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吕雉都杀过谁)

    栏目: 百科 日期:2022-10-26 01:00:42 浏览量(来源:小戚

    [摘要]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这天,周昌刚从刘邦房里出来,便被吕后拉到了偏殿,吕后二话不说,提起裙子,就朝周昌跪了下去。周昌脚下一软,也跟着跪了下来。吕后哭着对周昌说:“...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这天,周昌刚从刘邦房里出来,便被吕后拉到了偏殿,吕后二话不说,提起裙子,就朝周昌跪了下去。周昌脚下一软,也跟着跪了下来。

    吕后哭着对周昌说:“刚才要不是你,太子就被废了啊!”

    周昌忙扶起吕后,说:“皇后快去找子房吧,我只能救一时!”



    这话是说没错,“汉初三杰”萧何肯定是站在吕后这边但,韩信已经废了,剩下就是这张良了。

    但张良和吕后的情份不如萧何他们这些沛县出来的老人。

    这些从沛县出来的人,谁以前没吃过吕后烧的菜,没喝过她倒的酒呢?

    刘盈也是他们看着从一个光屁股的小娃娃长成如今的翩翩少年的,他们支持吕后和刘盈自然有感情基础。

    而张良不同,他能站在吕后这边吗?

    张良:一个心怀理想的少年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

    和刘邦身边的这群大老粗不同,张良在他们这群人里面,显得有点突兀。

    除了人长的帅,智商碾压众人,人家还是官三代,而且是大官。

    张良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韩国的宰相,这让他从小种在心中的理想,就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得实惠,而是:推翻秦朝,恢复韩国!



    因为有这样的理想,在刘邦的队伍中,张良显得就是一股清流。

    他不与人为伍,不站队,也不讨好谁,做事全凭自己的良心。

    在吕后被接回来后,张良劝说刘邦,以正室为重,封吕后为皇后,刘盈为太子。

    但这并不表示,他就站在吕后这一边。

    因为,在他传统的世家大族长幼有序的思想教育下,他认为,刘邦只能封刘盈为太子。

    在韩王召唤时,尽管刘邦一再挽留,张良还是头也不回地离开,只留下让刘邦入蜀后,烧掉栈道这一计。

    而在项羽杀掉韩王之后,张良又回到了刘邦身边,忠心辅佐,问鼎天下。

    他并不像韩信和彭越那样,嘴上说着支持刘邦,但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刘邦不答应分封,他们就让刘邦一个人去和项羽刚。

    张良在刘邦身边,对于权和钱,似乎都不看重。他看重的是:刘邦这个人,能够帮自己实现理想。



    所以,当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新任的皇帝都,张良以体弱多病,要求仙问道为由,主动隐退了。

    如此识时务的俊杰,不仅刘邦爱,吕后也为他的气度,深表佩服。

    但是,这些都不能够成为吕后不杀张良的理由。

    在政治这块角斗场中,好人也不一定能善终。

    吕后不杀张良的原因有四个:

  • 张良对吕后有救命之恩
  • 张良选择站在吕后这边
  • 吕后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 张良死得早

    首先,张良对吕雉有救命之恩

    张良对智商不必说了,情商也是颇高。

    别看他在刘邦阵营里不站队,但他的朋友却救了刘邦和吕雉两人的性命。

    在鸿门宴上,张良的生死之交项伯帮刘邦挡剑,才让刘邦有命活着打败项羽。

    而在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张良又顺手把刘邦给自己的所有赏赐给了项伯。

    这些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刘邦没有想到的,张良都帮他直接办了。

    也因为这个,项伯投桃报李,帮刘邦争取到了汉中之地,才有后来的暗渡陈仓。


    而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项羽为了逼迫刘邦退兵,将刘邦的父亲置于高台,并扬言要将他扔到锅里给烹了。

    刘邦大笑回答:“你我结拜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要真烹了你父,就给我也送一碗汤来!”

    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退,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这说是刘邦的心理战术,但谁又能保证冲动且喜欢杀人的项羽不会一气之下把刘邦的父亲和老婆一起剁了呢?


    当时的吕雉也被绑在楚军中,看着杀红眼的项羽,她似乎已经感到,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近。

    可这时,又是张良的好兄弟项伯,拉住了项羽。

    劝他不要中了刘邦的计,让自己背上滥杀无辜的骂名!



