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徐庶的能力确实非常强,他曾经指导过诸葛亮如何治理民政,可谓诸葛亮施政的启蒙老师。这样的一个人才在离开刘备后再也没有回来,在主...
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徐庶的能力确实非常强,他曾经指导过诸葛亮如何治理民政,可谓诸葛亮施政的启蒙老师。这样的一个人才在离开刘备后再也没有回来,在主观上是因为母亲被曹军掳掠而不得不回去,客观上是徐庶已经在北方找到了实现他理想的地方。
为何这么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徐庶其人其事。
徐庶原名叫徐福,之所以改名是因为年少的徐福在社会上混,干了许多见不得光的事情,为了避免祸及家人,就改名为徐庶。这种事情在那个时候不少见,比如黄巾起义的许多头领就把自己的名字叫得稀奇古怪,如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等,皆是如此。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官府追查到家人。
徐庶就是这样一个混社会的人。
有一次,徐庶替人报仇后,为了逃避追捕,就在脸上涂满白粉,并且披头散发的逃跑。结果,还是被官府的人给抓住了,官吏们就把他捆绑在树上,号召百姓去辨认。许多认识的人不敢上前指认,因此官吏将他往上一级押送,在押送的路上被同伴救出来了。
这次死里逃生后,徐庶认识到光靠混黑社会无法立足于世,于是改武学文,准备走正道了。
董卓入京专权后,天下更加混乱,特别是颍川一带遭受凉州军的祸害,因此徐庶就和同郡人石韬一起来到荆州避乱。
来到荆州后,徐庶结交许多好友,其中就有琅琊诸葛亮。
公元201年,刘备来到荆州,受到刘表的热烈欢迎,而寄居荆州后招贤纳士。许多有志之士要么直接投靠刘备,要么和刘备结交,徐庶就是在这个时候投靠刘备,成为刘备麾下的谋士。刘备见到徐庶后,见徐庶非常有才干,对他非常器重。
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极力推荐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并且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一个卧龙,将军你愿意去见他吗?刘备并没有特别认真,就说道,你可以和他一起来呀。可是,徐庶却说,他不是一般的人,你要放下身段亲自去请他,他才会来。
刘备见状,连续跑去见了三次才见着了诸葛亮,诸葛亮也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决定出山协助刘备,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另外一方是也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一片赤诚。
然而,好景不长,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而刘琮举州投降。刘备带着麾下以及百姓仓皇南下。许多人在纷乱中走失流散,再也没有相见。徐庶的母亲就是在这个情况走散,被曹军所得。
徐庶见母亲被曹军所得,只得只身返回,以求得和母亲团聚,至此也结束了效力于刘备的生涯。
二、徐庶到底有多强呢?
徐庶走的时候,刘备非常不舍得,一方面是因为将近八年的团结合作产生了互相依赖的情感,另外一方面是对即将失去徐庶这个人才的不舍。
刘备而言,其麾下的人才确实非常少,除了诸葛亮外,也就徐庶,其他一些文士只能做一般的掾吏能够做的事情,并不能为刘备做战略上的分析和规划。
而徐庶和那些所谓的腐儒不同的地方,甚至在某些方面和诸葛亮可以媲美,甚至曾经指导过诸葛亮,而诸葛亮从中获益良多。
根据《三国志·董和传》记载:
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於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於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徐庶做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是集思广益,抓大放小。徐庶在刘备的麾下做事的时候常常和大家一起商量事情,能够做到集思广益,不独断专行,从许多建议中获取更加适合的方式来做事。同时,也能够做到抓大放小,抓主要问题而不纠结小问题,这样着眼于大问题,那么处理问题就会通畅而不糊涂。
可见,徐庶在处理政务上非常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方式,从而为刘备驻扎荆州的那八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诸葛亮在和徐庶共事的那些年中,从徐庶那里学到了许多处理政事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接受了他的许多教诲。
因此看出,诸葛亮从徐庶那里学到了许多知识,而此后诸葛亮从政也深受徐庶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徐庶是诸葛亮从政路上第一位指导老师。
而徐庶能够和诸葛亮这样的人为友,可见,徐庶确实非常厉害。
三、徐庶离开为何要告诉刘备?
