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二战中国工业为什么很落后,二战时期中国工业水平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2-02 07:00:41 浏览量(来源:小吕

    [摘要]二战中国工业为什么很落后?一些人认为中国在二战时工业不落后,那是不懂历史。二战后、乃至到解放后,中国的工业很大一部分都在东北,为什么?因为那是日本侵略中国以后掠...

    二战中国工业为什么很落后?

    一些人认为中国在二战时工业不落后,那是不懂历史。二战后、乃至到解放后,中国的工业很大一部分都在东北,为什么?因为那是日本侵略中国以后掠夺资源而建立的。除了东北,中国在二战时期的工业真是不值一提。钢铁、煤炭、石油、发电、棉纺等等都少得可怜,连汉阳的军械制造原料有一半都得依靠进口,解放初期的工人数量也就是一千万左右,这还包括了失业的。中国工业之落后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的工业化起步其实也不算晚,在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都有建设。

    但是,由于政府腐败,继而又军阀割据,各自为政,所以难以发展。这是工业落后的根源。

    二战中国工业为什么很落后?

    我们现在说民国工业不行,指的是重工业。

    不是说民国一点工业基础都没有。

    轻工业方面,民国还是有一定建设成就的。

    也正是因此,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内才会产生到底是优先发展轻工业,还是优先重工业的讨论。

    如果优先发展重工业,基础几乎没有,发展难度大,出成绩也慢,费力不讨好。

    相比较而言,轻工业已经有一定基础了,优先发展,出成绩较快,能立竿见影。

    后来讨论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老一辈人不畏艰难,优先搞重工业。尽管困难重重,但仍然做出了傲人的成绩。

    那么,为什么新中国刚成立,就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只用十年就初步实现工业化。

    而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了三十多年,却不行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复杂,这里只说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对于民国统治者而言,搞重工业建设,不划算。缺乏做这事的动力。

    重工业不比轻工业,这个星期建厂房,下周买机器、原材料回来。牵根电线进厂,招呼工人启动机器,产品做出来,马上拿去卖钱,就能收回投资。

    发展重工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短期还肯定看不到效益。费力不讨好。

    就拿造枪炮来说。

    想要造枪炮,先得学会发电。没有自己的电厂和电力传输网,没有大量的电能,机器压根都无法运转。

    有了电,只是第一步。后面的钢铁冶炼,材料加工和检测,一个比一个难。

    如果所有生产设备都要自己制造,那难度就海上天了。

    当然,搞工业化也不是什么都非得自己造。

    当年清政府搞洋务运动,设备就都是买的。

    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技术壁垒。只要银子给的足够多,什么都可以在国际上买到。

    机器设备可以买,技术可以买,甚至工厂和工人都可以打包买回来。并不一定要自己制造设备,培养人才。

    实际上,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之所以能“少走弯路”,十年就立竿见影,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苏联买买买,直接从西方获取了现成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既然苏联可以,民国当然也可以。

    只要舍得投钱,把设备买回来,人才高价聘过来,基建搞好,一样可以自己生产。

    然而,民国的稀烂是渗透到骨子里的。

    对于民国军阀而言,再怎么“少走弯路”,也需要自己“走路”。

    而自己“走路”这个事,恰恰是民国统治者不能接受的。

    为什么不能接受呢?

    因为民国统治者,深受“买办”阶级影响。

    买办的利益,很多时候与统治者挂钩。

    所谓“买办”,就是现在的“代购”。

    这些“代购”者,赚了钱,就存外国银行。他们只对钱效忠,对祖国是没有感情的。

    如果为了搞工业化,政府把大量的钱都投入到了发展工业上,导致进口商品减少,买办无法再从代购过程中,赚取高额差价。这对买办阶级而言,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自己搞制造,买办群体肯定会反对。继而影响决策者。

    看到这里,有人会感到疑惑:自己造,打好基础,不是一样能赚钱吗?若能出口,可能还赚的更多。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就不能逼迫买办阶级妥协,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

    因为民国时期乱呀。


    袁世凯做总统,仅四年就被气死了。

    之后的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徐世昌、曹琨、张作霖等,都没有熬过四年。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基本就是没有。

    今天我兵强马壮,我就是总统、总理。

    明天我被打败,我就是下野闲人一个。

    连总统、总理的任期都没有保障,没功夫搞建设。更何况是各衙门的负责人。

    其实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北洋时期,敢搞重工业的,都是统治时间比较长的地方军阀。

    比如东北的张作霖,山西的阎锡山等。

    反倒是入主北京的直系、皖系军阀,在建设上没什么建树。

    相比于北洋,后来的国民政府时期,统治基础算是比较稳固的。比如蒋介石集团,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就比较牢固。

    蒋介石可能管不了全国,但在江浙沪那一亩三分地搞重工业建设,他还是可以的。

    而也正是因此,在“黄金十年”期间,蒋介石还真的让下面的人,制定了一份关于发展工业化的规划方案。


    只是很可惜,由于阻力太大,这份工业发展规模最终没能落实。

    来自哪里的阻力呢?