    笑话,20万秦军降俘都杀了,项羽还怕多杀一个刘邦的父亲?

    但项伯是自己的长辈,这么多年的厮杀过来,家中也只有这一个伯伯了,既然伯伯开口,项羽也就放过了刘邦的父亲和老婆。

    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

    虽然,张良一句话也没说,但是整件事情,如果没有张良在刘邦军中,项伯也不会帮刘邦说话,更不会救下刘太公和吕雉。

    其次,张良选择站在吕后这边

    我们前面说到,张良是刘邦队伍中的一股清流,他有自己的原则,能够鹤立鸡群。

    所以,在刘邦身边辅佐的时候,他并不给任何一方站队。

    这也是他虽然半路出家来到刘邦队伍,却深受刘邦信奈的原因。

    反观韩信,连樊哙见他都要行大礼奉承,这就让刘邦很是忌惮了。



    再看履历,吕后和张良几乎是没有个人交际的。

    张良跟刘邦的时候,吕后要么是在家里伺候老爷子和带孩子,要么就是在项羽军中吃土。

    虽然在项羽军中,靠着张良的关系,吕后捡回了一条命,但是对于张良这个人,吕后还是非常不了解的。

    而到刘邦准备换太子的时候,张良已经辟谷修仙,不再过问朝堂之事。

    所以吕后要逼他做出来个表态。



    在听了周昌的提醒后,吕后找自己的兄弟建成侯吕释之去找张良拿主意。

    张良一开始是不愿意站队的,但是,武将出生的吕释之并不是一个好说话的人。

    在闪着寒光的佩刀面前,这位谋士还是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

    他告诉吕释之,让太子备上厚礼,手书书信,去请“商山四皓”出山,为太子站台。

    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吕释之)劫留侯(张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呼?”留侯曰:“……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吕泽(吕释之)强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上只此四人,则一助也。”《史记.留候世家》


    “商山四皓”是什么人呢?他们是秦朝的大博士,相当于秦朝最有学问的人。

    但在秦末暴政后,他们就隐居起来。

    甚至刘邦几次请他们,都没有成功。

    而按照张良的计策,太子刘盈成功地请出了商山四皓。



    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站在太子身后时,他知道,太子换不动了。

    并不是说这四个老头有多厉害。

    刘邦从来就不是什么尊重文化人的主。

    但是,在这四个老头的身后,刘邦看到了张良的选择。

    如今,沛县党选择太子,张良也选择太子,再加上吕家的外戚,即使现在自己强行把刘如意立为太子,等自己百年以后,只怕他们母子二人也坐不稳这大汉的江山。

    所以,看清形式地刘邦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丰,你就认命吧!”

    这是张良在刘邦阵营里的唯一一次站队,虽然是被迫地,但吕后也看到,他确实真心实意地,并没有敷衍。

    但就算是这样,吕后就能完全对他放心吗?

    当然不能,所谓政治家,最不放心的就是谋臣。



    其三,吕后虽然杀人,但她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她并不乱杀人。

    这一点,刘邦对自己的这个糟糠之妻倒是非常了解。

    所以,在死前,刘邦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托付给有恩于吕雉的周昌。

    周昌为人耿直,在废太子一事中,对吕雉有恩,受过吕后的跪谢。

    而刘邦将周昌安排去做刘如意的相国,就是要让周昌给刘如意做一个人肉盾牌。

    吕后要杀刘如意,周昌直白地回吕后:“我知道你要杀他,但刘邦让我保护他,所以,我不回让你带走人。”


    要知道,当时的朝堂可是吕后说了算啊,周昌敢这样对吕后说话,不怕掉脑袋!

