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都是哪些?一谈到谋略,人们总会把《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并列,甚至组成一个系列,很多出版社出版的时候将它们编纂在一起,合称《孙子兵法与...
《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都是哪些?
一谈到谋略,人们总会把《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并列,甚至组成一个系列,很多出版社出版的时候将它们编纂在一起,合称《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其实很多人把这两者混淆了,他们天差地别,是两本完全不同的书。
他们有三点鲜明的不同:
第一,成书年代不同。
《孙子兵法》成书大约两千五百多年前。
孙子是齐国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提到孙子是何时来的吴国,但从《伍子胥列传》中提到:
阖庐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嚭伐楚,拔舒,遂禽故吴反二将军。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乃归。
可知阖闾三年,孙子便已经在吴国参与军事决策了,此时《孙子吴起列传》中提到阖闾已经读过《孙子兵法》十三篇,阖闾三年是公元前512年,所以《孙子兵法》成书应该不晚于公元前512年。
而三十六计就颇为传奇了,“三十六计”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南齐书·王敬则传》
是时上(齐明帝)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
这里面不是三十六计,而是三十六策,三十六应该只是虚虚数,不是实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也只是形容檀道济善于全身而退。
借六六之数,说明诡计多端,不是真有三十六种计策。这一类的数字古人用的很多,比如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孔子门徒三千,贤者有七十二……
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传的《三十六计》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成都兴华印刷厂土纸翻印本,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并说明原书是手抄本。该书1941年在现在陕西彬县一旧书摊发现,抄本前部“养生之谈”,末尾附抄“三十六计”。
1961年9月16日,收藏者在《光明日报》撰写了一篇《关于“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文章,其中写道:“十几年前,我在成都一个冷摊上无意中发现一本土纸印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根据一个手抄本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小字‘秘本兵法’……可惜没有作者,没有出处。”

所以,颠覆想象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十六计》,第一次以印刷书籍出现在我们面前,是建国前后,地摊文学,养生附送。
类比现在就像早些年书摊上《某某某成功故事二十则》《商战致胜十五条法则》《七条口才技巧教你打通人脉》。

第二,作者不同
《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孙武齐国人,他从齐国流亡到吴国,后来辅佐吴王成就霸业。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比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6000字,十三篇。

《三十六计》可以说没有作者,我们老祖宗可能都是作者,它是个汇编,是人们把口耳相传的散落在传说、历史、小说里的计谋故事,总结汇合在一起。
正如上面所说,最早古书云:“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后来演变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或许朗朗上口,人们把就把话本、杂剧、历史小故事真的凑成了三十六个计策。
在明清汇集成书的很多,即使是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三国演义,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也并非一个作者单独的心血,他是由历代的杂剧、传奇、回本,逐渐演化来的。

第三,内容不同,价值观不同。
我怀疑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被混在一起,除了它们都讲“谋略”之外,是不是被第一个字误导,毕竟开头读的人最多,导致了价值观上的偏差
《孙子兵法》中第一个字就是第一篇的篇名,计篇当中的“计”,《三十六计》也是计。
人们便将二者混为一谈,殊不知此计非彼计。
三十六计中的计,是奇谋巧计,讲的是“算计”。
而孙子兵法中的计,是“计算”,要不说汉语博大精深呢,同样的字,调换不同的顺序,意义就大不相同。
算计,可以说是研究如何去“谋害”对方,重点在“谋”别人。
而计算,是在“谋”自己,它不是讲计谋,以孙子的话说,是“庙算”。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在战争未发动以前在决策上就预计能取胜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战争未发生前在决策上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能取胜,何况一个致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们根据这些来分析战争双方,那么胜负结果就可预见了。

