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世民登基后是怎样对秦琼的?李世民登基以后,此前在秦王府跟着他的心腹们,纷纷得到封赏,跻身朝堂重臣之列。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对待秦琼的呢?李世民对待秦琼:好,也不...
李世民登基后是怎样对秦琼的?
李世民登基以后,此前在秦王府跟着他的心腹们,纷纷得到封赏,跻身朝堂重臣之列。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对待秦琼的呢?
李世民对待秦琼:好,也不好。
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不仅给秦琼封了左武卫大将军的官职,还给了他七百户的实封。古代实封是一种非常实惠的封赏, 要远比一些虚名更加有用,得到七百户实封后,秦琼可以说从此衣食无忧。
“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旧唐书》
人生在世,金钱和名声是许多人毕生的追求,李世民给秦琼赐了实惠以后,又赐给他很高的声望,将秦琼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供后世敬仰。
凌烟阁修建于贞观十七年,是李世民怀念昔日功臣而修建的开国功臣阁,其中的二十四功臣无不是唐朝的肱股之臣,能够获此殊荣的人物,在唐代乃至后世都受到极高的尊崇。秦琼能够获得其中一个位置,可见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很高。
秦琼死后,哀荣极盛,不仅获赠徐谯泗三州都督,还享受了陪葬昭陵的资格。李世民为了彰显秦琼生前的卓越战功,专门命人在他的墓前修建了石羊、石人、石马,如今都已经被收进了昭陵博物馆,供后人观赏。
而且,据秦琼之子秦怀道墓志铭记载,秦琼的儿子秦怀道,也袭爵历城县开国公,继续享受父亲的荫庇,这也应该算是李世民对秦家的厚待。
从李世民的这些做法来看,李世民称帝以后,对秦琼很好,不仅加官进爵,改封胡国公,还享受实封,进凌烟阁,陪葬昭陵,甚至保证了秦琼厚待袭爵。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李世民可以说都对秦琼进行恩赏,给足了秦琼面子。
那么,后世讨论李世民和秦琼之间的关系时,为何会出现很大的争议呢?因为李世民对秦琼好,但也不是特别好。秦琼虽然在李世民登基后得到了很多,但这些封赏相对于他此前的功绩来讲,其实并不匹配。
秦琼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秦琼勇武过人,威名赫赫,同时他又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虽然在整个隋末年间屡次易主,先后投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和李渊父子的帐下,却依然在后世留下了“忠诚”的好名声,这与吕布两次易主就留下三姓家奴的名声成鲜明对比。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秦琼武功高强,逢战必然会冲锋在前,而且为人正直,不畏强权,无论投在谁的帐下,都不会做出任何对不起主公的事情来。
他跟随王世充期间,原本可以获得高官厚禄,他却没有因此留下,而是因为嫌弃王世充的为人,毅然带着程咬金投奔到李渊父子的帐下,从此以后南征北战,尽心竭力,屡立战功,在李渊集团的武将之中,战功能与之匹敌的仅有寥寥数人。
不得不说,唐朝的战将如云,每一个单独拿出来,战功都非常显赫,导致同时期的许多武将都难以出头,在这种情况下,秦琼依然凭借战功稳居大唐开国功臣的佼佼者之列。
尤其是在关键的美良川之战中,李渊军队之所以能够击败勇猛的尉迟敬德,秦琼的功劳最大,不仅替李渊取得胜利,又为大唐增添一位猛将,功劳可谓盖世无双。仅凭这一战,秦琼与尉迟敬德之间,其实就已经分了高下,若论勇武和谋略,秦琼明显更胜一筹。
李渊当时对秦琼非常看重,在他取得美良川之战的胜利后,对秦琼大加犒赏,甚至说出了愿意割自己身上的肉给秦琼吃的话。李渊先是拜秦琼为秦王府右三统军,让他掌握兵权, 又赏赐大量的金银绸缎,加封上柱国,可谓荣宠一身,风光无限。
唐军攻打王世充和窦建德时,秦琼依然充当先锋,每次秦琼率军冲锋,必然势不可挡, 令敌人闻风丧胆。尤其是在攻打窦建德时,在李世民的率领下,秦琼一马当先,冲入敌阵,直杀到敌人的后方高举唐军旗帜,摇旗呐喊, 令敌人军心溃败,瞬间丧失战斗力,王世充不得不选择投降。
由于此战立下的战功,秦琼获封翼国公,又得到黄金和大量锦帛的赏赐。从这些战功之中可以看出,秦琼的勇猛和谋略,以及战功,在大唐开国功臣之中也属于前列,保守来讲排在二十四功臣的前十名,应该争议不大。
经此对比后就会发现,早在李世民登基之前,李渊给秦琼的封赏就已经很高了,无论是封赏还是官职,在李世民登基后其实都没有太大的提升。
而且在李世民对他进行简单的封赏后,秦琼至死都没能获得再进一步的机会,这样落魄的表现与尉迟敬德等人相比,明显落于下风。即便是与侯君集相比都有所不如,因为侯君集在李世民登基后,获得的实封是一千户,比秦琼的七百户还要高。
李世民为何对秦琼如此态度?
