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想要传达什么?姜文是电影界的鲁迅,姜文的电影像鲁迅的文章这就是我对姜文电影的评价,篇幅有限我就用我浅薄的知识和理解挑几个人和场景简单说一下...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想要传达什么?
姜文是电影界的鲁迅,姜文的电影像鲁迅的文章这就是我对姜文电影的评价,篇幅有限我就用我浅薄的知识和理解挑几个人和场景简单说一下。
让子弹飞的表达方式就像清朝的文人害怕清朝的文字狱而用明朝来暗讽清朝一样,所以让子弹飞用混乱的民国和一些看似混乱的剧情来传达某些东西。所以我认为让子弹飞讲的就是一群屠龙少年终成恶龙而另一个少年始终保持初心坚持屠龙却又孤独而不被理解的故事,剧中的黄老爷虽然五代都是富贵人家但是凭借年轻时候的一腔热血离家参加过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腐朽统治。
20年前也就是1900年,那时候甲午战争结束没几年,由于甲午战争惨败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清运动,很多原本支持清朝的精英阶层也转而支持革命党推翻满清,黄老爷可能就是当时那批因甲午惨败而被唤醒爱国之心的年轻富家子弟之一
通过与张麻子等人的对话可以推断出黄老爷年轻时曾经还做过革命军的地下人员,并且还跟当年追随蔡鄂将军的张麻子有过一面之缘而张麻子曾经做过蔡锷的手枪队长结合这一点恰好证明。但是辛亥革命成功后衣锦还乡的黄老爷却成为了他当初要推翻并且最痛恨的那群人的样子。
黄老爷表面是一个大善人背地里却依靠自己的临时工假张麻子和胡万等人做一些他不方便出手的事儿,比如1:半路劫杀五任县长方便他继续在鹅城进行他的独裁统治。2:收拾不听话的鹅城百姓3:派假张麻子和胡万等人暗杀真张麻子最后假惺惺的到场哭丧并把事情全部推给假张麻子等临时工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等等。所以像黄老爷这种人跟周公子和他二舅那些人是不是很像了?
而鹅城那些一无所有光着膀子要花几代人才能还清黄老爷和几大家族税款的围观群众又暗示的是谁呢?而张麻子所说的三个公平不觉得熟悉吗?
电影中张麻子用马车把属于鹅城老百姓的财富全部发给了这些一无所有的人,但是黄老爷最后又用马车收了回去,这群光膀子的人虽然不满却又不敢反抗,只敢私底下窃窃私语并画个圈圈诅咒黄老爷。直到最后张麻子把枪给了这群光膀子的人这群人才敢悄悄地打冷枪,才敢有点反抗,但是这群人拿到了枪也仅限于暗地里打冷枪却不敢冲出来反抗,哪怕自己的人数和武器是黄老爷的几百倍也不敢,因为没人带头所以谁都不愿意当这个出头鸟,因为他们都知道黄老爷人数虽然少,但是最先冲出来的人一定会最先倒下,他们谁都不愿意为他人牺牲自己。
张麻子这时候才明白了谁赢他们帮谁,他们其实就是墙头草,这也注定了张麻子走后鹅城用不了几年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黄老爷历史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循环,鹅城将没有任何改变而我所设想的这一点一开始电影《让子弹飞》是拍出来了的结果又被剪掉了,原本的结尾是武举人成了新的黄四郎而这群光膀子的人将继续光膀子并等待着下一个张麻子的出现并解救他们。
《让子弹飞》的结尾,张麻子的兄弟们下了一趟山,来了一趟鹅城,闹了一回事儿并挣了钱之后都不想再跟张麻子回山里过苦日子了,都想带着钱去过好日子,这也恰恰暗示着他们的信仰变了,当初这群辛辛苦苦推翻黄老爷,推翻压迫鹅城人民身上大山的人将会成为新的压迫者只不过换了一个地方换了一群人而已。
结尾张麻子一个人孤独地走在路上,看不出他脸上有一点喜悦之情,这时候旁边经过一辆火车,火车尾部坐着一个像师爷的人也暗示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循环或许在离鹅城不远的地方又将上演着新的黄老爷和师爷的故事。
黄老爷从来就不是单指一个人,鹅城从来就不是单指鹅城,那群光膀子的人从来就不是单指鹅城百姓,鹅城所在的历史时期从来就不是单指那一段时期。你如果一直把这些单独分开来看那你永远都看不懂电影到底在说什么?只有当你大概看懂了你才能理解《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有多伟大,如果你还是看不懂,那我建议你把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再去好好熟悉一下并把它套进电影里去看一下。
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想要传达什么?
