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不能用夜战近战的办法吗?僧格林沁为何选择在八里桥开战而不是采取夜战近战的方式呢?这个问题确实曾被僧格林沁考虑...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不能用夜战近战的办法吗?
僧格林沁为何选择在八里桥开战而不是采取夜战近战的方式呢?这个问题确实曾被僧格林沁考虑过,但他最终未选择夜战近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战场形势十分紧迫,不容许他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兵力和布阵。在张家湾的惨败后,通州城已失守,八里桥之战原本就是败退军队的抵御战,这里距离通州城仅有8里,距离北京城只有30里,而且位于通州到北京的必经之路上。因此,八里桥实际上是最后退无可退的防线。

其次,僧格林沁的满蒙铁骑曾经是大清帝国的骄傲,他想要发挥骑兵在平原大漠中攻击和抢掠的优势,为了保护蒙古王族的尊严,夜战和偷袭并不是他的首选。
第三,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当时的英法联军中也有大量骑兵部队。骑兵对骑兵,僧格林沁有自信,因为蒙古铁骑在欧洲几乎没有对手。然而,他忽视了对方骑兵的战斗水平。

第四,僧格林沁一直在使用清军的传统骑兵战术——冲锋到对方阵前,使用箭矢射击敌人士兵,然后接近后用刀剑或长矛进行搏杀。而英法骑兵,尤其是英法殖民地部队的骑兵,也在使用中世纪的骑兵战术,但他们的阵型是连排推进,一排一排像铁桶一样,接近后采用猛砍弯刀,使对手无处躲避。与此相比,中国骑兵的队形更加散乱,冲锋后反而失去了优势。所以有人认为,僧格林沁失败并不是因为英法联军使用了火枪大炮等新式武器,即使是骑兵对骑兵的战斗,蒙古骑兵也没有任何优势,双方都遭受了沉重的伤亡。
第五,既然骑兵对骑兵都无法占据优势,步兵和炮兵就更不可能了。英法联军配备了精准的大炮和火枪,甚至还有扩散性的散弹,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和半径,可以瞬间摧毁大清骑兵的攻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采取夜战近战的策略,也难以对敌方造成决定性的打击。

最后,通州附近地形的特点决定了无法构建深度防御体系,即使采取近战夜战,也难以满足大规模歼敌的条件。熟悉北京和通州地区的人都知道,该地地势十分平坦,没有山峰或丘陵,几乎没有可依靠的防御地形。除了较宽的京杭大运河和通惠河,其他河流根本无法阻挡敌军,可以轻易渡过。在失去了运河防线后,僧格林沁只能选择在八里桥抵挡,因为这里横跨通惠河,至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相对“险要”的地点。然而,熟悉通惠河的人就知道,这条河只是很小的一条河。因此,在英法炮兵面前,这条防线几乎毫无抵抗力。即使清军利用了一些灌木丛和战壕进行阻挡,也无法扭转败退的局势。
总而言之,实施夜战近战只是历史的假设,根据当时的情况,即使实施,也难以扭转战斗失败的结局。这就是历史的一声叹息吧。
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开阔地和英法联军开战呢?不能用夜战近战的办法吗?
僧格林沁是科尔沁旗人,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26代孙,非常善于骑射。
在清军将领中,他还比较爱护百姓、善待士卒,深得军民爱戴。
咸丰10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继而再战,又败于张家湾。
清军退无可退,八里桥之战因此爆发,此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因发生地点为八里桥,此地东距通州八华里而得名。

那么,僧格林沁为什么要选择在八里桥这样的开阔地与英法联军开战呢?主要还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僧格林沁的军队主要还是骑兵,骑兵比较适合在开阔地作战,而且他的军队在数量上又有优势,有形成包围战的可能
天津大沽失陷后,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马队七千、步兵万余名,从天津撤防退至通州、八里桥一带,准备与英法联军进行野战。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城后,咸丰帝急派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大臣到达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向英、法侵略者谈判乞和。

当谈判破裂后,联军决计进犯北京。英法联军通过侦察发现,北京到通州运河沿岸部署大量清军,运河上有一座石料单孔桥,即为八里桥,距京师8公里左右。
僧格林沁统领马、步兵17000人,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扼守通州至京师广渠门的大路。
他又命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蒙古马队4000人防守八里桥,另有1000名察哈尔蒙古马队由总管那马善统带,防守马驹桥东南,以防敌军西进,绕道进犯京师。
直隶提督成保,率绿营兵4000人防守通州。副都统胜保率京营5000人,驻守齐化门以东,作为声援僧格林沁和护卫京师的后备部队。
僧格林沁统率的清军,共计达30000人,其中蒙古马队共近10000人。

