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雍正年间李卫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2-12 16:00:43 浏览量(来源:小罗

    [摘要]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乾隆对李卫的骚操作,简直让人惊讶!李卫活着时,乾隆待其不错。李卫死了后,乾隆却对李卫有些意见了,原因竟然是“几个雕像”引...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乾隆对李卫的骚操作,简直让人惊讶!李卫活着时,乾隆待其不错。

    李卫死了后,乾隆却对李卫有些意见了,原因竟然是“几个雕像”引起的。

    下面,我们就聊一聊李卫的职业生涯,以及几任皇帝对其的态度。

    1、李卫家有钱,李卫发迹于康熙时期


    看了电视剧《雍正王出朝》的人,对李卫的印象停留在:出身贫寒、没文化、聪明、忠诚、不贪不占、做事灵活上。

    但是,那只是二月河小说的呈现,是假的,当不得真。

    李卫出生于1688年,是江苏丰县人,家里很富裕。

    李卫从小很聪明,学习一般,走科举之路有些走不通。但我们要清楚,他绝对不是没文化。这有点像袁世凯,家族实力强,就是考不上进士,连举人都考不上。

    有钱人家的门路多,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

    李卫老爹为了儿子的前途,直接捐了个官(掏钱买了个官),官位是“员外郎”。清朝的员外郎是几品官?大多都是从五品。一句话,李卫的仕途起点很高,一当官就是从五品官,比那些县令的品级都高。

    有些人天生就能混仕途,李卫就是。

    李卫在29岁当了兵部的员外郎,没出两年,在1719年就成了户部郎中,这是正五品官员。

    从李卫初入仕途的情况看,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家里确实牛掰,二是确实能混仕途。

    但,这只是开始。

    初入仕途前三年,李卫就是个小官,放到人堆里都看不见,但是,他碰到贵人了,贵人就是当时的四爷胤禛。四爷未登基前,长期掌管户部。

    自从李卫就进入了四爷的圈子,就此成了坚定的“四爷党”。如果不是认识了四爷,李卫怎会在后面的日子里平步青云呢?

    李卫是三朝老臣,在康熙一朝进入仕途,干了五年,康熙就驾崩了。

    重要的是,李卫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四爷。

    2、李卫为何会被雍正重用?



    李卫最辉煌的阶段,就是在雍正当皇帝期间。

    雍正帝一登基,就开始重用自己欣赏的人。李卫这个小家伙,被雍正放到了云南盐驿道这个位置。这是个四品官。

    看得出来,雍正是要好好考验李卫一番。李卫干得非常不错,成绩非常显著。雍正帝很满意。

    为什么李卫能在盐驿道上干出成绩?

    原因有两个,一是李卫家里有钱,金钱对他没有杀伤力,不贪不占,秉公管理,这样就能放开手脚了;二是,李卫做事胆大心细,容易出成果。

    两年下来,云南盐业收入蹭蹭往上涨,这就让雍正很开心。雍正就喜欢清廉、能力强的官员,无疑,李卫非常符合雍正的用人标准了。

    于是,1724年,李卫被任命为云南布政使了。从厅局级官员到了副省级官员,这样的重视,不是谁都有的。

    从1725年开始后,李卫被任命为浙江巡抚。

    很遗憾,这个职位没干多长时间,四爷让他继续干“盐业”,是担任两浙盐政使。这个官员存在的目的是:管理两浙盐政,打击和查处私盐,增加国库收入。

    当时的江浙一带,富庶之人较多,浙江出产的官盐价格也比较高,而浙盐销售区域是江、浙、皖、赣四个省。当时清朝体制僵化,有这么一个规定:盐业销售要按照区域销售,不得跨区销售。

    这就让一些人看见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利润,有人开始染指盐业,大肆开发、贩运和销售私盐到江南四省,并由此形成了好多个大盐枭,其中,“沈氏家族”的名气最大,不仅手下有几百号人,而且大船都有好多艘,甚至敢和朝廷官兵对着干。

