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赵武灵王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为什么竟然没有一个亲信前来救驾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1-15 10:01:05 浏览量(来源:小姚

    [摘要]赵武灵王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为什么竟然没有一个亲信前来救驾?公元前295年,45岁的赵武灵王,正趴在沙丘行宫冰冷的地面上,艰难咽着一口树皮,然后气绝身亡。在此之...

    赵武灵王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为什么竟然没有一个亲信前来救驾?

    公元前295年,45岁的赵武灵王,正趴在沙丘行宫冰冷的地面上,艰难咽着一口树皮,然后气绝身亡。在此之前,他已经90天粒米未进了。


    说起春秋战国的诸位国君,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莫过于齐桓公和咱们今天要讲的这位“赵武灵王”了。


    他们在人生的前半场叱咤风云、英明神武,引无数英才竞相归附。


    然而,随着岁月的蹉跎,他们转而变得面目可憎、昏聩糊涂,不仅亲手毁掉了自己的盖世功勋,还害人害已,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无法善终的下场。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会惨死沙丘?


    赵武灵王曾亲手建立了一支睥睨六国的骑兵,为什么在他临死前,却无一人来救?


    想回答这两个问题,咱们得先了解一下赵武灵王这个人。



    赵武灵王是怎样的一位国君?


    赵武灵王,名赵雍,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位国君,也是带领赵国正式走向富国强军之路的关键人物。


    一、年少即位、出手不凡


    公元前326年,年仅15岁的赵雍刚一即位,就遇上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听闻赵肃侯去世,魏、楚、秦、燕、齐五国,立即调兵遣将、各派出了一支精锐部队,以“吊丧”的名义,浩浩荡荡奔赴赵国。


    彼时,赵国新君即位、主少国疑,五国强兵压境,摆明了是不把赵雍放在眼里。


    可赵雍年纪虽小,本事却一点不小。




    在托孤重臣肥义的建议下,赵雍一方面急令赵国全境、特别是镇守边境的兵马,一律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另一方面,赵雍广发外交文书、许下重利,让越国出击楚国,让楼烦骚扰燕国,同时与韩国、宋国结盟。


    一番操作下来,五国腹背受敌,赵雍有了盟友,也有了说“不”的底气。


    当五国吊唁使者,带着大军到达赵国边境,赵雍果断下令:“使者只带着礼物来就行了,大军就免了!”


    五国使者见赵军严阵以待,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乖乖照办。


    就这样,赵雍仅用两招,就轻松化解了危机,把一场“五国瓜分战”变成了赵雍个人的“独家出场秀”。


    赵雍这一局赢得干脆利落,然而年少的他心里清楚,赵国面临的困难,绝不止眼下的这些。


    赵国北接楼烦、林胡、东胡,西临秦国,南临魏国,东临齐国,东北临燕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四面受敌、极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样的环境中,赵国想要活下来,并在战国七雄中拥有话语权,就必须壮大自身的实力,为此,赵雍决定实施一个大胆的计划——变法



    二、胡服骑射、开疆拓土

    当时,秦国有商鞅变法,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各国变法初见成效,其中尤以秦国变法进行得最彻底、效果也最好。


    在考虑到赵国的国土、人口、经济等方面均不如秦国时,赵雍开始另辟蹊径,从军事上进行改革。


    公元前 307 年,赵雍正式下令:全国易服,选拔骑射。


    在赵雍看来,代表中原文明的宽袍大袖,并不如戎狄的短袖窄衣实用,整天仁义道德也不能救赵国于水火之中,步兵装备再好,终不如骑兵的作战能力和机动能力强。


    于是,在赵雍的强硬手段下,赵国上下人人穿胡服、效胡风,男儿皆以加入骑兵为荣。


    短短数年间,赵国军事实力大增,赵骑兵也成了七雄中唯一可以与强秦抗衡的军事力量!




