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周平王把都迁到了哪里(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1-27 08:00:23 浏览量(来源:小奚

    [摘要]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周幽王曾经为了博美人一笑,而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这场闹剧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那就是当真正的敌人来袭的时候...

    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周幽王曾经为了博美人一笑,而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这场闹剧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那就是当真正的敌人来袭的时候,周幽王燃起烽火,但诸侯却没有一个人前来帮忙。

    这个类似于现代版狼来了的故事,听起来虽然可笑,但它背后所隐藏的却是周王朝对于天下权力已经逐渐失去了控制,这一结果也说明了历史上存在的分封制度,在人口与生产力发展后不匹配了。

    在我国历史上实行过分封制度的一共有三个朝代,分别是明朝,汉朝和周朝,但这三个实行过分封制度的朝代,都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严重后果。

    从汉朝来说,刘邦得到天下之后对自己的宗亲们进行了分封,结果到了景帝的时候,这些分封的诸侯们不满自己的地位,为了谋取天下,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到了朱元璋的时候,他没有大量的分封,而是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为了藩王,可是就在朱元璋刚刚去世不久,作为藩王之一的朱棣为了夺取皇位,仍然带着自己手下的兵马向朱允炆发起了进攻。

    而说起分封制度的起源,也是分封最为严重的,则属于周朝时期,在周朝统一天下之后,不仅是皇室宗亲,一些在夺取天下中有功的大臣,甚至一些当时的贵族都得到了分封,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无论是周朝,汉朝还是明朝,他们在实行分封制度之初,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天下。但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分封制度,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权利的分散。

    在周武王的时候,虽然实行了分封制度,但是因为分封制度刚刚开始实行,而且周武王手中有着一支非常厉害的军队,各地封国人口稀少,所以分封制度的弊端并没有显现出来。

    但是当周武王去世之后,这种制度的弊端便逐渐显现出来。

    到了周夷王的时候周,周王室的地位已经衰弱到了一定的程度,在周夷王登基的时候,诸侯前来拜见,为了显示天子的地位,周夷王本应该高坐在朝堂之上,但是这个时候他却选择了走下龙椅,和前来的诸侯们寒暄,这说明在周夷王的内心认为,他已经不能够完全的控制诸侯。

    周夷王继位后,眼见诸侯势力日渐庞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周夷王想到一个办法,那便是在京城装病,并且把这个消息告诉诸侯,以此来试探诸侯对自己是否忠心。

    收到周夷王生病的消息之后,不管诸侯心中怎么想,但是周夷王作为当时的天子,大部分诸侯还是选择了到京城前去看望周夷王,可是让周夷王愤怒的是,居然有一个诸侯并没有来看望自己,这个诸侯便是齐哀公。

    齐哀公没有来看望周夷王,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周夷王对此不做出反应的话,那么那些前来的诸侯在心里一定会轻视周夷王。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周夷王向齐哀公发布命令,要求对方到京城来见自己,齐哀公收到命令之后,便带着少数人来到了京城。

    在齐哀公来到京城之后,周夷王二话不说,命人架起来一口大锅,在大锅里面放满了油,在把油煮沸之后,便命令人把齐哀公投进了油锅当中。

    周夷王的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己的权威,但却无法阻碍历史的发展。

    到了周厉王期间,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周厉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他下令把山林和河流收归国有,由国家派人管理,不允许人民自由的到山上打猎,或者到河中捕捞鱼虾。

    周厉王的这一行为初衷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样做会极大地影响民生,因此最终民间发生了暴乱,面对群情激愤的百姓,周厉王只能逃离京城,最后饿死在外地。

    到了周平王的时候,犬戎大军来犯,周平王马上向诸侯传递消息,要求诸侯带领兵马前来帮助自己。

    可是诸侯在接到命令之后,很多人却选择了坐山观虎斗,最终导致了周平王孤立无援,依靠京城的兵力根本无法与犬戎对抗,所以周平王不得不选择迁都,把都城迁到洛阳。而在周平阳迁都洛阳之后,周朝的历史也被以此为节点划分成了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其实如果诸侯在接到周平王的命令之后,能够带领兵马赶来帮忙的话,那么京城完全不至于落入外敌手中,但是诸侯的沉默却导致了迁都的结果。这件事情说明了周天子对于当时的诸侯几乎彻底失去了控制力。

    在东周以后,虽然表面上周天子还是天下的共主,但其实那些势力庞大的诸侯早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这个时候,诸侯们纷纷有了自己的野心,他们眼见周天子的权利已经名存实亡,便不再满足于周天子分封给自己的土地,而是和其他的诸侯之间互相展开了战争。