    这还了得?雍正非常重视这事。



    李卫上任两浙盐政使之后,专门成立打击私盐的稽查队,重用韩景琦等人,严重打击了私盐贩子,“沈氏家族”彻底被干翻。

    而且在关键道路、水路,设立查私盐的关卡。

    如此,看似增加了人力,但却让盐业回归正常,国库收入大大增加。相比国库的收入增加,那 增加了私盐稽查队的开支可以忽略不计。

    雍正帝很欣慰,这才是干臣啊!必须重用。

    1727年,李卫成了浙江总督,妥妥的从一品官员,此时,李卫算是成为了真正的封疆大吏。

    整顿盐政,是李卫打得漂亮的一仗。但这不是终点。

    在浙江担任总督期间,对于“海塘”(海堤)治理也较为突出。

    要知道,浙江作为沿海省份,海岸线不短,面临海潮的一次次冲击,这严重影响到百姓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对于“海堤治理”,李卫非常重视,并推出了不少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得安全性大大提高。

    因此,李卫很受浙江百姓的认可,因为此人心里装着百姓。



    除了海堤治理,对地方上的“盗贼”、“江湖组织”,李卫也是不遗余力地狠狠打压。要知道,当时很多的江湖组织,甚至买通了官员,为所欲为,不可一世。李卫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严厉打击,著名的“江南案”就是查办的官匪勾结的典型。

    1729年,李卫被封为兵部尚书,这是朝廷大员了。

    1732年,又被任命为刑部尚书、直隶总督,在任上,李卫处理了鄂尔泰的兄弟步军统领鄂尔奇。鄂尔泰也是朝廷大员,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啊,他的弟弟李卫都敢动,说明李卫真的是胆大包天。这也说明,雍正对李卫的支持力度是杠杠地。

    1735年,雍正去世了,乾隆会怎样对待李卫呢?

    3、乾隆是怎样对待李卫的?



    (1)乾隆如何任用李卫的?

    乾隆的前期可谓是完美,到了中晚期有些变形,大搞文字狱,闭关锁国,还纵容贪污腐败,把他老爷子的光荣传统全给忘了。

    李卫是老爷子顺治留给他的重臣,乾隆并没有玩“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把戏,表现好的的继续留用,前辈祖宗们打压的,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乾隆一一平反,别说其他人,连多尔衮都被平反了。

    乾隆上任后,继续重用李卫,李卫干着直隶总督的活,还任营田观察使。皇帝变了,李卫的做事方式还是没有变,依然敢大胆做事。

    乾隆二年(1737年),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竟然与安州百姓争淤池。这就是仗势欺人。

    李卫将库克飞扬跋扈的情况详细报给了乾隆,乾隆下令治罪库克,并对李卫表达了认可,好样的,就这样做!

    完了还赐李卫四团龙补服。

    1738年,李卫50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了。这一年,李卫病重,乾隆亲自过问,派御医上门诊断出方子,可谓圣恩隆重。

    再牛的御医,也无法将一个“将死之人”救活,1738年的12月,李卫去世了。

    乾隆帝:“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看李卫死后,乾隆写了悼念书。从这悼念的字里行间,可以知道李卫多么受重视,雍正重视,乾隆也一样重视。

    纵观李卫的一生,仕途顺利,做事有章有法,胆大心细,既能根据情况作出最合理的安排,也能仔细揣摩上级的心思,做出让上级支持的事情。这是做官之典范。

    仔细看李卫做官的故事,此人情商、政商、财商样样出众,既能大刀阔斧的干,也能创造性的搞些新花样。真是不可多得的超级人才。

    虽然,李卫不是靠科举走出来的官员,但他对读书人是万分的尊重,非常客气,这让读书人也非常尊重他。

    (2)李卫死了,乾隆的嫉妒心却产生了



    李卫死了,乾隆的大业刚开始不久。

    乾隆此人,喜欢微服私访,否则,漫长的职业生涯会急死他。

    一次,乾隆下江南途中,在西湖的花神庙,看见了李卫和妻妾的“神像”,下面赫然写着“湖山神位”。那一刻,乾隆有些愤怒,也有些嫉妒,一个官员怎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乾隆下了一道旨意: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啥意思?李卫靠着雍正皇帝,任性非常,为所欲为,这不是一个公正的好官。给这样的人立庙,实在太奇怪了!

