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现保存在湖南省哪个博物馆内(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出土文物)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1-24 14:00:26 浏览量(来源:小滕

    [摘要]湖南省博物馆是如何保存马王堆女尸的?马王堆古尸,是指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汉朝墓地发现的一具女尸,身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马王堆汉墓‬出土‬世界‬...

    湖南省博物馆是如何保存马王堆女尸的?

    马王堆古尸,是指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汉朝墓地发现的一具女尸,身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


    马王堆汉墓‬出土‬世界‬罕见‬女尸‬

    这具女尸出土时,经两千多年而不腐,保存新鲜、完整,四肢关节可以弯曲伸展,毛发尚在,皮肤柔软,血管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宛如沉睡。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辛追夫人尸体出土后差点被毁于一旦,保护工作更是经历了坎坷复杂、极具挑战性、高难度的过程。

    当时马王堆汉墓共有三个墓葬,出土的随葬品非常丰富,包括衣服、食品、药材、日用品、娱乐器具、器皿、简书和帛书等,保存基本完好,数量及种类之繁多,令考古专家们惊叹不已。


    这些珍贵的实物中,很多都是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填补了多项空白。例如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衣服;泥金银印花纱和印花敷彩纱是第一次发现,证明了中国人是绒类织物的创始者;简书和帛书记载了许多史实,丰富了中国古代史料。

    这个极为稀罕的艺术珍品集群,具有重大的文化、服饰、艺术、医学、科技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由此形成了考古学的一个细分学科——马王堆学。


    相比之下,对于墓主人辛追夫人的尸体,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有一部分人认为,女尸是人类遗存,不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产物,在考古中只是作为标本存在的,与文物价值差异很大。因而主张处理掉墓主尸体。

    由此,当时对于辛追夫人的尸体没有采取良好的保护措施,只是被认为罕见,就草率地对外开放展览,引致每天数万人排队参观,轰动社会。


    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特殊、重大,因而通过内参,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关注,通知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女尸要保存,千万不要弄坏”。

    此事也惊动了周恩来总理,就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保护工作,先后多次作出批示。

    随即,成立了一个高规格的工作项目组: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李振军担任项目组组长,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现代考古学权威夏鼐、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等担任副组长,集聚了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力量参与发掘、保护、研究。

    同时,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也轰动世界,受到国际广泛关注。一些外国专家也跃跃欲试申请参与其中。


    尤其是,此前世界上发现了木乃伊、冰尸、泥炭沼干尸等类型古尸,而马王堆出土的浸泡在液体中的“湿尸”实属罕见。因而辛追夫人的尸体被誉为“东方睡美人”,被认为“创造了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的奇迹”。

    于是,辛追夫人的尸体保护工作开始被高度重视。

    但是,由于考古理论和技术不成熟等诸多原因,此前不少文物在出土后,出现了“二次伤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明十三陵万历皇帝定陵的发掘,就是典型的失败案例、沉痛的教训。

    如何妥善保存马王堆汉墓古尸?这成为前所未有的挑战性科学难题。


    马王堆汉墓古尸的‬保护‬方法‬

    此后的保存方案和方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整体保存

    马王堆汉墓古尸受到重视后,专家们最初采取了“整体保存”的办法。

    当时已是5月中旬,长沙进入炎热夏季,天气越来越热,保存古尸不腐的任务迫在眉睫。

    于是就有了多种建议方案:

    其一,仿照湖南当地熏腊肉的原理,将古尸放在炭火上烘干,将其制成熏肉,类似于木乃伊的保存方法,这样古尸就不会腐烂了。

    这个提议很快遭到反对。因为若将女尸烤制成“熏肉”,是变相地破坏文物,也会失去后续研究价值。


    其二,用蜂蜜将古尸涂裹,从而隔绝空气,防止细菌的滋生。

    但是有专家认为,蜂蜜中含糖量太高,若用蜂蜜将古尸包裹,可能会加速细菌的繁殖,导致古尸腐烂。

    其三,用宇宙飞船将古尸送往太空,或者建造一个太空舱保存古尸,太空中无菌的环境利于保存古尸。

    这个想法从理论上具有科学合理性,但不符合当时的现实国情,而且成本代价太大。


    否定了种种不合理的建议方案之后,专家们只有采取了一个最古老原始的保存方式:不断向保存古尸的房间添加冰块,以降低室内温度。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经过有关部门的协调,湖南医学院的专家介入。

    医学专家先对古尸进行了“体检”、解剖。此举分析了古尸的身体状况以及病理死因,许多发现填补了医学领域的空白。

    随即,医学专家提出了建议:当务之急是保证古尸体内器官不受外部空气环境影响而腐烂,把古尸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里,可以长期保存。