通过计算胜了才打,不胜则不动,先胜后战,所以在孙子的思想里,以少胜多,以奇取胜是没有的。
但人们喜欢故事,喜欢传奇,总想用一个奇计,搞定所有,力挽狂澜,惊天逆转,而这恰恰是孙子反对的。孙子兵法不是讲奇计得胜的书,而是讲实力决胜的书。
它讲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而非最巧,讲究“五事”、“七计”
五事:道、天、地、将、法。
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真正的战略,真正的胜战都是看上去平平无奇。
孙子曰:善战者,无志名无勇功。所以如果按孙子的标准,这样的故事断不会被收录到三十六计里。
孙子讲对战争的敬畏,孙子兵法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不是战而后胜之法,是先胜而战之法。
而三十六计,没有对战争的敬畏,更像是炫技,炫耀用此计胜敌。
它是战法,更是宣扬战胜之法,是战而后胜之法。
这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最大的不同。
孙子兵法讲“道”是宏观的,是统摄全局的大战略观。
三十六计讲“计”,是微观的,来自民间智慧,是零散不系统的。
孙子兵法它成体系,教人如何去打仗,用兵的方法,比如“形”、“势”、“虚实”、“奇正”等,是一套带着哲学性的完整思考方法。
当然它也讲具体的谋略,讲火攻、讲用间,但与三十六计不同。
比如用间,孙子重点讲的是“知彼”,讲掌握敌人军事信息,论证间谍种类、功用、使用条件和原则。其中论述间谍分为五类:因间、内间、反间、生间、死间。
三十六计中也有一计:反间计。

这一计原文只是大体解释了计策是什么样子,后面套用些事例。
孙子兵法叙述的是事事皆通的规律,事物中的普遍性,可以依据这规律去谋划事情。
遇到具体事了,可能用了三十六计中一计,但这一计放在其他地方,可能又不灵了,它有代表性,但同样有特殊性,几千年里发生的几例故事,然后被后人归纳到一起,这难道不也是种“后视镜思维”么?
它演过,不代表一定会重演。
如果孙子兵法是一道菜完整的烹饪过程,是“手艺”。那三十六计大体就是告诉你,在焯烫食材的时候,加油会更鲜亮,它是“技术”,它可以锦上添花、可以灵光一现,但鲜少能靠它决定胜败,若一味生搬硬套,就掉入了陷阱。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有很大不同,它们不仅不是一路,甚至有些观点都是对立的。
但也不能说三十六计就是无用的,它之所以能流传这么久,也证明了它的价值,不管是孙子兵法也好,三十六计也罢,只要他们中的思想、灵感能点亮我们的生活,能为我们所用,指导我们趋利避害,那它就起到了存在的意义。

参考资料: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陈曦,骈宇骞著。
《孙子兵法》足本珍藏版,孙武著。
《三十六计新解》马骏著,
《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都是哪些?
首先《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同一部兵书,只能说《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一部分内容的诠释和具体运用,二者虽然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作者所在的年代和兵书本身的内容区别很大,如:
二者的视野格局上区别:
《孙子兵法》偏重战略即数中有术;
《三十六计》偏重战术即术中有数;
二者的作者所处的时代区别: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家,兵家代表人物,春秋时期齐国人;
《三十六计》作者檀道济:南朝著名军事将领,也是《三十六计》最早的编撰人,《三十六计》最终成书在明清时代;
二者的具体内容区别: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
一、始计篇;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四、军形篇;
五、兵势篇;六、虚实篇;
七、军事篇;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 篇;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三十六计》共六篇三十六计:
一、金蝉脱壳;二、抛砖引玉;
三、借刀杀人;四、以逸待劳;
五、擒贼擒王;六、趁火打劫;
七、关门捉贼;八、浑水摸鱼;
九、打草惊蛇;十、瞒天过海;
十一、反间计;十二、笑里藏刀;
十三、顺手牵羊;十四、调虎离山;
十五、李代桃僵;十六、指桑骂槐;
十七、隔岸观火;十八、树上开花;
十九、暗度陈仓;二十、假痴不癫;
二一、欲擒故纵;二二、釜底抽薪;
二三、空城计; 二四、苦肉计;
二五、远交近攻;二六、反客为主;
二七、上屋抽梯;二八、偷梁换柱;
二九、无中生有;三十、美人计;
三一、借尸还魂;三二、声东击西;
三三、围魏救赵;三四、连环计;
三五、假道伐虢;三六、走为上计;
……
上一篇:番茄叶与什么不能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