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如何评价宋太宗这个人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9-06 12:01:48 浏览量(来源:小章

    [摘要]如何评价宋太宗这个人?宋太宗赵炅(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

    如何评价宋太宗这个人?

    宋太宗赵炅(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后追封宋宣祖)与杜氏(昭宪太后)第三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匡义”,宋朝开国后因避其兄赵匡胤名讳而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

    赵炅在后周时荫补入仕,官至殿前祗候、供奉官都知。宋朝开国后,拜殿前都虞候。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以后长期出任开封尹。开宝六年(973年),受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匡胤突然驾崩,赵炅匆忙登位。他即位后,继续推进其兄未竟的统一事业,迫使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随后乘胜攻辽,试图夺取燕云地区,却兵败高梁河,自己也中箭受伤,仓皇逃走。雍熙三年(986年)再度发兵北伐,亦被辽击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此外,他对定难军(党项)、静海军(交趾)等唐末以来割据的边疆藩镇的用兵亦未能成功。他奉行守内虚外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并大规模扩大科举取士,加强“重文”风气。他采取治国驭将方针,明显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构成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

    如何评价宋太宗这个人?

    评价宋太宗的人有很多,其中最有名,最不客气的当属毛泽东。

    毛泽东一句“不知兵”,直接让宋太宗戴上了一顶不懂军事的帽子,影响深远。

    实际上,毛泽东对宋太宗的评价可真不咋滴,甚至可以说是近乎苛责——“无能”,“小人”、“不择手段”这些贬义词频繁出现。

    在毛泽东看来,宋太宗就是一个无能小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01、点评帝王

    毛泽东历来酷爱读书,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翻阅了大量传统的经、史、子、集著作。

    尤其是是《二十四史》,是他最为重视的一部巨著,其重要部分读得很细、很熟、很透。

    据曾经给毛泽东选读《二十四史》及《昭明文选》等文史书籍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说:

    “二十四史”的重要部分,毛泽东起码读了三遍以上,有的书皮都磨破了。”

    毛泽东不仅自己爱读历史,还号召同志们一起多读历史。

    他曾强调道: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裂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又明确指出:

    “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1952年,为了系统研究中国历史,探寻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更好的规划中国未来发展。

    毛泽东开始全面系统的研究《二十四史》,他不仅通读这些历史巨著,而且还繁圈密点,写下了大量自己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独特评价和批注。

    其中评价的历史人物有100多位,他的评价往往能打破常规,提出异于传统,“古为今用”、鉴古知今的评价。

    在这些评价中,毛泽东对帝王的评价无疑最受人关注。

    比如,历来被视为昏庸无道、荒淫残暴的纣王,毛泽东给出的评价是——

    “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再比如,一直以来都是暴君代表的秦始皇,毛泽东高度肯定道:

    “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讲的是空话。”

    而对史书中褒大于贬的宋太宗,毛泽东也做出过多次评价,内容不长,却短小精悍,杀伤力很大,侮辱性极强。

    因为毛泽东对宋太宗的评价,每一次都没有好词,不是无能,就是小人!

    而他对宋太宗别开生面的评价引人注目,让人们对宋太宗形成固有的印象

    02、宋太宗

    宋太宗,原名赵匡义,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为避讳改名赵光义,自己称帝后则改名赵炅。

    网友戏称宋太宗为赵二,宋太祖为赵大,实际宋太宗兄弟排名第三,长兄早夭。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离奇暴毙,宋太宗登基称帝,由此留下一段千古迷案——烛影斧声。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宋太宗驾崩,时年58岁,在位22年。

    宋太宗死后,皇太子赵恒继位登基,是为宋真宗。

    实际上,宋太宗死后,宋朝人就开始对他进行评价,此后元明清对他的评价就没有停过。

    当然,在宋朝,对宋太宗的评价以盛赞为主,好的重点说,往好了说,浓墨重彩地说,大书特书;

    坏的尽量不说,往小了说,一笔带过地说,甚至不说。

    宋朝官方史书《宋会要辑稿》称赞宋太宗:

    “庙号太宗。恭惟圣灵,诞膺茂典,锡兹纯嘏,俾盛业之无疆;播厥鸿休,垂永代而不朽!”

    另一部巨著《太平宝训·政事纪年·卷一·太宗皇帝》 则称赞道:

    “人君尚俭,前代稍贤者能之。太宗之尚俭,其难哉!时天下平定,功业盛大,自唐及五代,四方僭伪之国,尽为我有;贡献之物,府无虚月。加之生民脱去乱世,各居富乐。三代之下,帝王致太平如此盛者有几?虽尚奢侈,固有余力,亦未掩大德,而过为俭素,所难能也!此无他,正以厚天下之俗,为子孙之法耳。其长育人才,文武不乏,冯继业自矜守边之功,以为他人难继,太宗命一郎官代之,威名方略过于继业,当时养材如此之盛!”

    而个人私史对宋太宗也不吝赞美,比如南宋著名史学界王称在《东都事略》中评价宋太宗道:

    “太宗以英睿之姿,佐太祖定天下,开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故太祖勤勤于传袭,非特以昭宪顾命而已。太宗以明继圣,而能广文之声,卒其成功,乃大一统。于是北自常、碣,南极领表,东际海、岱,西接洮、陇,宋之威德,斯为盛矣。”

    基本上来说,全都是歌功颂德之词。

    03、身后名

    到了元朝,蒙古人评价宋太宗就少了一些顾忌,该夸的夸,该批评的也批评,《宋史·太宗本纪》评价道:

    赞曰: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 未几,取太原,伐契丹,继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 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乱。其故何也?帝以慈俭为宝,服浣 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 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至于欲 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 齐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登禅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帝之谓乎?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 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宋史》既肯定宋太宗的功绩,先表扬一通,给他一个贤君帽子戴戴,而后主要抨击宋太宗改年号,逼死弟弟、侄子,轻视嫂子这些事,对于宋太宗本人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缺陷并没有提及。

    到了明朝和清朝历史学家们的步子就迈得更大了,除了《宋史》这些批评之外,明朝历史学家王夫之对宋太宗屡易宰相,提出尖锐的批评——

    “立法愈密,奸佞之术愈巧。太宗颠倒其大臣之权术,又奚能取必于闇主?徒以掣体国之才臣,使不能毕效其所长。呜呼!是不可为永鉴也欤!”