    但是专家们需要对古尸随时进行研究,若是一直泡在溶液中保存,不便于科学研究。




    随之,一个大胆的方法被提出来:与其让古尸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不如让其吸收溶液,这样不但可以防腐还便于研究。

    于是,专家们使用针管,向古尸注射福尔马林溶液。随后,专门请湖南益阳市有机玻璃厂定做了一个巨大的有机玻璃棺,作为古尸的防护罩。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种类繁多,被誉为地下文化宝库、国之瑰宝。从而被评为20世纪中国重大的考古发现。

    1973年5月,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正式动工兴建。一年后,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有恒温、恒湿设备的亚洲最大的现代化陈列馆建成。

    从而,包括辛追夫人尸体在内的众多文物,有了一个科学、舒适的环境,得到妥善保护,同时也供人们‬观瞻。



    第二阶段:组织器官水平保存

    随着对马王堆汉墓古尸的科学研究的深入,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保护方法发展为“组织器官水平保存”。

    这种办法,比之前的单纯注射防腐剂的效果要好一些,可以让古尸保持最佳状态。

    第三阶段:“整体——细胞——分子”三级保护模式

    马王堆汉墓古尸出土前,为什么能在二千多年时间里保存完好?根据专家们的分析,至少有几个条件:深埋、密封、相对无菌。

    由此,进入21世纪以后,依托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的科研力量,形成了独特的湿尸类文物保护技术和模式:“整体——细胞——分子”三级保护模式。


    这个保护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建立古尸保存环境模拟体系。

    具体做法是:将古尸浸泡在有效保存液中,并置于恒温、恒湿环境,防止古尸整体腐败;建立层流空气净化系统,减少霉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侵袭,将保存液调控至等渗状态,避免细胞肿胀和脱水,建立古尸保存微环境的调控和动态检测体系,将保存液的PH值稳定在中性状态,减缓骨组织脱钙和蛋白质降解,实现古尸分子水平的有效保存。

    显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马王堆汉墓古尸的保护方法也在与时俱进。


    如今,作为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湖南博物院里,辛追夫人尸体作为“镇馆之宝”,安详地躺在玻璃罩中,供国内外游客们参观。

    目前,相关部门定期会对她进行一次“体检”,随时观察其变化,尽可能地为她“延年益寿”。

    湖南省博物馆是如何保存马王堆女尸的?

    1971年12月,中苏剑拔弩张的局面虽然已经趋于缓和,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也在一步步降低,但我国军队还是做着“深挖洞、广积粮,要准备打仗”的战略准备,湖南的三六六医院就是其中的一支。三六六医院官兵在马王堆土包下挖掘了十几天后,两名士兵用钢钎向下打眼钻探,忽然一团蓝中带红的火球在洞中爆响并燃烧起来,战士们迅速退出了坑洞并向上级作了报告。

    军区后勤部接到报告后,经过勘察认定坑道下面极有可能有一座古墓,遂于12月30日通知了湖南省博物馆。通过对大量的资料查阅,有人认为此处是汉代长沙王刘发或其母程、唐二姬之墓,国家文物领导小组副组长作出指示:对马王堆古墓进行保护性发掘。

    正是这次发掘,不仅出土了完整的棺椁等大批的随葬器物,保存完好的女尸更是震惊了世界考古界,外媒更是高度评价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一个与北京猿人并驾齐驱的重大考古发现。”周总理更是直接指示“至少把老太婆保存200年”,但当时的中国防腐技术并不先进,该如何完成周总理布置的这个艰巨任务呢?


    完好无损的马王堆女尸

    1972年4月27日,考古队终于打开了“马王堆汉墓”的主墓室,从椁箱中取出大量的帛书、陶俑、漆器、乐器珍贵文物,这些物品大多靓丽如新,考古人员甚至在东面边厢发现了一个盛着藕片的漆器,但当取出后迅速分解成为汤水。

    是怎样的先进技术才能将这么容易腐烂的物品保存两千年不腐呢?就连考古工作人员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在这个埋葬着两千年不腐的藕片、树叶以及色泽如新的巨型墓葬中,注定还会出现更不可思议的景象,所有工作人员都急切的等待着开棺的那一刻。

    但打开内棺并非易事!内棺被周围四个椁箱紧紧卡住,要想开棺,必须要把外围的井椁拆除,但井椁是由72块巨大的木料构成,再加上地下水的浸泡,每一块木板都变得异乎寻常的沉重,块与块之间有扣接、套榫,要想在墓中手工完好无损的拆卸,无疑是痴人说梦。

    最后,考古队决定以机械方式拆卸椁板,于是向长沙汽车电器厂求援,借来了一台大型起重机和三十多名吊装技术人员,花了几天时间将椁板拆开,这才一块块吊出墓坑外,这不过才刚刚打开了外椁而已。

    打开椁板后,里面露出了涂成黑色的彩绘棺材,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黑地彩棺”。第三层则是一具“朱地彩棺”,颜色比较明快,绘有仙山昆仑以及龙虎斗等图案。

    古墓发掘到此,专家们不禁严肃起来。按照当时的丧葬礼制,“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两重,大夫一重,士不重”,所以最开始专家们认定墓主是诸公一级的重臣,没想到在打开“朱地彩棺”后里面还有一层木棺,墓主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墓葬规制堪比天子呢?

