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宁古塔披甲兵,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3-14 00:00:22 浏览量(来源:小谢

    [摘要]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宁古塔披甲人为奴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也就是流刑,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宁古塔披甲人为奴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也就是流刑,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役。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都不是什么善茬。给这种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折磨而死,下场比死还要难受。




    历史小说《雍正王朝》中皇帝经常说的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


      原来,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为“宁古塔”的所在地,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1658年(顺治十五年)6月14日 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




    再说披甲人: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披甲人又分马甲(骑兵)和步甲(步兵)。


      披甲人就是一种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再后来,降人减少了,披甲人的意思引申为军人。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

    披甲人在清朝可是不简单的人物,让那些罪犯一听到便会毛骨悚然。简单来讲,披甲人其实就是守护在满族祖地之一宁古塔的半野生女真土著。

    特点嘛,无他,唯凶残野性尔。

    严格来讲,后金大老板努尔哈赤以及其六世祖、五世祖都曾经是“披甲人”。

    宁古塔,就是现在的东北宁安县,可以说是我国最冷的那部分区域了。在明代,这部分地区同样也属于明朝管辖,而管理宁古塔等东北地区,用的就是当地的女真人,例如后金的主体:建州女真,宁古塔就是建州的一部分。

    而宁古塔的“披甲人”,则是当时驻守在东北边境的女真军队。披甲人这个词,在满清以前是代表着地位不高的“奴隶军”的,但在满清人眼里,“披甲人”则是高尚的,为什么是高尚的?

    因为女真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要知道,满清的纯种八旗,例如正黄旗人数都是不多的,在乾隆年间,八旗的人数才70万不到,而当时中国人口早就已经破亿了,以女真作为统治种族,可想而知披甲人的地位也是不低的。

    “披甲”一词在满语里是士兵的意思,这有可能是从汉文化中演化而来,因此和汉人眼中地位低下的“披甲”重叠。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立明朝七大罪,以八旗为根基反明。这里面,披甲人就起码占据了三分之一,而且这些披甲人有一些特点,他们都是常说的“生女真”,属于渔牧野性极其纯正的那批女真猛士,原始性强,这也是为什么明军以及李自成的闯军不敌的核心缘故。

    就宁古塔而言,环境极其恶劣。清代顺治时期,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吴兆骞就描写过: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看,四五月份大风暴雷暴雨,夏季又是阴雨,八月开始下大雪,这环境和现在东北著名的那个旅游景点“雪乡”是一样的,而且古代只会更冷。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生女真,和当时条件要好上太多的汉人直面战斗,汉人的胜算真的是太小了。

    李自成同为苦难出身的起义军精锐或许还好点,但是明末腐败到不行的官军是真的打不过。

    直到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入主北京,再过了几年,随着局势的稳定,满清几乎确定了封锁东北这样的方针,汉人不允许进入东北地区,而东北地区依旧是按照老样子,让原住民,让生女真来守护祖地,这个时候,就有一拨披甲人守卫着宁古塔,当然,他们也开始了稳定的农耕和纺织,宁古塔是一个妥妥的军户大城。

    再说回满清关于流放宁古塔的政策。

    流放宁古塔,不论是什么人,只要去到了宁古塔,就会自动成为披甲人的奴隶,而且是终身的,除非皇帝让他们回来。

    虽然说披甲人的地位不低,但是满族的行列里,王公贵族肯定瞧不起这群汉语都不怎么会说苦哈哈,但即便如此,对于流放到宁古塔的汉人来讲,披甲人的地位都要比他们高出无数倍。

    其实说到流放的问题,最怕流放到宁古塔是那些女性,或者是获罪汉人的女眷。因为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对于罪犯来说是一种折磨,但对于宁古塔的披甲人来讲,却是一种福利。女真当年入关,三光政策也没少干,女人最怕看到他们,而执行这种凶残行为的动力,就是生女真身上那种冲动。

    因此清代便有了女子要是被流放到宁古塔,还不如早早自杀,以免生不如死的说法。

    披甲人的生活相对来说很枯燥,但又因为人不多,而且作为战斗力算是中高水准的那批人,清政府对他们还是非常照顾的。流放宁古塔,让宁古塔成为清朝的热门流放地,这其实和搞东北大建设有关。

    众所周知,东北很大。我国现代工业的出生地就在东北,但在清代,因为满清政策的缘故,东北始终地广人稀,这种地广人稀达到了只要走出城溜达一圈,就很有可能饿死的程度。于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披甲人的建设压力,也加快东北的发展速度不至于落后,满清便用了流放这样的方式把人输送入东北。

    随着顺治年一直到乾隆年间,每年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数不胜数,大量汉人在那里落地生根,虽然很有可能世代都是宁古塔女真的奴隶。对于披甲人来讲,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福利政策。

    而直到乾隆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后,为了加强对新疆的控制,中原的流放才开始了双向的流动,把宁古塔被流放过去的人分流部分引导了西北地区。

    中原的流放政策除了汇入劳动力到东北以外,其实还一定程度地汇入文化进入宁古塔,让宁古塔的披甲人、旗丁都可以接受文化教育。因此,真的有文人被流放到宁古塔,他们本身是很受披甲人尊敬的。披甲人也同样明白在盛世之中,转武为文更为重要,更何况他们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武,就是一群靠狼性、凶性聚集起来的边防军。

    著名的黑龙江第一个诗社“七子诗会”就是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汉文人组成的文学组织,这个诗社一直到今天都仍每年被黑龙江文化组织所纪念。由此可见,宁古塔虽然苦寒无比,但是对于文人却是很友好,不仅诗社能够建立,还能一直平稳发展,这背后都不缺少宁古塔地区土著的帮衬和关照。

    最后,再聊聊宁古塔披甲人的工资问题。

    披甲人其实大部分时间也卸甲,搞一搞农业生产,开开荒。但他们不仅是自给自足的,他们还享有比较高的“俸禄”。和当年需要打仗才有军饷的行情不同,满清政府真的非常优待披甲人,例如乾隆时期,一个披甲人就能给到银两22两,粮食十五石。

    这个年薪水平是什么概念呢?

    当时朝廷的汉人官员,七品汉官左右也是这个待遇。而且这不能说是披甲人的工资,而应该是说“驻军补贴”,这补贴就能让他们保证温饱,其次他们的生产,他们的建设也是自己的。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宁古塔的披甲人也渐渐走出了这种“野蛮”、“落后”的特征形象。

    同样在乾隆时期,八旗不到七十万的人口中,披甲人还占据了高达六分之一的数量,而后来披甲人也开疆拓土,不仅是满清的祖地有着披甲人抵御北方的俄国,后来还到内蒙、新疆都有了披甲人的身影。因此,披甲随着满清版图的扩张,逐渐成为了边防驻军,边防军户的代称。

    不得不说的是,披甲人为我国满清时期的领土守护的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后来的他们也越来越脱离“生女真”的范围,随着与汉人的高度接触融合,生女真也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再也不像努尔哈赤的六世祖那般,与中原高度脱节,明末时期,那一代的女真也被叫做“野人女真”是不无道理的。


    因此,我们可以定性,清代流放宁古塔的政策,本质上也是一个汉化政策,只不过和清政府几乎全盘汉化不同的是,汉化宁古塔女真的汉人就像水龙头的水一样,被限制着流量汇入东北。

    但也是如此,当初的生女真慢慢走出了大山,在山林海岸兜转了上千年,最后才看大千世界。

    不过他们也不会忘了,他们是披甲人。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