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这个问题要想详细讲明白事情的经过,得分成三个小问题来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是,慈禧太后究竟有没有召这些地...
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这个问题要想详细讲明白事情的经过,得分成三个小问题来回答:
第一个小问题是,慈禧太后究竟有没有召这些地方大员们进京勤王,都有哪些奉诏了?
第二个小问题是,那些没有奉诏北上勤王的督抚都有谁,为什么不肯奉诏?
第三个小问题是,事后,慈禧太后是如何处理这些人的?
好,咱们一个个的来,在一百多年前的1900年,中原大地上流传着这么一首童谣: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女无洁意,男不嫌,鬼孩不是人所产。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
随着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京畿地区的形势越来越乱,各国领事馆纷纷向自己的国家求助。就这样,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为首的联军开始往北京进发,由于人数较少,仅有2000余人,行进到廊坊时被清军和义和团围困,不能动弹。
随后,列强的舰队开始增援西摩尔,炮轰大沽口,几个小时后,大沽口就陷落了。在联军舰队进攻大沽口之前,清廷已经获得消息,开始给李鸿章等重臣发电报,要求速速进京。
那么面对着慈禧太后的诏令,以及随后的“战争动员令”,各地大员们都怎么选择呢?

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探究一下,慈禧太后究竟有没有调地方大员入京?
通过史料记载,可以明确的是慈禧太后确实调过李鸿章入京,但其他地方大员。比如权势最大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并没有收到明确要求其入京的诏书。
实际上,慈禧太后给他们的诏书并不是要求他们进京勤王,而更多的是让地方督抚,竭尽全力筹集军饷,以及调派援军。
比如在1900年6月17日,在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的前几天,她就下达了一道谕令:
“着各直省督抚迅速挑选马步队伍,就地方兵力饷力,酌派得力将弁统带数营星夜赴京师听候调用。”
而关于这道命令,其实张之洞组织了两湖勤王军,象征性地派出了两拨人,差不多共5000人,还提供了枪支弹药。由湖南布政使锡良率领,也是这支部队挡住了法军往山西进军。
而两江总督刘坤一呢,其实不久前他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波,由于反对慈禧太后立大阿哥。也惹了一些挺慈禧的顽固派大臣的弹劾,由于朝廷要撤他职务,其底下的将领不干了,以武力相逼,让他进京勤王(救光绪帝):
“湘军统领多人密见岘帅,告奋勇请举义旗勤王,时岘帅已交印,不敢举非常之事,婉谢之,但痛哭而已。”
后来朝廷继续让刘坤一留任,但矛盾却是埋下了,倒不是刘坤一跟慈禧有矛盾,而是底下的人,一旦进了京,很可能会徒生变故。

二、
那么作为地方上最有权势的刘坤一,在八国联军即将进京之前,都做了些什么呢?
实际上在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之前,刘坤一诱激了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的进京。
但,在这之前刘坤一就已经在联络张之洞和李鸿章等大臣,搞东南互保了。李秉衡当时也是支持东南互保的,但随着京城的诏令越来越多,他开始请求刘坤一出兵北上。
刘坤一无奈,又不敢明着反对李秉衡,于是答应他随后就会出兵,让他先行一步。于是拨给他一些人马,凑够了500人,也有史料说只有200人。
李秉衡是6月20日奉诏进京,带领着这500名卫队,足足走了一个月,从南京跑到了北京。他也成了慈禧太后宣布向十一国宣战后,地方上前来支援的品级最大的官员,让慈禧太后异常高兴:
“著加恩在紫禁城内骑马,并在紫禁城内、西苑门内乘坐二人肩舆。”
紧接着慈禧太后就将京城军队总指挥权也交到了他手上,让他率军抗敌,他也意气风发,弄成了义和团大师兄的装扮出了城,找联军作战。
结果一战就被打得找不到北了,逃到通州后服毒自杀,死时还留下了一封遗书:
“军队数万充塞道途,闻敌辄溃,实未一战。所过村镇则焚掠一空,以至臣军采买无物,人马饥困。臣自少至老屡经兵火,实所未见!兵将如此,岂旦夕之故哉。”
李秉衡死时已经70岁高龄了,这位老人也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大清曾经支援冯子材跟法国人打仗,曾经在威海卫带兵跟日本人打仗,这次又在北京郊区跟八国联军干仗,可惜可惜。

