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曹丕为什么要杀曹植而不杀曹彰)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4-26 04:00:27 浏览量(来源:小庞

    [摘要]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因为在曹丕眼里,曹植不值得杀。曹操去世之前的数年里,曾经为继承人问题,纠结了很长时间,一度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摇摆不定。究竟是立曹子桓还...

    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

    因为在曹丕眼里,曹植不值得杀。

    曹操去世之前的数年里,曾经为继承人问题,纠结了很长时间,一度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摇摆不定。

    究竟是立曹子桓还是立曹子健,曹操一直拿不定主意。

    其实原本曹操是不用这么纠结的,他曾经有一个十分中意的继承人人选,这个人便是他的长子曹昂。

    只可惜,曹操因为一个女人,导致曹昂战死,顺带还死了一个侄子和一个大将。

    因此,他只能重新挑选继承人,但由于曹丕和曹植这两兄弟,各有千秋,所以曹操就在立嗣上相当狐疑不决。

    但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曹操是十分中意曹植的,也就是说,他有立曹植为太子的想法。

    一方面,是曹植思路敏捷、文才极佳,每当曹操提问他时,往往能出口成章,这一点,深得曹操喜爱。

    尤其是在铜雀台建成时,曹植一气呵成作下《登台赋》,连曹操看了都赞叹不已。

    要知道,本身曹操也是一个文学大家,所作的诗词也是独具一格,而能被他赞不绝口,自然就能看出曹植在文学方面,确实有相当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曹植性情坦率自然,换句话说就是不做作,这更对曹操的胃口。

    所以,曹操在某个阶段,是真的想立曹植为继承人,甚至,他还毫不掩饰的把这种心思表达了出来。

    比如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征孙权,临行之际,安排二十三岁的曹植为邺城留守,并对其谆谆教导。

    他对曹植说,自己当年担任顿邱令的时候,恰好是二十三岁,算是从那个时候起,踏上了开创事业的征途。

    而如今,你曹植也是二十三岁,更应该知道发奋图强才对。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三国志》

    这份沉甸甸,且带着满满父爱的嘱托,至少在当时,也只有曹植能享有,相比之下,当时的曹丕,显然是不可能让曹操这么对他说话的。

    由此可见,在那段时间里,在继承人问题上,曹操是优先考虑曹植的。

    但可惜的是,虽说有来自父亲的特殊关爱以及高度期许,曹植的表现却相当“差劲”,他虽有非凡的文采,但不知道约束自己,尤其是在饮酒方面,丝毫没有节制。

    并且,也是因为饮酒毫无节制这个毛病,让曹植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什么错误呢?曹植在某次醉酒之后,借着酒兴,曾纵马在天子才能走的驰道上飞奔,而这在当时,就属于十分严重的问题。

    还不止于此,他又醉酒后,无视规定夜闯司马门。

    这种作为,让曹操大为恼火,并对曹植大失所望,而在失望之余,曹操自然不愿再立曹植为继承人。

    而正是在曹操对曹植感到失望之际,曹丕抓准时机,通过谋士的建议,在曹操面前各种表现,最终得到曹操认可,被立为了魏王世子。

    不过,尽管曹丕已经胜出,但实际上,在曹操去世之前,曹植还有过一次翻盘的机会,但这次机会,却被其白白浪费了。

    什么机会呢?是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的一次军事安排。

    当时,曹丕已被立为世子,且曹植也被雪藏,但在当年下半年,曹操突然启用了曹植,并对其委以重任。

    曹操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让他带兵去救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

    其实说是去救援曹仁,倒不如说是让曹植捡人头去的,为啥呢?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襄樊之战已接近后期阶段,关羽也是正焦头烂额,加上东吴军四处活动,因此他迟早要撤退的。

    所以,曹操在这个时候让曹植出兵解救曹仁,说白了就是让其立功去的。

    并且,曹操担心曹植拿不下来,还特意加派了张辽前来助阵,目的就是帮助曹植彻彻底底的击败关羽。

    如此贴心的安排,再结合当时的形势,这不是让曹植镀金去是什么?