    是的,他还真不怕。

    因为吕后是一个恩怨分明,周昌对自己有恩,而现在也只是在完成刘邦那死老头子的遗命。

    所以,她并没有为难周昌,而是重新下诏,将周昌先召回长安,再接着下诏,召刘如意。



    同样的道理,张良对吕后也是有恩的。

    不管最初是愿不愿意,张良最后拿出了一个掏心窝的方案来,帮吕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刘邦想换太子的这个问题。

    所以,对于真心帮自己,且淡泊名利,对自己没有啥威胁的人,吕后找不到理由来杀他。


    最后,张良死得早,还没赶上吕后打开杀戒的时候。

    在历史上,许多帝王到了晚年,都会进入一个疯狂喜欢杀人的时间段,比如说后来的汉武帝、明朝的朱元璋等。

    并不是说他们不知道这些人有功无罪,而是,他们担心自己死后,新君没有办法驾驭这些肱股之臣,怕自己一闭眼,儿子就被这些人给玩废了。

    为了江山社稷,您可错杀,不可惘留。

    吕后,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特别是自己的儿子刘盈死后,在皇位上的孙子鼻涕还不会自己拧呢。

    吕后不得不考虑,在自己百年年后,手上的权利将如何传递下去。


    她想要在自己死后,权利依然掌握在吕家人手上,那么就要在死前清除反对势力。

    伤亡最严重的就是刘邦的儿子们。

    面对吕后大肆封赏吕家众人,他们心里容易有怨气:“明明是老爸的家产,凭什么就被吕后的娘家人给分了去?”

    所以,多多少少会又些抱怨。

    而不听话的,吕后都会干掉。

    此时,功臣集体内,众人都开始装孙子,求保命。

    包括后来推翻吕氏家族的陈平和周勃等人,当时也对吕后分封吕家人的举动疯狂点赞。

    而张良作为刘邦队伍里的一股清流,吕后当然要问问他的态度了。

    当时已经修仙多年的张良被吕后劝说:“人生苦短,何必要为难自己呢。”让他放弃辟谷修仙,享受人生。



    这看似只是朋友间的一个规劝,但对于有着自己理想的人,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这无异于劝一位得道高僧还俗。

    然而,就算是这样,张良还是听从了吕后的劝,放弃辟谷,“强听而食”。

    其实吕后对张良也并不是完全放心,只是,还没等到吕后开始收拾他,两年后,他自己先挂了。

    活人终究不好为难死人,张良所以才能够善终。

    后记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张良能够在吕后雷雳般的政治统治下得以善终,少不了他对时局的判断。

    他审时度势地选择和吕后站在一起,让吕后对他这个不怎么熟悉的故人,有了几分好感。

    加上自己的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让他早早地远离政治风暴的中心,这才得以全身而退。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张良这个人,一辈子,在看人这个问题上,可以说从来没有走眼过。这一点,连以识人善人为骄傲的刘邦,也自叹不如。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因为张良对吕后有恩。

    提到吕后,很多人认为她十分残暴,当然,她确实有残暴的一面,比如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又把彭越剁成了肉酱。

    此外,淮阴侯韩信,也是死在了吕后的手中。

    不仅如此,刘邦的小儿子刘如意,也就是戚夫人的儿子,则是被吕后毒死,而刘邦的大儿子刘肥,也差那么一点点就死在了吕后手里。

    但在吕后不断杀戮的同时,“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却保住了性命。

    那么,吕后为何不杀张良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作为汉朝初期的顶级权谋大师,张良早早地就将宝压在了吕后一党身上,换而言之,张良是吕后的坚定支持者,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又怎么会杀了张良呢?

    之所以说张良是顶级的权谋大师,从他曾经干过的一些事就能看出一二。

    张良出身于韩国世家,其祖父曾连任韩国三朝的宰相,而他的父亲,也先后干过韩国的两朝宰相。

    这种家庭出身,决定了张良打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他在后来还学习了《太公兵法》,而《太公兵法》是典型的黄老道家之书,其核心内容,正是研究权谋和权术的。

    所以,张良的学问和能力,正是权谋与权术,这也是为何刘邦见了张良后,两人会“相见如故”,毕竟像刘邦这样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张良的这种能力。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

    因此,在加入刘邦集团之后,张良没少利用自身能力为刘邦出谋划策,比如诈降峣关守将,又设计让项伯主动救刘邦,还有修栈道、度陈仓,以及劝都关中等等,都是张良一个接一个计策的体现。

    而除了为刘邦出谋划策之外,张良还十分懂得一点,那就是在利益上主动往外让。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众大臣的劝进下,正式即皇帝位,而在登基之后,刘邦论功行赏,大封功臣。

    当时,对于丞相这个位置,刘邦的想法是让张良和萧何竞争一下,毕竟当时的张良和萧何都极为优秀,让谁来当宰相,刘邦也拿不定主意。

    但最终,张良却主动把这个位置让给了萧何,换句话说,他推举了萧何出任宰相。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史记·留侯世家》