三、
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一下了,如果说6月份之前,京城的局势还没有那么紧张,可是6月21日,慈禧太后已经发布了宣战诏书:
“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向美利坚开战……向日本国开战!”
总而言之一句话,洋人欺人太甚,尤其欺负我们孤儿寡母,老娘决定跟他们拼了,大清国所有人员,不管男女老少,大家一起上战场杀洋鬼子。
这一下子,本来还在犹犹豫豫不愿意出兵出力的各方大员们,一听慈禧太后这是疯了,纷纷宣布不奉诏:
李鸿章最干脆: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张之洞跟慈禧太后的关系相当好,也是不敢奉诏,理由是保住东南:
“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刘坤一同样:
“矫诏、乱命、拒不奉诏。”
有些地方大员,甚至都没收到这份诏书,因为当时的邮政大臣盛宣怀就没打算把这份诏书向全国颁布,只告知了几个地方督抚。
连慈禧太后一再催促的李鸿章也磨磨蹭蹭不肯动身,三个月时间才从广州走到了上海,然后就不再动弹了。

四、
这些督抚基本都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的,此时慈禧太后仍然掌权,为什么却调不动这些地方大员了呢?
首先,各地方大员再怎么愚忠,也不可能愚到看不清自己,看不清敌人,大清连一个小小的日本都打不过,谁给的勇气向十一国开战呢?
其次,就算是能打一仗,可是由谁打,跟谁打,怎么打,谁来指挥打,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
难道就是纯粹杀洋人,围攻领事馆吗?
三是,当时的大员们不想背锅了,这场仗本就打不赢,就算是带兵进了京,要么战死沙场,要么战败自尽。因为就算在战场上活下来,到头来也会被清廷拉出来抵罪。
这种事在甲午战争的时候就已经发生过了,不仅丁汝昌背负着罪名自杀,连李鸿章都差点保不住命。硬是靠着慈禧太后的信任,才仅仅是罢了官职,充当大清国的吉祥物游历各国,直到不久前才刚刚出任两广总督。
实际上这场庚子之变,听从慈禧太后命令要跟洋人“一决雌雄”的大员们,有几个落得好下场了呢?
前面提到的李秉衡,可谓是千里迢迢赴京救驾,结果死了后,还被八国联军定为罪魁祸首,清廷以他已死为由,下令追夺一切官职并撤销恤典。
前面一篇问答中提到的山西巡抚毓贤,同样也是带兵前来救驾了,仍然是被问了罪,先是充军新疆,结果走到兰州就被赐死了。
甚至连皇室成员,比如庄亲王载勋,又能怎么样,还不是革职夺爵号,随后赐自缢身亡。
端郡王载漪还有他的儿子,曾被立为大阿哥的溥儁,同样是被夺了爵号,发配新疆。
总理衙门大臣赵舒翘,他比窦娥还冤呢,他本来是坚决反对起用义和团的,还说“拳匪不可恃”。可惜最后还是迫于权势妥协了,先是被判斩立决,后来慈禧太后发了善心,赐他自尽。
当然,这些人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也不能全怪慈禧太后翻脸不认人,而是列强们要求清廷这样做,不然的话,就要进军西安,活捉慈禧太后。

五、
以上是我们能看到的显而易见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才是各地督抚不肯奉诏的根本原因: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国人已经开始清醒,很多人对国家的概念不再仅仅是皇上,是民族,而是文化。
这一点在当年曾国藩身上表现地很显著,按理说,洪秀全是汉人,是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人,曾国藩本该响应才对。而且当时的八旗兵根本不是太平军,或者是湘军或淮军的对手,他们为什么不合作呢?
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洪秀全是拜上帝教,是玩的洋人的玩意,这是一直尊奉“三纲五常”的曾国藩所不能认可。
一旦太平天国得了天下,中华文化将毁于一旦,至于满清为什么能统治中华,就在于他们认同中国文化,尊奉“三纲五常”,这也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
当然,中华文化也不是封建迷信,也不是止步不前,实际上它一直在进化的,即使是轰轰烈烈地洋务运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义和团在干嘛?
在毁掉这些东西,这些洋务派大臣辛苦半辈子换来的成果,让这些拳民一朝之间全毁了,他们怎么可能会跟义和团并肩作战呢?
义和团动不动就天神下凡,就神功护体,跟太平天国有类似的地方,他们之间本身就是死敌。
而且,此时的地方督抚已经是集军政于一身的大臣啦,有钱,有兵,有权,虽然造反暂时不敢造反,但一旦朝局变动,他们完全可以另立新主。当时他们就已经商议好了,一旦慈禧和皇上被杀,那么他们就立李鸿章就任大总统。
而一旦跟列强们拼了,大清就真的四分五裂了,即使没有亡国,那民国军阀混乱也将会提前发生。
毕竟此时大家认同的国家,可不是你慈禧或者光绪帝的国家啊,慈禧死了,还有千万个慈禧等着上位,而国家要是亡了,可就真的没有了。