秦琼勇猛、善于用兵、为人正直,深受李渊器重,追随李世民身边,屡立战功,为何在李世民登基后,获得的封赏反而不如一个侯君集呢?
这件事与秦琼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正直到什么地步呢?在李世民与李建成势成水火之时,其他秦王府的文臣武将都纷纷表明态度时,秦琼仍处于一个“中立”的状态。
在李世民与李建成最后拼杀时,尉迟敬德冲锋在前,立下大功,秦琼却在关键时刻“隐身”了。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不得不怀疑秦琼的立场,这是一个换成任何人都不得不疑惑的问题,怪不得李世民。
尤其是秦琼和李渊走得很近,而李渊一直都支持李建成,秦琼作为秦王府重要的武将,如果他的忠诚出了问题,必然会影响最终战局的走向。也就是说,在李世民夺得皇位之前,秦琼始终都是他的一个心病。
事实上,秦琼深受李渊的器重,如果他支持李世民,其实就是站在了李渊的对立面上,他不想这样做。
而且,李世民当时虽然备受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他起兵有些被迫的成分,但不管怎么说,他的做法不光彩,秦琼为人重义气,又正直,自然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同时,也正因为秦琼的正直和重义气,他也不会做出背叛李世民的事来,这就注定了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出胜负以后,无论谁获胜,秦琼都无法再受器重。
秦琼的为人,李世民很了解, 所以,登基以后没有对他下狠手。其实秦琼也看不上李世民,在李世民登基以后,频频称病不上朝。君臣二人,互相不怎么待见, 却又互相都没有撕破脸,维持了一种奇怪的平衡。
李世民没有重用秦琼,但还是给了封赏。不论李世民是真的宽容,还是为了博得美名,他毕竟是一个能容得下魏征的人,自然也能容得下功臣秦琼。总的来说,李世民对秦琼还算不错,这或许是这对君臣之间最好的结局吧。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李世民登基后是怎样对秦琼的?
李世民登基后,对秦琼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大转变。此后12年,一直到秦叔宝去世,李世民都没给他升过官。秦琼战功赫赫,在凌烟阁的排名,却是“倒数第一”。这一切,只因四个字:君臣离心。
算起来,李世民对秦琼,还算是很优待的。
公元626年,李世民凭借玄武门之变,顺利登基成为唐朝新皇。
他对身边的一众亲信,进行了封赏,战功赫赫的秦琼,也位列其中。
从历史记载来看,李世民对秦琼的优待,主要体现在三件事情上:
第一件:封秦琼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世民登基后,就对秦琼进行了封赏。
他将秦琼封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旧唐书·秦琼传》)
第二件:追赠秦琼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公元638年,秦琼病死的消息传来,李世民立刻追赠他为徐州都督,并赐他陪葬昭陵。
为了彰显秦琼的战功,李世民还特地在他的墓葬前造了石人马,以表彰他的战功。
十二年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宗特令所司就其茔内立石人马,以旌战阵之功焉。(《旧唐书·秦琼传》)
第三件:修建凌烟阁,将秦琼纳入其中,受后人敬仰。
据《旧唐书》记载,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修建凌烟阁,特意将已经去世的秦琼,纳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让其受后人敬仰。
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图形于凌烟阁。(《旧唐书·秦琼传》)
乍一看,李世民似乎对秦琼挺好的。
秦琼活着的时候,李世民给他加官进爵;秦琼死后,李世民让他陪葬皇陵;修建凌烟阁,李世民还记得把他列入二十四功臣行列,给他死后哀荣。
可是,如果综合秦琼的功绩、其他功臣的待遇来看,李世民对秦琼的这点好,就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细看历史,从公元626年,到公元638年,秦琼都是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从未有过任何变化。
相比秦琼的功绩,他所受到的优待,真的是少得“可怜”。
秦琼的赫赫战功
秦琼没什么背景,是真正靠着白手起家,而名垂千古的人。
在归顺李世民之前,秦琼跟随了好几任首领:隋朝强将来护儿、齐郡通守张须陀、据守虎牢的裴仁基、隋末割据群雄之一李密、王世充……
他是有真本事的人。