    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用桐油涂刷沾合,并用三道麻布拦腰缠紧的内棺露了出来,但是封闭如此紧密的棺盖在不破坏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打开呢?最后,专家白荣金建议用铁钩塞入棺盖与棺壁结合处,再将麻布切断,然后慢慢撬动,以垂直方向将棺盖提起。

    这个过程比较缓慢,从4月27日凌晨三点一直到第二天下午四点,经过无数次失败,才终于将棺材打开。

    事实证明,这个等待的过程是值得的!只见棺内装着约半棺的无色透明液体,而在这棺液之中,停放着一堆外表被捆成长条的丝织品。从表象来看,丝织品腐朽程度不高,这意味着裹在丝织品当中的墓主人的尸体或许尚未完全腐朽。

    由于棺液太多,珍贵文物又多浸泡在其中,现场清理极其困难,更何况棺内的液体尚不知是人为投放还是后天形成,其研究价值极大,经考古专家建议决定将内棺整体取出,运至博物馆再行清理。

    开棺仍然由颇具经验白荣金来完成,当揭开墓主人身上四五层的衣服后,白荣金手指尖接触到一块橡皮样的东西,这块东西软中带硬且富有弹性,凭着一种直觉,白荣金觉得这是墓主人的头部肌肉,他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停止了对墓主人尸体的检测,距离开棺已经过去了十多个小时。

    4月29日上午十时,专家王㐨和白荣金提出棺内的尸体有腐朽变质的可能,必须要购买冰块作降温之用,领队崔志刚依计而行,在温度彻底降下来后,王㐨与白荣金开始了漫长的揭取棺内丝织品的过程。

    当最后一件包裹着墓主人的“信期绣”罗绮锦袍被揭取后,一具女尸随之显露出来,在场所有人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只见女尸外形完整,面色如生,皮肤柔软光滑,呈现出一种淡黄肤色,如同刚刚死去一般。伸展开的双手各握一绣花香囊,内置香草。

    考古人员又在其脑门、胸部、胳膊等部位按压下去再放开,其皮肤很快又恢复原样;再掀动四肢,其关节可自由弯曲伸展;更令人惊奇的是女尸睫毛清晰可见,左耳耳鼓膜仍完好无损,甚至脚指指纹也可清晰分辨。

    女尸的出现,令考古人员感到惊奇激动的同时,对其本身的价值和如何处置产生了巨大分歧,并有了两种俨然相反的意见。

    一种认为,这具女尸深埋地下历经两千年不腐,属世界罕见奇迹,她也可以提供两千多年前人的特征、生理结构、病理特征,从而展开对我国古代人类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而另一种意见则是,女尸仅是人体的遗存,非人类文化遗产,在考古学范畴中属于标本性质,与文物的价值有极大的差异,或者根本不能称其为文物。

    面对这两种意见,专家组向北京征求意见,王冶秋直接指示:“女尸应妥善保存!”

    湖南博物馆接到指示后立即开展对女尸的保存工作,但怎样保存,保存到什么程度,保存多久等问题却是没人能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天气越来越热,气温不断升高,湖南博物馆和考古专家们对女尸的保护还是一筹莫展,只好一边求援,一边持续不断购买冰块降温。


    保存女尸措施的探索

    时间一天天过去,考古专家们见求助无望,便再次开会商议对女尸作妥善处理的应对方法。有人提出可仿照腊肉的制作方法对女尸进行处置保存,但此法遭受众人一体的反对;有人觉得用蜂蜜将女尸包裹,可延缓腐朽进度,但也未能通过;更有甚至提出与美国合作,将女尸交给美方用宇宙飞船送入太空,或者通过“阿波罗号”送到月球作永久停放,显然这个方法更是异想天开,故也未通过。

    正当商议之际,湖南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组的青年专家刘里侯手持介绍信找到考古队领队侯良说:“我们现在的人体解剖课缺少人体标本,听说你们挖出一具完好的古尸,能不能送给我们作教学标本?”