六、
那么拒不奉诏的这些地方大员们都有谁呢?
有这底气敢第一个发布不奉诏的,刚才也提到了,是李鸿章,当然,他敢这样发,大概率是跟张之洞啊,刘坤一啊通过电的。
在李鸿章的引导下,以及张之洞和刘坤一的联络下,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浙江巡抚刘树棠、 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以及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封疆大吏们纷纷响应,他们联合发电: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再后来,到6月26日,其实也是李鸿章宣布拒不奉诏的第二天,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这就是“东南互保”的由来。当然,一天的时间不可能就商定好了互保协议,可以看出,在京城那边乱哄哄了之后,李鸿章他们就已经在跟西方列强们联络,打算互保了。
事实上作为互保工作的倡导者和主导者,也就是李鸿章,虽然在上海磨蹭了很长时间,但确实是身体不好。但终归是听了慈禧太后的命令,继续北上,并带着病体跟列强们斡旋。
而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也知道自己的宣战实在是可笑,还被列强们冠上了“罪魁祸首”的标签。一方面她让李鸿章拼尽全力为自己脱罪,另一方面,她也得稳住这些东南大员们:
“当京师扰乱之时,曾谕令各疆臣固守封圻,不令同时开衅。东南之所以明订约章,极力保护者,悉由遵奉谕旨不欲失和之意。”
等于东南互保,成了各地大员们受慈禧太后的旨意,奉旨办差了……

七、
那么,在这之后,这些拒不奉诏的地方大员们,其结局如何呢?
当各地大员概不奉诏时,慈禧太后也没办法,毕竟京城这里还在跟洋人打仗呢,也只能默许。等到她逃到西安之后,更是拿那些地方大员们没办法,毕竟还指望他们维护整个大清的脸面。
与此同时,李鸿章还被自己给予厚望,指望他跟洋人谈判,争取用最小的代价,哄欢喜洋人,能让自己继续当政,不至于落得悲惨的下场。
等到事情稍微有点眉目,且回家之后,慈禧太后就开始大肆封赏了,她也给东南互保定了性:
“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
意思就是说,这件事他们不仅没错,还有功,既然有功,那就得奖励。于是嘉奖两江总督刘坤一晋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张之洞晋太子少保衔,其余官员也有一定程度的受赏。
大家可能看到了,怎么其他人都有赏,李鸿章咋没有赏?
李鸿章啊,死了,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自称为大清“裱糊匠”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而慈禧一行人,正在从西安浩浩荡荡赶回北京的途中,得知消息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均大哭不止:
“太后及帝哭失声,辍朝。”
实际上就在前一天,慈禧太后就已经收到了李鸿章处于弥留之际的电报,流过一次泪了: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担。”

八、
而李鸿章的死,对当时的大清朝政来讲,确实是一大损失,即使在临终前的几个小时,他还在跟俄国人周旋。
晚清政坛上,真正替慈禧太后着想的大臣并不多,有的选择阿谀奉承,有的选择隔岸观火,也有的直接阳奉阴违……
但李鸿章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上来的,从骨子里就忠于这个“老佛爷”,从这次八国联军进京之事就能看出来!
刚才也提到了,当时的东南互保是李鸿章牵头搞的,甚至还有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一旦遭遇不测,他就出任中华大总统的预案。而且慈禧太后下达对十一国宣战的诏书后,也是李鸿章率先表态: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有了李鸿章的表态,其他的地方大员,像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接连表态,这是伪诏,恕不奉诏。
但实际上,李鸿章也是迫于形势,不能愚忠到罔顾事实,把南方也拖入战争的泥潭吧,所以,一边稳住南方,一边还是赴京了。
要知道,当时摆在李鸿章面前可供选择的方案有很多,甚至他完全可以脱离清廷,在江南地区自立为王,以他跟西方列强们的关系,清廷是毫无办法的。
但李鸿章硬是拖着病体北上了,虽然不想重蹈甲午战争的覆辙,但这口黑锅,他还是决定替慈禧太后背了,这个烂摊子,他还是决定替慈禧太后收拾了。

