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公元752年11月,李林甫病重,杨国忠前去探望。李林甫看着这个被自己排挤出京城的人火速被召回,他自知再也不能与其争斗,于是流着泪...
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公元752年11月,李林甫病重,杨国忠前去探望。
李林甫看着这个被自己排挤出京城的人火速被召回,他自知再也不能与其争斗,于是流着泪对杨国忠说道:“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
杨国忠虽然明知道李林甫将不久于人世,可是仍然对他心存忌惮。听到李林甫的嘱托后,他不由汗流满面,连声回答道:“不敢!不敢!”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深受唐玄宗的宠信,此时他官至剑南节度使,兼任十余个其他职位,朝中大臣多有投靠,权势熏天,他为什么如此害怕生命垂危的李林甫呢?
说起来这李林甫专权多年,在唐玄宗朝举足轻重,实在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厉害角色。
1、李唐宗室
李林甫的曾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李叔良,李叔良曾经跟随李渊在晋阳起兵,先后被封为长平郡公、长平君王,担任刑部侍郎的官职。李林甫的父亲李思诲曾经担任扬州参军,官至朝散大夫。
虽然好歹算是李唐宗室,但是李林甫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也不得不求助于人。刚入仕途时,李林甫担任千牛直长,做君主的贴身护卫,不久又改任为太子中允。此时李林甫30岁左右,他想去做司门郎中,于是就求助于侍中源乾曜的儿子源洁。
源乾曜和李林甫的舅舅姜皎是姻亲,姜皎一向非常疼爱李林甫,但是即便如此,源乾曜仍然十分委婉地拒绝了李林甫的请求,他笑着说道:“当郎官不仅要求有才干,还要有一定的声望,哥奴怎么能担任这样的职位呢!”
哥奴就是李林甫的小名。源乾曜虽然和李林甫家沾亲带故,但是他为人谨慎持重,为官清正,对李林甫做出了非常客观的评价,没有徇私情提拔他。李林甫当时的才能和名声如何,由此也颇见一二。
没人提拔,李林甫只能熬资历,后来做到了国子司业,负责当时的世子学业教育。
2、讨好武惠妃
公元726年,经过御史中丞宇文融的举荐,李林甫也得到了同样的官职,担任御史中丞。
当时,唐玄宗最宠爱武惠妃,武惠妃所生二子,寿王李瑁和盛王李琦,因为母亲的关系也得到唐玄宗的特别宠爱,太子李瑛则不大受待见。李林甫明白,要想更懂帝王心,需要从后宫下手,于是他一方面讨好宦官,另一方面则向武惠妃表忠心:“我愿意保护寿王。”
武惠妃明白内外联合的重要作用,于是就和李林甫勾结在一起,两个人想通过联合各得所需。
通过武惠妃的暗中助力,李林甫得到了黄门侍郎的职位。与此同时,通过武惠妃传递消息,李林甫清楚地了解到唐玄宗的喜好,因此更能投其所好,使得唐玄宗越来越宠信他。
3、合谋
唐玄宗一直对武惠妃盛宠不衰,后宫其他妃嫔自然失宠,这让其他妃嫔所生的皇子们非常不满,其中就包括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
太子李瑛的母亲是赵丽妃,鄂王李瑶的母亲是皇甫德仪,光王的母亲是刘才人,三位皇子都为母亲不得宠愤愤不平,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为此发牢骚。
皇子们的聚会少不了皇亲贵戚,武惠妃的女婿杨洄是此类聚会的常客,因此听到了三位皇子的怨言。为了讨好武惠妃,杨洄向她如实汇报了李瑛等人的言行。
武惠妃以宠妃之尊,她的儿子却不是太子,她早就对此耿耿于怀,现在抓到太子李瑛的错处,怎么能轻易放过?于是武惠妃马上向唐玄宗哭诉,说三位皇子合谋要害自己母子。
唐玄宗大怒,当即就要废掉太子,然而皇室之事绝非一家之事,当唐玄宗和大臣们商议此事时,中书令张九龄列举前朝旧例,力劝唐玄宗万万不能废太子。唐玄宗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接受了张九龄的劝谏,没有下达废太子的旨意。
李林甫看武惠妃没有达到目的,心中难免闷闷不乐,退朝之后他对宦官说:“这是天子的家事,何必和外人谋划?”对张九龄阻止废太子一事颇为不满。
针对张九龄的阴谋开始酝酿。
4、得逞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政绩很好,唐玄宗十分赏识,就想提拔他为六部尚书。没想到,唐玄宗的提议被张九龄以“牛仙客没有学识”而阻止,唐玄宗为此十分不高兴。
李林甫私下觐见唐玄宗,煽风点火说道:“任用官员只要有能力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有学识呢?天子想用谁就用谁,有什么不可以的?”
