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关中平原天府之国的称号早于成都平原?关中“天府之国”的称号自汉初一直用到唐朝:起源自:《史记》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
为什么关中平原天府之国的称号早于成都平原?
关中“天府之国”的称号自汉初一直用到唐朝:
起源自:
《史记》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
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旧唐书》 列传第三 李密
玄感将谋举兵,潜遣人入关迎密,以为谋主。密至,谓玄感曰:「今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朔,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若经城勿攻,西入长安,掩其无备,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顿坚城之下,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玄感曰:「公之下计,乃上策也。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密计遂不行。
~~~~~~~~~~~~~~~~~~~~~~
成都的早期称“天府之土”
出自诸葛亮《隆中对》: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到唐朝后才逐步取代关中称为“天府之国”。
为什么关中平原天府之国的称号早于成都平原?
都江堰、郑国渠,都是战国时期秦王朝主持修建的!可见当年诸侯国秦国发展经济、休养生息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
据史书记载,这两项水利工程,工程量浩大,均耗时十多年之久,以当时的生产力来说,这两项工程,举全国之力而成。
都江堰由成都郡守李斌父子主持,在公园前256年完成;郑国渠由韩国人郑国主持,于公元前246年年建成!
令人不解的是?两项水利工程造就了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那么郑国渠的修建完成比都江堰晚,但关中平原天府之国的称号,要早于成都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