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文帝刘恒为何要对付世上唯一的弟弟刘长?刘恒可不止刘长这一个兄弟,之所以要对付他,不过是其他兄弟都死了而已;不然,刘恒会把他们拉过来“挨个放血”!汉高帝刘邦一生...
汉文帝刘恒为何要对付世上唯一的弟弟刘长?
刘恒可不止刘长这一个兄弟,之所以要对付他,不过是其他兄弟都死了而已;不然,刘恒会把他们拉过来“挨个放血”!
汉高帝刘邦一生共育有八子一女:曹夫人生长子刘肥,吕后生鲁元公主及惠帝刘盈,戚夫人生三子刘如意,薄姬生四子刘恒,“诸姬”生五子刘恢、六子刘友、七子刘建,赵姬生八子刘长。
如此一看,大家便知,刘恒上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下还有4个弟弟,并非刘长一个弟弟。
三哥刘如意死得最早!在母亲戚姬的撺掇下,刘如意与吕后之子刘盈展开了储君之争,怎奈实力不济而败北,终被吕后下毒毒死。是年为前194年。
其次是大哥刘肥。刘肥算是刘恒诸兄弟中死得较好的一位,其于前189年病薨于齐国。
接下来是二哥刘盈,其于前188年驾崩于长安未央宫。转过年来(前187年),姐姐鲁元公主也病薨于赵国。
至此,刘恒的哥哥姐姐们死绝。我们再来看刘恒弟弟们的情况。
时间来到了前181年——这一年,应该说是刘恒弟弟们的“大灾”之年,除八弟刘长外,五弟刘恢、六弟刘友、七弟刘建均死于是年,而且这仨兄弟的死因也比较相似,与吕后脱不了关系。
刘盈死后,吕后当权。为拉拢刘氏宗亲,吕后特意安排刘氏宗亲迎娶“诸吕女”为“后”。当然了,表面上是把“诸吕女”送给你们享用,实则是“硬性摊派”,你不娶不行,娶了不以之为“后”也不行。
但不知道为什么,刘恒的这些弟弟们却十分地不识“抬举”:赵幽王刘友娶了“诸吕女”为“王后”,但却“弗爱,爱她姬”。此举惹怒了这个“野蛮女友”,竟跑到吕后那里说刘友的坏话:“刘友说咱们老吕家怎么能称王呢?等太后您百岁之后,他就把我们一网打尽。”
吕后一听,火冒三丈,寻思:刘友这小子也太不给脸了,便将其“诏”至长安,活活饿死在官邸之内。
赵王至,置邸,不得见,令卫围守之,弗与食。其群臣或窃馈,辙捕论之。丁丑,赵王饿死,以民礼葬之长安民冢次——《资治通鉴•汉纪五》
梁王刘恢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也有一个“爱姬”,但却被“王后(诸吕女)”给活活毒死了。刘恢精神上受了巨大刺激,受不了,遂“不胜悲愤,自杀。太后闻之,以为王用妇人弃宗庙礼,废其嗣”。
相比两个哥哥,燕灵王刘建就更加可怜,他当年就病死了,都没来得及娶“诸吕女”过门。可大家不要以为,人死了就啥事都没有了。吕后听说他还有一个儿子(“美人子”),遂“使人杀之。国除。”——至于吕后为何对刘建如此残忍,连孩子都不放过,我们就不得而知了。难道仅仅因为其母身份卑微吗?
至此,刘邦诸子中也仅余四子刘恒和八子刘长健在。换句话说,刘恒在这世上,也就仅余了弟弟刘长一人,而且两人均活到了文帝年间。
01
说到这里,或有朋友好奇:刘邦诸子都死了,怎么四子刘恒和八子刘长却什么事都没有呢?
这就说来话长了。
刘恒比较幸运,他和母亲薄姬一样,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不受人待见的境遇里,也因此而躲过了重重劫难:
一者刘邦不待见她娘俩。据史料,薄姬自得刘邦宠幸生下刘恒以后,便“希得进御”了。你平时都见不到皇帝,还能有什么宠幸呢?自然不会像受宠的戚姬那样,成为吕后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二则是刘恒早早地封为了“代王”。前196年,刘邦封时年八岁的刘恒为代王,“都晋阳”,于是薄姬母子便于彼时起身北上了。在汉的各个诸侯国里,“齐”最大而“代”最小。如此一看,你就知道刘恒是多不受人待见了;
代国实力弱小也就罢了,更糟糕的是,其北与强敌匈奴毗邻。说得难听点,那天匈奴大举进犯,你薄姬母子都有可能被人家虏了去——或因为此,吕后在策划“诸吕女”的婚配事宜时,竟然把刘恒给忘了。可能“诸吕女”也不愿嫁去代国吧?