李林甫一向知道唐玄宗爱听什么话,所以他这么说正合圣心,唐玄宗听了自然很开心,因此更加对张九龄不满。不久,唐玄宗让李林甫代替了张九龄中书令的职位,提拔牛仙客为工部尚书。
李林甫并没有因此而放过张九龄。
牛仙客得到提拔之后,监察御史周子谅进谏,说牛仙客才不称位,不应该受此提拔。唐玄宗没想到自己提拔个官员还要受到大臣非议,一时大怒,下旨诛杀了周子谅。
李林甫趁机火上浇油,告诉唐玄宗周子谅正是张九龄推荐任用的,应该追究张九龄的责任。唐玄宗非常听话地将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三年后张九龄病逝。
李林甫代替了张九龄的位置,他向唐玄宗进谏,应该严厉惩治三位皇子。唐玄宗再次听话照办,下旨把太子、鄂王、光王都贬为庶人,不久即赐死;太子的妻兄,驸马薛锈受到牵连,被流放瀼州,不久也被赐死于城东驿。
当时天下人都知道三位皇子很冤枉,但是李林甫、唐玄宗及武惠妃却执迷不悟。
5、新立太子
太子李瑛被废后,东宫之位空缺。此时武惠妃已经去世,但是李林甫还记得自己的承诺,于是他推荐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
在这个问题上,唐玄宗难得地和李林甫产生了分歧:唐玄宗更倾向于年长的忠王李玙。最终,李林甫没拗过唐玄宗,李玙被立为太子,不久李玙改名为李亨,这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李林甫知道李亨被立为太子之后,心中十分害怕,担心李亨会记恨自己,于是他开始寻找各种机会毁谤太子,想再次动摇东宫之位。
公元746年,李林甫诬奏,称太子的妻兄韦坚与人勾结,想要拥立李亨即位。
唐玄宗大怒,下旨将韦坚等人贬官。
这显然并不是李林甫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他还想把太子牵扯进来。然而,唐玄宗已经失去了三位皇子,他不想再对新太子痛下杀手,只是下旨让李亨休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已经与李亨成婚19年、生育两子两女的韦妃。
关于李亨休妻,《旧唐书》的记载是“上大怒,以为不轨,黜坚,免太子妃韦氏。”李亨是接受唐玄宗的旨意休掉了妻子韦氏。《资治通鉴》的记载则不同:“太子惧,表请与妃离婚,乞不以亲废法。”太子李亨主动请求与韦氏离婚,表示绝不以亲废法。
无论是哪个记载,最后的结局都是李亨和陪伴自己19年的太子妃离婚。此时李亨36岁,心智足够成熟,他记得上任太子及其他兄弟的下场,为了自保,他除了这样做没有其他选择。
然而,李林甫并没有就此罢手。同年11月,李林甫想再次制造针对太子的冤案。
这次,李亨舍弃的是自己的杜良娣,杜良娣的父亲以及许多地方官员都受到波及,北海太守、淄川太守及前宰相都因此丧生。
李亨身为皇太子,却被大臣欺压到这个地步,李林甫的阴险与歹毒可见一斑。
6、杨国忠来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他是代替剑南节度使进长安进贡的,没想到却因为杨氏姐妹的美言得到唐玄宗的重用,得到了“右金吾卫兵曹参军”的职位。
刚开始,李林甫根本没把杨国忠看在眼里,认为他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对杨国忠的态度很好。与此同时,杨国忠对李林甫这位权臣十分畏惧,千方百计地巴结讨好他。
但是,杨国忠的官职一升再升,唐玄宗越来越倚重他,杨国忠居然一个人兼任十余个职位,在朝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李林甫意识到杨国忠的威胁,于是想方设法要将杨国忠调离京城。
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公元752年10月,南诏犯边,剑南告急,李林甫趁机奏请让杨国忠赶赴剑南镇守。
杨国忠很清楚李林甫的用心,他哭着向唐玄宗说道:“我一旦离开京城,势必为李林甫所害!”
此时正是唐玄宗十分厚待杨国忠的时候,听到杨国忠的哭诉,唐玄宗好言好语地安慰说道:“你只不过是去那里处理一下军务,我很快就会召你回来!”