    凭借张良在当时的影响力,以及对于刘邦的作用来讲,如果他想当这个宰相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他却主动选择了退让,同时举荐了萧何,可以说,这就相当于卖给了萧何一个天大的人情。

    不仅如此,在刘邦进行封赏时,张良也是能推就推,能让就让。

    当时,刘邦在举行庆功大典上,当着一帮大臣的面,说出了对张良的高度评价,即那句“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即张良)功也。”。

    并且,鉴于张良的特殊功劳,当时刘邦直接下令,让张良在原齐国的封地内,自行选择“三万户”,也就是说,刘邦许诺张良的封邑是三万户。

    而张良是什么反应呢?他当时就表示了拒绝。

    良曰:“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张良主动推辞的刘邦的赏赐,不要那封赏的三万户,并且,他提出,只要能封在留县就心满意足了。

    而正是整句话,充分体现了张良的高明权谋。

    首先,张良把自己计策成功的功劳,推给了刘邦,表示自己计策之所以会管用,只不过时侥幸而已,即“幸而时中”,短短几个字,就体现了什么叫做说话的艺术。

    这样把功劳推给领导的话,别说刘邦了,换做任何人都爱听。

    其次,当时在刘邦所封的功臣中,被众人认为是“开国第一侯”的萧何,食邑才不过是万户,而同为刘邦老乡,且功勋卓著的曹参,食邑也是万户多一点而已。

    而其他几个跟随刘邦多年的老乡和发小,各自被封赏的食邑,大多是几千户。

    在这种情况下,深懂权谋的张良,怎么可能会去接受刘邦的三万户食邑赏赐,如果他敢接受的话,且不说刘邦会怎么想,单是其他跟随刘邦多年的功臣们,就会视张良为眼中钉。

    为什么呢?因为张良虽说出谋划策的多,但他确实没怎么上战场,因此,在其他功臣眼里,他凭什么得到这么高的赏赐?

    久而久之,就会对张良进行仇视,而张良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坚定拒绝了刘邦对他的三万户赏赐。

    毕竟再怎么说,张良也不想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除了拒绝三万户封赏,张良还极为高明地请求刘邦,把他的封地定在了留县,这个请求,背后包含着两层深意。

    第一层深意,是留县这个地方十分特殊。

    特殊在哪里呢?当初,在张良反秦失败,并且势单力薄之际,他自认为孤掌难鸣,因此就带着仅有的百十个人,准备前去投奔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

    但他走到途中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而他和刘邦相遇的地方,正是留县。

    张良之所以请求刘邦把他封在留县,说白了就是以此来感恩刘邦,让刘邦知道自己不忘当年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此举可以说是给足了刘邦面子。

    而第二层意思,就更加高明了。

    留县在什么地方呢?按照史籍上的记载,秦末汉初时的留县位于泗水郡境内,距离刘邦的家乡沛县不远,而汉初的不少功臣均出自于沛县周边。

    而张良原本是颍川人士,他之所以非要封在留县,简单来说就是要为自己的未来攀关系。

    如何攀关系,最快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缩短社交距离,同时有共同的身份标签,而张良这么做,显然就达到了这两个目的。

    封在留县,既可以与刘邦的发小功臣们加强联系,同时,也算是在名义上成为他们的老乡,并且,由于距离近了,平时走动也方便得多,这样一来,不就在无形中经营了人脉,加深了感情吗?

    再者,封到留县,也与老板刘邦成了老乡,这样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所以说,仅从张良拒绝三万户的封赏,以及他主动请求封在留县来看,就知道为什么说张良是权谋大师,看似他不求名不求利,实际上人家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为自己以及家族的将来经营和布局。

    而这些仅仅是张良权谋的部分体现,他之所以能在后来不被吕后所杀,是因为到了刘邦晚年的时候,张良看清了形势,早早就把宝押到了吕后一方。

    刘邦晚年时,曾多次动过换太子的念头。

    当时的太子,是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也是刘邦的嫡子,但刘邦却不止一次地考虑过,把刘盈的太子之位废掉。