姜文的《让子弹飞》是一部立意极高,思想内涵极深的动作喜剧电影。蕴含着阶级人物矛盾和历史人文情怀,同时也充斥了大量隐喻和人生哲理。
简单来说:讲述了北洋年间,在南部中国。“讲武堂”出身参加过“庐州会战”的张牧之,在军阀割据,局势动荡的年代。“落草为寇”在劫富济贫的道路上,遇见了前往康城买官上任的马邦德,张牧之阴差阳错之下上任鹅城,通过一系势力斗争,在“张麻子”和“马县长”双重身份的切换下,最终推翻了为祸一方,官商勾结的乡绅贵族“黄四郎以及城南两大家族”,解救了长期被压迫和剥削的鹅城百姓,让他们真正翻身做主人,感受到公平和正义的阳光。最后大隐于市,归于独自前行的路上…
主要人物关系:(麻匪)张牧之为首的改革派,以马邦德也叫“(假汤师爷)”的倒戈派,以黄四郎为首的顽固派。
按照正常的人物阶级关系应该是,麻匪<师爷<黄四郎。因为本质上黄四郎才是“鹅城”真正的主人,连续五任县长都被他杀害。但是最后的结局是黄四郎被推翻杀死,而师爷死于贪心。人物关系也就是黄四郎<师爷<麻匪。
所以电影主体上讲述的就是一个“干革命”的事。
1: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是《红楼梦》里面的经典语录,意思是:假的当作真的时候真的就像是假的了,无变为有的地方有也就无了。《让子弹飞》的里面就蕴含着这一句话。
在《让子弹飞》里面,没有真正的主人。首先这个官本来是“马邦德”的,被麻匪给抢了。但是马邦德上任了,这个官未必就是他的。因为有黄四郎在,所以上任也是名存实亡。
鹅城的主人也不是黄四郎,因为他的结局被干掉了。那么谁有能力有资格去管理这座城?
最后归于鹅城百姓,但是如果不是麻匪当了“一段时间的主人”,谁来为他们说话呢?他们自己显然也不是鹅城的主人。
时代总是在变化的。面对不公,很多时候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大家都是沉默地受困于鹅城…
就像钱钟书在《围城》说过的话,“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假主人可能是真主人,真主人也可能是假主人。时代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和变化的。
2: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师爷是真正贯彻了这句话的精髓。在《让子弹飞》里面,师爷属于“投降派”。麻匪厉害,师爷跟麻匪。黄四郎厉害,师爷倾向于黄四郎。但是师爷高就高在,他能分清“谁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境界其实很高明。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做人时刻要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
师爷懂得如何在夹缝中生存,若不是他贪财跑路,最后也死不了。
影片里面三个人聚会,黄四郎说师爷是装糊涂的高手,也说过:“师爷高。县长硬。”“两人笑道:“黄老爷又高又硬。”
3:做人不能太贪心。
《让子弹飞》里面很多地方都有这个隐喻。比如师爷最后死在了一车银子里面。
而黄四郎也死在一个贪字。他明知鹅城的风向自己变了,“新县长”是非常危险的。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最后把命都搭在里面。现实中也是如此,人在高位,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头脑清醒,能懂得审时度势,激流勇退,海阔天空。
4:是龙需要腾飞,是虎不能让犬欺负。
郭德纲曾经有一句话:“我想给他们当“狗”。结果没人收留我。是他们逼着我,让我成为了龙。”
《让子弹飞》里面因为黄四郎和手下的步步紧逼,换来了麻匪更加猛烈的反击。到最后虎落平阳,把他们都给消灭了。也就是做人不能一味忍让,否则就像鹅城里面的百姓,任人鱼肉。
5:从老实人得到的人性反思。
《让子弹飞》里面六子只吃了一碗凉粉,黄四郎派胡万来污蔑他吃了两碗凉粉。
张牧之来鹅城就是为了一个公平。所以六子用了一种看似极端愚蠢的举动只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有的人至死都在说真话,但是没有人愿意替他说话,更无人敢站出来维护他的清白。以至于他情急之下做出了一些极端的举动,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这就是鹅城里面关于一些人性麻木的闹剧。很明显就是一个悲剧,因何发笑?
这和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些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阿Q正传》里面阿Q死的也是莫名其妙。换而言之“他甚至都不记得自己有没有吃过凉粉”就当了别人的替死鬼。看热闹的亦是冷血。这不就是欺负老人嘛!