    在这些战争之中,势力弱小的诸侯逐渐被消灭,而实力强大的诸侯则拥有更多的土地,当时的人们也因为这些战争而饱受苦难。

    后来,虽然周王朝和周天子在名义上依然存在,但人们却把后来的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相继崛起。

    在这些霸主崛起之后,他们依然会去面见周天子,但他们见周天子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臣子的身份,而是得到周天子名义上的认可,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霸主。

    也就是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对于实力雄厚的诸侯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证明自己地位的工具,诸侯们对于周天子已经不再存有敬畏之心。

    周王朝最终的悲剧充分证实了分封制度是不可取的,权利的分散必然导致拥有权利的人野心膨胀,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只有作为君王的人,把权力完全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民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安居乐业,社会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定。

    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周平王迁都洛阳的时候,保护他的军队都是各路诸侯的军队,而属于周王室的军队,在申国和犬戎联军进攻镐京的时候,为了保护周王室就已经全军覆没了,周幽王败光了最后的家底,所以东周王室的弱势,根子就在于没有军事底蕴。

    在周文王时期,周作为商朝的诸侯国,其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无法回避,也难以短时间内解决,那便是“小邦”的问题。

    所谓小邦,便是指周这个国家的“规格”已经被限制得死死的了,规格包含了周国国君的爵位,军队的数量,拥有领土的数量。

    可问题是在商朝末年,商朝统治者又需要边陲的周国捍卫边境,所以对于周国的限制,不可能按照“常规”来办,于是周国开始了“超常”的发挥,周国国君几代人都在周国进行改革、强军,最终让周国的力量强大至当世一流,而周文王的“悲剧”也是来自于此。

    周文王时期,小邦周和大邑商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纣王笃定周国会反,周国也坚信纣王不会放过他们,所以到了周武王时期,便有了“孟津观兵”,周国在寻找“合法”的名义讨伐商朝,既然自己的兵马太多,看起来不“合法”,那么他就召集天下诸侯,联合起来推翻商朝。

    这一招可谓是极妙,让周国名正言顺地取代了商,于是周武王成为天下共主,建立周朝,而周王室此时的武装力量,乃是最强大的,名义上的小邦周,也成为了过去。

    周武王之后,周朝迎来一个历史性的人物,那就是周公旦,虽然周公只是摄政,可天下也是他父兄打下来的,所以周公一心为了周王室长存,于是为了避免“周灭商”的历史再度发生,他重新定义了“礼”,其中有一条关键的,就是对天下诸侯的“军队规格”有所限制: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在《周礼》中,明确规定了周天子恒常拥有六个“军”的兵力,而一军之数乃是“一万两千五百人”,这就等于是周王室坐拥七万五千的常备军,至于其他的诸侯,不能比周天子多,就算是最大的“公爵”(公国、大国),也只能拥有三个军的兵力,以此类推,中间层次的诸侯国只能有两个军的兵力,小国仅有一个。

    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个数量规定,那么周天子就可以“召集诸侯”,天下共击之,除非有一种情况能够推翻周天子的统治,那就是最强的几个大国联合起来,但问题是,西周最强的几个大国,一开始都是周天子的亲戚和心腹功臣,根本就不可能造反。

    所以“周礼”让周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吊打”天下,镇压诸侯。

    周王室的“家底”是如何败光的?

    周王室确实强,而且不是一般的强,不然也不可能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朝最后的倚仗,更不可能统领天下诸侯,可惜这种强大并不会永久,也终有衰退的一天,同样的道理,天下诸侯也不可能一直弱势,终有崛起的时候。

    在这种此消彼长的规律下,周天子的“底蕴”,渐渐就被败光了。

    西周之初,周天子拥有最精锐的两支部队:

    成周八师(殷八师)、宗周六师。

    第一支军队成周八师,乃是在“三监之乱”爆发的时候,周公旦将周天子最精锐的士兵组成八个师(大约24000人)前去平定叛乱,最终三监之乱被镇压,又因为三监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商纣王之子武庚,所以成周八师又被称为“殷八师”。

    第二支军队宗周六师,可以说是周天子最早的禁卫军,建立可以追溯到周朝诞生前,而宗周六师一直是周国君主最核心的力量,不管是守卫国都还是天子亲征,宗周六师都是寸步不离的。