    并且,当时的刘邦,还准备把戚夫人所生的孩子刘如意立为太子。

    表面上看,刘邦这么做,是因为宠爱戚夫人,并且被戚夫人的“枕边风”一吹,就想把小儿子刘如意推上太子之位,而把嫡子刘盈给废掉。

    但如果真这么认为的话,那未免也太小看刘邦了。

    刘邦是谁,他是从众多秦末的诸侯中一路拼杀出来,并且取得了最终胜利的人,他的政治觉悟,以及他的头脑和手段,在汉初那一大帮能青史留名的人中,都属于是出类拔萃的。

    而随意更换太子在古代意味着什么?那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这其中的利害。相信刘邦非常清楚。

    所以,像刘邦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就因为宠爱一个女人,听了几句“枕边风”,就想着去废立太子,而动摇国本呢?

    他之所以会先后多次有废立太子的举动,核心的原因,是想通过此事,来打压逐渐不受他控制的外戚集团,更准确地说,是吕后集团。

    汉初的朝堂,中央势力最大的,除了有丰沛集团外(即刘邦功臣老乡),就属以吕后为代表的裙带集团,并且,由于吕后之子刘盈是太子,因此外戚集团的势力还在不断发展壮大。

    为什么呢? 很简单,今日之太子,就是明日之皇上,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吕后麾下。

    但外戚势力越来越大,显然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就直击外戚集团的核心,也就是太子刘盈,通过废除刘盈的太子之位,来敲打外戚集团。

    毕竟,如果太子真的被废了,那么外戚集团就没有了核心以及寄托,更谈不上以后掌握大权。

    所以,刘邦才会数次有意废除太子,并且与此同时,他又大封刘姓诸王,以此来巩固和加强自己手中的政治力量。

    比如在汉高祖六年,刘邦将庶长子刘肥封为了齐王,而在同年,刘邦又把亲弟弟刘交,族兄刘贾,还有哥哥刘系均各自封王。

    这样一来,刘邦以及刘姓宗族的政治筹码以及威慑力,才堪堪与吕后持平。

    而在封完刘姓诸王后,刘邦便将废除刘盈的太子之位提上日程,并流露出把赵王刘如意立为太子的念头。

    当时就刘邦的想法和计划,大臣们几乎是反对一片,纷纷劝谏刘邦不要这么去做,但刘邦依然不为所动,执意要立刘如意为新太子。

    眼看刘盈的太子之位不保,吕后也因此焦头烂额的时候,张良出手,帮助吕后化解了这一难题。

    史料上记载,当时有人建议吕后,张良素来计谋颇多,不如请他来出主意,于是,吕后派兄长吕泽前去找到张良,晓以利害之后,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相当高明的主意。

    这个主意,就是把当时有名的四个老者,即“商山四皓”请出来,并让他们随侍刘盈左右,这样就能帮助刘盈稳固太子之位。

    张良之所以提出请这四个人,是因为这四个人是代表着当时天下的读书人,并且他们曾经也是刘邦“求而不得”之人。

    当初刘邦登基后不久,为安抚人心,也为了彰显自己尊重学者,就曾邀请过极富盛名的“商山四皓”入朝为官,但这四人不仅没答应,反而为了躲避刘邦,跑到了深山了生活。

    之后,刘邦又多次邀请,但这四人依然没有同意。

    而在张良出完主意后,吕后就安排刘盈用十分隆重的礼节,去请这“商山四皓”,而最终,这四人也接受了邀请,正式出山,来到刘盈身边,为他指导学问。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问,这四人刘邦怎么请都请不回来,但为何吕后一请他们就愿意出山呢?难道真的是吕后和刘盈真诚打动了他们吗?

    实际上并不是,这四人能出山,和张良的关系极大。

    前文讲到,张良曾经在年轻的时候,被黄石公授予了《太公兵法》,因此,张良也算是黄石公的学生之一。

    黄石公平生研究的是什么呢?从他的著作就可以看出来,他研究的是黄老之术。

    而“商山四皓”研究与擅长的,同样是黄老之术,史料中没有记载他们与黄石公有什么交集,但就凭研究同样一种学说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张良必然跟他们很熟悉。