曾摧毁过卢明月的营寨,征讨过孙宣雅,击退过宇文化及。
在混乱割据的隋末年间,秦琼的军功,处处展现着过人的本事。
公元619年,秦琼不耻于王世充的奸诈,和陈咬金等人一起,投奔了李唐。
刚投奔李唐,秦琼就被安排到了李世民的府上,正式成为李世民的亲信。
在李世民麾下,秦琼的战功更是非常卓著。
归顺后的第一年,他跟随李世民征讨河东,一举击破宋军(宋金刚)大将尉迟恭,斩首两千余人;
归顺后的第二年,秦琼趁胜追击宋军。
此后,宋金刚大败逃走,尉迟恭则带着军队献城投降。
敬德、相率众八千来降,还令敬德督之,与军营相参。(《旧唐书·李世民传》)
这一年,秦琼还是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先锋之一。
他带领千余人队伍,让敌人闻风丧胆,大振本军士气。
秦王世民选精锐千余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资治通鉴》)
归顺后的第三年,李世民和窦建德打仗,秦琼带领数十名精锐骑兵,直接冲破窦军大阵,绕道后方举起唐军旗帜,导致窦军军心涣散。可以说,秦琼的勇猛,是唐军胜利的关键。
从讨王世充,每为前锋。太宗将拒窦建德于武牢,叔宝以精骑数十先陷其阵。(《旧唐书·秦琼传》)
归顺后的第四年,秦琼跟随李世民在河北平叛,一举击破刘黑闼,肃清了窦建德旧部。
二月,刘黑闼引兵还攻洺水,癸亥,行至列人;秦王世民使秦叔宝邀击,破之。(《资治通鉴》)
……
可以说,秦琼不是花拳绣腿,而是战场上实打实的功夫。
每一次,他跟随李世民作战,英勇且不输谋略,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若是没有秦琼,李世民要想打赢,还要费很多心力。
从功劳上看,李世民登基前,秦琼就算不是数一数二,也起码是前10名。
然而,李世民给秦琼的待遇,在功臣里,却连前20名,都比不上。
李世民给秦琼的待遇
李世民给秦琼的待遇,和他的功劳相比,实在有些不对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秦琼食邑七百户,在功臣里,几乎算是最少的一批。
举个例子。
李世民登基后,对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人的封赏,都是食邑1300户。
而功绩非常一般的张公谨、侯君集,李世民也爽快给他们册封将军,食邑1000户。
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迁左卫将军,以功进封潞国公,赐邑千户,寻拜右卫大将军。(《旧唐书·侯君集传》)
李世民对其他人异常爽快,可到了秦琼这里,却只是食邑700户,实在有些少了。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将原本秦王府里的亲信,都进行了重用。
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成了贞观之治的肱骨大臣。
尉迟敬德懂武不懂文、性格跋扈嚣张,可李世民对他非常包容,还派他去当了重要的地方官、监修洛阳老君山、征讨过高句丽……
然而,能文能武的秦琼,却一直寂寥无名。
李世民登基后,他的仕途,基本处在消失状态,在史书上留下的记载,也只有寥寥数语。
史书记载,李世民登基后,秦琼逢人就说,自己戎马一生,屡受重伤,如今经常重病难以起身。
“我戎马一生,经历大小战斗200多阵,多次受了重伤,前前后后流的血都有好几斛,怎么能不生病呢?”
其后每多疾病,因谓人曰:“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旧唐书·秦琼传》)
称病,是秦琼后期的主旋律。
一个战功赫赫的亲信,需要四处称病,大抵只有2种可能:一是他自己不愿上朝,称病当借口;二是李世民不愿意见到他上朝,他明哲保身,称病当幌子。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指向了四个字:君臣离心。
李世民对自己的亲信,都有一套标准流程:死后册封、陪葬皇陵、入住凌烟阁。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亲自挑选24位功臣,入驻凌烟阁。
功臣的排序,不按功劳大小,而按官职大小。
在贞观十七年以前去世的人,会按照追赠的官职进行排序。
按照旧例,追赠的官职,一般比活着的官职,要高许多。
然而,即便这样,秦琼仍然被排在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最后一位。
由此可见,秦琼活着的时候,官职不如其他亲信,死后哀荣也非常一般,追赠的官职也并不算大。
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
如果李世民不给其他人发糖,那他不给功勋卓著的秦琼发糖,也是情理之中。
可当李世民给旁人发了一堆糖,却只愿意给秦琼几颗,就显得有些“刻薄”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李世民要这样对待秦琼呢?
