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汉景帝能够不计前嫌地重用卫绾,除了他的大度外,主要还是因为卫绾这个人的做事风格让汉景...
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汉景帝能够不计前嫌地重用卫绾,除了他的大度外,主要还是因为卫绾这个人的做事风格让汉景帝折服了,其中不乏很大的运气成分。
汉景帝还是太子期间,曾摆过一次大宴,宴请群臣,时任汉文帝时期中郎将的卫绾也在受邀之列。
彼时,刘启虽是太子,但储君的地位基本已经确定,未来皇帝设宴款待,岂有不去之理?于是,受邀群臣纷纷前往赴宴。但有一个人却“煞了风景”,他竟然称病,驳了刘启的面子,这个人便是卫绾。
在古代,皇族的事情便是国事,太子刘启邀请赴宴之人,皆是他看中之人,也将是未来他登基后搭班子要用的人。从这一点来说,刘启设宴乃拉拢之举,而卫绾拒绝赴宴的做法,自然就成了不识抬举!
事实证明,刘启虽然是一位明君,但他对卫绾拒绝赴宴这件事极为在意,一直耿耿于怀。为什么这么说呢?汉文帝临终之前,曾对刘启嘱咐过,卫绾是一个忠厚之人,希望自己死后,刘启能善待他。
显然,对于刘启和卫绾之间的矛盾,汉文帝是有所了解的,否则也不会在临终前特意交代此事。刘启当时如何回答不得而知,但想来刘启肯定是答应了父亲。不过,汉文帝驾崩后,刘启虽然继续任用卫绾为中郎将,但对他始终不闻不问,态度更是不冷不热。
汉景帝为何会这样对待卫绾?其中缘由不言而喻。若是换做其他臣子处于这种情况,定然会日夜焦虑,主动面见汉景帝负荆请罪去了。但卫绾没有,面对汉景帝的冷处理,他也跟没事儿人一样,每天上班下班,日子过得比谁都踏实。
这场君臣之间的“冷战”持续整整一年有余,先挺不住的人不是卫绾,反而是汉景帝刘启。
一日,汉景帝乘车赴上林苑游猎,途中突然叫停马车,命随行的中郎将卫绾上车同坐。在古代,这种待遇有专门的称呼,叫“同乘御辇”,是皇帝对臣子极高的恩宠。
但卫绾似乎并没有因为这次荣宠而对汉景帝很感激,他上车后一言不发,最先开口的人还是汉景帝。
汉景帝问卫绾:“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同乘吗?”
卫绾:“我乃代国一车夫出身,当上中郎将实属侥幸,真的不知道您为什么让我同乘。”
卫绾没有胡说,他的出身确实很卑微,能做到中郎将的职务,全凭他善于驾车的技术,博得了汉文帝的赏识。
用太史公的话说,“绾以戏车为郎”,虽然短短数字,却将卫绾的发迹概括得十分精准。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太史公对卫绾出身的不屑,一个“戏”字,在古代实在是没有任何褒义的成分。
但这样的实话,从卫绾口中说出来,落入汉景帝耳中,实在有些不妥。汉景帝无奈,只好直奔主题,询问当年自己做太子时,卫绾为何要称病拒绝自己的邀请。
显然,汉景帝对当年之事始终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卫绾却不以为然地回答汉景帝,“当年是真的病了。”
这种话即便是真的,也断然不会病到无法赴宴的程度,汉景帝与卫绾这次见面,是想完成当年未能完成的事,但卫绾对他的拉拢,表现得依然并不热情。
汉景帝对此似乎早有预料,听到他的回答以后,汉景帝决定要赐他一柄宝剑,以示恩宠。卫绾却表示,我的宝剑很多,汉文帝曾经赐我六柄宝剑,如今全都收在家中,一把不少。
汉景帝对此持怀疑态度,甚至专门验证了此事,当卫绾将汉文帝所赐的六柄宝剑摆在汉景帝面前时,汉景帝不得不信了。更加令汉景帝惊讶的是,这六柄宝剑竟然都没有出鞘的痕迹。难道卫绾得汉文帝赐剑,竟然一次都没有拿出来向人炫耀过!