    不久,李卫和家人的“神像”被毁了。

    十全老人嫉妒心很足啊!他可能忘了,或者故意忘了,李卫在浙江担任巡抚、总督时,可是给百姓办了不少实事,百姓在他死后立庙、立神像,就是表达对李卫的感激之情。

    从这里看来,乾隆的格局还是不够,至少比不上他老子雍正,也比不上他爷爷康熙。堂堂九五之尊,嫉妒一个臣子,实在没那个必要。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乾隆帝一辈子没嫉妒过谁,李卫算是个例外。


    李卫出生于1688年,江苏丰县人。李卫进入官场的方式,跟《雍正王朝》中的描述有着天壤之别,他并不是个吃不起饭的小乞丐,恰恰相反,他家里很有钱,以至于他没读过几天书,最后也可以通过捐纳得一个官职。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家里花巨资给他捐了个员外郎的官职,不久之后李卫就去到京城,开始担任兵部员外郎之职。员外郎大致相当于现在部级单位的副司长,那会是从五品,这对于31岁的李卫来说,起点已经很高了。

    由于李卫认不得多少字,所以他就随身携带一名师爷,负责帮他起草公文和奏章。不过据历史记载,李卫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政治天赋很高,他很快就适应官场,而且看问题总是切中要害,提的意见很很中肯,康熙帝因此很喜欢他,便在康熙五十八年提拔他为户部侍郎。

    李卫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虽然不爱看书,但很喜欢听书,每次听到奸臣当道或者忠良遇害,他都感到愤愤不平,有时候甚至激动地拔剑而起。李文还很尊重文人,他做官之后也时常资助文人,还出钱修过地方志,甚至还办过书院。

    在户部任职期间,李卫刚正不阿,有一位亲王多收库平银,他在清点银库的时候知道了了这件事,很是气愤,他就想了个办法将事情给捅了出去,搞得那位亲王很尴尬,只好找皇帝认错。


    这件事被还未登基的雍正帝知道了,他因此很欣赏李卫,继位之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不久之后又任命他为云南盐驿道。李卫在任上都干得不错,他因此越来越被雍正帝赏识,他的仕途也开始火箭般蹿升。

    雍正二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税,兼管盐务;雍正三年,李卫升任浙江巡抚;雍正四年,李卫升任两浙盐政使,主管盐务,缉拿私盐贩;雍正五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大家可以发现,李卫几乎是一年升一级,五年之内就从从五品升为从一品官职,这个升职速度,对于汉人来说就是个奇迹。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李卫哪里厉害了,雍正帝为什么这么喜欢他?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雍正帝提拔李卫,是有培养心腹的意图在里面的,但如果李卫没有真才实干和重要贡献,雍正帝也不可能如此看重他。事实上,李卫很有才干,而且他所做的事情,在当时对清朝确实十分重要。


    简单来说,李卫在这五年间主要做了两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第一,稽查私盐。

    清朝时期是分盐区的,全国一共十几个盐区,每个盐区里的人只能买这个盐区的盐,不能跨境购买。浙江盐区就是清朝十几个盐区之一,主要管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这四个省份。

    不过浙江盐区在雍正时期有个特点,那就是盐价要比别的盐区贵,至于为什么这样,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江浙一带比较富庶,自古以来就是赋税重地,所以官盐价格高是朝廷为了在浙江盐区多赚钱。