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走了,刘备见状答应了徐庶要北去的要求,刘备虽然很想徐庶留下来,可是并没有强行留下徐庶,反而成就了徐庶孝顺的美名,同时也让刘备仁德的美名更加升华。
徐庶其实不用跑来和刘备告别就直接北投曹操,毕竟在这个混乱的时刻,刘备连自己也顾不上,那里顾得上少了一个人呢?可是徐庶依然跑来告诉刘备他要北上投靠曹操,显示了他坦荡荡的胸怀,因为他也相信他的要求会得到刘备允许。一个坦荡荡的徐庶遇到了一个坦荡荡的刘备,君臣二人相得益彰,互相成就,从而美名远扬。
毕湛的母亲被吕布抓走了,毕湛就跑去告诉曹操,曹操说,忠孝不能两全,你如果要去,你就去吧。可是毕湛唯恐曹操是在试探他,就慨然地说道,我自从跟了你,我这个人就是你的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还是要忠于你的。曹操听了大喜,于是让毕湛离开。可是毕湛离开后就转头跑去投靠吕布了。
毕湛认为曹操不是一个坦荡荡的人,唯恐算计他,因此在他面前说了假话,可见曹操在其部下并不是那么一个坦荡荡的人。
可见,曹操和刘备相比,在这方面差得远了。
正是君臣相知,徐庶才在离开的时候要告诉刘备一声,并没有偷偷地离开。
四、徐庶为何没有再归刘备?
徐庶走后再也没有回到刘备的身边,即使他的母亲去世后,他依然留在北方。既然他和刘备之间是君臣相知,为何又不愿意再次回来呢?赵云当年可是跑去奔丧而离开了刘备,可是七年之后,还是不远千里迢迢跑来继续追随刘备,然而徐庶却没有像赵云那样锲而不舍,反而留在曹操那里,为曹操效力,主要是处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徐庶是北方人,故土难离。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缘故,几乎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徐庶离开颍川是因为董卓作乱,颍川一带遭受兵灾,因此徐庶不得不离开故乡。现在北方已经安定下来,完全没有必要再次远离故乡而远赴他乡去追随刘备。
诸葛亮有四个好友,他们分别是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元直、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除了颖川徐庶最后一个离开外,其他三个人在曹操南下的时候,他们都追随曹操而去了。
毕竟这些人都是北方人,可见故乡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他们的根。
因此,徐庶不离开故乡而南下投奔刘备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个原因是徐庶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长坂坡大战失败后,跟随刘备南下的大部人都被曹军掳掠北上,毕竟三国时期人口大幅度减少,人口自然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各方都在大力的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员,这其中就包括掳掠。
不幸的是徐庶的家属也在其中,这就包括他的母亲。徐庶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当初变换姓名,从徐福改为徐庶就是为了避免牵连家人,又因为颍川战乱而来到荆州躲避战乱,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家庭包括母亲一个安定的环境而已。
既然母亲已经在曹操那边,如果徐庶不回到母亲那边,往后的日子大概率是非常艰难的。毕竟,这些人此后大部分都被送到许都附近包括洛阳周边去做屯田民了。比如幼年的邓艾就是在曹操南下后,全族被迁徙到颍川一带做屯田民了。徐庶如果不回去,他的家属包括他的母亲也一样会送到北方去做屯田民,那么以后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艰难呢?恐怕是难以预料。
因此,徐庶离开刘备纯属自愿,并非被曹操强迫。他离开刘备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自己的母亲。
此后,即使母亲去世了,可是祖先的坟墓依然在北方,作为一个孝子,他又怎么能够远离家乡,离开祖先的坟茔之地呢?