最后,薄姬母子能够安然存活,除了远离政治中心外,还缘于母子二人的高情商。
就在是年(前181年),赵幽王刘友死后,吕后便“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赵国可比代国强大得多,将刘恒改命为“赵王”,这不是抬举他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吕后为了拜侄子吕䘵为“赵王”而假意谦让罢了。你要是信以为真,真接了,那就真地得罪吕后了。就此,薄姬母子心知肚明,遂“谢之,愿守代边”。这才保下命来。
相比刘恒,刘长就可怜多了,他连妈都没有!
02
公元前200年12月,夜静更深,高帝刘邦刚至帐内安歇,却见一个丰饶妩媚的陌生女子近前:“陛下,奴婢来服侍您更衣……”刘邦心下乐开了花,暗思:“张敖这小子可真回来事啊……”
是年,刚从“平城之围”脱困的汉高帝刘邦班师回朝,途经赵王张敖封地时做短暂停留。
张敖是汉初开国功臣张耳之子,后来迎娶鲁元公主为妻,但性格却十分老实懦弱——张敖这门婚事能成,大约是看在其父赵王张耳的面子上。刘邦生性不喜老实木讷之人,因此见了这个女婿便心下不爽,时常谩骂。这次也不例外:刘邦“箕据慢骂之”。
此时已身为赵王的张敖也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内心盘算:“你骂吧?你好好骂吧?看我晚上怎么搞定你!”于是当天夜里,张敖便安排美女赵姬给刘邦侍寝(回应凤头)。张敖这“算盘”确实打得好,自以为刘邦一高兴,便能给他些好脸色了。
另一边,或许是刘邦的“谩骂”过了火,竟惹地赵国丞相贯高、赵午等人“狂怒”:“我的王呀,您也太孱弱了”。
不仅如此,这几个人还添油加醋道:“刘邦对您如此无礼,咱们干脆杀了他自立得了!”
张敖一听吓坏了,把手指都咬出了血(“啮其指出血”),说你们胡说什么呢?若不是高祖皇帝,我那来的这份家业……张敖是不敢造反呀!
贯高等人一合计,得,这事还得咱自己干,成功了算赵王的;失败了,责任算咱自己头上,跟赵王没关!于是,这帮人便迅速行动,安排人刺杀刘邦。只可惜,东窗事发,这帮人——连同赵王张敖,都被抓进了大牢。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赵姬吗?也该她倒霉,她也受连累被抓进了大牢——“及贯高事发,美人亦坐系河内。”若无意外,这个女人必死无疑。
或许是机缘巧合,过了些时日,赵姬的肚子竟慢慢大了起来,显然,她怀了刘邦的子嗣,“得幸,有娠”。
既然怀了龙种,这个女人便不好杀了;与此同时,赵姬的弟弟赵兼找到丞相审食其,希望他能在吕皇面前给姐姐赵姬说几句好话。审食其是吕后的宠臣,深获其宠幸——民间传闻二人有染,有这个能力。至少,赵兼“以为然”。
然而,吕后在收到审食其的求情后,却因嫉妒吃醋而没跟刘邦讲,“吕后妒,弗肯白”。这个也好理解,吕后必竟是个女人,那里见得自家男人与别的女人有染呢?只是,如此一来,便只能难为赵姬在牢中生下孩子了。孩子一出生,出于对吕后刘邦的愤怒,赵姬走了绝路:“恚,即自杀”。
那这个孩子怎么办呢?你总不能随便处理掉吧……于是这件事最终传到了刘邦耳朵里。刘邦“悔,名之曰长,令吕后母之,而葬其母真定。后封长为准南王。”
这就是淮南王刘长的由来。由于母亲过逝较早,刘长一出生便交由吕后抚养;也正是这个原因,刘长自小便“常附吕后”,并因此而活下命来——“孝惠、吕后时以故幸无患”。简单来说,吕后将刘长视作养子,有了感情,便舍不得对他下手了。
03
公元前180年,“诛吕之变”后,刘恒嗣位,是为“汉文帝”。考虑到自己目下也就余刘长这一个“弟弟”在世,刘恒便对他十分之好了,“常宽假之”。
人,特别是男孩,若是自小没了父母的教诲,很容易走形而飞扬跋扈,刘长也不例外。眼见刘恒“宠信”自己,刘长便“自以最亲,骄骞,数不奉法”起来,比如他有时候竟然直呼刘恒作“大兄”,全没有君臣之礼,以致于“自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你说说,你这么个样子,文帝刘恒能不治你么?