这个细节让汉景帝真正了解了卫绾的为人,父亲形容他是“忠厚之人”,一点也不假。当年他称病婉拒自己邀请的事情,此刻其实也有了答案,卫绾忠于汉文帝,不愿意赴宴。
同时,他这个举动也算是间接保护了当年的太子刘启,因为卫绾当时担任汉文帝的中郎将,职务非常敏感,若是私下与刘启接触,搞不好会造成汉文帝对刘启的猜忌。
明白这一切之后,汉景帝终于解开了当年的心结,命卫绾给河间献王刘德做太傅。汉景帝此举可谓是用心良苦,因为刘德与太子刘荣是一个母亲生的亲兄弟,他在卫绾的教导下,一生都致力于搜集古籍,从未有过非分之想。
此后,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对卫绾也非常倚重,并在事后升他为中尉,封建陵侯,主掌长安的治安工作。
汉景帝对卫绾重用的同时,也没忘记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对卫绾更是善待。太子刘荣被废时,需要处理掉刘荣母亲家那边的势力。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卫绾是处理这件事的第一人选,但这件事毕竟不是什么好事,汉景帝考虑再三,最终决定保护卫绾,将他调出长安,等这件事由郅都办完后,才又将他给调了回来。
此后,汉景帝对卫绾更加信任,不仅让他做刘彻的太子太傅,还让他升任丞相之职。临终之前,更是将他视为托孤重臣。
汉武帝刘彻登基以后,卫绾与汉武帝配合得非常默契,君臣之间关系十分和谐。当卫绾得知汉武帝有心弃用黄老之术,改尊儒家思想后,他特意上奏皇帝,除去朝中的法家和纵横家。而他的真实目的是,其实是针对黄老之术,只不过当时窦太后对黄老之术非常重视,汉武帝始终不能大刀阔斧地实施计划,在卫绾的帮助下,这才得以实施。
所以说,卫绾不仅是一个忠于帝王的纯臣,同时也是一个极具眼光和能力的能臣,如此有能力又忠于皇帝的臣子,能立足朝廷受到重用,成为三朝元老,其实并不奇怪。当然,这其中也有运气的成分,毕竟卫绾所忠诚的是三位历史上的明君。
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卫绾这样做,既救了自己,也救了汉景帝。这一点,是汉景帝登基之后,通过和卫绾的一次坦诚的对话才明白的。所以他当然要重用卫绾。
卫绾出身平庸,但他能做好自己的事,并做到出色,这是一个普通人成功的“捷径”。
《史记》中太史公对卫绾的一技之长,用了个“戏”字。
绾以戏车为郎
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卫绾因为玩车玩得好,玩得溜,所以得以担任汉文帝的近身侍卫官员,郎官。
这个“戏”字,用在这里,真不是啥好词。“戏”的本义就是宫廷中的一种残酷的游戏。就是用奴隶和死囚同野兽搏斗,以供贵人们取乐的活动。
以太史公遣词用句的精准凝练,很能代表当时的人对卫绾出身的蔑视。
要知道卫绾对太史公的老师董仲舒可以说有知遇之恩,太史公仍旧对卫绾的出身是这种看法,可见当时的人对卫绾“戏车”出身有根深蒂固的歧视。
作为一个只有“戏车”之长的普通人,卫绾当上侍卫官的表现就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没有私心杂念。
这看似普通的作为,却获得了文帝的好感。卫绾慢慢累积功劳,最终荣任汉文帝的侍卫长,中郎将。
这等于汉文帝把自己的人身安全,完全交给了卫绾,可见他对卫绾的信任。而卫绾能做到这一步,也是非常的不容易。
卫绾意识到自己出身平庸,但他没有选择自暴自弃,充分发挥自己专长,获得了郎官这个升迁的敲门砖之后,也没有因为自己是“戏车”出身,而选择放纵自己,一直谨守本分,兢兢业业,最终做到了文帝侍卫长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是一个普通人提升自己真正的捷径。
卫绾不投机,严守本分,既救了自己,也救了汉景帝。
文帝活得不长,四十七岁就驾崩了。他在弥留之际,交代自己的儿子,卫绾是个忠厚老实的长者,要善待他。
汉景帝当时肯定是答应了。
但在景帝登基之后,面对窦太后把持朝政,景帝急于建设自己的班底的情况下,景帝却足足有一年没有搭理卫绾这个父亲亲自向自己推荐的老实人。
卫绾也不去追究这到底是是什么原因,依旧本本分分做自己的事,并且比文帝在位时,更加的勤勉谨慎。
终于忍耐不住的反而是汉景帝。他在一次去上林苑游猎的路上,解开了谜团。
汉景帝把中郎将卫绾叫到了车上陪着他,这叫做参乘( shèng ),就是皇帝坐在车子左边,赶车的坐在中间,陪乘的人坐在右边。对臣子来说,是很高的荣誉了。
汉景帝笑眯眯地问卫绾: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同乘御辇吗?