    但老百姓不买账,久而久之,浙江盐区的私盐就十分猖獗了,因为私盐价格低,所以官盐卖不动,这就严重影响了朝廷的收入。

    李卫到浙江任职之后,经过详细调查后发现,控制私盐通道的主要是几个大盐枭,他们有庞大的私人武装,官兵很难与之匹敌,他们甚至还贿赂官府,进行官商勾结。

    李卫在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之后,就调用军队控制运盐通道,然后对大盐枭进行各个击破,最后终于将私盐买卖给镇压下去,浙江的官盐收入因此大增。

    李卫做的这件事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李卫完全有机会在主管盐务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然后大捞特捞。但李卫没有这么做,他抵挡住了诱惑,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找出问题的关键点,然后使用雷霆手段快速解决问题,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解决了浙江盐区几十年的弊病,也大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

    就单说这一点,雍正帝也要对李卫竖起大拇指。


    第二,修筑海塘。

    江浙一带临海,所以每年都要遭受海潮侵袭。清朝时期,江浙一带有松江,嘉兴,杭州和绍兴四个州府有海塘,其中尤以钱塘江口的海宁塘最为险要。然而奇怪的是,朝廷拨款修缮海塘,但每年钱都不够,结果第二年还是要继续拨款,这是为何呢?

    事实上,修缮海塘是个大工程,花费本来就很巨大,且每年都必须花钱维护,这是不可避免的;再者,负责海塘的官员可是个肥缺,搞工程从古至今都是发家致富的捷径,所以朝廷的款项中,很多都没有用到修建海塘上去。

    李卫在搞清楚这一情况之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到处询问专家学者,然后写了个修治海塘的方案,得到了雍正帝的肯定;第二件事是通过乡绅捐款等方式自筹款项用于修建海塘。

    经过李卫的治理,江浙一带的海塘就大变样了,不再那么脆弱了,而且每年花费的钱财更少了,大大减少了朝廷的压力。李卫做的这件事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人民造福的同时,为朝廷省下了一大笔银子用于边疆战事。你说这么有才能的李卫,雍正帝能不喜欢吗?


    或许是在治理私盐这件事上干得不错,从雍正六年开始,雍正帝就让他在江南七府五州治理盗贼。

    所谓盗贼,可不是小毛贼,其实是拉帮结派的黑势力团伙,他们或用迷信的手段来操纵民众替自己为非作歹,或干脆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害一方,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地位。

    李卫接受任务之后,没有打草惊蛇,他通过自己听书听来的兵法并加以运用,先是派人四处打听,弄清楚贼首是谁,藏身何处,然后再擒贼先擒王,将贼首一一抓获。等到其组织瓦解了,再将贼众一一抓获,而且那些包庇他们,或者与其狼狈为奸的官员也随之浮出水面,最后也受到严厉惩处。

    经过一年的努力,江南的贼患大为减少,而且前明遗老的气焰也受到了极大打击。我们都知道,康雍乾时期反清复明活动是很猖獗的,朝廷对此十分敏感和害怕,所以李卫一举肃清江南前明势力,雍正帝对他是一百个满意,因此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和太子少傅。

    雍正十年,李卫先后担任刑部尚书和直隶总督。

    雍正十一年,李卫将雍正三大心腹之一鄂尔泰(另两个就是李卫和田文镜)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给弹劾了,鄂尔奇因此差点丢了性命。

    这件事让李卫和鄂尔泰产生了嫌隙,一个汉人压制着满人,这件事显然不是好事,但因为雍正帝信任李卫,所以当时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乾隆帝继位之后,继续信任李卫,让他担任直隶总督。但雍正帝去世的时候让鄂尔泰和张廷玉担任辅政大臣,乾隆帝继位之后又任命鄂尔泰为总理事务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和军机大臣,可见清朝皇帝再怎么重用汉人,但最信任的也只有满人。

    李卫才能卓著,刚继位的乾隆帝也需要能臣干吏,所以李卫奏请的事情,乾隆帝没有一件不答应,但这并不代表乾隆帝会像雍正帝那样信任李卫。事实上,乾隆帝对李卫屡屡压制满人是有所不满的,但一直找不到借口发作。

