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一战为什么打起来,二战为什么打起来,一二战间隔多少年,为什么一战二战间隔那么短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2-28 18:00:46 浏览量(来源:小窦

    [摘要]一战为什么打起来,二战为什么打起来,一二战间隔多少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接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场休息以后,继续开打是为了解决一战遗留问题。始于二次工业革命中异军突...

    一战为什么打起来,二战为什么打起来,一二战间隔多少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接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场休息以后,继续开打是为了解决一战遗留问题。


    始于二次工业革命中异军突起的德国。


    德国这块儿地盘早先属于罗马。三十年战争期间,支持新教的国家跟支持天主教的国家在德意志区域猛烈撕逼,将整个德意志打得稀烂,过程极其血腥,整个地区死了40%的人口,维滕贝格甚至75%的人口死亡,差点死光了。


    刚开始普鲁士是“人畜无害”的存在,上不了欧洲的台面,但后来出了猛人。


    第一个是腓特烈二世,起早贪黑,帮普鲁士成为欧洲五强,跟英、法、俄、奥谈笑风生。


    第二个是俾斯麦,生性豪放粗野,读书时就跟人决斗过50次,主张能动手就不废话,直接用武力解决问题。


    打得法国赔了50亿法郎,普鲁士以此大胜之威正式统一各邦,大家纷纷表示服气,1871年1月在政治和行政上统一为单一国家,从此有了德国。


    德国此时已经威胁到了大英帝国的头把交椅。英国做为“挑事能手”,当然不能容忍别人在自己面前撒欢。


    新的危机一触即发。


    当时的格局,英国跟德国是双雄并立,处于第一档,法俄美稍弱处于第二档,不过德国朝强国狂奔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地盘不够。


    工业强国发展的四大必需条件分别是:土地、工人、矿产、市场。


    土地是为建工厂和基建服务,需要把农田改过来,这中间会发生严重的社会撕裂,印度现在的发展就卡在这里;工人只要有大量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愿意进工厂,像英国羊吃人圈地运动,就是强迫部分农民变成工人,中国在改革开放前进行了知识普及,年轻人里消灭了文盲,一打开大门,就保证了有大量的优质工人进入工厂;矿产指煤、铁、石油等等,早期工业革命时煤、铁更重要一些,德国刚好自己地里有这些,工业就发展得起来,但后面摊子大了,需要更多的矿,就需要扩展殖民地,到殖民地去挖矿;最后工厂建起来了,生产出东西了,得有人买啊,没人买工厂会倒闭,工人会失业,还谈什么工业升级?一般强国就直接倾销到殖民地去,叫殖民地的人民跟他们的工厂形成内循环。


    上面四条要素里,几乎都跟殖民地有关,但德国是后发国家,等他发展起来时,发现这世上的殖民地不够用了。


    没办法,德国要从英、法、西、葡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嘴里抢食,事就不好办了。


    1880年代英德之间的关系还不错,因为两边都需要压制法国,到1890年代,俾斯麦走了,威廉二世上台,决定要全力扩张殖民地,要争得“阳光下的地盘”。


    1913年时,德国本土54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000万,海外殖民地达259万平方公里,但都不是最好的殖民地,只拿下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岛,东非、西非的一些地,中国青岛等,可以说是世界殖民地的一些边角料,远远不能同老牌殖民强国英法相提并论。


    为了继续升级,德国和英国就有了直接利益冲突,在非洲、中东、亚洲、南美等地区开始抢地盘。


    这就动了英国的核心利益,英国把矛头从法国身上挪开,决定联合老对手法国搞事,1903年英法两国签订谅解协议,终止在摩洛哥、埃及、苏丹等地的利益冲突,要在德国真正成为天下第一前一起搞死他。


    1903年,德国正式修建柏林-巴格达铁路后,这条铁路主要是为了避开英国人控制的交通咽喉苏伊士运河,计划从中欧内陆穿过君士坦丁堡,再经小亚细亚深入伊拉克,最后抵达波斯湾的港口,这样,德国强大的陆军就可以从欧陆直入西亚,配合海军在坦桑尼亚的港口,德国将联合奥斯曼人压制日不落帝国,动摇了大英对全球基石印度的统治,也能斩断伦敦至开普敦再到孟买的航线,英法对地中海的控制权也将形同虚设。


    德国人小心翼翼地推进铁路建设,伪装一家土耳其公司运营铁路线路,奥斯曼也悄悄给他打配合,英国一度都没在意。


    但是这个铁路计划还是被英国人发现了。


    精明的英国人计算出整条铁路怎么都不可能盈利,那一定有更深的战略目的,那个港口也对英国威胁巨大,这个一定是深谋远略的铁路计划。


    英国人惊出一身冷汗:这家伙想在背后捅老子刀子,这世上从来只有老子做搅屎棍的,老子怎能被别人搅!