    公元前 306 年,赵雍34岁,他带领“胡服骑射”的赵骑兵,正式挥师北上,进攻中山国。不出所料,赵军捷报频传,一直打到了中山国的都城灵寿。


    五年后,中山国被齐、赵联军所灭,绝大部分领土归赵国所有。


    与此同时,赵雍又继续向北痛击楼烦、向西攻打林胡,将赵国的版图,扩大了将近一倍


    为了防止北方的少数民族再次南下,赵雍不仅在新占领区设置了雁门郡、云中郡和代郡,还沿今天内蒙古乌加河一带建筑了两道赵长城




    如果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赵国很可能会取代秦国,成为新王朝的开创者。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赵武灵王和赵国的命运终因一个女人的出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而这一切,还得从一个美丽的梦说起。




    三、为情所困、自寻死路

    人们常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赵雍英勇盖世, 终也没逃出这个魔咒。

    为了成全爱情,赵雍甚至不惜搭上了整个江山。

    第一、无故废长立幼


    公元前 310 年,赵雍30岁,在一次出游时,他梦到了一个相貌清秀、载歌载舞的姑娘,在梦中,二人互生情愫、相谈甚欢。


    梦醒之后,赵雍无比失落,就向臣子们说起了这个梦。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位名叫“吴广”的大臣立即应声道:“大王说的不就是臣的小女吴娃吗?”


    赵雍兴奋不已,即刻命人接吴娃进宫,结果真如吴广所说,吴娃就是赵雍的“梦中情人”!


    从此,赵雍对吴娃宠爱有加,韩国公主死后,还封她做了王后。


    可好景不长,吴娃仅陪了赵雍十年,就香消玉殒了。


    临终前,吴娃声泪俱下,恳请赵雍改立自己生的儿子““为太子。


    当时,赵国已有太子,他不仅是赵雍的嫡长子,还是韩国公主所生,由于他的存在,才让韩赵联盟更加坚不可摧。


    然而,为了满足爱妻的愿望,赵雍不惜得罪韩国,直接下令废掉太子章,改立王子何为太子。


    废长立幼,自古便是取乱之道。


    可为情所困的赵雍,不仅看不到其中的危机,还在作死的路上,继续一路狂奔。




    第二、壮年退位,自称“主父”


    公元前299年,41岁的赵雍,忽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主动让位给太子赵何,自己不称“赵王”而称“主父(意为:王的父亲)”。


    按说,赵雍的初心是好的。


    当时,太子年仅10岁,而废太子赵章,已经20多岁了,一旦赵雍辞世,太子何想坐稳皇位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赵雍此举,无疑可以保证新旧政权的平稳交接


    此外,赵雍还有一个美好的设想,他希望此后的赵国可以军政分离,赵王何一心管内政,自己则一心发展军事、开疆拓土,如此,父子联手,何愁六国不灭?


    这样的国家体制,大概就是最早的“二权分立”了,赵雍的这个想法比西方的“三权分立”早了整整2000多年!


    可惜,赵雍的想法太超前了,远远超出了赵国臣民的认知范畴和接受能力。


    当时的社会只允许出现一个君主,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如果政出多门,臣民应该听谁的?


    赵雍一旦失去国君的地位,他的命令,还会有人听吗?

    一向骄傲自负的赵雍,显然小看了政治的复杂性。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赵雍充沛的感情又开始泛滥了。




    第三、欲将赵国一分为二


    一次早朝时,主父赵雍看着长子恭恭敬敬地向弟弟赵何行礼,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


    按照常理,臣子拜见主君,这不是应当的吗?可此时的赵雍,瞬间化身慈父,越想越觉着对不起大儿子。


    一来,赵章长得最像赵雍,不仅性格刚毅果敢,而且体魄健壮,颇有乃父之风;

    二来,赵章作战有勇有谋,在攻伐中山国时,赵章率领中军,打了不少胜仗;

    再者,赵章无故被废后,并没有心怀不满,反而对父亲、弟弟们更加恭顺。


    ……


    为了弥补对大儿子的亏欠,赵雍开始公然扶持赵章。


    他先是将赵章封为安阳君,让赵章享受和国君一样的礼仪、待遇,但赵雍觉得还不够,紧接着他又提出,要将赵国一分为二,赵章占据赵国北地,封代王,赵何则占据南地,继续称赵王


    如此一来,赵章不就可以和弟弟赵何平起平坐了?