不仅如此,杨国忠离开京城的时候,唐玄宗还特意赋诗送别,在诗歌的末尾承诺,杨国忠一回来就让他当宰相。
李林甫得知这些情况之后,心里十分不痛快。此时,李林甫年近七十,他的身体本来就有病,现在心情郁闷病情随之加重。不久,唐玄宗去华清宫,李林甫勉强支撑病体陪伴前行,病势因此更加沉重。
杨国忠刚到剑南,唐玄宗就派人把他召回京城。杨国忠回来后,特意前去探望李林甫。李林甫看到这么快就返回京城的杨国忠,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和他争斗了,于是流着眼泪把自己的后事托付给他,不久就郁郁而逝。
后记
李林甫死后,唐玄宗追赠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不久,杨国忠代替了李林甫的职位。
以前,杨国忠一直害怕李林甫,根本不敢轻举妄动。现在,李林甫去世,杨国忠权倾朝野,难免得意忘形,他完全忘记了李林甫的临终嘱托,很快就诬奏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同谋,还让李林甫家族中不喜欢李林甫的人出面作证。
唐玄宗下诏,剥夺李林甫所有官爵,将其以庶人之礼安葬;李林甫的25个儿子都被贬谪到岭南、黔中等偏远地带,家族及党羽中有五十多人受到牵连。
如果李林甫知道被人诬陷后的下场如此凄惨,不知道当初他会不会手下留情,不去做那些残害皇子和大臣的坏事。
本文参考:《旧唐书》
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成语“口蜜腹剑”就来源于他,成语的解释是:嘴上甜,心内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你说他咋样!李林甫没有多少治国才能,溜须拍马、投机钻营、耍心眼、整治人确是一套一套的。李林甫生性阴柔奸狡,善伺唐玄宗喜恶,语善心毒,人称“口蜜腹剑”,又称他为“肉腰刀”。他专权十九年,政事败坏,导致纲纪紊乱。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重用藩将、胡人,客观助成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说他:“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小名“哥奴”,683年-753年),号月堂,陕西人,唐朝宗室后人,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五世孙,其父李思诲。算起来,李林甫与唐高宗李治同辈,还是唐玄宗的爷爷辈。李林甫精通音律,深受其舅父姜皎的宠爱,早年充任千牛直长。开元十四年(726年),李林甫得到宇文融的引荐,被授为御史中丞,因精于权谋,善于小恩小惠,一来二去,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当时,杨贵妃还没有进宫,唐玄宗宠幸武惠妃,武惠妃有个儿子叫李瑁,是唐玄宗第十八子。武惠妃欲谋太子李瑛位而立己子李瑁。李瑁初名李清,开元十三年封寿王,也就是杨贵妃最初的丈夫。寿王很受唐玄宗的喜爱,太子李瑛(后在武惠妃、李林甫的谗言下被废)、忠王李享(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和其他皇子逐渐遭到唐玄宗的疏远。李林甫买通宦官讨好武惠妃,说什么他会全力保护寿王。不知怎么的,武惠妃很待见李林甫,经常在唐玄宗面前提起他,说了不少他的好话。
也不知咋回事,李林甫与裴光庭的妻子、武三思的女儿勾搭上了。裴光庭是唐朝名将裴行俭之子,开元晚期宰相。裴光庭死后,他的妻子让宦官头目高力士推荐李林甫接替裴光庭的职位,高力士没有答应。唐玄宗让太子大师萧嵩推荐宰相人选,萧嵩想了很久,推荐了韩休,唐玄宗同意了。就在下诏书之前,高力士通过裴妻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把这消息又快速告诉了韩休。韩休以为李林甫出了力,却和萧嵩不和。不久,韩休投桃报李,武惠妃也“枕头风”劲吹,李林甫当上了传达诏命的黄门侍郎,李林甫如鱼得水,加上内宫眼线,所以,他预先知道唐玄宗的想法。上朝时,李林甫专拣唐玄宗喜欢的说,不喜欢的不说,或者顺着唐玄宗的意思说。久而久之,唐玄宗对李林甫刮目相看,认为他是非常适合自己的人选。不久李林甫升任礼部尚书。由于他喜欢猜忌、陷害他人,又没有多少文化,在唐朝文人清高时代,大多人瞧不起他,哪个官员愿意与他交往呢?凡是不与他交往的,才能比他大的,李林甫就在适当的时候,顺着皇帝的意图,添油加醋的把人家做掉了。或者当面说别人的好话,背后不动声色地把人拿下。时间久了,除了唐玄宗,大臣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人。
当时,朝中宰相是张九龄,为人正直。经常为原则问题与唐玄宗争执。李林甫顺着唐玄宗意思,在旁边煽风点火,弄得唐玄宗对张九龄非常恼怒。一次,宰相出缺(唐朝多相制),唐玄宗想让李林甫出任,张九龄据理力争,认为李林甫无才无德,予以拒绝。李林甫很快知道了这件事,恨透了张九龄,他知道,只要张九龄在,自己就当不了宰相。所以,他只要逮住机会就排诽张九龄。一次,李林甫专门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掌管政事的宰相),唐玄宗同意了。张九龄说牛仙客搞理财有一套,文化水平较差,知政事不行,皇上非常不高兴。李林甫摸清了唐玄宗的想法,说牛仙客如何的有能耐,说张九龄如何的不识时务。李林甫又私下言道:“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于是火气更旺:“我是一国之君,想提拔谁,你管不着”。李林甫借机诬告张九龄与严挺之、裴耀卿等人结党营私。张九龄、裴耀卿等被罢相,不少人被贬官。后因张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彻底激怒了唐玄宗,认为张九龄“举非其人”,贬张为荆州长史。周子谅被玄宗杖杀。