    乾隆二年,李卫上奏折说,诚亲王府(乾隆帝的三叔胤祉为初代诚亲王)的护卫在安州抢夺民众的田地,要求治罪,乾隆帝准奏,并对他进行嘉奖,还赐给他四团龙补服。

    这件事表面上来看是乾隆帝嘉奖了李卫,但实际上乾隆帝那时候在大搞平反,从多尔衮一直平反到胤禩和胤禟等几个乾隆帝的叔叔。诚亲王胤祉是被雍正帝圈禁而死的,他也在乾隆帝的“照顾”之列,胤祉刚死就没多,李卫站出来对诚亲王府指手画脚,你觉得乾隆帝会怎么想?

    事实上,乾隆帝一上台就推翻了雍正帝定下的很多政策,李卫作为雍正帝的宠臣,对此也可能有些想法,所以才站出来表达一下态度。


    不过李卫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一己私欲,都是在为国家着想,而且也只是稍微碰了一下乾隆帝的“老虎须”,乾隆帝是不会也没有理由把他怎么样的。

    李卫将这件事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敢于出手,但他想不到的是,得罪乾隆帝为他死后发生的一件事埋下了伏笔,那件事让乾隆帝妒意大发,做了一件对李卫不太尊重的事情。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乾隆帝下令以总督礼仪将其下葬,赐谥号敏达。李卫去世数年之后,乾隆帝第一次南巡,他在游历杭州西湖的时候发现,西湖边立着老百姓为李卫和他妻妾的神像,被称为“湖山神位”。

    这是当地百姓为了感谢李卫为浙江做的贡献才这么做的,本是一件好事,但乾隆帝看到之后,心中却酸溜溜的,于是下令将神像推倒并摧毁,还将李卫批评了一番: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乾隆帝说李卫仗着雍正帝的恩宠,任性骄纵,不是个好官,现在却立庙祭祀,李卫居心何在,他受得起吗?

    乾隆帝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他见百姓祭祀李卫并歌颂其功绩,很得民心,乾隆帝作为最高统治者都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所以他心中就嫉妒李卫了。

    更何况,李卫还是前雍正朝的宠臣,所以老百姓对李卫的崇敬,跟乾隆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乾隆帝对此自然就很不爽了。再者说了,即使李卫有功,老百姓应该祭祀雍正帝才对啊,怎么能让一个臣子抢了风头呢?


    再加上李卫生前曾对鄂尔奇进行惩处,还不给乾隆帝的二叔胤祉面子,乾隆帝虽然无法在李卫活着的时候对他怎么样,但在李卫死后将其神像给摧毁,以此发泄一下情绪,这点小事还是办得到的。

    乾隆帝自称是十全老人,其实他的功劳不都是臣子们帮他打下的嘛,但他却容不下李卫这样对清朝有功劳的人,所以乾隆帝作为一个帝王的心胸实在不够宽广,甚至在某些方面来说还不如雍正帝。

    最后说总结一下李卫,他大字不识几个,历经三朝皇帝重用,还能够长期长期担任总督这样的高官,不得不说他的能力是极强的。

    李卫的能力不但体现在做事情上,而且还体现在为人处世上,他虽然刚正不阿,也得罪了不少人,但他能够做到屹立不倒,不光是凭借皇帝的庇佑,更在于他大公无私,让别人对他无话可说,甚至连他的一些政敌也很佩服他。

    值得一提的是,李卫虽然不是读书人,但是他却为读书人做了很多好事,除了资助文人和兴办书院之外,李卫还曾在雍正时期的文字狱中保护浙江的文人,并努力让雍正帝恢复了浙江学子参加会试的资格,而且那一年的会试前三甲全部都是浙江人,他因此被读书人所喜欢,这件事现在看来确实挺神奇的。

    所以说,李卫这个人确实不简单,是汉人在清朝为官的典范,也是现在很多人需要学习的榜样。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