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东汉末年皇权弱群雄割据,而清朝湘军淮军强大无军阀割据呢?原因非常简单:一脉相承的湘军淮军,在国内是一家独大,根本就没有对手,那又何必割据呢?清朝中晚期时代...
为什么东汉末年皇权弱群雄割据,而清朝湘军淮军强大无军阀割据呢?
原因非常简单:一脉相承的湘军淮军,在国内是一家独大,根本就没有对手,那又何必割据呢?
清朝中晚期时代的湘军和淮军其实已经相当于割据军阀了,而清政府根本就无法控制这些派系。以曾国藩为例,咸丰三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恰逢其时地组建了湘军的前身--湘勇,得到了当时束手无策的清政府的默许和支持,不仅给钱给人,甚至公开允许他出售功名、卖官鬻爵,以此筹集军费。此时的曾国藩便已经手握着无人可比的权力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曾国藩又操办洋务运动,建立安庆内军械所,遥控江南制造总局,基本把持了满清政府一大半的军备和财政权力。虽然从目的上来说,曾国藩的私利很少,主要是为了“御侮”,但本质上,他已经是当时的天下第一权臣了。
所谓的割据,是为了对抗。有的割据对抗中央,有的割据对抗其它地方势力,曾国藩既在中央,又无地方势力与之抗衡,他吃饱了撑的还去玩割据啊?
到了李鸿章时代,不仅完全继承了曾国藩的权力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等于是清政府的代言人了。清政府的军事,经济,外交等权力都在李鸿章手中,他又需要割据什么?
虽然曾国藩与李鸿章都没有割据,但像他们这样手中掌握着超越中央政府权限的权力,并不是封建时代的正常现象。虽然他们都以“忠臣”自诩,并没有成为王莽,曹操那样的人。但他们手里过于庞大和集中的权力,终究还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民国时代的军阀割据乱象,其实就源于北洋,而北洋正是源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这些人手中所集中的权力。
所以从另一角度来看,清朝晚期并不是没有军阀割据现象,只不过这个割据晚了五十年才出现罢了。
在下是喜欢探讨军事和历史问题的书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为什么东汉末年皇权弱群雄割据,而清朝湘军淮军强大无军阀割据呢?
晚清政府哪能有效控制湘军淮军?
清朝稳定时期总督多授予旗人,巡抚一级才有较多汉人。而太平天国之后,南方督抚几乎清一色汉人功臣——之后连直隶近畿重地都要交给曾文正李中堂。这不说明问题吗?
曾国荃大掠江宁,然后一把火烧光死无对证,算不算跋扈?朝廷派马新贻(就是《投名状》庞青云原型),去当两江总督整湘军黑材料,结果回应就是“刺马案”,你说这是什么性质问题?李鸿章把持北洋海军,一意“保船”推三阻四不肯主动出击,算不算抗旨?以甲午战败为由,把李中堂赶出直隶,还要授予两广总督“安慰情绪”,这么干憋不憋屈?
割据早就有了,只是没有摆明车马罢了。这种形势发展到后来就是“东南互保”——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经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东南各省总督巡抚与列强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来自百科,略有删改)
面对外敌疯狂入侵,这些地方督抚们想的不是积极勤王,而是为了保全个人权位,私下勾连妥协洋夷,置君父于不顾。这跟军阀割据有何本质区别?
这之后老佛爷非但不敢追究,还要捏着鼻子请李中堂回京主持“抚夷”大局,打不打脸?
特别指出,“东南互保”督抚中包括湖广总督张之洞。这位可是“清流”出身,以前在朝廷天天弹劾督抚们跋扈的,你说他的“下海”意味着什么?
清末并不是没有军阀,地方督抚只是出于利益最大化原因才不直接开战争地盘——当时洋人还承认满清政府(弱势政府有利于担任代理人),军阀们还指望洋大人支持,当然不敢轻举妄动——不然冤大头又有什么了不得的战功?凭啥压服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