可治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那个审食其吗?就因为他没能劝服吕后救下自己的母亲,刘长竟对他愤恨起来。公元前177年,刘长直接去到审食其府上,从袖中取出铁椎将其给椎死了。
厉王有材力,力扛鼎,乃往请辟阳候(审食其)。辟阳候出见之,即自褒金椎椎之……《汉书•淮南王刘长传》
光天化日之下,刘长竟然刺杀了当朝大臣,不管你有何种理由都说不过去,都应该接受国法的审判吧?可匪夷所思的是,刘恒竟然没有治罪,“伤其志为亲,故不治,赦之”。
那你说,刘恒为什么不治他的罪?真的是因为“伤其志为亲”?真的是因为二人间的“兄弟情谊”?
或许是,但更有可能不是。一者审食其确实该死。由于和吕后的特别关系,审食其原本是“诸吕”成员之一,深获“诸吕”信任”,而且吕后死前还特地认命其为“帝太傅”。但奇怪的是,诛吕之变时,他却没有受到“诛连”。这说明了什么?只能是他在是变中倒戈,背叛了“诸吕”。有谁会喜欢一个叛变的人呢?因此朝中看审食其不顺眼的,大有人在。
再从皇家的立场看,其与吕后的特别关系,也是令到皇家颜面尽失,刘恒可能也希望他早点死——之前惠帝刘盈尚在时,就曾以此为耻并想将审食其“诛杀”,但碍于吕后脸面而未能成行。
现在,审食其死于刘长之手,不正好遂了很多人的愿吗?若是以此治刘长之罪,恐怕朝中会有大臣不服。
二者刘恒嗣位这几年,“诛吕”的功臣们接连死去,比如丞相陈平、齐王刘肥三子(刘襄、刘章、刘兴居),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刘恒没有容人之量。是不是动了什么手脚?现在,如果自己再把刘长给杀了,这天下人还怎么看他呢?
是以,刘恒选择“放水”,便是情有可原的了。
不过,为令刘长有敬畏之心,刘恒还是让舅舅薄昭给他写了一封书信,大意是让他“改操易行,上书谢罪……上下得宜,海内常安。”
你说你写一封信给刘长是不是就可以了?不!这之后,刘恒又让薄昭写了很多封,“数谏之”。
俗话说:“好鼓不用重锤!”你写一封,人家还不明白你的意思吗?你还连续不停地写?这究竟是何时居心?如果你是刘长,你也起疑啊?这皇帝为何老劝我?这是要对我动手吗?
……于是,刘长“胡思乱想”之下便起了“反心”,“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候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准备刺杀刘恒。
这本来就是刘恒做得一个局,你想你的谋反能成功么?肯定不能!于是“事觉,治之,乃使使召淮南王”。
刘长谋反并要刺杀刘恒,证据确凿,这个事没什么好说的。按理,刘恒要治刘长之罪,可是刘恒又起了善心,竟又免了刘长死罪——“其赦长死罪,废,勿王;徙处蜀郡严道巩邮”。
最终,刘长在流放巩邮的途中“愤恚不食死”。
刘长真的是绝食而死么?
这就要看你怎么理解了!试想,如果你是负责押运刘长前往巩邮的公差。刘长,皇帝之弟,竟然在路上活活饿死了,你觉得皇帝会不会追究你的渎职之罪?你还想不想活?如此一想,你便知道无论如何都要让刘长吃饭;就算他不吃,硬塞也得塞进去。你一定会保证,在你押送时,刘长是活着的。
这么一寻思,大家就发现,刘长的绝食而死好像是有点问题,不可信。那么,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只余一种可能,即,押送的“公差”得到了“上峰”的指令,令其不给刘长饭吃,最好是将他活活饿死在流放途中!