    每每翻看这段历史,除了用“老年昏聩”,我实在想不出别的词,来形容此时的赵雍了。


    他曾厉兵秣马28年,一心就想统一赵国,如今,群雄环伺,他却想自毁长城,将赵国给拆分了,这不是在找死吗?


    虽然,相国肥义极力劝阻了赵雍的“瓜分计划”,但这件事,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是给赵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首先,兄弟和睦的局面被彻底打破,赵章有了钱、有了根据地、有了靠山,他再一次对王权有了念想,也再不愿对赵何俯首称臣。


    其次,赵雍公然扶持赵章,大臣们开始分裂、站队,赵国内部再不是铁板一块。

    赵氏父子的裂痕,对改革的反对派们而言,无异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再者,赵雍退位后,对朝政逐渐失去了话语权,这让他非常不满,于是,他便计划从赵何手中夺回王位、重做赵王。


    此时的赵国,虽然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内里已经危机四伏、分崩离析了。




    第四、一手酿成沙丘之变


    公元前295年,赵雍以“选墓地”为名,带着赵章、赵何来到了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他本想借此逼赵何退还王位,没承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赵章在田不礼的蛊惑下,也想趁机起兵,胁迫赵雍、赵何,自己当赵王。


    结果,还没等赵章动手,就被国相肥义识破了计划,公子成、李兑立即带兵勤王,赵章寡不敌众,只得仓皇逃往父亲赵雍的行宫,寻求庇护。


    结果,赵章被杀,赵雍被勤王大军围困在行宫里,整整三个月,粒米未进。


    等到公子成料定赵雍必死无疑后,这才禀告赵王何,赵王赶来痛哭一场,随即下令厚葬主父,并赠谥号:“赵武灵王”。


    《逸周书·谥法》中说:“克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这个谥号,于赵雍,是最贴切不过了。


    他的前半生,安居平五路、胡服骑射,灭中山、逐林胡,拓土千里,当得起一个“武”字,然而人生的后半场,他将王权、国家视为儿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终被权力反噬,一个“灵”字,便将他牢牢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一代雄主竟如此落幕,可悲吗?可悲!


    更可悲的是,赵武灵王亲手缔造了一支铁骑,可在他临终前,却没有一个人赶来救驾。




    赵武灵王被围困沙丘长达三个月,为什么没有亲信赶来护驾?

    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赵武灵王已失去国君之位


    赵雍之所以败得那么彻底,就在于他过分自信、主动退位,失去了“赵王”这个名分。


    他以为只要他还活着,臣民还是听他的,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臣民们只愿意听“赵王”的,而完全不管这个赵王,是赵雍还是赵何。


    “赵王”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无限权力的象征。而权力这个东西,你只要交出去了,想再往回要,千难万难。


    而赵雍是一步错,步步错。


    第二、赵武灵王没有得力的亲信


    我们来看一下,赵武灵王当时最能仰赖的政治力量:


    1、长子赵章:因为谋反计划泄露,赵章已被公子成等人,诛杀于沙丘行宫。


    2、赵王何:赵王被父亲晚年的一系列操作,早已伤透心了,他虽不愿背负杀父恶名,但希望借刀杀人。


    3、相国肥义:肥义是三朝重臣,在赵国很有分量,也是最有可能保全赵雍性命的一个人,但沙丘之变发生时,他因识破赵章的阴谋,首先被赵章所杀。


    4、赵骑兵将领:当时骑兵大多镇守在边境,不奉君命,不得入京,而这个命令,赵王何是绝对不会下的。


    至于赵武灵王的其他两个儿子,赵胜和赵豹,因年龄太小,根本就没有施救能力。


    所以,摆在赵武灵王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条。


    第三、赵武灵王的所做作为,已经引起朝中重臣的极大不满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得罪了赵氏宗族和旧的军事贵族,这其中以公子成为代表。


    公子成虽贵为王叔,但他在赵武灵王当政时期,因反对“胡服骑射”,一直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等太子何即位后,才重掌大权。


    可退位后的赵武灵王,仍不消停,屡屡借机生事,妄图分裂赵国。


    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赵国的安稳局面,公子成便自作主张,将赵武灵王围而不攻,直至将其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的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宣告了赵国“胡服骑射“改革的彻底失败。



    总结:


    作为一个国君,赵雍既有雄才,又有大略,所以,他能用近30年的时间,将一个逐渐走向分裂的二流国家,变成一个政局统一、民风彪悍的强国。


    可作为一个父亲,赵雍自绝恩义在前,盲目宠溺在后,不仅害了长子,还为自己、为国家带来了更大的祸患!