卫绾的回答差点把景帝气疯了:我就是个代郡(卫绾的老家)的车把式,侥幸当上了您的侍卫长,我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
汉景帝听他连个“谢主隆恩”都不说,终于决定还是打开天窗说亮话了:我当太子的时候,请你吃饭,你为什么没来吗?!
原来,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为了笼络人心,请群臣宴饮,大家伙都去了。就只有卫绾这个汉文帝的侍卫长,说自己有病,没去!
这让汉景帝相当不痛快,因此记恨至今。
卫绾一听汉景帝说起这事来,赶紧请罪:臣罪该万死,但确实是病了!
好嘛,态度很端正,还是没认错啊。
汉景帝一天得听无数遍“臣死罪”,知道这句话是个大臣不用过脑子都能顺口就说出来。紧跟着这句后面说出来的话,才是臣子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没办法,通过这个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没能“收服”这个“老实巴交”的侍卫长。汉景帝只好示之以恩,表示要赐给卫绾一把宝剑,所谓“红粉赠佳人,宝剑送英雄”嘛。
可惜,“老实巴交”的卫绾表示,你父亲已经送给我六把宝剑了,麻烦你换个思路吧。
汉景帝不信,宝剑不就是该送来送去的吗?言下之意,怎么没见你拿出来显摆过呢?
都还在你手里?汉景帝不死心。
卫绾回答很干脆:“俱在!”
“拿来我看!”
不仅六把剑都在,而且很明显连拔都没拔出来过。这下汉景帝服气了。
好嘛,这也就是卫绾始终低调做人,但凡卫绾高调一点,“故剑情深”这个词就不属于汉宣帝刘询了。
汉景帝这下算真正服气了。卫绾这是在无声地表示,汉文帝非常器重他,他很感恩,所以会把这一腔感激之情,完完整整回报到汉景帝身上,汉景帝不必怀疑他的忠心,更不必再有所“表示”来收服他。
汉景帝想明白了,估计出了一身冷汗,对啊,当时要是身为汉文帝侍卫长的卫绾也倒向自己,那估计卫绾的小命和自己的皇位,都悬了。
汉景帝想想卫绾的表现,还真是这么回事。卫绾的下属郎官有错了,卫绾就把错揽到自己身上,有功了,他也不抢,就是老老实实地担负起保卫汉景帝的责任。
对于一个侍卫长,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从后面卫绾的发展轨迹看,汉景帝最终是认可了卫绾的人品,也了解了他的“工作风格”。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汉景帝把卫绾派到他的儿子,河间王刘德的身边做太傅,让卫绾一脚迈入清贵官员的行列。
河间献王刘德,是当时的太子刘荣的同母弟,终其一生也没有动过争王位的心思。反而以搜集古籍为乐。对儒家典籍的传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其中就有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毛诗》和《春秋左传》。
这看起来,真的很像卫绾的做派,那就是,做自己一个藩王该做的事。
说起藩王,可算是汉景帝即位之初最大的心腹之患。
吴王刘濞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做反。大家都知道,所谓“清君侧”,从来都是为了“清君”。
这从汉景帝杀了晁错也没平息“七国之乱”就可以看得出来。
最终,汉景帝还是任命周亚夫为将,讨伐七国之乱。同时下令卫绾为将,率领河间的兵力,参与讨伐。
终于在三个月之后,平定了七国之乱,让汉景帝顺利达成了削藩的目的。
而卫绾也因功升至中尉。也就是长安的治安最高长官,后来又因为军功升至建陵侯。
又三年,太子刘荣被废。汉景帝觉得卫绾是位忠厚长者,不忍心让他干“脏活”。就赐他告老还乡,转而让那个坐看野猪攻击妃子,而只懂保护汉景帝安危的“酷吏”郅(zhì)都来抓捕太子刘荣的母族栗姬的家人。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当汉景帝立刘彻,也就是未来的汉武帝为太子的时候,汉景帝又把卫绾请回了长安,让他当刘彻的太子太傅。这一年是公元前150年。之后,又升卫绾为御史大夫。
历史的车轮又转了一圈,继汉文帝托孤,汉景帝又对卫绾赋以了托孤重任。
当然,汉景帝当时才39岁,可能没想那么多,但是把教导太子的重任给了卫绾,足见汉景帝对卫绾的信重。
