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1370年,大明江山稳定,朱元璋论功行赏,封了6个公爵,28个侯爵。这34个人,是朱元璋打江山的...
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
1370年,大明江山稳定,朱元璋论功行赏,封了6个公爵,28个侯爵。这34个人,是朱元璋打江山的骨干成员,是功臣中的功臣。
为了表达自己的对功臣们的感谢之情,朱元璋为他们每人颁发了一块“丹书铁券”,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免死金牌”。这34个人很高兴:“哎呀,这下好了,这辈子,除了阎王爷,没人能要了他们的命了”。
万万没想到,亲手赐予他们“免死金牌”的朱元璋,就是他们的阎王爷,这34个人,有30个人都被朱元璋给杀了,只有4个人全须全眼的去向阎王爷报道了。
这30个人怎么也想不明白,我手里拿的不是“免死金牌”吗?怎么成了“催命符”了呢?说好的可以免死,为什么就免不了呢?
因为这“免死金牌”的最终解释权,在朱元璋手中,他让你生你就能生,他让你死,你就是有免死金牌也没有用。在颁发金牌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用小字备注出来了:
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
什么意思?
就是说,除了“谋反,而且不被原谅”,你犯其他罪被判死刑,都可以免死两次,而且,这个金牌还可以全家通用,儿子可以被免除一次死刑。
朱元璋非常鸡贼,大家看出来了没有,是“谋逆不宥”,而不是所有的谋逆,什么意思?就是说,即便你犯了谋反罪,我原谅你了,你也可以不死,如果我不原谅你,你就得死。
这样一来,生杀大权,就完全掌握在朱元璋手心里了。
这句话,在每个人的“丹书铁券”上都刻的有,但是所有人都没有在意,因为这些人都是大明的功臣,是大家提着脑袋打下来的江山,为什么要去谋反?
所以,这34个人,拿着金牌屁颠屁颠地就回家了,只有朱元璋一个人在后面冷笑:“小兔崽子们,别高兴得太早”。
从洪武十三年开始,明朝先后爆发了“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通过这4大案,朱元璋诛杀了无数的开国功臣,无一例外,他们都被定下了“谋反”的罪名,让你根本就没有机会用“免死金牌”。
这里面,有一个人很特殊,他既没有谋反,也没有被定性为“谋反”,但是,同样死了,他死得很特殊,是被朱元璋亲手给打死的。
这个人,叫“朱亮祖”。
别误会,他姓朱,但是和朱元璋是一点亲戚关系都没有。他原本是元朝的一名将领,还多次打败过朱元璋,后来投降朱元璋。明朝建立后,他被封为“永嘉侯”,奉命镇守广东。
朱亮祖是武夫出身,没啥文化,性格比较粗鲁,再加上手中有“免死金牌”,所以在当地比较横。有一次,番禺知县道通逮捕了一批鱼肉乡里的土豪,这些人就通过关系找到了朱亮祖,希望朱亮祖出面,把他们给放了。
朱亮祖觉得这是小事一件,就找到番禺知县,结果,这个知县比较耿直,根本不给朱亮祖面子,坚决不放人,要秉公执法。朱亮祖生气了:“你个小知县,竟然敢跟老子叫板,来人啊,给我放人”。
朱亮祖的手下过来,三下五除二砸烂了土豪们的枷锁,公然把人放走了,临走还不忘把知县给毒打了一顿。
这个番禺知县,也是个不能吃亏的主,他把这里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写成奏折,上报给了朱元璋。朱亮祖听说这个小县令居然还敢在皇帝面前打他的小报告,决定反将一军,他让人快马加鞭,提前跑到了南京,告了知县一状。
朱元璋不了解情况,下令杀了番禺知县,等这个知县的人头落地后,他的那封奏折才慢悠悠地到了南京。这个事情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十万火急的事儿,一定要发快递,就别去邮局寄挂号信了。
朱元璋一看,哎呀,杀错人了,顿时火冒三丈,把朱亮祖叫到了南京,是一顿臭骂,骂着骂着觉得不过眼,拿起铁辫子就开始打,没想到,下手重了,当场把朱亮祖给打死了。
这朱亮祖,连高呼:“鞭下留人,我有免死金牌”的机会都没有。
皇帝打死了人,这可咋办?总不能治皇帝的罪吧,朱元璋也冷静下来了:“哎呀,我就想教训他一下,怎么这么不经打,轻轻打一下就打死了”。
人死了,总得有个说法吧,朱元璋干脆就把他给“塞”到了胡惟庸案中,说他是胡惟庸的同党,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编写的《昭示奸党录》中,永嘉侯朱亮祖赫然在列。
所以说,不要以为有了“免死金牌”,就真的可以免死了,恰恰相反,拿了这个金牌,你更要夹着尾巴做人,因为拿金牌的人,就是皇帝重点防范的人。
