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清朝亲王爵位和世袭制度(清朝末年铁帽子亲王)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1-26 06:00:27 浏览量(来源:小苗

    [摘要]清朝铁帽子亲王的世子袭爵为亲王后,其它的儿子们怎么办?我是阿亮,我来回答清朝的爵位制度大体上参照了明朝的制式,但又吸取了明朝“全国养朱”的教训而做了改良。清朝宗...

    清朝铁帽子亲王的世子袭爵为亲王后,其它的儿子们怎么办?

    我是阿亮,我来回答

    清朝的爵位制度大体上参照了明朝的制式,但又吸取了明朝“全国养朱”的教训而做了改良。


    清朝宗室爵位的继承规则,除了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之外,其他都沿袭降等承爵与考封制度。

    清朝非铁帽子王的爵位,往往每传承一代就降低一等,直到爵位消失,变成闲散宗室。


    通常,继承父亲爵位的都是家里的嫡长,但其他的儿子自然也不能白落下什么都没有,也是会封爵的,但与明朝不同,清代非嫡长的子嗣要封爵,需要经过考试,而且爵位很低。

    清朝时期,能够世袭罔替的只有十二支铁帽子王。


      这十二支爵位,不需要降等承袭,代代传承,爵位不会降低,这十二支当中,有八支是因为在清朝建立的时候立下大功的宗亲,四位是恩封。


    如果不是铁帽子王,清代寻常的爵位继承,就采取降等承爵,也就是爵位每传承一代,就自动降低一等,直到变成闲散宗室为止。


      比如亲王的继承人是郡王,郡王再传一代就是贝勒,以此类推。


      通常情况下清代的爵位都是降等承爵,不过偶尔也有例外,如果其有功劳,作为亲王的儿子本该是郡王,但凭借功勋也会被升格为亲王,但这属于恩封,并非破例继承。

    嫡长袭爵,旁支考封

      明朝的爵位继承的时候,勋爵的子孙人人有份,可清代却不同,包括铁帽子王在内,爵位仅仅传给家里的嫡长或者其他单一子嗣,而其他的孩子,没有直接袭爵的资格。

      不过,毕竟都是皇室宗亲成员,也还是有机会的,那就要通过考封封爵。


      当然,从镇国公开始,庶出子嗣没有参加考封的资格。

      所谓考封,就是通过考试来获得爵位,清朝考封的内容主要就是翻译、骑射与步射这三项,通过了就会获得爵位,没通过那就只能做个闲散宗室,哪怕是亲王的儿子。

      因为对于爵位承袭制度的严格规定,使得清朝将宗室当中拥有爵位、尤其是高等爵位的人固定在一个很低的比例当中,这使得清代的宗室,没有像明朝那般成为巨大的累赘。

    清朝铁帽子亲王的世子袭爵为亲王后,其它的儿子们怎么办?

    明代宗室在袭爵一事上,采取的是十分简单粗暴的“一子承袭,余子降等”的制度,笼统的说,假设亲王生五子,嫡子袭亲王爵,其余四子则降一等为郡王;郡王生五子,嫡子袭郡王爵,其余四子则降一等为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生五子,嫡子袭镇国将军爵,其余四子则降一等为辅国将军......自奉国中尉后,则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子孙世代皆为奉国中尉。

    PS:明代宗室爵位: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自明亡,明各王府先后封924位郡王:

    秦王封15郡王,晋王封28郡王,燕王封1郡王,周王封75郡王,楚王封20郡王,齐王封3郡王,鲁王封23郡王,蜀王封21郡王,代王封29郡王,肃王封10郡王,辽王封24郡王,庆王封20郡王,宁王封11郡王,岷王封27郡王,谷王封1郡王,韩王封36郡王,沈王封28郡王,唐王封19郡王,伊王封8郡王,汉王封8郡王,赵王封17郡王,郑王封15郡王,襄王封13郡王,荆王封14郡王,淮王封17郡王,德王封19郡王,崇王封7郡王,吉王封7郡王,淮王封17郡王,徽王封24郡王,益王封40郡王,衡王封14郡王,荣王封8郡王,潞王封1郡王,福王封2郡王,桂王封2郡王。