    主要有三点。

    首先,最大的阻力就是蒋介石自己。

    他为了扫清异己,和派系打,和红军打。打的财政严重赤字。

    没钱了怎么办?只能借钱打。

    钱全被蒋介石拿去打仗和还债了,哪有发展工业基础的资金?

    为了钱这个事,蒋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还与他争执过。

    争执的结果是蒋介石打了宋一巴掌,气的宋当场辞职走人。

    宋撂挑子不干后,他另一个姐夫孔祥熙继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

    孔祥熙这个人,半官半商,对敛财有极高的欲望。再加上蒋让他接宋的班,就是让他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他干不好就得滚蛋。所以他担任财政部长期间,专心敛财,供蒋介石打仗。

    所谓的工业发展方案,就被他束之高阁了。

    后来宋子文官复原职,却性情大变,不再提建设,专心敛财,垄断资源,沦为买办。很大一个原因就被姐夫一巴掌打飞了理想。

    在宋看来,天下是姓蒋的,你老蒋自己都不关心国计民生,我凭什么还忧国忧民?

    第二大阻力,来自地主。

    发展重工业,除了领导层有魄力,财政要有钱外,土地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无论是办工厂,还是建矿场,都需要大量土地。

    等工厂运转了,矿场开工了,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又需要公路和铁路。

    而修路,又需要占用更海量的土地。

    干啥都要用土地,那土地从何而来?

    民国的土地,在地主、富农、以及中小自耕农的手里。

    主要的,还是在集中在前两者手里。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土改,国民政府得花多少钱把土地从地主、富农手里买过来?

    而且,人家地主、富农愿意卖还好。

    死活就不卖呢?就跟现在印度一样,政府要修高铁,地主、农民死活就是不卖地。

    原定2022年通车的印度高铁,征地征了四年之久,结果征到现在都没完成。更别说是开通运行了。

    这还搞个鬼的重工业?

    搞工业化,本来就费钱。

    蒋介石打仗,财政本来就赤字。

    如果连征地也是一件巨麻烦的事,那国民政府的那些大员,谁还愿意为此而操心?

    既然如此难搞,那干脆不搞了。把经营权卖给洋大人,让给洋人搞去。

    额外一提。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大部分完成了工业化的大国,当年都搞过土改,或者类似于土改的运动。

    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全方位改革。

    只有通过改革,把原有的土地所有权打破,工业化才了大规模铺开的基础。

    有些国家没有搞过土改,但也有土地强制征购法令,比如德国。

    一个国家想搞好工业化建设,肯定是要伤害一部分利益的。这无法避免。

    第三个阻力,就是前面说的买办。主要是当时的江浙财阀。

    江浙财阀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金库。正是他们出资,用真金白银支持了蒋介石清党,蒋才获得国民党总裁的地位。

    所以蒋介石对江浙财阀的利益,非常重视。

    而江浙财阀获取利益的方式,主要就是垄断渠道,让自己成为中国人民和英美列强沟通的中间人,从贸易中获取暴利。

    小到老百姓用的生活品,大到国内军阀需要的武器装备,只要国内不能生产的,需要从英美进口的,都得先找他们。因为只有他们才有采购权。

    比如江浙财阀的代表人物虞洽卿,他资助蒋介石上台后,得到蒋的回报。抗战期间,利用上海难民救济协会会长身份,垄断粮食等资源的进口,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

    还有沦为买办后的宋子文。当年曾有人建议国民政府投资,建设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抗生素生产线。结果宋子文却说:美国的盘尼西林都吃不完,还用自己生产?

    言外之意,自己在中间有利益。要是抗生素国产化了,自己还赚个鬼?

    像这种买办阶级,其实现在也有。

    比如前些年,“美国良心”公司的CEO杨某某就曾说:外国的芯片多的是,买就行了,我们还用自己做?

    言外之意,我们“美国良心”公司与国外商政两届关系极好。我们不愁买不着。

    看这套说辞就知道了,买办,永远是最不希望自己国家有完整工业体系的一群人。

    如果他们影响力弱,倒还好。

    如果他们影响力强,那简直是灾难。

    而很不幸的是,这些人在当年,偏偏就是有影响力的势力。

    1930年代,曾有实业家瞅准商机,想入局钢铁产业。结果被南京国民政府一纸禁令驳回。

    买办们自己不发展,也不准别人发展。

    国民政府由这样一群人控制,想发展中国的重工业和制造业,无异于痴人说梦。

    写到最后。

    1944年,美国政治家威尔基访华(曾代表共和党参与1940年的总统大选),蒋介石在接待期间对威尔基表示:中国不需重工业,仅希冀能成一三民主义体制之工业即足。

    这话被当时陪同的军令部长徐永昌记录在了自己的日记中。

    可能,当时的蒋介石是真的丧失了在中国搞重工业的信心。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