    很显然,赵雍曾是一个伟大的君主,却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是他不想当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吗?不,是他不能!

    我们常感慨:最是无情帝王家,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情”无疑是这世界上最奢侈、最不该拥有的东西。

    翻遍整部中国古代史,能将二者兼顾的能有几人?!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人间悲剧。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这,或许就是成为帝王的代价!

    赵武灵王,就是因为看不到这一点,才落得个众叛亲离、惨死沙丘的下场,可悲可叹啊!

    赵武灵王被围沙丘行宫三个月,为什么竟然没有一个亲信前来救驾?

    因为赵武灵王低估了人性的力量,同时也小瞧了政治。

    赵武灵王乃战国时期的一代雄主,他一继位就面对魏、楚、秦、燕、齐五国大军压境。

    赵武灵王不惧威胁,强硬处理此事,结果倒是五国先怂了,只得退兵。

    赵武灵王一战成名,接下来不断对外扩展赵国的版图和影响力,合纵连横、胡服骑射,在他的领导下,赵国不断壮大。

    当其他国家打成一团的时候,赵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雄主,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导致自己最后被活活饿死,却无人前来救驾。

    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赵武灵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日,赵武灵王晚上做了一个美梦。梦中,他与一个绝代佳人相会,二人共同泛舟嬉戏,谱曲歌唱。

    梦醒之后,赵武灵王对于这位佳人念念不忘,以至于在大宴群臣的时候,不忘向手下的大臣们提起此事,甚至他连这位佳人的音容笑貌依然记忆犹新。

    在场有位大臣叫吴广,他听了赵武灵王的描述,觉得其梦中的佳人很像自己的女儿孟姚,于是便将孟姚献给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见到孟姚后,发现果然和梦中的佳人长得一模一样,于是便封其为王后。

    这段佳话便是“梦中情人”一词的出处。

    自从得到孟姚后,赵武灵王夫妻二人便如胶似漆,赵武灵王只要有空,便陪伴在孟姚的身边。一旦离开她,赵武灵王便会茶不思饭不想。

    而更让赵武灵王满意的是,孟姚很懂分寸,从来不向他提要求要这要那,这使得二人相处得很舒服。

    可惜红颜薄命,孟姚在陪伴了赵武灵王10年后,便早早地去世了。临终之际,她向赵武灵王提出了此生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请求:立其子公子何为太子。

    虽然此时赵国已有太子,但是身为性情中人的赵武灵王无法拒绝这个请求。于是他废掉了公子章的太子之位,改立公子何为太子。

    废长立幼这种事情,在春秋战国时期屡见不鲜,只要处理得当,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事实上,面对强势的赵武灵王,公子章明白自己没有反抗的机会,于是他认命了。

    然而赵武灵王后面的操作就有些让人看不懂了。

    公元前299年,此时赵武灵王刚刚过完40岁生日,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而赵国国势也正处于蒸蒸日上中。

    而就在这个时候,赵武灵王却做出一个令所有人都不解的决定:传位给公子何,让他提前继位,自己则退位,做了个类似太上皇的“主父”。

    他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出于两点考量:

    其一,为了赵国能更好的发展。

    当时,赵国的疆域已经空前的壮大了,然而随着土地的持续扩张,内政需要处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此时,赵国既想维持内部稳定,又想继续开疆拓土,说实话难度很大。