    宁肯我搅天下人,休教天下人搅我!


    英国这个搅屎棍发动搅屎技能,与法国讲和,准备教训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躲不过了。


    费迪南大公夫妇遇刺,只是大家相互发飙的一个借口,那时整个欧洲早就成了巨大的火药桶,就差一根火柴。


    奥匈帝国的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塞尔维亚被当地青年枪杀,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大家就开始纷纷站队,德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奥匈帝国站一边,英国、法国、俄国、塞尔维亚、比利时、日本站一边,开始火拼。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日不落帝国的战争潜力在一战中彻底爆发出来,在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天量殖民地物资供应的大英面前,只拥有陆战优势和边角料殖民地的德国被慢慢放血耗死。


    一战一共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英国死亡90.8万人,法国死亡124万人,俄罗斯死亡170万,德国死亡177万人,奥斯曼死亡32.5万人,这些数字还没包括平民死亡人数,以及受伤人数。


    一战之惨烈,给部分国家留下了后遗症,像法国,到二战时说什么都不打了,死人死怕了,你们爱谁谁,打不过老子就投降,说我没骨气都可以,反正绝不送人头。


    德国战败,受到的极端报复,变成了二战的诱因之一:


    1918年11月《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要赔偿2260亿金马克战争赔款,加上利息是2690亿金马克,分42年还清。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昂贵的一笔赔款,相当于96416吨黄金的价格。德国将关税、烟酒粮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工商企业税都拿去填赔款这个窟窿。


    德国还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给法国,北石勒苏益格归还给丹麦,西普鲁士、波森省划给波兰,西里西亚给了捷克斯洛伐克,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克莱佩达给立陶宛等,连条顿骑士团的故乡都到了波兰手里。


    德国海外殖民地也全部被瓜分光,一寸不留。


    国民政府后来有“德械师”这个概念,就是因为德国没了殖民地,搞不到矿,跟中国拿武器换资源换来的。


    德国还交出了5000门大炮、1700架飞机、150艘潜艇、所有舰艇、15万节车皮,光美国就拉走了50多万吨位船只。


    德国也不能再拥有空军、海军,不能进出口武器,只被允许拥有10万陆军。


    法国意图将德国彻底肢解了以绝后患,让德意志回到神圣罗马时代,但这时候的欧亚大陆上,奥匈帝国跟奥斯曼帝国都玩完了,如果再把德国肢解,那整个欧洲要么会被法国统一,要么会被俄国统一。


    英国人是要保持离岸平衡的,英国人第一个不答应,美国赞同英国的想法,还发了好多张好人卡,主张各民族自决,德国才得以保留下来,不过已经被活生生剥了一层皮。


    1923年时,为了还债拼命发钞的魏玛政府,制造了可怕的通货膨胀,大家把纸马克当柴火烧,买一个面包要一万亿马克。


    饱受欺压的德国,迎来了希特勒。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一战刚结束15年,德国有600万人失业,400万人打零工,加上家属,差不多6600万德国人,一半活在贫困线上。


    希特勒上台后第三天,发表了《告德意志国民书》,说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和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只花了五年,到1938年,希特勒真的将德国的失业率,控制在了1.3%,比美国1.89%、英国的8.1%还低。


    为什么希特勒能在德国获得那么高的支持,搞好经济是重要原因。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罗斯福在美国同时上台,他们拯救经济的方法大体上差不多。


    从总体上来看,两边都是政府强力干预市场经济,救活了整个国家。


    罗斯福整顿银行业,贬值美元,希特勒鼓励出口、容许以货易货;罗斯福搞大基建创造就业,希特勒也搞大基建创造就业;罗斯福抓福利政策,希特勒也提升全民福利。


    与罗斯福不同的是,希特勒更加困难,生存环境更恶劣。


    所以德国产生了一些十分极端的现象,以满足生存需要。


    德国第一波先通过搞大型工程和工业投资让大家都有活干,但这些搞完后,德国还是搞不定出口,他没有殖民地,东西卖不出去,给锁死了上限,只能走向扩军之路,通过发展军工,来解决就业和工业产能过剩问题。


    问题来了,德国为什么只发展军工,不发展其他赚钱的行业呢?