你想啊,你免死了,那尾巴还不得翘到天上去,这尾巴一翘人就容易飘,原本不想谋反的,这一瓢也就有了谋反的想法,“觊觎皇权”历来都是当臣子的大,哪个皇帝都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你说你保证不造反,你能保证皇帝不想杀你吗?朱亮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有人说,这玩意儿既然不能保命,还“催命”,那还发他干啥?其实,这个“免死金牌”,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免死的作用,它仅仅是一个荣誉象征。
先来说一下,这个“免死金牌”到底长什么样子。
在影视剧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
其实,他真正的样子是这样的:
“免死金牌”,只是我们对他的俗称而已,算是他的小名,他真正的名字叫“丹书铁券”,他不是用金子做的,而是用铁做的,他的形状也不是一块要排,而是一个“圆筒形”,它上面写的也不是“免死金牌”四个字,而是密密麻麻很多字。
这个丹书铁券的规格,也是有讲究的,级别越高,规格越大,明朝朱元璋是这么规定的:
公二等,其一高一尺,广一尺六寸五,伯二等,其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历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为副九十七。副各二,分为左右。左颁诸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仍以旧券还。—《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
公爵的“丹书铁券”,有30厘米高,49厘米宽,一个长方形,围成一个圆筒状。侯爵的“丹书铁券”,是21厘米高,37厘米宽。
上面要写很多字,主要是记录一下你立过什么功,皇帝可以给你免几次死罪,写完朱砂涂抹,后来用金粉涂抹,然后一分为二,左边这一半,交给当事人,拿回家好好保存着,另一半,交给内府保存,当验证码来用。
一旦你犯事儿了,需要用这个丹书铁券,你拿着你的一半,从内府调出另一半,合到一起一验证,是真的,你才可以用。
这个丹书铁券,最早是刘邦创造的。
当年刘邦打天下,全靠了一帮老伙计们,刘邦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说:“只要我大汉朝在一天,就永保你们的子孙后代荣华富贵”。
有人就说了:“你这红口白牙的,喝完酒瞎放炮,过后再不认账了怎么办”,刘邦说:“这事儿好办,我把它写下来,一人发给你们一份,你们带回家保存好,白纸黑字,总没有问题吧”。
当然,那个年代还没有白纸,刘邦就让人用铁做了一块,记录下每个功臣的功绩,并表示,永远和他们共享大汉江山。
当时刘邦并没有说,靠这个玩意能免死,但是,这个东西是一份无上荣誉,能拿到这个的,都是大汉功勋,一般人也不敢动他们。
到了南北朝和隋唐以后,这个丹书铁券上,才加上了“免死”的功能,比如,唐昭宗发给钱镠的丹书铁券上就写着:
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通俗点讲,就是唐朝皇帝给了钱镠9条命,给了他的子孙3条命。当然,这仅仅限于你犯的是普通的死罪。
到了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为了笼络人心,他也想弄几块免死金牌,但是,大臣们犯难了,这个玩意儿,以前只是听说过,谁也没见过呀,不知道该怎么做。
最终,有人报告说:“浙江台州人钱允,是当年吴越王钱镠的后代,他的家里还保存有当年唐昭宗御赐的免死金牌”,朱元璋就派人把钱允家的“免死金牌”拿回来,照葫芦画瓢的做了一批。
目前,这块“丹书铁券”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是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块“免死金牌”。
其实,我们不应该叫他“免死金牌”,应该回归他本来的名字“丹书铁券”,因为,他本身的含义,是记录功劳,是一种荣誉,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奖牌一样,只不过,上面加上了免死的字样。而“免死”这两个字,又是如此的显耀。
于是,后人就放大了“免死”,而忽略了“荣誉”。
在封建皇权之下,作为一个开国功臣,要想保住性命,唯一能做的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千万不要去挑战皇权,千万不要以为有了免死金牌就可以随便作死。
要知道,皇帝既然可以给你“免死”,那么,也可以让你“速死”。任何金牌都不能为你保命,唯有一颗聪明的大脑,才能让你屹立不倒!