九、
也正是由于李鸿章的全力斡旋,使得八国联军放弃了对庚子之变罪魁祸首——慈禧的追杀!
从事后李鸿章的奏折中也可以看出,虽说弱国无外交,但他的谈判策略不能不说还是比较精明的,至少对慈禧太后来讲,那是相当的给力:
“八国联军这场纠纷,我们终能逢凶化吉者,盖有二端。其要者为英美合力的‘门户开放政策’之适时提出,另一点则是我们李刘张三督在分明的国际战争中为中国化除了交战国的身份。”
这段话我(杨角风)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当时出兵的一共有十一国,其中英国和俄国的实力是最强的,叫得最欢的是德国。毕竟在这场动乱中,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了嘛,而且当初义和拳之所以起来,就是因为德国强占胶州湾,德国是说,直接把大清分吧分吧得了。
只有美国是极力反对的,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我们是来跟大清做生意的,不是来殖民统治的。而且大家也看到了,中国人还是相当猛的,不好控制,当然,这背后也有列强们的矛盾在里面。
美国这样做可不能像高晓松理解成对中国最好的国家了,都入侵到北京了,烧杀抢掠的,这十一个国家,哪个是好鸟?
另一点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变换战争的性质,提出慈禧太后是被劫持了,还有荣禄的密电为证据。所谓的宣战诏书也是伪诏,我们大家都知道,你看张之洞、刘坤一,还有我李鸿章等大员们都没奉诏。

十、
就这样,八国联军也变成了前来协助清廷围剿义和拳匪,清国没有对八国联军交战,也就不算是交战国,割地就说不过去了,赔点军费还是可以的。
实际上最想给慈禧治罪的是德国公使克林德的夫人,因为动手杀克林德的是神机营霆字枪队长京恩海。是正儿八经的清朝军队,这也是德国叫嚣瓜分大清的主要原因所在。
最开始联军是一定要慈禧太后死的,李鸿章当然不同意啊,双方就此展开了讨论:
为了缓和矛盾,慈禧太后给了李鸿章一个指示,叫: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与此同时下令围剿义和拳,并惩处了列强提供的一大溜名单,杀了一大批清朝官员,即使这样联军还是不满意的,还是叫嚣着要到西安活捉慈禧。
真正让慈禧太后躲过这一劫的原因,除了清廷表露的求和意愿和优厚的条件,以及李鸿章等人的斡旋之外,还是得靠军事实力:
这就要提到满清将领刘光才和他领导的“娘子关大捷”了,这场战役足足打了半年之久,联军损失惨重。瓦德西根本就没想到,已经溃败的清军居然还能挡得住联军向西安进军。
战役详情就不介绍了,总之联军损失了一千八百多人,动用了各种重武器,硬是冲不过娘子关。

十一、
在这种情况下,联军要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再加上李鸿章病情日益严重,其他人他们又信不过。这才愿意坐下来跟李鸿章谈,不然的话,他们哪里会理李鸿章?
既然肯坐下来谈了,李鸿章得到的最高指令就是慈禧太后无罪,她是被胁迫的,有了这个前提,银子都好说。
最终李鸿章将赔款的银子由10亿两,降到了4.5亿两,虽然这个数字有讽刺的意味,但总算是保住了慈禧太后和领土。
签完了字,李鸿章也拼尽了最后的一丝力气,回家的路上就开始大口吐血,回到家他给慈禧太后写了一封奏折:
“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管李鸿章贪不贪,总之他还是希望大清能好起来,中国能强大起来。临终前的话,也算是苦口婆心地劝慈禧太后,咱们别这么任性了,别这么作了,跟人家好好处,自己埋头干,再不改,就真的亡国了。
但事情还没完,辛丑条约虽签了,但俄国还是不满意啊,逼着李鸿章跟他签《中俄密约》。即使到了李鸿章弥留之际,俄国人还不放弃努力,但李鸿章闭目不言,予以拒绝。
直到最后的时刻到了,李鸿章怒目圆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
“可恨啊,毓贤把国家耽误到这个地步。”
第二句:
“皇帝和太后不肯回京啊。”