汉景帝在对周亚夫失望之后,先是在中元三年(前147年),任命项羽的堂弟刘舍为丞相。接着在前143年任命卫绾为丞相,卫绾达到了宦涯的顶峰。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崩,汉武帝继位,时年十六岁,还是个孩子。相信汉景帝驾崩的时候,会很佩服自己有远见的。
卫绾在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没有像其他的大臣一样,赶紧去讨好太子,给自己铺路。而是选择了不投机,做好自己的本分。因此也获得了两代君王的信任。作为一个普通人,做自己该做的事说起来容易,但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却需要时时警醒,不追波逐流,保持初心,方得始终。
卫绾严守本分,不意味着他毫无建树,他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急先锋。
太史公评价卫绾
醇谨无他,绾无他肠
很容易让咱们误会他毫无建树,只知萧规曹随,是个“老好人”式的纯臣。
但是咱们通过前文已经知道,虽然卫绾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没有特殊才能的普通人,他做的事似乎也只能称做是尽职尽责。
但是,正是这些“普通”人,才是维系整个汉王朝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也是什么时候都缺少不了的力量。
更何况,卫绾可以说得上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锋人物。
西汉版的“黄老之术”到汉武帝这里,已经不适应形式的发展,汉武帝也迫切想要加强君权。
但是,窦太皇太后却是黄老之术的坚定支持者。
这对祖孙就有了执政思想上的矛盾。
汉武帝为了选拔儒家的人才,一登基就下了一道“举士诏”,命天下推举贤良入士。
而作为曾经的太傅,现在的丞相,卫绾很配合地上了一道奏章:
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政,皆罢。
啥意思呢,就是那些学习申不害,商鞅,韩非等法家思想,和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之术的人,一概不要。很明显,汉初法家和纵横家根本就不是主流,占主流的是黄老之术!
可是,明说不要黄老之术,那就直接触怒了窦太后了。所以,卫绾就很聪明地把矛头指向了法家和纵横家。
汉武帝很愉快地批示:
可!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大兴儒术的功劳全都归功于卫绾和汉武帝这对师徒。少傅王臧,以及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再加上太傅丞相卫绾都是儒家。
再加上,虽然汉初为了休养生息施行的是黄老之术。但这也只是西汉版的黄老之术,治理江山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肯定是不合适的。实际上西汉施行的是外黄老而内刑名的统治措施。
更由于汉高祖刘邦在晚年时,也注意到了儒家思想对统治的作用,汉初,也任用过如丞相张苍,太中大夫贾谊等儒学之士。
不过,卫绾这份尊儒的奏章,可谓是打开了招揽天下儒士的大门。
儒士们纷纷应举。
其中,就有太史公的老师,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卫绾对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学说居功甚伟。
卫绾这个普通人,了不起。
通过卫绾的经历,确实能够看到,一个普通人,是如何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成为改变历史的一份子。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但是,正是普通人才是历史长河里的主流。
客观地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出发!这也是卫绾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而不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