    因此,“商山四皓”能出山,并非是吕后和刘盈的态度真诚,而是因为有张良作为了中间人,比如写信说明意图,他们才会同意出山随侍在刘盈身边。

    而“商山四皓”的出山,不久后被刘邦看到,对此他大为惊讶,要知道曾经这四个老头是自己三番五次邀请都请不来的,但如今却在儿子刘盈身边,这就说明,刘盈是相当得人心的。

    而这只是刘邦惊讶的原因之一,真正让他没想到的是,张良居然出手帮助了吕后和刘盈,所以,刘邦当时才会觉得儿子刘盈的羽翼已成,要想废除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考虑到局势,也考虑到自己时日无多,晚年的刘邦最终打消了废除刘盈太子之位的想法。

    而刘盈的太子之位被保住之后,以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其核心的利益也得到了保全,毕竟只有刘盈能继续当太子,同时未来顺利继承皇位,这一帮人的地位以及富贵才能有保障。

    尤其是对于吕后而言,只要她的儿子刘盈地位不变,她才有资格继续执掌大权。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包括刘盈、吕后以及外戚集团,都欠了张良一个天大的人情,正是因为欠了他人情,因此吕后就没理由对张良下手。

    除了因为张良帮助刘盈稳固了太子之位这个因素之外,在刘邦死后,张良“韬光养晦”的策略,也在某种意义上,让吕后没好意思对他下手。

    刘邦死后,刘盈登基,是为汉惠帝。

    而在当时,张良是有“从龙之功”的,因此按照常理来说,他出任个宰相或者别的什么高官,是有这个资格的。

    并且,当时吕后还亲自去请张良继续入朝为官,但是张良却谢绝了。

    他当时表示,自己体弱多病,因此要静心养气,说白了就是不想再政事,意在脱离朝堂上的纷扰。

    虽说最后在吕后的极力劝说下,张良不得已任了个闲职,但却不积极参与朝政,遇到事能躲就躲。

    最明显的,是在当时吕后集团与功臣集团的争斗中,张良选择了用装病来两不相帮,而对于他这种明显一看就是消极怠工的态度,即便是吕后也不好说什么。

    为什么呢?首先人家张良有功于你,其次张良不主动站队,或者说根本就不站队,所以这就让包括吕后在内的所有外戚集团成员,就是想找张良的麻烦,也找不到。

    所以,这个曾经有恩于己方,如今又韬光养晦的张良,吕后为什么要杀他?

    因此,张良之所以能不被吕后杀戮,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曾经抱过吕后大腿,并且抱的十分有艺术,他不是在吕后以及外戚集团得势的时候去逢迎,而是在吕后遭遇换太子风波,并且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施以援手。

    自古以来,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所能获得的感恩与回报要多得多。

    所以,正是因为张良在关键时刻,帮了吕后一把,因此才得以成功的获得了吕后的感恩之心,而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并且,在吕后危难之际,张良施以援手,而到了吕后掌权之时,张良又开始韬光养晦,不争功不显摆,以低调而示人,以避世而躲祸,更重要的是,不主动卷入复杂的朝堂局势与斗争之中,这样的人,吕后是真的没有理由也不会去杀她。

    因此,张良能逃过吕后的毒手,并得以善终,不是没有原因的。

    并且,在张良的晚年,还极为巧妙的抱了一把时任宰相陈平的大腿,当时吕后的妹妹,也就是樊哙的妻子吕媭忌恨陈平曾经差点杀了樊哙,因此几度在吕后面前进谗言,非要吕后杀了陈平。

    而陈平当时的表现,则是深居简出,并且饮酒渔色,这就让吕后对他放下了戒心,因此陈平得以保全了性命。

    那么,陈平这么做,是不是有人指点呢?当然是,他当时与张良的次子张辟彊关系很好,两人经常在一起“吃喝玩乐”,我们有理由相信,张辟彊这么做,必然是出自张良的授意。

    所以,张良从间接上救了陈平一命,而张良对陈平的这个恩情,则在汉文帝登基数年后,陈平通过另一种方式回报在张良后人身上,通过力保和进言,保住了因犯事要被处斩的张良长子张不疑的性命,算是回报了张良当初的恩情。

    总之,张良之所以能在吕后大肆杀戮的时候保全性命,并且最终得以善终,与他深通权谋,懂得平衡之术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他完美诠释了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会更令人感激,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低调示人,因此才会让吕后没有理由杀他,相比之下,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这一点就比张良差上不少,因此两人的结局就截然不同。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