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万历定陵被挖掘后的惨象(万历定陵的挖掘)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1-15 10:00:58 浏览量(来源:小罗

    [摘要]万历定陵地宫哪些文物被保存下来了?定陵的试掘是一次失败的考古发掘经历,但定陵地宫出土的大部分文物被成功保存了下来,所以,还需客观对待定陵地宫的考古发掘,也不能全...

    万历定陵地宫哪些文物被保存下来了?

    定陵的试掘是一次失败的考古发掘经历,但定陵地宫出土的大部分文物被成功保存了下来,所以,还需客观对待定陵地宫的考古发掘,也不能全盘否定。


    考古发掘过的帝陵有很多,但主动发掘未被盗掘的帝陵,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1956年5月,考古队进驻定陵陵区,进行试掘。一年后,找到了地宫入口处的金刚墙。一代帝王陵寝的门就这样被打开了,地宫内的一切尽在眼中。陪葬品琳琅满目,棺床上并列地停放着三具棺椁,中间的便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左边的是孝端皇后,右边是孝靖皇后。


    万历皇帝腐烂的尸骨上穿着刺绣衮服,腰系玉带,头戴乌纱翼善冠,足蹬红素缎高绣靴。两位皇后同样装扮隆重。棺内精美的随葬品不可胜数。




    万历帝后入葬时的姿势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万历帝后最终尸骨不存,庆幸的是万历帝后棺内情形被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万历帝后三人躯体均摆出奇怪的姿势,应是刻意为之。据猜测这可能象征了“北斗七星”。这样奇特的葬式尚属首见。


    根据发掘报告,出土物总计3000多件,数量并不算多,但此时已崇尚“在精不在多”,所以,每一件都是精品。




    冠帽共11顶,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乌纱翼善冠、十二旒帝冕、两位皇后的凤冠。




    万历皇帝的白玉革带,革带为明代帝王穿常服、带翼善冠时,系于龙袍之外的一种代表身份地位的饰物,以玉带最为珍贵。



    玉佩组,帝王穿着冕服时,玉佩组挂于两侧,有控制体态、步伐之用。




    万历帝玉镇圭,重要典礼中的礼器,手持。




    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孝端皇后的六龙三凤冠


    虽然万历身体有疾,不过万历随葬品中有倒不少兵器,头盔、甲胄、宝刀、弓箭等。


    万历皇帝头盔(复制品)







    两位皇后的随葬发饰,孝端皇后发簪44枚,孝靖皇后发簪也有44枚。





    生活用具也多用纯金制作,比如金脸盆、金筷子、金匙,就连香皂盒也是金的,太奢侈了。








    “每餐必饮,每饮必罪,每醉必怒”。数量众多,造型精美的各类酒具有五十多件,万历皇帝果然好酒啊!


    出土的瓷器只有16件


    中殿宝座前的“万年灯”,一个装满香油的青花龙纹大缸。高70厘米,口径70厘米,大明嘉靖年制。



    青花梅瓶、金盖金托盘青花碗、三彩瓷香炉、三彩釉人物花卉花觚等都是由官窑烧制。


    极难保存的丝织品,是定陵考古最大的失败点



    定陵地宫内的丝织品有600多件,其中衣物有467件,为所有品类之最,也是损毁最严重的一类,不过也还有不少遗存。






    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复制品)




    起初,地宫内的丝织品均用软化剂处理(最后证明这种处理方法非常不好)。


    在之后的丝织品保存上主要采取了3种办法:一是自然脱水,二是用化学药水,三是用装裱书画的方式保存。几十年过去了,最后证明第三种处理方法最好。


    客观对待定陵发掘的得与失


    面对未知,我们可以努力做好更充足的准备,但面对失去,却只有无能为力。定陵的考古发掘并非是一次成功的考古发掘经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挖开容易,保护难。别轻易去挖开一座保存完好的墓葬。

    万历定陵地宫哪些文物被保存下来了?

    【出土的帝后生活用品】

    【瓷器】

    该碗的碗壁薄地跟玻璃一样。

    【帝后的珠宝配饰】

    【金银元宝】

    【丝织品的复制品】

    【出土石雕】

    【万历的衮服龙袍】

    这件万历皇帝的衮服龙袍是皇帝参加最重大的礼仪典礼时才能穿戴的礼服,衮服采用中国传统的缂丝工艺织造而成,这是一种十分复杂且造价高昂的工艺。展览的复制品近照手拍据说即便是最熟练的织将,织完这件衮服也需要十年的时间。

    【皇后袍衫】

    复制品这件皇后的袍衫采用的是复杂的刺绣工艺,其中使用了四种昂贵的丝线,十一种不同的刺绣方法才全部完成。袍衫上勾画了许多儿童的形象,期盼多子多福。只可惜万历皇帝一生只有两个儿子。
    欢迎关注知乎‘雲绯’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