这个“上峰”是谁?大家就自行脑补吧。
事实上,自刘恒嗣位起,刘长的存在就已经是个威胁。如果刘长聪明,就应该“夹起尾巴做人”,甚至于离长安远点。可他却嚣张跋扈不自知,不把皇帝当回事,以致于杀害审食其,刺杀文帝,也真是的没谁了。可你本就不高明的策略,又如何是文帝的对手呢?是以,这生死大祸,便是难以免除的了。
或许,有朋友不服,说刘恒怎么可能是如此有谋略的帝王呢?
大家想想,那些开创了盛世伟业的帝王,哪一个是等闲之辈?比如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刘秀,“贞观之冶”的李世民,“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康乾盛世”的康熙乾隆……
又为什么要怀疑这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文帝刘恒呢?
大家觉得是不是这个理?
参考:《资治通鉴》、《汉书》
(网图、侵删)
汉文帝刘恒为何要对付世上唯一的弟弟刘长?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口无遮拦、不拘小节,另一种心思缜密、深藏不露。与第一种人保持距离,可避免许多麻烦,但是第二种人,让人防不胜防,也许不经意间就迈入了他设下的圈套。汉文帝属于第二种人,刘长正好是那个往套里钻的人。汉文帝虽不失为一代明君、圣君,但他更是把帝王权术用的最炉火纯青的一位皇帝。所以,我们在回答题目问答之前,很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汉文帝的为人,看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汉文帝剧照
深藏不露
汉文帝本名刘恒,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就是被当时炙手可热的相面大师许负看过相,认定必生天子,后被魏王豹当成宝,而在刘邦那里混成草的薄姬。偶然一日,刘邦出于同情,临幸了薄姬,没想到箭无虚发,薄姬怀孕,生下刘恒。
母以子贵,子也可以母贵,但这两样刘恒都不具备正,所以刘邦在平息代相国陈豨叛乱后,将刘恒封为代王。代国毗邻匈奴,经常受匈奴侵扰,与其说到代国为诸侯王,倒不如说是做抵御匈奴的挡箭牌,而经白登之围,刘邦对匈奴人的厉害也深有领教,所以不排除有意为之。而祸福相依,也恰好这一个最让人不看好的封国,却成了刘恒的“避风港湾”。
刘邦去世后,吕后挖空心思迫害刘邦众子嗣,八个儿子鲜有善终。吕后数次召刘恒入京,蓄意加害,刘恒惯以“一心替朝廷抗击匈奴,保境安民”为理由拒绝。因此,刘恒成了继刘长之后,又一条在吕后面前的漏网之鱼。刘长是吕后的养子,能够逃脱吕后的魔掌并不意外,反观刘邦其他几个儿子悲催的结局,我们不能不佩服刘恒的生存之道。
遇事沉着,做事老练
众所周知,吕后去世,以周勃、陈平、灌婴、齐王刘襄及朱虚刘章为首的军功集团将吕氏集团一网打尽。最终,周勃、陈平等人却主张拥立寸功未立、置身事外的刘恒为帝。传信人到达代国后,刘恒根本不相信消息真实,他还怀疑是军功集团设下了一个“请君入瓮”的圈套。
刘恒又喜又忧,一筹莫展,只好找谋士商议。最终多数人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可以一试。刘恒虽然觉得众人分析的有道理,但还是下不了决心,于是他又命人占卜一番。卜辞结果是:“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解释为大吉,刘恒可以当皇帝。既然是天意,刘恒这才稍有释怀,随后带上郎中令张武、中尉宋昌、舅舅薄昭等六人前往长安。
也许有人疑问,为什么刘恒只带了六个人?其实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历史有时候会重复,看看后来昌邑王刘贺的结局就知道了。当时霍光准备拥立刘贺为帝,刘贺连夜带了二百多号随从狂奔入京,结果只坐了27天的皇帝,随从被杀的一个都不认剩。原因很简单,欲速则不达,刘贺太心急了,刘恒高明多了。
当刘恒的队伍行进至高祖陵时,停了下来,命宋昌乘快车前出长安观察动静,深怕中了埋伏。当宋昌回来告知说朝臣们都在城外恭迎多时,刘恒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到肚子里。然后,快马加鞭,赶赴长安。