这个也是徐庶离开刘备而不愿意再次回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缘故吧。
第三个缘故是徐庶和曹魏的君臣名份已定。离开刘备,对于徐庶而言已经非常不忠的行为,固然因为孝的缘故勉强为之,既然已经离开刘备,现在转入曹操麾下,为曹操效力,那么就自然形成了和曹操之间的君臣关系,名份已定。如果再次离开曹魏转而投靠刘备,这对于徐庶而言,就是极其不忠的行为。
一开始就不忠于刘备,现在又不忠于曹操,那么这和贰臣有什么区别呢?对于一个像徐庶这样至孝的而言,完全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在曹操君臣名份已定的情况下,徐庶是断然不可能再次回到刘备身边。
第四个原因是徐庶已经有发挥其才能的地方。在乱世中,徐庶弃武从文,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安身立命,当初顺势投靠刘备也是如此。现在来到北方,投靠曹操的麾下,曹操也给了他一定的待遇,虽然这个待遇并没有刘备给予的那么高,那么丰厚,可是毕竟也是他发挥其才能的地方。
经过多年的努力,徐庶的职位也愈来愈高,最后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其职位虽然没有诸葛亮在蜀汉那么显赫,可是在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劲,竞争对手众多的曹魏,能够做到如此职位也算是不错的了。
而徐庶在他的这些位置上,也能够发挥其才干,做许多事情,这对于他而言,应该是感到满足吧。
可见,徐庶来到北方后,找到了发挥其才能的地方,这也是他不愿意再次回到刘备身边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五、总结。
作为刘备早期的谋士徐庶的能力确实非常强,为刘备站稳荆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但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还为刘备如何治理民政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指导。
而徐庶离开刘备后再也没有回来,主观上是因为徐庶孝顺母亲不愿意离开故乡,客观原因是在北方同样可以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因此,徐庶就再也没有回来。
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徐庶是一个被三国演义神化的人物,甚至比诸葛亮还要神化数倍。同时徐庶还是一个伪君子,打着孝顺的旗号,放弃看上去将要完蛋的刘备,而投靠似乎要统一天下的曹操,简单的说就是忘恩负义、嫌贫爱富。
三国演义不仅把徐庶塑造成一幅慷慨救母的孝子形象,而且还把徐庶塑造成一幅神机妙算的军师形象,其实徐庶既不是军师,也不能称为孝子。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刘备的第一任军师,在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前,刘备能依靠的军师就是徐庶,刘备听从徐庶安排,首战便派出关羽、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斩杀吕旷、吕翔,大败曹军,接着徐庶破解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杀败曹仁。
徐庶还算到曹仁晚上肯定来劫营,结果曹仁真的来了,因为徐庶早有防备,所以曹仁被杀得大败,还被刘备夺了樊城,经此一战,徐庶名声大振。
曹操得知刘备身后有高人相助,查出是徐庶,因此曹操用程昱的计谋,把徐庶的母亲抓到许都,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将徐庶骗到许都,徐庶到了之后才知道被骗,其母也责备徐庶,然后自杀身亡,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出一计一策,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
这之后徐庶就被曹操软禁起来,在赤壁之战时,曹操还带着徐庶参战,徐庶还识别了庞统的连环计,但由于怨恨曹操,没有向曹操说明,得以让庞统的连环计顺利实施,之后徐庶在庞统的引导下,说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杀向许都,曹操让徐庶领三千兵马平叛,并以臧霸为前锋,之后徐庶便不再记载。
《三国演义》给徐庶塑造两个形象,一是道德高尚,是个大孝子,投降曹操是迫不得已的,离开刘备也是迫不得已的,都是因为母亲的缘故,而不是自已的主意。二是徐庶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算无遗策,不仅能破阵,还能算出曹仁晚上要劫营,在整个曹营中,只有徐庶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连曹操的五大谋士都没有看出,三国演义好像是说徐庶的才能比曹操的五大谋士还要强!
然而历史上的徐庶完全不是这样。
首先徐庶这个人在历史上连个传记也没有,要不诸葛亮的好友之一,估计在史书上都不会留名。
徐庶是弃武从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年轻时为人报仇而被官府捉住,不过徐庶这个人很讲义气,不肯说出同党,后来被同伙所救,受此事刺激后,徐庶就开始弃武学文。
徐庶出身寒门,除了刻苦学习,没有进入上流社会渠道,因为家乡动乱,与同乡人石韬一起南下荆州避乱,之后两人都成为诸葛亮的好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葛亮评价徐庶的才能是最高可以做到刺史或者郡守,徐庶后来投靠了在荆州避乱的刘备,在201年投靠刘备,直到207年曹操南下离开刘备,共有6年时间,这六年时间,徐庶干了什么?是一片空白。
如果徐庶真有才能,能干出大事,史书肯定会记载的,比如诸葛亮一投靠刘备,就有隆中对,鲁肃一投靠孙权,就有榻上对。徐庶呢?什么也没有。也许是这六年真没有什么事发生,另一个可能就是徐庶并无大才,就像诸葛亮说的,刺史或郡守之才,当时刘备也不过避居荆州,驻守新野而已。
徐庶在六年中,唯一有记载的一件事就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个非一般的人才,记住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间是公元207年,也是刘备三顾茅庐前和曹操南下攻打荆州之前,为何六年了,直到最后要离开的一年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呢?