6:多学习多读书,多去闯世界。
六子问张麻子怎么才能有出息。他回答说:“当学生,读书,多听这个(音乐:莫扎特)”。他还说以后送六子去留洋。
“东洋三年,西洋三年,南洋三年。”六子问他“北洋呢?”他说:“你就生在北洋。”
他的意思是让六子多学习,不要受制于一个方面或者一个地方。六子是他干儿子,所以不论别人如何冷血,他这个当“父亲”的也一定要为六子申冤。
同时他给六子规划的人生是:学生,学习,留洋海外。而六子又是年轻一代。所以六子可以说是“革命和希望的火种。”
灭了他的“火种”,他恨不得当场报仇!
7:面对现实,玩不起也得玩的起。
“今天我算明白了,为什么当初我会上山当麻匪。就是因为跟这帮东西玩不起。现在为了你,我必须玩的起,还得玩的赢。” 这句话是六子死后,张牧之怀念他时说的话。
“今天我算明白了, 为什么我以前过得这么差。就是因为没有真正融入社会。现在为了你。我必须努力,而且一定要成功!”
8:枪杆子底下出政权。
张牧之问师爷,这个能不能赚钱?也就是手枪。师爷说:“山里”。又拿了印章,师爷说:“能赚,跪着!”于是他拿了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师爷震惊了说:“敢问大哥,何方神圣?”
历史早已经验证过了这个真理。在张牧之以前,鹅城五任县长都被黄四郎干掉了。而张牧之“文武双全”,最重要的是枪杆子够硬。所以他想试一下,站着还把事情给办了!黄四郎也一直说他,“霸气外露”!
9:乱世出英雄,无名之辈的理想主义。
张麻子,本名张牧之。17岁就从“讲武堂”出身,追随过松坡将军(蔡锷),担任过手枪队长,而且参加过庐州会战。将军负伤,跟随将军去了日本,后来将军死在日本,他才回到国内。正碰上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报国无门,他才当了麻匪。
而且《让子弹飞》里面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你还真的相信我就是张麻子。”
胡军的假麻子被抓,反问他:“你是张麻子?”他回答:“别问,谁问谁死!”
我认为这个张牧之应该不是张麻子。真正张麻子应该另有其人。他就是张牧之,借了张麻子的土匪名字,干着劫富济贫的事情。把事情算在张麻子头上,久而久之,他也就是成了别人口中的“张麻子”。师爷临死前问他,他说自己是张麻子。死了以后,他说:“真的也没了,假的也没了。”指的胡军也指的自己。
10:伟大的无产阶级万岁,人民万岁。
影片最后,张牧之问黄四郎说:“你觉得钱重要,还是你重要。”
黄四郎回答钱和自己。张牧之都否定了。
张牧之最后说:“没有你,很重要。”(没有你这种乡绅恶霸为祸一方,很重要。)
结果两个人对话结束,突然来了一个人说:“县长,这两把椅子归我了。”有没有这两个人对鹅城的百姓也不是很重要,百姓只在乎把椅子交给他们。
以黄四郎为首的鹅城权贵,靠贩卖人口倒卖烟草祸害乡民。如果不是张牧之的出现,这个鹅城很难有人为百姓做主,他们也很难翻身做自己的主人,一直会被剥削和压迫。
总之《让子弹飞》我觉得说的就是革命,革自己的命,革别人的命,革世界的命。
换而言之也就是改变自己,影响他人,帮助他人,你有能力改变世界就去改变它,没有能力就改变自己。小人物也能干大事,变则通,守则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电影延伸 隐喻句子
“人们愿意相信一个土匪叫张麻子,而不叫张牧之。更愿意相信他的脸上长满了麻子。”
世人不愿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总喜欢以貌取人,喜欢依靠自己的主观去看待问题。
“如果你活着,早晚都会死。如果你死了,你永远都活着。”
剧情前提是胡万供出黄老爷。黄老爷警告他说:“如果你说真话,你早晚就会死。如果你说假话,你永远都活着。”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胡万在宴会已经假死过一次。“他在明处早晚会死,在暗处做事会活着。”所以胡万说:“明白。”
但是胡万被张牧之杀了,而且最后是说了真话。最大原因是他犯了大错,太迟了。
张牧之在鹅城发钱给老百姓,结果进了权贵的腰包。这说明把钱发给老百姓,会有人中饱私囊,最后可能发不到百姓手里。
张牧之在门外假装抓到了黄四郎,拿替身招摇过市。黄四郎在楼上看到大叫:“我成替身了!”