    可这两支让周天子可以傲视天下诸侯的军队,确实渐渐地被“败掉”,甚至于他们的败落轨迹,跟周王室衰落的轨迹,是重叠的。

    第一次败掉家底的,乃是“周昭王”。

    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位君主,周昭王承接了父祖所开辟的“成康之治”,继续扩大盛世的成果,而他的具体方法就是,通过政法来继续开辟自己的领土,这个时候的周王室,还是那个能够亲征出马征战天下的周王室。

    其实周昭王的战略是好的,他向东征战,讨伐东夷,而后又南征荆楚、扬越等部族,他的这两个征战方向,一旦得手,那么就会为周王室赢得更广袤的宜居领土,只可惜周昭王自己的行动太过急切了,形成了一个“穷兵黩武”的局面。

    周昭王十六年,宗周六师跟随天子南征伐楚,这一战大胜而归,而且周天子发现了伐楚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能得到大量的青铜器,这就导致周昭王十九年,他又迫不及待开始了第二次南征。

    也是第二次南征,让宗周六师,几乎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昭王南征,其实也还是顺利,结果也是胜利的,可谁知道就在班师回朝,军队渡过“汉水”的时候,忽然发生了天气灾害,根据《竹书纪年》的说法,就是宗周六师在过汉水的时候,雷雨交加,大河泛滥,最终在水上埋葬了这支强军。

    “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宗周六师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汉水,而根据后世的考古发现,可能宗周六师这一次并没有全军覆没,因为在五年后,周昭王开始了第三次“南征”,这一次南征,才是宗周六师彻底被覆灭的远征,因为这一次出征,连周昭王自己都没有回来,成为了西周历史上身份最大的“失踪人口”: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只是史书给了一个好听的说法,叫做“南巡不返”。

    雄心壮志的周昭王把自己都丢在了南方回不来了,而宗周六师的结果自然是不用说了,周昭王把宗周六师给折腾没了之后,他的儿子周穆王就不敢再随便对外开战了,而是开始整顿内部矛盾,正是因为周天子的实力衰弱,加上最初坚定支持周王室的大国已经经历了几代人,和周天子的感情都淡了,纷纷都对周天子有了想法。

    所以周昭王是周王室的第一个转折点。

    而真正让周王室走向灭亡的,乃是周王室最强军“成周八师”的陷落,要说起这回事,又得把目光看向西周的末期君主周宣王,也就是周幽王的父亲。

    周宣王这个人和他的先祖周昭王很像,内心里一样有雄心大志,只是和周昭王处境不同的是,周昭王是在盛世之时穷兵黩武,有家底可以败,而周宣王穷兵黩武,则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周厉王时期,爆发过“国人暴动”),所以周宣王时期,周王室其实已经是“苟延残喘”了。

    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兵攻打在山西的戎部落,这一战大败而归,具体的损失没有记载,而这个时候起,周王室的衰落加剧。

    在五年之后,周宣王还不死心,继续派出精锐大军讨伐山西的戎部族“条戎”、“奔戎”,而这一战,不仅没有一雪前耻,还让周王室的精锐“成周八师”损失惨重,周王室对天下的威慑力越来越小了。

    本以为周宣王自此开始就会老老实实的了,可谁知道,又在三年后,也就是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发动对姜戎的讨伐,史称“千亩大战”,这一战,让周王室得以镇压天下的“底蕴”成周八师也覆灭了,周王室自此进入了“混吃等死”的阶段。

    而周宣王在位时期,虽然也缔造了“宣王中兴”的局面,可这个盛世却不是全面的,只是片面的,加上周宣王后期的大败,留给周幽王的只是一个烂摊子,从客观角度来讲,周幽王一上位就昏庸无比,未必不和当时的局面几乎没有翻身的余地有关。

    周平王东迁:本质上“诸侯”挟天子。

    周王室东迁洛邑(洛阳),这不是周平王一时兴起的,早在西周建立之初,周王室一直都有这个想法,因为镐京所在的位置确实是太“危险”了,可因为三监之乱和周昭王南征的巨大损失,西周在初期也失去了敢随便迁都的勇气。

    当犬戎入侵镐京时,周平王就已经被一股力量“保护”着离开了都城,这也是周平王没有被犬戎所杀的根源,而从客观角度来说,周平王被保全,乃是一场诸侯们的“预谋”。

    因为史料的缺乏,天下诸侯们在犬戎准备进攻的事前究竟知不知道这种情况,后人不得而知,而到底天下诸侯们到底能不能“救援”镐京,驱逐犬戎,这也是一件不好判断的事情,所以周平王被提前转移离开,其背后是巧合还是阴谋,很难定义。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周幽王之薨,周王室的军事力量已经荡然无存了,若要说还剩下一点,那也是属于“周携王”的。