其二、僧格林沁也是根据朝廷的命令行事,御敌于国都之外是皇帝的旨意,他没有用兵的自主权
1860年9月18日,英、法联军先头部队从天津出发,中午,自河西逼近张家湾附近,并向张家湾的清军驻地发炮攻击。
僧格林沁所部守军早已严阵以待,向敌阵勇猛冲锋。
英、法联军为抵御彪悍的蒙古马队,以数百支康格列夫火箭,齐射不怕死的蒙古勇士,蒙古骑兵马匹惊骇向回奔去,正好踩踏了后面的步兵,导致清军阵势混乱,纷纷后退。
在清军失利的形势下,僧格林沁立即率部退守八里桥,以防守住赴京的道路。随后,英法联军一举占领了张家湾和通州城。

1860年9月19日,朝廷在《著乌兰都迅带马队赴通》的“廷寄”中命令:
僧格林沁现扎八里桥,胜保现扎于家卫,防堵由通入京要隘,以截夷人前进
也就是说,咸丰皇帝命令僧格林沁防守“由通入京要隘”,这个就限制了僧格林沁的用兵主动权,他只能御敌于京城之外,不能后退,也不能诱敌深入,总之必须死守,这样哪里还有选择作战地点的权力。
僧格林沁不能用夜战的办法,他想用近战的办法,却又办不到
僧格林沁所部退守八里桥后,他和瑞麟商定,全军分设南、东、西三路截击敌军。

清军主要还是骑兵部队,将近1万名满、蒙马队军部署在八里桥一带防守。这样的骑兵根本不适合夜战。
而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30里,是由通州入北京城的战略要地。可以看出这里已经是清军的最后防线。
僧格林沁骑兵部队的快速出击,就是希望与英法联军进行近战,可惜这个目的很难达到清军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敌军在此决一死战。9月21日凌晨4时,英法联军由骑兵在前开路向八里桥方向推进。
八里桥之战打响了,清军马队即按原定部署立即由正面冲上前去。

清军由于火枪不多,很多士兵只能手持长矛、弓箭,企图冲乱和割裂英法联军的战斗队形,尽量接近英法联军,以便进行肉搏战。
僧格林沁的部分精锐骑兵,最后居然冲到离敌人40米远的地方,有的甚至冲到敌人的指挥部附近。
但是,清军骑兵遭到战壕内英军步兵的火力阻击,以及敌人炮兵的榴霰弹的轰击,造成惨重伤亡,战马也因受惊,而横冲乱闯,最后都被敌人的强大火力逼退下来。
随后,南路的法军主力第2旅,将大量的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给胜保部沉重打击,所部也伤亡惨重。
当法军第2旅的两个前锋连队冲到桥边时,守卫石桥的清军士兵勇敢地冲出战壕与法军展开了血刃战。
后因胜保中弹受伤退下战场,此后,他率军退至定福庄。由于胜保所部的溃败,僧格林沁的作战意图未能实现,只能与西路英军展开英勇激战。

上午9时,英军兵分两路,一部分继续与僧部对抗,一部分向于家围进攻,企图抄袭僧军后路。
僧格林沁分兵无术,面临腹背受敌的险境,但他仍然骑着马,站在前面,挥舞着黄旗勇敢挑战敌军。
八里桥之战,从早上7时打到12时,战斗非常激烈。其中,蒙古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勇敢,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多次冲向敌军阵营进行英勇的战斗。
说白了,僧格林沁的作战意图,就是要与英法联军进行近战,进行肉搏战,但是敌人的火力太猛,不论是精锐骑兵,还是老练的步兵,都没办法靠近敌人。

即使冲上去了,也没有战斗力了!敌人火力太猛,而且敌军人数也不少呢!这个战场的兵力对比是3:1,但是清军武器装备太落后,这种包围敌人的作战企图,根本无法达成。
法国远征军中尉,保罗·德拉格朗热,对清军骑兵有详细地描述:“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瞬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我们大炮持续和反复地排射,炮弹在他们的左右飞驰,他们大都在炮火中倒下了。”
蒙托邦、雅曼等部队采用刺刀、炮火持续攻击,布杰少校率领法军第101旅夺取了清军阵地中心村庄,最终雅曼率法军占领八里桥。
八里桥之战,是热兵器与冷兵器的一次激烈交锋,英法联军配备有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还使用最新式的线膛火炮,以及线膛步枪。

而八旗军是以冷热兵器混用为主,步骑混合的军队,绿营军装备的是少数进口和仿制的旧式滑膛枪、自制的本国鸟枪、抬枪、抬炮、劈山炮、以及大刀、长矛等兵器。
八里桥之战,三万多清军伤亡过半,而一万人的英法联军几乎没有伤亡。
指挥战斗的法军将领,孟托班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在法国,很多人认为八里桥之战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因为法军仅有12人被打死。
综上所述,僧格林沁的军队主要还是骑兵,骑兵比较适合在开阔地作战,而且他的军队在数量上又有优势,有形成包围战的可能。
僧格林沁也是根据朝廷的命令行事,御敌于国都之外是皇帝的旨意,他没有用兵的自主权,因此,僧格林沁不能用夜战的办法,根据敌我形势,他也想用近战的办法,却又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