从两人的相处细节来看,李世民如此对待秦琼,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君臣离心。
不止是李世民猜忌秦琼,秦琼也不愿意搭理李世民。
李世民对秦琼的猜忌
李世民登基后,如此对待秦琼的原因之一,是他对秦琼的忠心,产生了怀疑。
在归顺李唐之前,秦琼几次易主,虽然李世民求贤若渴,但不免在心中留下一颗怀疑的种子。
此外,每一次,秦琼立下赫赫战功,李渊都给予秦琼过分的褒奖,也加深了李世民的猜忌。
击溃宋金刚的那一次,李渊赏赐秦琼金瓶,加封他为上柱国,并且对他说:“你不顾妻儿过来投奔我,还立下这样的军功,我连肉都可以割给你,更何况是一些财物!”
从征于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最居多。高祖遣使赐以金瓶,劳之曰:“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旧唐书·秦琼传》)
击溃王世充的那一次,秦琼又被加封为翼国公,赏赐财物。
从讨王世充,每为前锋……世充平,进封翼国公,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旧唐书·秦琼传》)
此时的秦琼,是李世民府中的人。
他被赏赐,也代表着李世民的荣耀。
但李世民欣喜之余,也难免会猜想,秦琼的心偏向父皇李渊更多,还是偏向自己更多。
尤其,当李世民背着李渊搞小动作的时候,他根本拿不准秦琼会不会密奏。
这种疑心,到玄武门之变时,不断放大。
玄武门之变,秦琼到底有没有参加过,史书上的记载不一。
《旧唐书》的《太宗本纪上》、《长孙无忌传》中,都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进行了列举,其中,秦琼是最有争议的人之一。
如果,秦琼没参与玄武门之变,那么,他作为李世民的亲信,立场就十分可疑;
如果,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那么,按照他在战场骁勇善战,他理应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据史书记载,秦琼只是跟着李世民抵达了玄武门,并没有特别的功绩。
反倒是尉迟敬德,亲自射死了李元吉。
从秦琼后来受封的功绩来看,就算他参加了玄武门之变,想必也是消极抵抗的态度,人在心不在。
李世民宽仁,但他不是傻子,对这样的秦琼,自然“如鲠在喉”,难以优待。
秦琼不想搭理李世民
除了李世民的疑心,秦琼自己,也不愿意和李世民过分亲近。
此前,秦琼几次易主,看似不忠诚。
可实际上,他并非不忠之人。
最后一次,秦琼离开王世充的原因,是不耻王世充的行径,由此可见,秦琼绝对是个正义之人。
其实,王世充对秦琼和程咬金都非常好,都给了高官厚禄,并予以厚待。
只是,王世充气量比较狭小,经常赌咒发誓。
秦琼认为这不是君子所为,便果断离开。
“王公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此乃老巫妪耳,岂拨乱之主乎!”(《资治通鉴》)
不为高官厚禄,只是因为王世充品德不好,秦琼就果断离开。这样的他,对于玄武门之变中骨肉相残的李世民,恐怕也难以推崇。
事实上,当时的著名将领李绩和李靖,对于玄武门之变也并不支持,他俩都保持了严格的中立。
但秦琼很难置身事外。
他本就是李世民的亲信,就算心中再不认同,本着臣子的忠心,他也要附和。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秦琼消极参战,也在所难免。
李世民登基后,秦琼也自动称病,远离朝堂。
这个世界上,拿得起、放得下的,才是真君子。
从这方面看,秦琼虽然易主七次,却始终保持忠心,有着做人的志气和底线,着实让人钦佩。
而李世民的度量,也值得称赞。
秦琼称病的十二年,他虽然没有给秦琼升官,但多次派太医去给他治病。
他们君臣之间,依旧保持着“和睦”与“厚待”,着实很不容易。
自古战功赫赫的功臣,都难以善终,但李世民手下的功臣,绝大多数都得以善终。
这一点上,李世民值得称赞。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