    因此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时曹丕已经被立为世子,按理说这种镀金的事情,应该让曹丕来才对,毕竟取得胜利的话,那可是一个极好的立威机会。

    但是曹操并没有安排曹丕来,而是安排了曹植由此可以说明,在这一年,曹操对于继承人问题,又起了巨大的犹豫。

    甚至按照当时的迹象来看,曹操有废掉曹丕,改立曹植的可能。

    这里所说的迹象,不仅是上述提到的军事安排,当时曹操还召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曹彰,命他带兵速来洛阳。

    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三国志.曹彰传》

    至于召曹彰来干什么,《三国志》中没说,但在《魏略》中可记载的清清楚楚,曹彰后来见到曹植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

    种种证据表明,当时临终之际的曹操,极有可能真的是想换继承人。

    但这个大好机会,却被曹植亲手浪费,在曹操委任他带兵出征时,曹植再一次喝的酩酊大醉,据说连站立都做不到了。

    于是乎,曹植又一次惹恼了曹操,再加上随后不久曹操就病逝,即便他想为曹植再做什么谋划也来不及了,因此,曹植彻底出局。

    而曹丕,则从邺城迅速赶至洛阳,继承了魏王之位,由此,曹魏政权进入曹丕时代。

    到了曹丕继位之后,他在第一时间,就迅速展开了清算行动,首先,经他出手,他的弟弟曹彰,死的不明不白。

    四年,朝京都,(曹彰)疾薨于邸,谥曰威。---《三国志》

    《三国志》中,只记载了曹彰在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死在了自己的家中,并没有记载其具体死因。

    而在《魏氏春秋》中,也仅仅记载了曹彰是“忿怒暴薨”。

    总之就是,在这些记载里,对于曹彰的死因,都含糊其辞,但是在《世说新语》里,却较为详细的记载了曹彰是怎么死的。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曹彰)骁壮...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王...进之。既中毒,....须臾,遂卒。

    这意思很明白,就是曹丕担忧曹彰的实力,加上其能征善战,且手握兵权,所以干脆下毒将其毒死了事。

    除了干掉曹彰之外,曹丕又将曹植身边的几个谋士一一清洗。

    当初,在曹操为继承人问题纠结之际,曹植身边就有了几个为他出谋划策的人,这几人分别是丁仪、丁廙、杨修、杨俊等。

    除了杨修早早就被曹操诛杀之外,剩余的丁仪、丁廙(此二人为兄弟),则在曹丕继位后当年,就被曹丕下令处死,同时其家族中的男丁也全都被杀。

    而另外一个杨俊,死的更憋屈。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巡视宛县,当时杨俊为此地县令,而曹丕则以“市不丰乐”为由,意思是市场上不繁荣安乐,将杨俊缉拿,并要将其处死。

    当时,包括司马懿、荀纬等大臣都为杨俊求情,甚至叩头出血,但曹丕不为所动,最终,杨俊看生还无望,干脆果断的选择了自裁。

    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俊。司马宣王、荀纬请俊,叩头流血,帝不许。俊曰:「吾知罪矣。」遂自杀。---《三国志》

    在做完这些之后,按照常理来说,曹丕肯定要对曹植下手了,毕竟当初谁都知道,曹植可是曹丕的最大竞争对手。

    但是,曹丕没有除掉曹植,甚至曹植还一度活的比曹丕还长。

    究竟为何曹丕会放了曹植一马呢?难道是他良心发现了?其实并不是,曹丕最后没杀曹植,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

    首先第一个,卞太后拦了一下。

    卞太后就是卞夫人,而她的一生,一共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这四人便是丕、彰、植、熊四兄弟。

    而在曹操死后,也就是曹丕展开清洗之际,其实当时他是准备弄死曹丕的,但卞夫人却表示,希望曹丕能收手。

    复欲害东阿(指曹植),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指曹彰),不得复杀我东阿。

    从这个记载中就能明显看出,卞夫人是知道曹彰死于曹丕之手,但事已至此,她也无可奈何,但是她十分清晰的告知了曹丕,要他不能再杀曹植了。

    而卞夫人这么做,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维护。

    所以,考虑到自己的母亲已经开口,如果曹丕不管不顾的执意要杀曹植,那必然会遭到了卞夫人的强烈阻止。

    尤其是当时曹丕刚刚继位,一旦事情闹大,对他没啥好处,因此,他才会看在母亲卞夫人的面子上,放了曹植一马。

    当然,这仅仅是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曹丕认为曹植不值得杀。

    这个不值得杀,有轻视曹植的意思,换句话说,在曹丕看来,曹植已经完全没有实力,也没有机会,再对他造成威胁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一方面,曾经大力支持曹植的几个谋士,除了前文提到的丁仪、丁廙以及杨俊被杀之外,剩余的另外几个,则已经投诚了曹丕。

