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的张良聪明在哪,他到底有多聪明?刚出道时的张良,办事儿直来直去,讲究的就是个简单粗暴。那会儿的张良就没多少道行,说白了,就是一个愣头小伙子。这跟后来给刘邦...
历史上的张良聪明在哪,他到底有多聪明?
刚出道时的张良,办事儿直来直去,讲究的就是个简单粗暴。那会儿的张良就没多少道行,说白了,就是一个愣头小伙子。这跟后来给刘邦出谋划策时的张良,简直就是判若两人。
最初的张良,一个落魄贵族的公子哥儿,除了魄力十足之外,根本就是一个纨绔子弟。那会儿的张良,无论见识还是能力,没一样能够拿得出手。

俺之所以这样说,肯定是有根据的,先看下面的这段记载: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能看出来不,当时张良的起点并不低。“家僮”指的可不是孩子啊,那都是他张良私人的奴仆。这就是说,那会儿张良手下有三百多号人呢。
这三百多号人,张良都是怎么使用的,司马迁没有交待清楚。只知道张良又重新找了一个大力士,然后俩儿人就开始刺杀秦始皇去了。

那三百多号人呢,是继续给张良卖命,还是被张良给遣散了?对比一下项梁“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看来大概率是被张良给遣散了。
反秦可是掉头的买卖!韩信就是被他的舍人之弟给告发谋反的,所以遣散了也不能说不对。人多也未必就是好,这种事儿毕竟还是要讲究个安全第一不是。
但是看一下项梁,人家就愣是没有一丁点儿的事儿。项梁叔侄一直隐忍到了出现机会,一出手就“得精兵八千人”。爷俩儿在反秦排行榜上的名次,噌噌地往上窜儿!
再看一下陈胜,那九百多号人都愿意跟着他造反?陈胜吴广俩人一通神操作,全都跟着造反了。没跟着的,那肯定就死翘翘了呗!
张良起点三百人,愣是让张良给整成了俩儿人,还不知道秦始皇坐哪辆车就出手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张良的见识及能力都不行啊!
当然,张良还是比韩信强多了。韩信投奔项梁的时候,只是一个人儿;去投奔刘邦的时候,还是一个人儿。进了未央宫,也还是一个人儿。韩信从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儿。

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张良就销声匿迹了。等到张良再次出山,张良却从一个做事直来直去、不讲究策略的愣头小伙子,一下子就跻身于超一流谋士的行列了。
从孩童到成年,这个转变相对比较容易;可是到了成年之后,一般人就很难会有这样转变了。张良是怎么完成这个转变的呢?因为他捡破鞋了。
黄石公这个人有点儿挺玄乎,可能张良自己也开始神话起自己来了。张良再次出山后碰到了刘邦,那会儿刘邦都已经是龙的传人了。估计张良也是现学现卖。

按照史书的记载啊,黄石公给了张良一本书后就走了。如果真是如此,那张良就是完全靠自学啊。仅凭一般人的那个聪明劲儿,恐怕还真不大行。
如果黄石公其人是张良编造出来的,那张良就更加了不得了哦。连本教科书都没有啊,那可就只能全凭着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总结。
这难度,不亚于老子写出了那本《道德经》吧,不亚于当年佛祖的顿悟吧!你说张良到底聪明在哪儿?
这一点儿上来后,其它的也全都跟着就上来了。

张良说什么刘邦就听什么,这可不是什么谋士都能做到的呀;在选择封地的时候(不是谁都有资格自己选封地),张良选择了第一次与刘邦见面的留县。
萧何选择了自污,张良却是修仙……
历史上的张良聪明在哪,他到底有多聪明?
张良,字子房,后人也称其为子房先生,今安徽亳州人,汉初三杰之一,他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曾经图谋恢复韩国,并且结交刺客,狙击秦始皇未遂。
后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成为为其重要谋士。后张良帮助刘邦歼灭秦,建汉,克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封万户侯。
据说张良的聪明才智得益于他年轻时的一番奇遇,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尽管有些不满,但他还是下去捡起了鞋子,接着又为老者穿上了鞋子。
最后通过了老者的重重考验后,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虽然这只是个历史传说,但也从侧面反应出人们认为张良是得到“仙人”神通有如此本领的,将张良的本事与“仙人”挂钩,可以看出其能力。
那么历史上张良到底有多聪明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刘邦对其有赞美“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是刘邦对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评价。接着,曹操曾称赞荀彧,说:“吾之子房也”,朱元璋也曾对刘伯温说过同样的话——吾之子房也,可见张良的谋略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
但张良的聪明可远远不只表现在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征战创业时代,他的聪明表现在帮助刘邦完成大业后的急流勇退。
在历朝历代中,能善始善终的的开国功臣确实不多,而张良就是其中一个,究其原因,也无外乎是这三点:功成身退、审时度势,洞察人心。这也难怪,张良与刘邦之间并无故交,在刘邦即位大肆屠杀功臣时,留侯张良却躲过了刘邦的屠刀,要知道当时连萧何都没曾逃过。
在汉初期,为巩固政权,刘邦剿灭了大部分的异性王侯,张良却很少出言献策,而在西汉王室的各种斗争中,张良始终秉持着疏不间亲的原则。极少参与这些事,以求保全自身及家人的自家性命。
作为刘邦开国的一代谋臣,他的谋略能力确实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张良却从未担任过任何官职。虽然能够参加军事机密的讨论,但是,却没有半点实权,这也是刘邦对他非常放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良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更何况刘邦也曾说过,非刘姓而称王,天下共击之。所以在刘邦登上帝位之后,张良便选择了隐退。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故成其功,谋士者,先谋己在谋人,这一点,张良确实做到了。
对于张良功成身退,历史上也多有记载,据《仙释志》记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陵墓志》也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核以史实,张良确实曾在封侯之初,便向刘邦作了“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表白。从秦末汉初的第一谋士,成了食风饮露的道士。
综合上述记载,说他晚年前往景色秀美酌青岩山,隐居学道,死后即葬于该地也是合理并复合史实的。并且张良的儿子张不疑一支一直定居于此。到了东汉时期,张良的八世孙张陵创立了五斗米教,又称道教,因此张陵又名张道陵。
所以张良激流勇退的这一明智之举不仅保全了自己,也惠及了后世万千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