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年前的三伏天人们怎么过来的?作为一个90后,还记得小时候夏天在坝子上用两根板凳,上面架一块凉板睡觉的情形。凉板就是用竹片钉在一起做成的,有很多空隙,躺上去...
三十年前的三伏天人们怎么过来的?
作为一个90后,还记得小时候夏天在坝子上用两根板凳,上面架一块凉板睡觉的情形。凉板就是用竹片钉在一起做成的,有很多空隙,躺上去很硌人,也不知道那时候是怎么睡着的。晚上蚊子也很多,都是用那种插电的灭蚊片。白天下午的话大人们都是拿着蒲扇坐在大树下摆龙门阵,有些也会坐在一起打牌。
三十年前的三伏天人们怎么过来的?
三十年前的三伏天,虽没有电扇,没有空调,可是,人们也都照样活过来了,那时的气温,我觉得比现在还热。
不知道为什么,三十年前,雨水特别多,三五天就要来一场大雨,雨过后,空气便像大蒸笼一样,热的人们都喘不过气来,不过,还好,那时有成片的树林,人们吃完午饭或晚饭后,就去小树林里乘凉。
很多的家庭,都在房顶上搭个小帐篷,吃完晚饭后,就去房顶上的小帐篷里面休息,因为是在房顶,所以,还是比较凉快的。
再有,就是大家吃完晚饭后,都去街上待着,或十个人一伙,或八个人围一圈,中间点燃一堆篝火,(就是用艾草捆绑的艾草把)用来驱赶蚊子,这样的话,大家都能待上两三个小时,等夜深了凉快了,再回屋睡觉。
大人们晚上去河里洗澡,那是最惬意的了,泡在那潺潺的河水里,那真叫一个爽啊。不过,孩子们是不准去的,怕出意外。
那年代,连把扇子都买不起,人们便用高粱叶子绑在一起,用来当蒲扇用,一个个夏天,就这样过去了。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