    比如魏晋八君子之一的贾逵,当初他可是曹植的坚定支持者,但是在曹操病逝之际,却站到了曹丕这一边。

    不仅及时向远在邺城通报了曹操病逝的消息,让其抓紧时间赶来,另外还斥责了当时询问玺绶所在的曹彰,称曹彰是君侯,玺绶不该是他过问的。

    (曹彰)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三国志》

    还有,也是他在当时,主持了迎立曹丕为魏王的事宜,总之就是,曹丕能顺利及时继位,贾逵出力颇多。

    此外还有邯郸淳等也是如此,都成了曹丕的忠实拥趸。

    至于他们的立场为何转变,这个不得而知,也许是对曹植的失望,也许是抱着“良禽择木而栖”的想法,但不管如何,他们都离开了曹植。

    这么一来,曹丕身边,能用的谋士要么被杀,要么改变立场投诚,所以,曹植还有什么能和曹丕叫板的实力?

    而没有实力,自然就没有威胁,所以杀他也就没什么必要了。

    不仅如此,曹植曾经的所作所为,也让他在曹丕心里,失去了“被杀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曹植已经犯不上曹丕动刀了。

    曹植有什么作为?首先,对自己毫无约束,无节制的醉酒,以至于误事就是一大毛病。

    趁着喝醉,夜闯司马门,另外又因为喝醉,在被曹操委以重任之际,选择拒绝听从,这些都是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

    至于那些因为喝多了而干出的其他丑事,想必不会太少。

    而这个毛病的关键,不在于喝酒,而是在于,曹植这个人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律,更不知道什么叫节制。

    而古往今来,但凡能成大事者,身上基本的一个性格特征,就是知道自律。

    一个不知道自律的人,就算其有再大的能力,但却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导致始终沉迷其中,也就难有啥成就,而曹植便是如此。

    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威胁可言?

    另外,曹植还有个毛病,就是“不识时务”,也可以叫做不知道“韬光养晦”,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低调发育,反而总是把自己置身于危险境地。

    比如,在得知曹丕篡汉自立之后,曹植居然穿上丧服,公开为汉朝悲哀哭泣。

    初,则及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三国志》

    曹植的这个举动,着实是奇怪的很,你说你若真的是忠心汉朝,当初你爹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时候,掌控朝廷大权的时候,你咋不哭呢?

    现在你哥当了皇帝,你反而装模作样的哭,这不是找不自在是什么?

    而通过他这个莫名其妙的举动,也可以看出,曹植实在是个没啥政治水平的人,甚至可以说,他的政治水平,相当之差。

    所以,对于这么一个“人才”,还有杀的必要吗?

    当然,虽说因为种种因素,曹丕并没有杀曹植,但也没有放松对他的防范,在曹丕继位后,一直到曹丕去世,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曹植连续被迁封了数次。

    这就导致,曹植在一个地方根本呆不了多久,这也就让他没有了形成自己势力的机会。

    哪怕是到曹丕去世,曹叡登基,依然还在防着曹植,史料记载,在魏明帝曹叡登基之初,曹植认为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来了,因此就主动上书,希望朝廷能给予他政治上的任用。

    并且,当时他上书的言辞之诚恳,足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

    但是,曹叡对于自己这个叔叔的恳请,仅仅是在口头上称赞了一番,但却并没有对其有任何职位上的任用,反而继续对其严加防范和限制。

    到了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又一次被迁封的曹植终于明白,此生,怕是难以在政治上施展抱负了,而对此心灰意冷的他,开始潜心创作诗词。

    三年后,曹植再次被迁封,这次迁封,更让他感到忧郁,最终在当年十一月病逝,年仅41岁,由此,一代才子曹子健,走完了复杂,且令人唏嘘的一生。

    所以,要问曹丕为何在最后没杀曹植,让他得以了善终,表面原因是出于卞夫人阻拦,但实际上,则是曹植的所作所为,让曹丕相当对其轻视,认为其不值当杀,留着他还能给自己博了美名,所以,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所谓的七步诗,那只不过后人杜撰的而已。

    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

    曹丕之所以不杀曹植,是因为有一个狠角色的妈管着,当然二人之间也有一点兄弟之情存在。



    曹操一生有二十五子六女,儿子之中被他考虑过立为继承人的一共有四人,第一个是长子曹昂,但可惜他很早就在征张绣的时候被战死了;第二个是七子曹冲,一个可以称为神童的人物,但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病死了。