十二、
李鸿章死了,得到消息的慈禧太后放声痛哭,甚至都哭到吐血的地步,是啊,最理解她,最呵护她的人,一直等着她回京的人走了……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可以说,如果没有李鸿章,也就没有慈禧太后的今天,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
李鸿章的愚忠,导致事事把慈禧太后放在首位,有些影视剧演绎李鸿章对太后的态度:
“太后之事无小事!”
对国家利益和老百姓的疾苦来讲,都是排到了次位的,可以说,慈禧太后能躲过这一难,李鸿章的功劳排在首位。
如果评价他们俩的关系的话,借用《纽约时报》的一条假新闻,或许能让大家更加深理解。这条1898年10月20日的假新闻虽然内容是假的,但是李鸿章跟慈禧太后的感情,很有可能是真的,翻译过来就是:
“中国年轻的皇帝陷入了极度的沮丧与愤怒之中,因为他的母亲、中国的皇太后,于1898年9月22日上午再次结婚了,她在一个名叫新发的小庙中嫁给了中国最具声望的政治家李鸿章……尽管皇太后曾经两次怀上过荣禄的孩子,但最终,这位风韵犹存的皇太后成了李鸿章的个人收藏品……”
当然,这条假新闻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发布的,也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光绪帝的同情。

十三、
后来李鸿章赴京谈判,瓦德西直接向李鸿章要人,李鸿章一脸懵逼,我不知道太后在哪啊,结果瓦德西直接喷了:
“我知道她就在你的家里,就在你的床上。”
由此可见,瓦德西估计也看到了狗仔队的这条假报道,误以为李鸿章跟慈禧太后有关系。
毕竟西方人的观念不能理解,堂堂的大清国,怎么会太后当政呢,当政的应该是李鸿章才对啊。毕竟当初访问欧洲列国的也是李鸿章啊,他才是真正的当权者,谈判当然得找他谈。
至于慈禧太后,可能是李鸿章宠她吧,不然,为什么不把她赶下位,自己当政呢?
更重要的是李鸿章当初访问欧洲时,可是一直穿着皇上御赐的黄马褂的。只是外国人误以为是龙袍,毕竟只有皇上才能穿嘛,所以出来那么个假新闻也就有情可原了。
不管怎么说,慈禧太后也是一个女人,也是被洋人欺负的不行了,才发狠要向十一国宣战。惹下了大祸,还得靠李鸿章来给擦屁股,还能依仗李鸿章,现在他死了,她能不难过吗?
套用言情剧的惯用台词:
“我死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像我一样宠你,忠心于你,替你挡箭了。”

不管怎么说,那些地方大员们都是慈禧太后一手提拔的,从内心也是为了太后好。当然,慈禧太后要是撕破了脸,非要处置他们,估计也没办法处置。
但毕竟个个都是老头子了,经此一役后,不仅李鸿章先手一步走了,刘坤一、许应骙、德寿等人同样也在两三年间相继病逝。就一个张之洞活的岁数稍微长了一点,熬过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但也仅仅多活了不到一年。
再往后算只剩一个袁世凯了,呵呵,那已经是一个新时代了,就不多说了。
八国联军撤退后,慈禧是怎么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1900年6月21日,大清领导人慈禧下令颁布《宣战诏书》,向十一国宣战,并下令各地军政首脑带兵进京勤王。
出乎慈禧意料,《宣战诏书》发布后,大清栋梁,两广总督李鸿章磨磨蹭蹭,不肯北上,还抗命不尊,声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邮政大臣盛宣怀下令各地电报局扣押清廷的宣战诏书,只给各地督抚过目,
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反应是“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两江总督刘坤一在获悉了李鸿章的态度后,跟南方各地军政首脑如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串通一气,统一了立场;那就是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
他们联合发电,通告列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攻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财产,凡是在辖区之内,均依据条约保护。”

