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敬梓科举之路,吴敬梓的科举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吴敬梓在青年时期就参加了秀才的考 ...
吴敬梓科举之路
吴敬梓的科举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科举之路并不顺利。
吴敬梓在青年时期就参加了秀才的考试,并且成功考中。然而,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他连续三次都没有考中。这让他深感失望和沮丧,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科举之路。
尽管遭遇了多次失败,但吴敬梓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科举的信心。他继续深入研读经史子集,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应试能力。同时,他也开始尝试创作小说,以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看法和态度。
在《儒林外史》这部作品中,吴敬梓通过描绘各类人物的科举经历和命运变迁,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和问题。这也表明了他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最终,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后,吴敬梓终于在五十多岁时成功考取了举人。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或停止前进的脚步。他继续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吴敬梓的科举之路虽然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与追求,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吴敬梓在几岁后绝意于科举
吴敬梓在23岁后绝意于科举。吴敬梓(1698年—1754年),字敏轩,又字文木,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他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出生于江宁(今南京),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吴敬梓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后随家人迁居北京。他曾任康熙朝江宁织造,但一直未能得到重用,只能寄情于文学创作。在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失败后,他终于在23岁后绝意于科举,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上一篇:1979一袋米换个媳妇易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