当假的被当做真的时候,真的往往就像假的。而事实的真相往往对大众来说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张牧之在闹市口杀了黄四郎的替身,鹅城的人都以为“真的黄四郎”已经死了。谁还在乎真的黄四郎。黄四郎就是属于骑虎难下,百口莫辩。
张牧之“借刀杀人”,用黄四郎的刀杀黄四郎。“杀人还要诛心”!
“不能拼命啊,拼命还怎么赚钱。”
六子死了,悼念他。师爷说了这一句名言。
“做人不能太拼命,太莽撞。否则把命都搭进去了,还怎么赚钱。”
这个马邦德也就是“假师爷”才是电影里面真正的世外高人。是他给张牧之指了一条去往鹅城的“错路”。他说张牧之要么被黄四郎干掉,要么干掉黄四郎。
从人物关系来分析,看似师爷吃大亏,其实是坐山观虎斗。假如没有假麻子的地雷,他早已拉着一车金银财宝跑了。
“假师爷”的,马邦德的极致人生。
“老婆不是老婆,官也不是官。贪财好色,他有底线,又没有原则。”
影片一开始,马邦德就在逃跑。他看准时机让夫人看眼色形势。随后自己扔下夫人,拔腿就跑。
“谁是县长,我无所谓。我只要当县长夫人,”刘嘉玲演的县长夫人是一个青楼出身,守过5次活寡,水性杨花的女人。
第一天和张牧之同床说:“不需要跟我客气。”让张牧之感觉到原来是自己客气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回头去看,马邦德跑的简直不要太果断。因为“夫人就不是夫人。”
县长本来是马邦德的,但是根据剧情。马邦德可不是一个地方的县长。他买了好几官来敛财,所以这个鹅城县长可有可无。主要是保命要紧,而且他本去“康城”特意忽悠张牧之去了“鹅城”,对于马邦德来说“县长也不是县长。官也不是官。”
电影后面来了一个苗圃饰演的妇女。说马邦德在山西骗财骗色,还让她生下两个孩子。一个死了,带着另外一个傻儿子跑来追债。张牧之把从黄四郎那里得来的宝石给了她,马邦德也认同这个办法。
后来这娘俩都被胡军饰演的假麻子害死了,马邦德大惊失色,发疯了一样大叫道:“我的老婆!~我的孩子!”随后就冲下山去。
狡兔三窟,马邦德也是如此。我认为这个从山西来的妇女比县长夫人重要一点,才是马邦德的老婆和孩子,也就是他的一个家和退路之一。
但是他跑下山去,是驾一车银子逃跑的。所以这个“老婆孩子”也可能只是他准备逃跑的借口。“老婆也不是老婆。”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县长夫人被黄四郎手下害死的时候。黄四郎来耀武扬威,马邦德手里拿着枪,颤颤巍巍的举了起来。
但是最后还是放了下去,说明马邦德还是有一定底线和人性的。因为在这场斗争里面。对于黄四郎和张牧之,马邦德都是关键人物。可以说得马邦德者得天下。
马邦德总体是倾向于张牧之的,黄四郎设计“麻匪火拼”杀张牧之。在发现张牧之没死,马邦德被救过去的时候,马邦德高兴的都抡起了小拳拳。(戏外,姜文写剧本的时候也尽量往葛优身上靠拢的。这个人物身上可以深挖的东西确实不少。)
说完马邦德,说一下发哥饰演的黄四郎,他有一句核心价值观,“你们四个人(暗指牺牲的人),换我五代家业,凭什么?”
从黄四郎角度看,他五代家业积累的财富,凭什么张牧之来了就拱手相让。但是他确实是贪得无厌,通过欺压百姓,勾结官僚来积累财富。不谈前几代,至少毁在他这一代手里。马邦德让张牧之“杀人诛心”。我觉得张牧之做到了,也没有做到。
黄四郎破产以后,坐在椅子上虽然是失败者,但是也输的很有风度。张牧之给了他一把手枪一发子弹,让他体面的离开。他说:“明白”。
结果他也没自杀,他站在黄家碉楼,最后被武举人的炸弹炸死了,死的也是轰轰烈烈。
黄老爷也是站着死的,是一代枭雄!
故事最后回到张牧之:
鹅城革命之后,出生入死的兄弟有的牺牲,而活下来的也都离他远去。一路走来,他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所以他骑着马在铁轨旁,让人感觉到怅然若失。
同行而不同路。假设张牧之威胁马邦德上任,能不能推翻黄四郎?你让历史上的官僚主义去推翻大资本家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这部电影在讽刺官僚和资本主义,同时也是在歌颂伟大的无产阶级。
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大部分内容的分析。码子不易,觉得有道理可以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