    剩下的两个人,是曹操卞夫人生的两个儿子,即曹丕和曹植。

    起初,曹植因为才华卓越而被曹操喜欢,身边因此聚集了一大群人为他出谋划策,帮助他争夺继承人之位,反而是曹丕比较尴尬,一直不温不火,并没有被曹操重视。

    但是,就在曹植快要被立为继承人的时候,他自己却因为任性妄为和喜欢酗酒而频频犯错,先是因为驾马车在天子才能走的驰道上行驶,并擅自打开司马门而受到训斥,之后又因为喝酒耽误了大军出发的时间,而让曹操对他失望至极。

    而就在这个时候,曹丕在司马懿等人的帮助下,运用各种策略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最终被曹操立为继承人。

    从曹冲去世之后夺嫡之争开始,到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他与曹植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争斗,而且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出于下风的,一直到最后几年才反败为胜。



    可以说,曹丕在此期间是煎熬和痛苦的,他的世子之位也是来之不易的,因此他一旦继位,首先要打击的对象就是曹植,其次才是其他几个有威胁的兄弟。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同年他逼迫汉献帝禅位给他,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丕刚刚篡汉自立的时候,远在封地的曹植听说后十分悲伤,还穿上丧服为汉朝的灭亡而哭泣,许多人怀念汉朝,也跟着他一起哀悼。

    初,则及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

    曹丕听说这事后,感到很不高兴,认为曹植想要继续与自己作对,还鼓动百姓一起反抗自己,便下定决心对曹植下手了。

    关于曹丕对曹植做过什么,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曹丕将曹植抓来,让他在七步之内写下一首诗,如果不能写成,就要问罪了。

    曹植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即使写成了诗,曹丕也不一定会放过他,便决定打亲情牌,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七步诗》,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感化曹丕,最终曹丕年纪兄弟轻易,将他给释放了。



    实际上,《七步诗》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曹丕与曹植之前存在亲情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并不是曹丕放过曹植的最大理由,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人,其实是二人的母亲卞夫人。

    卞夫人并非曹操的嫡妻,她起初只是个以声色谋生的歌者舞伎,后来以姿色出众而被曹操纳为妾,连续生下了四个儿子,即曹丕、曹植、曹彰和曹熊。

    卞夫人虽然出身低微,却不是个简单的角色,她知书达理、颇有见识,还很有头脑,在很多事情上给了曹操很大的帮助,是当时有名的贤内助,还受到曹操部下的敬重。

    因此,在曹操嫡妻丁夫人离开之后,卞夫人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继室夫人,她在操持家务和抚养、教育孩子等方面都很出色,曹操因此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争夺天下的宏图霸业之中。

    可以说,曹操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伟业,离不开卞夫人的帮助,因此卞夫人威望极高,不但曹操对她敬爱有加,曹操的其他儿女对她很孝顺,文武大臣也都很敬佩她。

    曹丕称帝之后,卞夫人被封为太后,居住在永寿宫,她平时不怎么干涉国事,但这不代表她没有权力。



    那么,卞夫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次,曹操的堂弟骠骑将军曹洪的家臣犯法,按照当时的律令,曹洪应当处死,但考虑到曹洪是贵族,曹丕如果选择特赦他,也在情理之中,没有人会说什么。

    但是,曹洪这个人虽然家财万贯,但特别小气,曹丕年轻的时候曾有求于他,却没有得到他的帮助,因此对他怀恨在心,便打算趁机将其处死。

    很多大臣上书曹丕为曹洪求情,但曹丕不为所动,卞夫人不知怎么得知了这件事,便将曹丕找来,还怒斥他说,曹洪是有大功劳的人,没有他就没有你的今日!

    曹丕畏惧卞夫人,只得答应释放曹洪。

    会卞太后责怒帝,言“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诏乃释之。

    卞夫人担任曹丕不是真心实意的,以后还要找曹洪的麻烦,便将曹丕的皇后郭女王召入宫中,威胁她说,你赶紧去劝说曹丕,要是曹洪被杀死,我就废了你的皇后之位!