    因为希特勒上台前期德国要扼住恶性通货膨胀,他的经济参谋、前德累斯顿银行行长沙赫特建议搞封闭经济,通过“地租马克”,绑定国家的土地和工业品,解决了通胀问题。


    这个经济方法只是一时权宜之计,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用的,1936年沙赫特建议可以停了,但希特勒上瘾了,觉得很好,德国发展很快,可以接着搞。


    希特勒要将封闭经济搞到底,他要把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波兰都拉进这个体系,夺取他们的军工、石油、军队、矿石、煤、铁,这样德国既不用担心经济危机,还可以迅速壮大。


    于是德国的资金与资源全部倒向军事领域,1936年时,德国军备力量开始赶上英法,到1938年时,英国军费开支占GDP的4%,美国是1%,而德国,占到总财政预算的50%,军费开支比美苏英法几大强国加起来都多。到1939年,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jack slow fuck)的德国军备实力拉满,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大国。


    德国也开始出现病态的杀犹太人现象,本质上是没现金流,缺少良性的经济循环,想抢一把,抢了还把人给杀了。


    犹太人也是从二战后吸取了教训,开始进入政治和媒体领域,通过深度绑定美国,变成了今天美国的特殊人群,在二战前,犹太人并不知道控制政治和媒体的重要性。


    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是他的军事产能拉满,产能过剩,就只有对外扩张,通过侵略来解决市场和资源,不让国家回到高失业率的景况。


    只有发动战争,希特勒才能保证工厂活得下去,工人不会下岗,德国人生活水平不下降,从一开始,希特勒的经济发展之路就使得他只能做出这种选择。


    是德国的经济形态,使它变成了一个以战养战的国家。


    而德国的经济形态,来源于他在一战前争夺世界殖民地失败,来源于战败后苛刻的盘剥,才对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力。


    走上以军工为支柱产业的德国,最终引爆了二战。

    一战为什么打起来,二战为什么打起来,一二战间隔多少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起来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德国崛起,为了争夺欧洲列强们的殖民地打起来的,直接导火线就是1914年6月28日是塞尔维亚的国庆日,奥匈帝国皇储裴迪南大公与他的妻子在波黑萨拉热窝阅兵结束后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事件。

    一战爆发的前因后果:德国的崛起与欧洲列强们争夺利益,使本来就矛盾重重的列强们矛盾雪上加霜,而争夺的战略要地就是地势险要的地处欧亚交界的巴尔干半岛,当时控制半岛的奥斯曼帝国已走下坡路了,对半岛的控制力下降。

    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纷纷谋求独立,沙皇俄国支持塞尔维亚对抗奥匈帝国,俄奥交恶。普鲁士统一德国时将法国打败,法国想报仇,德国为了应对法国的威胁开始拉帮结派,法国跟意大利在北非又产生过矛盾,后来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在1882年建立“同盟条约”。

    法国不甘心被动,因为德奥结盟引起俄国不满,所以法国、俄国结盟。初步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阵容。英国最开始奉行中立,不与他国结盟。但当德皇威廉二世跟提尔皮茨野心勃勃地想要建立一支足以抗衡英国的远洋舰队时,强大起来的德国海军跟英国皇家海军产生了矛盾,英国制海权受到威胁,英国与法俄结盟。

    最终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开始了军备竞赛。

    这些矛盾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随时都可能被引爆。德国的强势崛起引爆了这些矛盾,直接导火索奥匈帝国皇储裴迪南大公与他的妻子“萨拉热窝被枪杀”事件,皇储被杀,奥皇悲愤欲绝,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开战,塞尔维亚紧急向俄国求援。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开战。随后德、俄、英、法等国相继参战。

    于是一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

    二战打起来的原因:对凡尔赛体系的严重不满,催生了二战的爆发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签订了 《凡尔赛和约》,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针对德国,法国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条约》中对德国进行严厉惩罚,大量的赔款,瓜分了七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造成当时德国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

    英国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洲大陆局势;美国则希望获益,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都没有完全达成,后来虽然都做了让步,但德国也对此《条约》非常不服,这个结果无论对于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没有起到和平安抚的作用,反而将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处于不安定的战争因素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过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因为经济危机爆发使得各个列强拼命瓜分殖民地,输出商品,而德国受《凡尔赛条约》限制,不能发展军备,又没有殖民地,国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希特勒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有关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增加军费,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扩军;1936年10月与意大利签订《德意轴心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德、意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1927年6~7月,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先夺“满蒙”,后取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1933年3月退出国际联盟。1936年3月标志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后,于8月在五相会议上确立保证其东亚大陆地位以及向南洋扩张的战略目标,把中、苏、美、英等列为假想敌国。日本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

    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见《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

    1941年6月22日德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六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从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发动突袭波兰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有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一战、二战相隔二十一年,真的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灾难。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