进入朝堂之上,众人跪行三拜九叩大礼,刘恒还故意推让了几次,最终“勉为其难”登上皇位。当天夜里,刘恒就认命自己人张武为郎中令,封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等于占据主动权,为自己的生命安全上了保险。
心狠手辣
众所皆知,文帝之后继承皇位的是景帝刘启。刘启的母亲就是著名的窦漪房老太后。其实,刘启被立为太子,藏着许多玄机。因为窦漪房没去赵国之前,刘恒的王后已经给他生下四个儿子,王后在刘恒即位之前去世,而四个儿子都随刘恒入驻京城了。但是,就在刘恒即位不久,四个儿子离奇死亡,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死因,故此成了未解之谜。
而有人推测,四个孩子死于汉文帝之手。刘邦去世后,吕后为了监视封分在外诸侯王的举动,特意把吕家宗室的女人嫁给他们,刘恒的王后极有可能就是一位吕家宗室。所以,刘恒即位后很有可能在军功集团的逼迫下将四个沾有吕家血脉的儿子杀死,以绝后患。无独有偶,汉惠帝刘盈的五个儿子同样被军功集团斩杀。
这样也算是一个合理的解释了,既然刘恒连亲生儿子都可以下手,那么杀兄弟刘长的事情就更不意外了。
刘长身世
刘长是刘恒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邦最小的一个儿子。公元前200年冬天,刘邦亲征匈奴,结果被围山西大同白登山,困了七天七夜才用计脱险。由此,刘邦窝了一肚子火,回师路过赵国时,对笑脸相迎的女婿张敖破口大骂。张敖不仅默默承受,还派一个赵姓美人伺奉刘邦。刘邦折腾累了,正准备睡觉,但忽然有种不祥预感,于是穿起衣服连夜赶路。而刘邦当晚又箭无虚发,赵美人怀孕。张敖不敢怠慢,急忙将赵美人隔离居住,派人精心照料,并上奏刘邦。
没等刘邦有所表态,就有人举报赵相国贯高曾蓄意行刺刘邦,时间正是刘邦与赵美人欢度良宵的那晚。刘邦大怒,下令将张敖、贯高等全部亲信抓捕到河内郡,投入监牢,其中就包括赵美人。赵美人很委屈,遂以怀孕为由,向刘邦申述,怒火攻心的刘邦不予理睬。后来,赵美人又托人找到审食其,向吕后求情。吕后醋意大发,同样置之不理。
因此,赵美人觉得受了奇耻大辱,痛恨刘邦薄情寡义,在将孩子生出后送给刘邦,然后自杀于狱中。刘邦愧疚,命吕后抚养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刘长。淮南王英布造反被灭后,刘邦赐封刘长为淮南王。如此一来,刘长虽不幸,但免遭吕后的打击。
刘长有皇帝梦想,这是汉文帝最现实的威胁,所以汉文帝要对弟弟下手。
刘长自幼生活在吕后身边儿,诸吕被灭,他应该是那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军功集团也曾考虑过让他继位,但最终还是舍近求远,拥立了刘恒。刘长的希望破灭,心中忿忿不平,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以几点足可以证明刘长的不臣之心:
一、在淮南封国不用汉法,自创法度,藐视朝廷。
二、经常与刘恒同车出入,称兄道弟,行为越制。
三、擅自击杀元老大臣审食其,暴虐狂悖。
四、用四十辆货车造反,并连络闽越、匈奴进攻朝廷,罪不可赦。
由此可见,刘长有恃无恐,无视皇帝权威,他的种种行为已经凌驾于汉文帝之上。最终,汉文帝抓捕刘长,流放蜀地,并严命沿途递解州县不准打开囚车。刘长悔恨、郁闷,绝食而亡。
结语:如果从表面上看,刘长之死罪有应得,但实际上是迈入了汉文帝设下的圈套,一直在汉文帝的眼皮底下裸奔,要不然怎么会上演用四十辆货车叛乱的闹剧呢!这就叫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正是在汉文帝一味的宽恕、纵容之下,刘长在不知不觉中钻入一条死胡同,成为一只不可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随后,汉文帝不动声色收网,名正言顺、不费吹灰之力地将威胁铲除。当时民间流传一首“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儿歌就是最好的真相。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