    卞太后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於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郭女王吓得屁滚尿流,连忙跑去劝说曹丕,曹丕对她感情极深,当然得给面子了,于是心甘情愿将曹洪给释放了,但没收了曹洪家的所有财产,搞得曹洪穷困潦倒。

    卞夫人也不含糊,又将曹丕找来痛骂一顿,曹丕无奈之下只得将曹洪的财产还给他。

    犹尚没入其财产。太后又以为言,后乃还之。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卞夫人贵为太后,本身具有极高的权威,她的话没有人敢轻易违背,哪怕皇帝曹丕也是如此。

    前面我说了,曹丕和曹植都是卞夫人的儿子,而卞夫人又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不会对任何一个孩子偏爱,因此当曹丕要对曹植下手的时候,卞夫人就出面阻止了。

    史书关于这一点也是有记载的,说曹丕碍于卞夫人的压力,并没有杀死曹植,而是想其他办法折磨曹植,试图以此将曹植给玩废。



    那么,曹丕是怎么折磨曹植的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不断将曹植改封。

    曹丕刚称帝的时候,曹植是临菑侯,食邑万户,但曹丕很快就将其改为安乡侯,食邑也减少到八百户。

    曹植本是个潇洒的公子哥,富贵生活过惯了,食邑突然大减,生活质量必定下滑,但他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后来,曹丕又屡次将曹植改封,其目的是为了不让曹植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从而形成了稳固的个人势力。

    尽管曹丕后来将曹植封为王爵,但也是被迫为之的,毕竟其他兄弟都封王了,不封曹植就会显得他刻薄,对他的名声不利。

    总之,在曹丕在位的七年时间里,曹植不是在去新封地的路上,就是在等待改封的圣旨到来,而频繁地更改封地让他身心俱疲,毕竟谁没事愿意瞎折腾呢?

    比如说,曹丕刚习惯了一个地方的口味,还没待多久,又得适应下一个地方的口味,这当然对他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他这种富贵公子哥。



    第二,对曹植进行严密监视,限制其活动范围。

    曹植虽然贵为诸侯王,但因为遭受曹丕打压,他无法担任官职,心中纵然有报效国家的想法,也只能藏在心里,因为一旦说出来,曹丕可能会对他进行更加严厉的打压。

    即便是在封地,曹植的日子也不好过,有地方官员监视他,还有曹丕派去的人对他严加防范,他除了待在家中吃喝玩乐、读书写字之外,也只能偶尔出去散散心,但也仅限于封地之内,其他地方是去不了的。

    想当初,曹植是何等恣意人生,想干嘛就干嘛,根本没人管他,而且他性格放纵,不习惯被约束,因此曹丕对他的监视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煎熬。

    因为处境尴尬、心情郁闷,曹植的诗风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从之前的乐观、浪漫变成了痛苦、悲愤,可见曹丕对他的摧残还是很大的。

    可以说,在曹丕的打压之下,曹植除了还能写诗之外,其他才能完全得不到伸展,这对于一个有抱负的男人来说,跟废掉了也没啥区别了。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卞夫人难道不知道曹植的处境吗,她为何不出来阻止曹丕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理解,因为卞夫人毕竟住在深宫之中,对外面的事不都知道,她只知道曹植依然是富贵无忧的王侯,哪里知道曹植的日子并不好过呢。

    更何况,曹丕是皇帝,他想要向卞夫人隐瞒曹植的真实情况,那简直太简单了,即便是曹植给卞夫人写信,或者入朝的时候前去拜见,曹丕也能提前知道并采取对策,更何况曹植极有可能根本没胆子找卞夫人申诉。

    并且,卞夫人那时候年纪也大了,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没有太多精力去将每一个儿子都顾及到,因此曹植除了自己照顾好自己,已经没有人可以帮得到他了。



    不过,事情后来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曹丕对曹植的态度改观了不少。

    225年,曹丕南征归来,在路过曹植封地雍丘的时候,去跟曹植见了一面,史书上没有记载两人谈了什么,只知道曹丕走的时候,将曹植的食邑增加了五百户。

    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因为曹植表现良好,没有再搞事情了,曹丕因此感到很满意;再加上二人之间毕竟还是有兄弟之情的,所以曹丕彻底打消了除掉曹植的想法,而且增加了曹植的食邑。

    六年,帝东征,还过雍丘,幸植宫,增户五百。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自从曹植逃过曹丕的魔爪之后,他就意识到自己余生除了老实做人之外别无选择,因此无论曹丕如何对待他,他都没有半句怨言,而是在自己的封地里安心生活,也没有表露出半点反抗的痕迹。

    因为曹植安分守己,所以曹丕的态度出现了一丝改变,自那之后就没有再改变曹植的封地了,一直到曹丕去世。



    不过,曹丕去世后,继位的魏明帝曹叡对曹植依旧忌惮,曹植曾多次上书曹叡,说想要为朝廷做点事情,但曹叡就是不搭理,而且继续改封曹植的封地,先是改封东阿王,后来又改封为陈王。

    曹植被改封为陈王后,彻底失去了雄心壮志,而是潜心在家著书立传,232年的时候在忧郁中去世,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