    周携王乃是另外一股诸侯势力扶持起来的君王,他的身份乃是周宣王的另一个儿子,周幽王的弟弟,因为周携王很巧合地继承了周幽王所在的镐京,所以周携王名正言顺地继承了西周最后一点家底,至于周平王,那真的是几乎一点遗产都没带走。

    可即便如此,周携王后来还是被晋文侯给灭了,这就意味着,西周所剩下的遗产,根本就不够和一个诸侯国打了,此时的周王室,或许真正的实力都已经比不过一个稍微强一点的男爵了。

    从一点可以看出,周平王东迁,本质就是一场“挟持”。

    诸侯们带着周平王去洛阳,不是为了保护周平王,也不是为了让他东山再起,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周平王,用这种方法慢慢消磨掉“礼法”,所以为什么后来的孔子悲呼“礼崩乐坏”,这种局面,就是诸侯们想要的。

    礼不崩,乐不坏,诸侯们永远只能是诸侯。

    而周平王东迁,带给诸侯们最典型的一个“好处”:就是以前周王室的“领土”,只能由诸侯们去“打回来”,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夺回领土了。

    比如护送周平王去洛阳的秦襄公“有功”,周平王正式封秦襄公为“诸侯”,秦国自此不再是一个边陲的“军镇”编制,他们开始成为了国家(在秦襄公之前,秦只是“大夫”之职位,职责是为周王室抵御西边的入侵,并不是诸侯之列,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诸侯国)。

    不过周平王对秦国的“赏赐”却有点寒酸,因为这种赏赐乃是需要秦襄公自己去争取得来,周平王分封岐山以西的土地给秦襄公,可这块土地还被西戎占领着,周平王的行为根本就是在“画大饼”,但问题是,即便是如此,对于秦襄公来说就已经是足够了。

    所有诸侯们要的就是这么一个“机会”,即便这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去争取,那都无妨,这是打破周天子“先天优势”的最基本的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东周的时代巨变:诸侯们纷纷变法强国。

    除了大量的领土遗失,周王室无力夺回,只能让诸侯们自己动手以外,周平王东迁还造成了一个时代的巨变,那就是在诸侯们对“周天子”看得死死的情况下,他们纷纷变法强国,变法,乃是彻底扭转诸侯国和周天子的实力的一个根源。

    国家变法,这是诸侯们很早之前就明白的道理。

    可那时候的周天子强势,你一个诸侯国超过了自己的礼法规格无缘无故变强,那是会引来周天子的讨伐的,所以诸侯们的破局就在于周天子的衰落,只有周天子变弱了,所有的诸侯才有机会。

    于是东周便有一个这样奇怪的局面:周天子没有太多的实际控制领土和资源用来恢复实力,而诸侯们则是各自“收复”周天子丢掉的领土,各自吸纳变强,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渐渐地,诸侯国们互相混战,周天子也只能是在一旁观战,一言都不能发,一旦发了言,只怕引火上身。

    这也是“春秋”的意义,春秋乃是指“各诸侯国”的春秋岁月,他们终于可以拥有高度自主的历史,不用再笼罩在周天子的阴影之下,这种历史隐隐以各个诸侯国为主角,这是一个让他们自己都十分骄傲的时代。

    而战国乃是“春秋”的加剧,诸侯们不再讲究虚伪的“礼让”,开始赤裸裸地暴露自己想要“一统天下”的野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战国时代就是彻底宣告周天子威严灭亡的开始,这已经不是周王室被吊打的问题了,而是周天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周天子名存实亡。

    结语:

    秦灭六国,最终成为时代的赢家,在一开始,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

    可是秦国的崛起,也是很典型周平王东迁之后带来的“松动”,这种松动给予了诸侯国机会,可以想象,假如周平王仍旧强势,秦国也不可能被升格为诸侯国,那么也就不会有秦国后来的变法,甚至是僭越称王。

    对于秦国而言是机会,对诸侯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是最后这个机会被秦国牢牢地攥住了。

    也许周天子在周幽王被杀之后,就应该消失在历史中了,可诸侯们却心有不甘,都想通过“裹挟”周天子来改变自己的“先天地位”,于是这才有了周天子又长达数百年的“苟延残喘”,对于周天子而言,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无奈的好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