    朝臣还好说,毕竟人多,事情分着做,还是应付得来的。但是国君就一个人,需要做决定的事情多如牛毛,已经应接不暇了。

    于是赵武灵王便想搞出个两君并立,公子何以国君的身份处理内政,而赵武灵王则以“主父”的身份领兵打仗、开疆拓土。

    父子二人一文一武,便能让赵国继续壮大下去,迟早有一天可以吞并六国,开创万世基业。

    其二,为了确保王位正常交接。

    以赵武灵王的经验,往往废长立幼后,在王位交替的时候容易出现诸公子争夺王位之事。而这往往是国家衰退的开始。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生,赵武灵王将王位交替提前,这样有他在,便能震慑宵小,没人敢作乱。

    而等他去世的时候,公子何已经坐稳了王位,就算其他公子对王位有想法,也没任何机会了。

    虽然赵武灵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一个国家出现两个中心,迟早会发生内乱的,即使这二人是父子。

    熟悉罗马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罗马因为国家治理能力有限,搞出个四帝共治制,一个国家出现了四个皇帝。

    结果,这个体制运作没多久就开始出现问题,各个皇帝争权夺利,使得罗马帝国出现内乱。经过了十几年的混乱后,罗马帝国重回帝制。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搞的这套是行不通的,如果照此发展下去,赵国前途堪忧。

    好在,赵武灵王在退位后没几年便开始搞事情,让问题提前暴露出来。

    原本,赵武灵王对自己的定位是像乾隆那样大权在握的太上皇,而不是李渊那种不问世事的太上皇。

    可是时间一长他发现事情的发展完全脱离了他的控制,与他的预期大相径庭。

    虽然他依然掌有军权,然而文臣武将都以赵惠文王(也就是继位后的公子何)马首是瞻。

    至于他这个“主父”在赵国的地位,则急转直下,已经远远比不上赵惠文王了。甚至如果赵惠文王愿意,随时可以多夺走武灵王手中的军权。

    赵武灵王是何许人也?他戎马一生,胡服骑射,那在君王中是一等一的狠人,这种结局他无法接受。

    他要想办法夺回自己放弃的权力,他要重新做回赵国的君主。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赵武灵王决定好好利用那个被他废掉太子之位的公子章。

    其实,相较于公子何,赵武灵王更钟意公子章来做自己的继承人。毕竟公子章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更像赵武灵王。

    公子章自幼便跟随赵武灵王征战沙场,屡立战功。后来征讨中山国的时候,公子章更是担任中军主帅这样的要职,可见他是很有军事才能的。

    赵武灵王的计划是,扶植公子章做大势力,然后二人一起动手,干掉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重新做回国君,立公子章为太子。

    那么,公子章有这实力吗?还真有。

    由于赵武灵王觉得自己愧对公子章,所以长期以来,公子章虽然被废,但是并未失宠,就连吃住都与赵武灵王在一起。

    赵武灵王的这些举动,使得一些心思活络的大臣以为他后悔废太子了,于是纷纷向公子章示好。

    加上公子章的心腹臣子田不礼为了能飞黄腾达,不断怂恿公子章积蓄力量,等赵武灵王去世后夺取王位。

    因此,公子章也在暗中拉拢大臣,慢慢地也形成了一股势力。

    对于这些事情,赵武灵王心中还是有数的,不过这在当时属于正常现象,试问哪个公子没有几个交好的大臣呢?

    所以他并没有制止,毕竟按照他之前的计划,公子章是没机会翻身的。

    此时,赵武灵王想夺回王位,公子章的这股势力刚好能发挥作用。

    公元295年,赵武灵王开始行动了。

    他找来昔日的心腹大臣肥义,向他表达了自己想要封公子章为代王的想法,希望肥义能够帮助他说服赵惠文王。

    之所以找肥义,是因为他历经三朝,都得到重用,是货真价实的三朝元老。赵惠文王处理政务的本事就是他教的。

    只要他肯帮忙,此事成功的机会是很大的。

    赵武灵王这么做,是希望进一步帮公子章增加实力,方便后面的计划实行。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肥义竟然拒绝了他的请求。因为肥义自始至终都是忠于赵国,而非君王,肥义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考虑。

