于慈禧瞌睡了,曾国藩送了个枕头。
不信的话,看看曾国藩心思缜密、脑袋清醒到了什么地步。
消灭太平军,进驻南京之后,曾国藩顾不上休息,立马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建造南京八旗兵营房,奏请八旗兵速速来这里驻防;二是上奏裁撤数万湘军。
他给皇帝的奏折上言辞恳切地说,湘军征战太久将士思乡,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裁汰遣散。
而且曾国藩在奏折中对他个人去留也极力回避,因为他明白,无论怎么说,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解读。
但是,他却力劝弟弟回家养病。
他对弟弟说:
"古来成大功大名者,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曾文正公家书·致沅弟季弟》。
1864年(同治三年)六月,湘军克南京。曾国藩拥兵三十万,士气高昂,而且中国半壁江山尽入囊中,江南各地行政官员都是出自曾国藩门下。
而且这支军队是子弟兵,对曾国藩的忠心甚于清廷。
曾国藩的部属幕僚,如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等人,以及研究"帝王之学"的星相学家王闿运等出于各种目的,竭力劝进。
30余名高级将领更是深夜请见,联名要曾国藩"速作决断",颇有黄袍加身,克隆陈桥兵变的架势。
但是曾国藩心静如水,漠然置之。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男人都是傻男人。
多少英雄为了皇帝之位竞折腰,而曾国藩离皇帝宝座,从来没有这么近。曾国藩不想吗,白痴才不想。
但是曾国藩非常清醒,他对曾国荃说:虽然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之人,但是,人共患难的时候能同心协力,但关键的同富贵时刻就会离心离德。
他认为左宗棠是一代枭雄,早在做师爷时就不甘居人下,如今已经是平起平坐,他不可能俯首称臣,一旦我们起事,左宗棠肯定是第一个起兵讨伐的人。
同样,李鸿章看起来是我的学生,那是我们一帆风顺之时,我们但有不顺,李必然会毫不容情,反戈一击。战斗多年,如今我们的湘军已呈老态,尽失精锐。
就看看李秀成吧,他当初不投降,或许还能振臂一呼,仍有号召力,他一旦投降,就是一只走狗,你看谁还再听他的?
曾国藩还说了一段更精辟的话:养兵就如同养狗,谁有骨头跟谁走,别人扔一块更大的骨头,它就可能反咬你。
所以说让曾国藩冒着被政敌攻击的危险,去擅自处理李秀成,或者去向慈禧求情,万分之一的可能都没有。凡是有谋逆大罪的人,都是凌迟处死,慈禧对太平军将领恨得牙根痒痒,没有一个将领不是被凌迟,曾国藩吃了豹子胆,敢胡作非为?
而且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就是在1858年的三河镇之战中,死于李秀成和陈玉成之手,曾国藩恨不得将李秀成碎尸万段,怎么会对他额外开恩?
所以说,曾国藩让李秀成免于凌迟就是个伪命题。
可是事实上,李秀成就是免于凌迟,这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慈禧的意思。
慈禧为什么要对李秀成网开一面,那就是她想利用李秀成,让他供出太平军的所有秘密。
太平军虽然被剿灭,但还要总结经验、教训,洪秀全是如何造反的,组织纲领军事制度如何,这些只有李秀成知道,要是杀了他,一切就会成为永远的秘密。
其次招降李秀成,让他写悔过书,可以教育天下百姓。
看看,反贼的大头目都受清廷感召投降,可见大清多么伟大。
但是另一方面,慈禧内心深处又不愿意接受李秀成投降,因为她要告诉天下人,造反是死路一条。而且天京已经被攻破,太平天国已经灭亡,李秀成缺乏利用价值。
李秀成是1864年7月19日被俘,8月7日被处死,期间有18天时间。
清朝的驿站有多快?康熙帝安定三藩的时分,手札信息从大西南传到了京师只用了8天,要晓得这两头隔着2500多公里,且山高路险,可见清代快马送信系统已很完好了。
南京到北京只有1000公里,且路途平坦,6天就能跑个来回。18天时间慈禧跟曾国藩能书信往来至少3次。
退一万步讲,就是能来往两次,君臣也能把这事搞定了,慈禧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曾国藩。
李秀成不管是否真心,在自述中已经认罪,慈禧目的已经达到。
"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未及,中丞大人情厚难酬,是以我心自愿将国中一切供呈。今天国已亡,实大清皇上之福德,万幸之至。"
"愿收齐人众,尽义对大清皇上,以酧旧日有罪愚民。"——《李秀成自述》
慈禧虽然向天下人说明,造反必死,但也要对天下人说,李秀成认罪了,我网开一面,没有凌迟。
这对任何人来说,已经是额外开恩了,因为凌迟太恐怖了,挨千刀万剐,怎么有一刀毙命好呢?这就是李秀成没有被凌迟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