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初六大家王原祁的国画艺术与特点是什么?王原祁(1642年一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南省苏州府太仓人(今江苏太仓),官至户部左侍郎,故亦称“王...
清初六大家王原祁的国画艺术与特点是什么?

王原祁(1642年一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南省苏州府太仓人(今江苏太仓),官至户部左侍郎,故亦称“王司农”。

《秋林墨巘轴》故宫博物院藏
王原祁主要承董其昌及王时敏之学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所谓的“四王”,是指明末清初活动于江南地区,以摹古见长的四位山水画家,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四王”的山水画主要承习的是董其昌的衣钵,师承元人一体,大多以黄公望为宗师,画法主张师古,笔笔讲求来历、出处。创作思想代表当时的宫廷画派。其中王时敏、王鉴为董其昌的画友,王翚是他们的学生,王原祁是王时敏的孙子,他们四人共同的特点:山水画趋于传统,法度严谨,底蕴深厚,甚得元人三昧,因而深受皇家的青睐,被奉为绘画的“正宗”而影响甚大,他们的画格几乎统治整个清代。从艺术上讲,如果将“四王”细分,又可分两类:王时敏和王原祁祖孙更注重笔墨风格,追踪黄公望,被称为“娄东派”;王鉴、王翚的画路较宽,力图集古人之大成,他们不局限于董其昌的天地中,在吸取传统的同时,注意取法自然,作品在摹古中求变化,尤其是王翚侧重笔墨美,被称为“虞山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四人虽各有所长,但都严守法度。循规蹈矩的“四王”派系由于受皇室扶植推崇,最终导致清代山水画一蹶不振。民国时期乃至现代对“四王”的艺术评价并不高。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后,遭到了全面的否定,被划分为另类而走上了下坡路,被认为是造成“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的根源。陈独秀在《美术革命》一文中称:“人家说王石谷的画是中国画的集大成,我说王石谷的画是倪黄文沈一派中国恶画的总结束。”而以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为代表的革新派则对“四王”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即使传统派大师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也对他们进行抨击。与此同时,也有一批画家对“四王”钟情有加,如吴湖帆、溥濡、吴镜汀等等。

《仿大痴富春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王原祁是四王中年龄最小但成就最高者。在不懈创作的同时,以同样方法再授弟子,对山水画的发展及“娄东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其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中、后期“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玫)、“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

《仿大痴碧天秋思图轴 》苏州物馆藏
王原祁主要传世作品有《仿巨然万山云起图》、《仿洪谷子山水》、《仿黄公望山水》、《仿房山青绿山水》、《画中有诗图》、《仿黄公望秋山图》、《草堂烟树图》、《云山无尽图》、《夏山旭照图》、《江山清霁图》、《林壑充泉图》、《云山图》、《平林罨翠图》、《神完气足图》、《华山秋色图》等。著作《雨窗漫笔》虽是一部简短的中国画学著述,但清晰阐述了王原祁画学主张和创作经验,对后世的影响较大。但是,对于四王的作品,后世方家们有爱有恨,褒贬不一争议至今。
清初六大家王原祁的国画艺术与特点是什么?
逼真,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