很可能就是徐庶已经打定主意要离开刘备了,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因为徐庶与诸葛亮是很好的朋友,按道理来说,早应该推荐啊,六年了,何必要到最后一年才推荐呢?可见徐庶是有私心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207年的正月,曹操已经远征乌桓,平定了北方的边患,接下来只要是明白人就会知道,曹操的下一步动作就是南下攻打荆州,徐庶也是在这一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打定主意要离开刘备。也就是说徐庶看好曹操,却不看好刘备,毕竟谁都想为自已图个有发展的前途。
换句话说,是徐庶看到了曹操的实力,觉得曹操终究要统一天下,因此提前布局要离开刘备,但是离开刘备得有个原因啊,于是徐庶想到以母亲之名。
要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死,继承人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还被蒙在鼓里,等到曹操前锋到达宛城时,刘备措手不及,立即率领军民南撤,曹操则派出五千虎豹骑精锐骑兵追赶。
然后就是当阳长坂一战,刘备大败,数十万百姓被曹操抢走,就连刘备的两个女儿也被曹操俘虏,徐庶就在这个时候,向刘备提出自已母亲被曹操抢走,只能离开刘备,投奔曹操。
徐庶的请求,刘备没有办法拒绝,因为两汉以孝治国,当一个人行孝时,其他人是难以阻止的,即使是主公也不能阻止,徐庶的理由让刘备无法拒绝,因此得以投靠曹操,历史上的徐庶投靠曹操,应该是主动的。
无法准确的知道徐庶的母亲是不是真被曹操俘虏了?兵荒马乱的,徐庶怎么就知道被曹操俘虏了,而不是走失或是其他原因呢?另外史书也没有记载,徐庶投靠曹操之后是否见到了母亲?
之后史书就没有怎么记载徐庶了,因为徐庶投靠曹操后,真的不太重要了。个人更倾向认为徐庶投靠曹操就是一出自编自导的闹剧,目的就是离开刘备,投靠曹操,毕竟不是人人都有诸葛亮的眼光,觉得刘备是潜力股,更多的人在当时就觉得刘备是个末路英雄,仅此而已。
何况当时的刘备如丧家之狗一样被曹操追得满世界跑,在一般人看来,刘备就是没有将来的,而且徐庶离开刘备,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刻,这是乘人之危和落井下石。
诸葛亮最好的朋友:诸葛四友中,全部都投靠了曹魏,只有诸葛亮坚定不移的跟随刘备,到最后建立功勋,如果徐庶一直跟着刘备,一定比他在曹魏的名气大得多,至少在《三国志蜀书》中也会有他的一篇的传记。
另外根据史书的记载,徐庶并不是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进曹营后一言不发,如果真的一言不发,曹操早就杀了徐庶,要一个一言不发的废物做什么?曹操闲得慌吗?
徐庶的名字还出现在劝曹丕称帝的劝进表中,这叫一言不发吗?徐庶进曹营根本就是主动的,他想建功立业,以寒门出身,徐庶最后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也正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徐庶就是刺史或郡守之才,换句话说,徐庶能力并不强,就是一般般的刺史或郡守之才。
徐庶都好不容易投靠了曹魏,看到刘备崛起,能回过头再投靠刘备吗?显然不能。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开始徐徐发展,直到后来建立蜀汉,徐庶已经没有机会再投靠回来了,因为他离开刘备的理由是回到母亲身边尽孝,既然回去尽孝了,又怎么可能不尽孝心,放弃母亲再回来投靠刘备不成?那不被人笑话墙头草吗?况且曹魏地大物博,发展的机会也多。
徐庶不是姜维,姜维可以放弃母亲,而一心投靠蜀汉,并将北伐作为一身的事业重心,姜维是一个事业心极其重的人,徐庶不是。
徐庶不是廖化,廖化可以带着母亲,离开迫不得已投降的东吴,千里逃回蜀汉,既尽孝心,又尽忠心,廖化是忠孝两全,徐庶不是。
相比较而言,徐庶更显得眼光短浅,走出了那一步,就不可以再回头,离开了刘备,就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