    在肥义看来,赵武灵王的这个想法会造成赵国内乱,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既然肥义拒绝了自己的想法,赵武灵王只得重新制定计划了。

    打了一辈子仗的赵武灵王,竟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战术错误,他已经打草惊蛇了。

    肥义回去后,便将此事向赵惠文王汇报了,并建议对于赵武灵王的一举一动都严加防范,避免其铤而走险,造成赵国内乱。

    赵惠文王连夜召集心腹大臣商讨此事,制定对策。

    由于赵武灵王的身份特殊,最终,赵惠文王决定采取以静制动、严防死守的方针,不给赵武灵王搞事情的机会。

    他命令将军信期日夜陪伴赵武灵王左右,监视其一举一动,一旦赵武灵王有什么异动便前来汇报,

    与此同时,赵惠文王命令重臣赵豹与自己一同坐镇都城邯郸,赵惠文王看紧兵符,不给赵武灵王调兵的机会,而赵豹则密切注意邯郸城内的异动,提防公子章的人发难。

    除此之外,为了保险起见,赵惠文王还派遣公子成和大臣李兑拿着赵惠文王的兵符离开邯郸,一旦事情有变,则率兵前来勤王。

    至于肥义,出于对他的绝对信任,赵惠文王让他负责收集各方情报,居中协调、调度、查漏补缺,使整个计划没有任何遗漏。

    在赵惠文王君臣的严防死守下,赵武灵王能调兵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他只能寄希望于公子章和他的势力了。

    在和公子章还有田不礼密谈许久后,双方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意图直接除掉赵惠文王,这样既能避免赵国内乱,又能夺回他们的权力。

    而实行计划的地点,便是战国时期最魔幻的地方:沙丘。也就是秦始皇病逝,秦二世密谋夺取皇位的地方。

    一日,赵武灵王提出要在沙丘选址修建陵墓,要公子章和赵惠文王随行。此时,赵武灵王还不知道,此处真的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在当时,为父亲的陵墓选址,这是做儿子应尽的孝道,因此赵惠文王明知有诈,也不得不前往。

    由于随行人员不能太多,因此他带去的都是自己的心腹,可以绝对信任的那种。

    当所有人都在沙丘宫安顿下来后,便有人拿着赵武灵王的令牌来找赵惠文王,称赵武灵王找他一起吃晚饭。

    肥义不愧是三朝元老,见多识广。直觉告诉他,此事必定有诈。

    于是他提议由自己先去探查一番,同时让赵惠文王提升安保级别,如果他没回来,立刻派人召公子成和李兑前来勤王。

    安排完这些后,肥义便跟随使者走了。

    当肥义来到别宫,并没有见到赵武灵王的身影,他只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礼。

    原来,这是公子章的个人行为。他对于赵武灵王的安排并不满意,他想当的不是太子,而是赵王,因此他不和赵武灵王商量便能修改了计划。

    他想先除掉赵惠文王,再软禁赵武灵王,这样赵国的大权便在他手中了。

    当公子章看到前来的是肥义时,知道对方已经有了警觉,奈何拉弓没有回头箭,公子章已经没有退路了。

    他只得杀了肥义,再次派使者前去请赵惠文王赴宴。如果赵惠文王还是不来,他就率兵杀过去。

    没错,公子章手里也有兵,这些人都是他暗中培养的死士。就这点来说,他比成了光杆司令的赵武灵王强多了。

    当使者再次来到赵惠文王住处时,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信期率领赵惠文王的护卫包围了公子章等人,公子章见事情败露,于是双方大打出手。

    由于赵惠文王带的护卫并不多,双方一度相持不下。然而,不久后公子成和李兑也率军赶到,公子章这边就扛不住了。

    最后,公子章只得跑到主父宫,寻求赵武灵王的庇护。

    然而,此时的赵武灵王已经自身难保,哪里还能庇护他。

    信期、公子成、李兑三人一商量,干脆这事就不向赵惠文王汇报了,毕竟一汇报,赵惠文王必然犹豫不决,迟则生变的道理,他们都懂。

    于是,他们派人进宫杀了公子章,然后撤出来,对主父宫围而不攻。

    赵武灵王躲在主父宫里,惶惶不可终日,他想出去,但是门外的士兵不让。而主父宫里没有存量,仅有的一点水果被他吃完后,只能等死了。

    最终,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事后,赵惠文王并未追究信期等人的责任,只是痛哭一场,将赵武灵王厚葬了事。