朱元璋起初发了很多免死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
明初最大的笑话之一就是“免死铁劵能免死”,很多大臣乐颠颠地拿到了免死铁劵,以为自己一生无忧,实际死得非常难看。
为什么免死铁劵免不了死,为何那些被杀的功臣不用劵换脑袋?
免死铁劵没有被大臣用,是因为免死铁劵无法顶一些罪
免死铁劵是朱元璋对手下人的一种高度奖赏,是一种巨大的认可,当时谁要有这么一张免死铁劵,那是一件很牛逼,很值得炫耀的事情。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一口气发出去了34张免死铁劵,其中给公爵发了6张,给侯爵发了28张。从此之后,这些人得意洋洋,以为项上脑袋稳当了,到了最后,却发现,哪里有稳当?不仅不稳当,而且掉的速度很快。这是为何?
因为免死铁劵在老朱当初设定时,有一个巨大的漏洞,什么漏洞呢?那是一句话:“除谋逆不宥外,其余杂犯死罪,本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免死铁劵对于谋逆者不免罪,其它罪,自己可以免两死,子女可以免一死。
李善长,大功臣,有免死铁劵,结果因为胡惟庸案将其卷了进去,导致全家70多人同时处死,理由:谋逆。蓝玉,有世袭免死铁劵一张,后来因为谋逆,惨遭灭门,蓝玉被剥了人皮。邓愈,有世袭铁劵,自己死后,儿子世袭,后来卷入李善长案,被诛杀。
像这样被诛杀的例子太多了,理由只有一个:谋逆。在“谋逆”大罪面前,免死铁劵太单薄了,比纸都单薄。
功臣们在拿到免死铁劵时,没有造反的心思,但后来因为莫名其妙被卷入,就有了谋逆的罪名。所以说,大多数功臣没有办法用铁劵,因为那唯一的情况发生了,怎么这么巧?实际上,朱元璋如果想杀哪个人,只要把这人的罪名靠到“谋逆”上,此人就跑不掉了,无论有没有劵。
有些人免死铁劵没有用,是因为没来得及用
有些个别死的人,不是不想用免死铁劵,而是没来得及用,比如朱亮祖。
朱亮祖绝对没有犯谋逆罪,但是他犯了其它罪。
朱亮祖在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互相勾结,而且只手遮天,目无王法。有一次,番禺县令道同,要处理一个罪人,朱亮祖前来求情,道同没有给朱亮祖面子,貌似道同危险了。
为了安全起见,为了自己不要被朱亮祖加害,道同递出去一封给朱元璋的信,详细说明朱亮祖勾结豪强,为非作歹的事情,以及干涉自己判案的事情。
但是,朱亮祖速度更快,以道同不尊重上级,胡乱判案为理由,准备收拾了这个小官员。当朱亮祖的手下快马加鞭赶到京城时,道同的信还在路途中晃晃悠悠地走着。当朱元璋看到朱亮祖告了道同的文章时,朱元璋怒了,这还了得,一个小小县令竟然对一个侯爷如此行事,朱元璋下命令:斩了这个县官。
道同人头落地后不久,朱元璋收到了道同的书信,一番调查后得知道同死得很冤,这一切始作俑者竟然是朱亮祖。这把朱元璋气得够呛,快速把朱亮祖和他儿子招了过来。
朱亮祖吓坏了,但是仗着自己有免死铁劵,朱亮祖来了。以为朱元璋要让人斩杀他,没想到朱元璋亲自动手,不用刀,不用剑,拿了一根铁鞭子,对朱亮祖父子一顿打,只是火候没掌握住,最后两人被打死了。事后,朱元璋说道:“朕怒而鞭之,不期父子俱亡”。啥意思?我太生气了,只是手底下没控制住。
是的,没控制住,把人打死了,好一个理由。朱亮祖压根没想到自己父子俩会被鞭子打死,谁想到朱元璋出手如此重呢?免死铁劵都还没来得及用呢!
除了谋逆的,除了失手打死的,还有个别直接赐死的,总之,朱元璋想要弄死你,你整上十个免死铁劵都没有用。
总体说来,免死铁劵不免死,因为它第一防不住“谋逆”罪,其次它对“失手致死”也无可奈何,如此免死铁劵“有和无”实在区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