    而清朝历史学家赵翼对宋太宗驭将之术提出更严厉的批评:

    “宋太祖以忠厚开国,未尝戮一大将,然正当兴王之运,所至成功,固无事诛杀。乃太宗、真宗以后,遂相沿为固然,不复有驭将纪律。如太宗雍熙四年,刘廷让与契丹战于君子馆,廷让先约李继隆为援,及战,而继隆不发一兵,退保乐寿,致廷让一军尽没,廷让仅以数骑脱归。是继隆之罪,必宜以军法从事,而太宗反下诏自悔,而释继隆不问。”

    整体上说,古代对宋太宗的评价还是褒大于贬的,对他的批评主要是权术和军事方面

    03、太宗不知兵

    终于到毛泽东了,毛泽东对宋太宗可不太客气了。

    首先,毛泽东重点评价了宋太宗在位22年最大的军事行动,两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灭掉北汉后,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对辽国发动第一次大规模战争,这一次出兵作战,打了辽国一个措手不及,险些收复幽州,但由于宋太宗指挥失误,在高粱河大败,宋军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本人乘驴车弃军逃跑,留下一个高粱河车神驴车漂移的美丽传奇。

    第二次北伐是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趁辽国新君初立、主幼国疑之机,发动三路大军,再次北伐辽国。

    结果第一路,米信率领的西北路军在新城会战失利;

    第二路,曹彬率领东路军在岐沟关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

    宋太宗急令宋军三路大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结果监军王侁和主帅潘美指挥失误,且怯阵先退,致使断后的杨业陷入重围,被俘绝食殉国。

    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毛泽东可是不世出的军事家,宋军此战存在的缺陷,宋太宗拙劣的指挥,毛泽东自然是一眼洞穿。

    毛泽东在评价这两次北伐时,没有从史学家的角度分析,而是以军事家的身份,对宋辽双方战术特别是辽国战术上进行了深入分析。

    尤其是辽军在两次战争中都用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而宋军却“尔后屡败……宋人终不省”(毛泽东评价)。

    毛泽东可谓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的行家里手,因此他对辽军采用此战术表示肯定,对宋军的失败表示惋惜。

    重点来了,毛泽东把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宋太宗的错误指挥。

    于是,他在看完两次战争后,给宋太宗的评价是——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毛泽东一句话,宋太宗从此成为“不知兵”皇帝的代表人物。

    但毛泽东什么人,古往今来比他强的军事家,没有几个。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他说宋太宗“不知兵”,宋太宗不服也得憋着!

    04、太宗无能

    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对宋太宗那令人发指的军事低劣水平深恶痛绝,因此,当他看到《宋史》评价宋太宗时,他给出更为辛辣的讽刺。 《宋史》对宋太宗的赞,有这么一句“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毛泽东毫不客气的批注道:“但无能”。

    毛泽东意思是说,宋太宗就是一眼高手低的无能之辈。

    《宋史》赞中这句“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

    毛泽东则在“炳焕史牒”后面批注道:“幽州之败”。

    毛泽东这话可就有意思了,嘲讽之意,不言而喻。

    宋太宗,你确实永载史册了,幽州之败,高粱河车神的名声可不是永载史册了嘛。

    而在《宋史》赞中这句“至于欲 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 齐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登禅者,接踵而至。”

    毛泽东直接毫不留情的批注道:“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在毛泽东看来,《宋史》对宋太宗的称赞是十分虚伪的(他认可宋太宗弑君杀兄继位的说法)。

    毛泽东丝毫不掩饰对宋太宗的蔑视嘲讽之意。

    05、小人之心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

    “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

    这个记载指的是宋太宗立宋真宗为太子后,开封百姓欢呼悦雀,夸宋真宗是“少年天子”。

    一般来说,正常人看到自己儿子有出息了,应该高兴才是。

    可宋太宗听到这话后,就很不高兴了,他想到的是,大家都说太子好,置我于何地。 宋太宗此言虽说是出自帝王对权力的本能反应,但心胸着实太狭小了些。

    因此,毛泽东看到这个记载后,不屑之意,勃然而出,愤然提笔,直截了当批注道:

    “赵匡义小人之言!”


    综上所述,毛泽东评价宋太宗的用语,分别是——“宋人终不省”、“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但无能”、“不择手段,急于登台”、“小人之言”。

    这些可都不是什么好词,甚至可以说,在毛泽东看来,宋太宗就是对内不择手段、虚伪奸诈,对外不懂军事、无能至极的心胸狭窄的小人。

    结语、

    毛泽东是整个世界历史上有数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和成就所达到的高度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这一高度使得他的事业、思想、看法,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向来对一些庸碌无为的帝王不假颜色,他对汉文帝、汉景帝都没什么好话,认为

    “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

    至于宋太宗,他更是瞧不起,毛泽东是以一个领袖和军事家的角度去评价另一个领袖宋太宗。 他得出的结论当然和古今学者都不一样。

    且不说毛泽东的话是否有失偏颇,但他确实言之有物。

    靓坤同志曾说,错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毛泽东的评价虽然很不客气,但是宋太宗不服不行。

    技不如人,只能甘拜下风。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