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三月的烟雨江南,到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人们或三五成群结队踏青,或酒馆小聚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三月的烟雨江南,到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人们或三五成群结队踏青,或酒馆小聚畅叙幽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一派繁荣盛世之景。
然而这只不过是给你的一种假象。李唐王朝的晚期,皇帝无能,宦官当道,藩镇割据,黎民百姓民不聊生。
皇帝治国不成,便只好将多余的荷尔蒙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鬼之道。大建佛寺,一心礼佛,让佛家吃好喝好便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大景象,至于老百姓的死活当权者就不管不问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首《江南春》道尽了杜牧心中的万千惆怅和无奈。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一心想要在政治和仕途上有所作为的杜牧偏偏郁郁不得志,眼看着大厦将倾,自己不能有所建树,只好将自己对国事的幽怨和不满寄托在山水田园风光上。
借景抒情,以情言志。王羲之先生在《兰亭集序》有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想来杜牧在做江南春时一定也想到了王羲之先生的兰亭序,想到了他说的那些话,“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没错,谁都不愿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谁都不愿意看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样的场景!
让人欣慰的是,两千年后的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幕已拉起,全体国人幸福地走在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如果杜牧先生泉下有知,他一定会重新赋诗一首,来讴歌这美好的新时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
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