6月26日,由盛宣怀牵头,上海道余联元跟各国驻沪领事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九款》、《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商定井水不犯河水,史称东南互保。
1901年9月,李鸿章代表政府跟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清跟列强的战争以惨败而告终,慈禧也在1901年11月回到北京。
慈禧回京之后,是如何对待那些不进京勤王的东南各督抚的?
慈禧对这些地方大员态度跟庚子之变之前一样,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除了闽浙总督许应骙和安徽巡抚王之春被免职外,其余官员都平安无事。

而且许应骙被罢官是在慈禧回京一年后,跟东南互保无关。
王之春则是在慈禧回銮五年后被罢官,也是因为别的事,跟东南互保没有一点关系。
慈禧之所以对那些没有奉旨的官员进行惩处,主要原因如下:
慈禧手上没有军队
清朝中期,八旗子弟开始堕落,太平军起义爆发后,汉人武装开始崛起,湘军、淮军成为军队主力,满人在军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政府军主力武卫亲军,分别由荣禄、宋庆、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五个将领控制。
庚子之变时,荣禄的部队全军覆没;聂士成战死,所部被宋庆收编;甘军董福祥部因为滥杀无辜被剥夺兵权,甘军也树倒猢狲散不复存在。
而新建陆军的首脑袁世凯是东南互保的参与者之一,毅军的宋庆又是李鸿章的老部下,跟袁世凯交情深厚,不会对慈禧无保留忠诚。
如果命令他们镇压乱党绝对没有问题,如果让他们在李鸿章们和慈禧之间选边站,他们最起码要耍滑头,不会不可不扣执行慈禧命令。

所以说,慈禧回京后,能够动用的兵力不多,不足以向东南地方大员开刀。
九省举措对大清有益
没有进京勤王的地方大员,深知大清不是列强的对手,他们不是不愿意进京勤王,而是觉得双方实力悬殊,硬打是玉石俱焚,让大清帝国遭到灭顶之灾。
也就是说,他们对大清没有二心,并没有割据、搞分裂,依旧把大清当作自己的主子,他们不进京是为了主子考虑的,而不是出于私心。

正是由于东南互保,才让大多数地方免于战火,局势没有失控,维护了大清统治,对慈禧有百利无一害。
值得指出的是,南方的大臣们在进行东南互保的时候,还不断上书慈禧,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开始和谈,这充分说明他们不是在给大清添乱,不是在隔岸观火,更不是在对大清落井下石,而是为大清江山考虑。
地方大员团结一致,慈禧投鼠忌器
互保九省的官员签订的《东南互保章程九款》是一个合同,也是一个盟约。
既然签字大家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利益共同体,组成一个联盟,怕的就是慈禧秋后算账。

既然结盟,牵一发而动全身,慈禧处分任何一个人,其他人都不会袖手旁观,国家政局就会出现剧烈震荡,这是慈禧不希望看到的。因为大清江山太脆弱,经不起折腾了。
东南互保跟慈禧战略方针不矛盾
东南互保地方大员害怕洋人,慈禧也害怕洋人,他们的政治立场是一样的。
跟洋人谈判是慈禧的既定方针,地方大员跟慈禧唱双簧更有利于谈判顺利进行。
1900年8月19日,慈禧在逃出北京后的第五天,就已经后悔跟洋人开战,就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战略,决定向洋人求和。
慈禧在逃跑途中,就发出了两道上谕,第一道发给了军机大臣荣禄和大学士徐桐与户部尚书崇绮;第二道上谕发给了身在上海的李鸿章。
因为荣禄当时已经跑到保定,慈禧把和谈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身在上海的李鸿章身上。命他火速北上,与庆亲王奕劻一起跟洋人坐下来好好谈。
这还不够,慈禧在一天之后,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向全国下达《罪己诏》,把主战派当做背锅侠,说大清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等于变着法子向洋人认错。
由于慈禧向列强认错,所以东南互保是在执行慈禧政策,并不违法,为什么要惩处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地方大员不但无过,而且有功;因为他们挽救了大清,挽救了爱新觉罗家族。
所以慈禧不但没有处罚那些地方大员,而且还以“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为由,嘉奖两江总督刘坤一,赏加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张之洞赏太子少保衔。
这实际上,就是慈禧的明确表态,说明大家干得不错。
总而言之,慈禧这样做也是逼不得已,是大清已经风雨飘摇,政府没有能力掌控全局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