    赵武灵王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没有亲信前来相救,其背后的原因还真的值得好好说说。

    首先,因为赵武灵王不懂政治。

    我们先来看看赵国朝堂的格局。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大胆变革,这才使得赵国强大起来。

    但是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他这么做,会产生一批革新派,与之相对的则会形成一批保守派。

    革新派都是通过支持赵武灵王的变革得以上位的一批人,他们是赵武灵王的坚定支持者。比如乐毅,庞煖,剧辛,赵奢等人都在其列。

    而保守派则是因为赵武灵王的变革,利益受损的一批人,信期、公子成、李兑、赵豹都在其列。

    至于肥义,他比较特殊,属于中间派。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变革还是守旧都无所谓,只要对赵国的利益有好处他就支持。

    你们肯定发现了,在整个事件中,赵惠文王启用的大臣除了肥义,全是保守派。

    赵惠文王之所以信任肥义,主要还是因为他是赵惠文王的老师,赵惠文王的治国理念全是肥义教导的,两人的关系够密切。

    至于重用保守派,则是因为他们是绝对不会支持赵武灵王的。那对他们没有好处,相反,只有赵惠文王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

    所以这些保守派可以说全都是赵惠文王的坚定支持者。

    至于那些靠赵武灵王上位的革新派,早已被排挤出朝廷了。

    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赵国沙丘之变中是什么情况了。

    保守派是绝对不会让赵武灵王活下去的,这才是他们不向赵惠文王汇报的真正原因。只要赵武灵王在世一天,他们的心里就不踏实。

    至于赵武灵王的亲信们,或者说革新派们,根本没机会来救驾。

    不说他们已经被严重边缘化,要权没权,根本无力救驾。

    在当时,赵惠文王已经将沙丘宫封锁,这些人压根就得不到消息,当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时候,赵武灵王已经被饿死了。

    而且就当时赵国的朝局来说,他们已经是自身难保了,还拿什么来救驾?

    就在沙丘之变发生后,上面提到的乐毅,庞煖,剧辛,赵奢等人,不是逃去别国,就是隐居山林。很明显,他们是在避祸。

    而当时唯一能救赵武灵王的大臣,当属肥义了,可惜他被公子章给杀了。

    由此可见,赵武灵王被围困主父宫的时候,没有人前来救驾,完全是因为他不懂政治。否则在变格派被打压、排挤的时候,他就该趁着自己威望还在,对此事加以干涉、阻止。

    其次,赵武灵王不懂人性。

    什么是人性?追逐欲望,趋利避害。

    其实,从赵武灵王退位开始,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为什么赵惠文王的权势会超越赵武灵王?因为他掌有行政权,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人事任免权。

    所以,那些想要升官发财、加官进爵的人,纷纷投效赵惠文王麾下。就算是那些和公子章眉来眼去的大臣,也很有可能是骑墙党,甚至是赵惠文王的内应。

    这便是人性。

    然而,赵武灵王却天真的以为,臣子们忠于自己是因为他英明神武、有王者气质。于是他错判了一切。

    不说保守派和革新派,单说那些那些得到赵武灵王重用,又在赵惠文王朝廷混得不错的官员,也不见一个来救驾的。

    原因很简单,这些人现在跟着赵惠文王吃香的喝辣的,干嘛要来救赵武灵王?风险太大了,不划算。

    而这一切,都是人性使然。

    最后总结一下,英明一世的赵武灵王,之所以最后被活活饿死也没有亲信来救,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懂政治,只得坚定支持他的革新派被排挤、打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不懂人性,使得其他官员出于利益考量,都站在了赵惠文王那边。

    原本好端端的一个家,父慈子孝多好,赵武灵王偏要搞出个二王并立,直接自掘坟墓。所以,他落得如此下场,怪不得别人。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