    侯良听后恼怒万分,不客气道:“古尸是极其罕见的重要文物,怎能随便送人?”他说完这句话后,眼睛一亮,哈哈大笑道:“有了!”随即将女尸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对他说了一遍,然后又对刘里侯道:“我们正为如何保护发愁呢,你们能不能协助我们解决好这具女尸的保护问题?”

    刘里侯听后当场表示争取协助博物馆解决这个难题。第二天,他带着人体解剖教研组组长王鹏程教授以及其主力曾嘉明来到博物馆。在验过女尸后,王鹏程教授说道:“这样古老的女尸我们没有研究过,表面看来似乎完好,怕是内部已经腐朽变质,现在当务之急是保证内部器官不再腐烂,至少应该缓解腐烂。”

    经分析研究,王鹏程教授向女尸体内注射了酒精和福尔马林的混合液,又根据他的建议,专门制作了一个有机玻璃棺材,然后将女尸移至盛放福尔马林溶液的有机玻璃棺内作暂时性保护。

    博物馆的一干专家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准备研究下个阶段的保护工作,岂不料女尸即将再次迎来一场灾祸。

    女尸出土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怀着好奇的心理争相前来目睹为快,博物馆工作人员怕好不容易保护起来的女尸再遭受破坏,于是阻止参观者入盛放女尸的大厅。然而,这与群众的意愿相违背,于是决定限制人数参观,经过研究最终将每天的票数定在1400张,以满足群众的参观。

    已拿到票的群众自然满心欢喜,但绝大多数的群众是分配不到这张参观票的,所以一些人便徘徊在博物馆外,企图混入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外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周边地市的人也闻讯赶来,不算太大的长沙城竟然在一天之内涌入五万余人,就为看看这个2100岁的老太太。到了最后,烈士公园竟然聚集了几十万人,整个场面已呈失控状态,湖南博物馆迅速向上级作了汇报。

    当时已经患了癌症的周总理正在医院治疗,他看到王冶秋的报告后紧急指示:立即采取办法,将女尸转移至冰窖,消毒、防腐,待处理后,仍旧留湖南博物馆……此事非当机立断不可,速办勿延。

    湖南方面接到指示后,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用一辆卡车秘密将女尸送到医学院保存了起来,对外则宣称女尸已被调往北京,烈士公园聚集的人群这才逐渐散去。

    就此,女尸暂时在医学院被保护起来。


    对马王堆女尸的保护

    1972年底,病中的周总理对马王堆女尸的保存问题担心不已,在一次外事活动中,他专门找到了王冶秋问道:“女尸有没有变化现象?”

    王冶秋回答说:“没有异常变化,看来新配制的保护液是靠得住的。”

    “陈列室要抓紧建设,争取尽早将女尸放进去。古代科技那样落后还能保存两千年,你们研究一下,至少也要使得这个老太婆再保存两百年,不要我们这代人看完就坏了,要设法让后人也看一看,不然我们无法向子孙交代。”周总理严肃地说,王冶秋自是点头答应。

    接到总理的嘱托后,王冶秋倍感任务艰巨。他先后同苏联、越南两国大使馆联系,希望得知列宁和胡志明两人遗体保护的配方,但对方均以“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告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自力更生,尽快摸索出属于我们行之有效的方法,才可使女尸长久的保存起来。

    1973年1月27日,湖南医学院女尸研究组邀请上海第七军医大学的有关专家赴长沙,多家单位共同对女尸的保存液问题展开讨论,并先后多次展开可行性试验。

    1973年6月,针对马王堆女尸特制的防腐液研制成功,正式确定女尸不用人造琥珀而用有机玻璃作棺保存,其内脏也用有机玻璃瓶密封保存。这次确定的防腐液是一种开创性的配方,与以往对现代尸体保存不同的是,它可以有效避免尸体脂肪游离导致的肌肉萎缩,我们现在看到的女尸充分证明了这个配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1974年5月,在各界的支持关心下,中国第一座具有恒温、恒湿的设备在湖南省博物馆建成,马王堆一号汉墓以及后来发掘的二、三号汉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女尸也住进这个新“家”得以保护。


    后话

    马王堆汉墓散发着神秘而诱人的气息,有关的争论还在继续,诸多的问题也未能破解,但帛书的内容已经录入书中。毛主席此时刚好在长沙,他看到消息后对李振军道:“出了书,也给我一本看看”,但他又稍作停顿说:“我老了,怕是看不清上面的字了……”

    那个挥斥方遒的毛主席确实已经老了,在场诸人无不心酸。最终,工作人员专门改排了36磅的字号,再设计成八开竖排外加丝栏的形式,通过有关渠道转交至毛主席手中……

    参考资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等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