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省平昌县出过哪些名人?我的家乡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属秦巴山地带川东北地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名人众多。我所知道的战争年代主要有无产阶级革命家...
四川省平昌县出过哪些名人?
我的家乡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属秦巴山地带川东北地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名人众多。我所知道的战争年代主要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烈士是革命先驱,共和国将军胥光义、赵兰田、李勃、何云峰、朱兆林、蒲大义、姜钟共7位先辈声名远扬,他们中大都战功卓著,最后任职军队军以上或地方省部级领导职务,其中胥光义最后还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目前,他们都已离开了人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的名人也不少,最有影响的是中国科学院吴伟仁院士。所以,我这里重点介绍刘伯坚烈士和吴伟仁院士。







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烈士一一“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刘伯坚烈士(1895年—1935年),四川平昌龙岗(现龙岗镇)人,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东方大学学习。应邀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来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到中央苏区后,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21日壮烈牺牲。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是他从骨子里说的话,他在狱中写的“带镣行”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毛泽东主席对他的称赞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2009年中宣部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百位英雄模范人物”,刘伯坚烈士位列其中。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坐落在平昌县佛头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纪念馆内建有纪念碑,由邓小平题写“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名,1986年10月,时任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参加了揭碑仪式。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几经升级更具规模。纪念馆正中,刘伯坚烈士迈步前行的塑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那叱咤风云的神态,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室内详实的史料系统展示了刘伯坚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三部委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及故乡龙岗烈士故居(位于平昌县城南50公里处龙岗乡在街,平(昌)营(山)干线公路)等景点与仪陇朱德故里连成一体。现今,不少游人前来参观。







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一一要把地球人送到38万公里以外月球上去的科研团队的领队人!
吴伟仁,四川巴中市平昌县得胜镇人,1953年出生,平昌中学毕业,曾任过生产队长。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均匀学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技评审组副组长、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2010年,接替著名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出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9月8日,“吴伟仁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为褒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突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中国航天六十余年来,已有以钱学森、孙家栋、栾恩杰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的多位功勋航天人荣获小行星。
吴伟仁近年来多次回到四川巴中平昌,2023年“5.1”之际再回家乡,看望了家乡的学校平昌中学、元山中学,走访了当年的故友,对家乡的发展寄予了希望!
吴伟仁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是2023年4月24日央视的报道,他说,嫦娥8号拟于2028年前后发射,2030年中国载人飞船将登月!
吴伟仁院士不仅是平昌的骄傲、巴中的骄傲、更是四川的骄傲、中国的骄傲!






四川省平昌县出过哪些名人?
平昌县,是四川巴中市的下辖县。
早在西晋时期,在这里设置平州县,后来到了北周时期,将平州县改为同昌县。隋朝时,
到了1946年,取平州和同昌首尾各一字,成立平昌设治局,1948年,升为平昌县。

那四川平昌县,出现过哪些名人呢?
平昌县还是出过不少名人的,这里就介绍一位,
他是在2009年被评为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他在中央红军长征时,留守苏区坚持战斗,后于1935年3月不幸牺牲。
毛泽东曾给他的碑文题词,说他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优秀将领,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他就是刘伯坚。
刘伯坚,于1895年出生于四川巴中县,也就是现在的平昌县。

1920年,刘伯坚去欧洲勤工俭学,也正在这个时候,得以接触就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后和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于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3年,聂荣臻经刘伯坚和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刘伯坚被安排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得以和刘伯承等人一起学习。
刘伯坚回国后,就去了江西中央苏区工作,期间他曾领导了宁都起义,得以使一万七千多人走向了革命道路,并改编为红五军团,之后经过他的努力,最终让这支队伍,成为了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
后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为了摆脱敌军的包围追击,决定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带领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开始了长征。而此时,刘伯坚则被留下组织留守部队,在于都河架桥,以此保障中央红军主力顺利渡河长征。
中央红军主力离开后,敌人对留守苏区的红军进行了疯狂报复,不幸的是,刘伯坚于1935年3月初的时候,在一次的战斗中受伤被捕。到了3月21日,刘伯坚被敌人杀害,当时他才40岁。
刘伯坚虽然牺牲了,但他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却不会被遗忘,国家和人民也不会忘记。

2009年9月10日,刘伯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