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任命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李林甫被授为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官员等职。李林甫当上宰相后,为了独揽大权,总是找没有主见、一味顺从的人共事,一旦发现其人能耐大、有主见、不听话就借故开掉。牛仙客本来就对政事没有兴趣,加上又是李林甫推荐的,故以李林甫马首是瞻。刑部尚书李适之当时被任为左相,有才能、爱权利,被李林甫残害致死。此后,李林甫推荐一个没有主见的陈希烈为左相,从此,朝中之事李林甫一手遮天。李林甫任相第二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听信李林甫之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废为庶人,并将李瑛的妻兄驸马都尉薛锈流放瀼州。不久,唐玄宗又将三人赐死,时人无不称冤。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林甫兼领陇右、河西节度使。当时,东宫储位空悬。李林甫数次劝说唐玄宗,让他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玄宗此时却属意于忠王李玙,唐玄宗认为李玙年长,而且仁孝恭谨,勤奋好学,高力士也表示支持。这时候,武惠妃病逝,李林甫于是转为赞同李玙。这年六月,李玙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为李亨。公元739年,李林甫以宰相兼吏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牛仙客一同主持文武铨选。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免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天宝六年(747年),李林甫又加开府仪同三司,获赐实封三百户。唐玄宗对他非常宠信,宫中每有御膳珍馐、远方珍味,便命宦官到他府中赏赐。
李林甫因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并无功劳,担心日后会有祸患,便有动摇、更换东宫的想法。他将目标对准李亨的妻兄韦坚,将韦坚引居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天宝五年(746年),李林甫、杨慎矜诬告称韦坚身为内戚,结交边将皇甫惟明,欲拥立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将韦坚、皇甫惟明贬官,并命李亨休弃太子妃韦氏。宰相李适之忧惧请辞,被罢为太子少保。同年冬,李林甫再次发起一场针对太子李亨的冤案。当时,太子妃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与女婿柳勣不和。柳勣诬告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李林甫命京兆士曹王鉷与杨国忠一同审讯。最终,杜有邻、柳勣都被杖毙,杜良娣也被废为庶人。从此,李林甫更是权焰熏天。
李林甫还把朝中大臣与皇帝隔离开来,使他们无法向唐玄宗提出意见和建议。御史谏官杜琎不信邪,仍然给唐玄宗上了一份奏折,没有想到第二天就被贬到外地当县令去了。御史中丞杨慎矜原是李林甫的走狗,随着后来权势膨胀,李林甫就将矛头对准了他,还是老做法,让心腹诬告揭发杨慎矜,说什么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勾结术士,密藏谶书,图谋恢复隋朝。李林甫在“好言安抚”下把杨做掉了,最后连渣都不剩(全家抄斩)。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为巩固自己的相权,重用蕃将,虽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当时,也就是天宝四载(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自立杨玉环为贵妃,杨家势力后来居上。起初,李林甫认为杨国忠才学浅薄,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况且他只是杨贵妃的族兄,因而虽对杨国忠善加礼遇,但不给予实权。杨国忠与王鉷同为御史中丞,李林甫却举荐王鉷为御史大夫,杨国忠怀恨在心。天宝十一年(752年),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图谋作乱,欲杀死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等,遭到镇压。唐玄宗命杨国忠与陈希烈一同审讯。杨国忠奏称王鉷也曾参与密谋,并借此案牵引出李林甫,称他暗中勾结王鉷。陈希烈从旁作证。最终,王鉷被赐死。李林甫虽未获罪,但被唐玄宗逐渐疏远。杨国忠从剑南召回朝中,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了,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的,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
《旧唐书》说李林甫知道自己做的坏事太多,怕有人会来报复行刺,尽管他家内外戒备森严,李林甫还是每晚睡觉挪动几个地方,他的行踪连他的家人都搞不清楚。天宝十二年(753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认叛将阿布思为义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李林甫将大唐江山整的一塌糊涂,撒手西去,他的继任者杨国忠更进一步把“开元盛世”推向没落!所以,后人评价这段历史说,唐玄宗纵容李林甫、杨国忠,亲手把大唐盛世推向了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