    这样简单粗暴的袭爵方式,让中后期的明朝的财政是饱受折磨,后期二十余万的宗室每年所需要的禄米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对整个明朝天下造成了可怕的经济负担。



    鉴于明朝宗室之祸,清朝为防止出现如明一样因宗室爵位泛滥,从而对国家造成严重经济负担的情况,便制定了一套十分严格的爵位降袭制度。

    降袭制度的特点:

    一、除允许世袭罔替(不降等袭爵)的爵位外,如怡亲王胤祥的怡亲王爵;睿亲王多尔衮的睿亲王爵;褚英后人的奉恩镇国公爵,其余爵位在承袭时皆降一等承袭,如承亲王爵的降郡王袭;承郡王爵的降贝勒袭。

    二、降等世系,虽每承袭一次就要降爵一次,但是每个爵位的降袭都有一个底线,降到此就不再降,以此爵传世。亲王降至奉奉恩镇国公就不再降,郡王降至奉恩辅国公就不再降,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就不再降,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就不再降,奉恩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就不再降,奉恩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就不再降。

    其余爵位,降到奉恩将军后,也不再降,但是传至第三代后,若第三代没有皇帝特恩,则降为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自此若无皇帝特恩,则永为闲散宗室。

    三、宗室子嗣只有一人可以无条件的降一等袭其爵,其余子嗣,若无皇帝特恩,则只能通过考试来获得相应的爵位,即“考封”。当然,若有皇帝特恩,则无需考试,就可以获得皇帝所赐予的爵位,比如雍正就曾赏赐给胤祥亲王爵之外一个郡王爵,允许他指定一个儿子承袭。



    PS:清代宗室爵位: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镇国将军、辅国将、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又细分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禄米有差。



    何谓“考封”制度?

    无论是“世袭递降”还是“世袭罔替”,能继承爵位的终究只有一个人,可是宗室又不可能就只生一个儿子,那其他儿子怎么办呢?在清代,其他的儿子就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相应的爵位,这就叫“考封”。

    考封的宗室子嗣,根据其父的爵位及其母的地位,都有一个“基准值”,无论怎么优秀,或者是怎么糟糕,他都会有一个最高或最低的爵位或待遇:

    一、父为亲王,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不入八分辅国公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二等镇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最优者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最差者皆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二、父为郡王,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一等镇国将军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三等镇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最优者可得三等奉国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三、父为贝勒,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二等镇国将军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一等辅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最优者可得奉恩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四、父为贝子,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三等镇国将军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二等辅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最优者可得奉恩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五、父为奉恩镇国公,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一等辅国将军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直接为闲散宗室,不予考试。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六、父为奉恩辅国公,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二等辅国将军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一等奉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直接为闲散宗室,不予考试。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七、父为不入八分镇国公,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母为侧室或为妾、滕,直接为闲散宗室。

    八、父为不入八分辅国公,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母为侧室或为妾、滕,直接为闲散宗室。

    九、父为镇国将军,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母为侧室或为妾、滕,直接为闲散宗室。

    十、父为辅国将军,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三等奉国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母为侧室或为妾、滕,直接为闲散宗室。

    十一、父为奉国将军,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奉恩将军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母为侧室或为妾、滕,直接为闲散宗室。

    十二、父为奉恩将军,传至三代后为闲散宗室。



    在考封时,无论宗室考试如何多好,一般都不会超过这个“基准值”,当然如果皇帝特别钟意他,那给什么爵位都不是问题。同时,这些宗室毕竟天潢贵胄,就算再堕落也是贵胄之躯,正如乾隆所说既“谱列银潢,名登《玉牒》”,可因“身无职级,竟至与齐民无别”,这实在有辱帝王金枝玉叶的身份,由此只要是宗室,就算再无能,也会得到与四品官相同待遇的闲散宗室的身份。

    清代宗室,除注定会继承其父爵位的外,其余诸子在20岁时就可以参加考封,如果当届考封没有得到爵位,可以再参加下一届的考试,直至老死为止,纵观清朝二百余年,有些宗室一直考到四五十岁都没有获得爵位。

    考封的考试内容,分为翻译、马箭、步箭三项。每项考试结果有优、平、劣三个等级,三项都考了“优”,得最优爵位;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二平者、二优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



    举个例子,某宗室的父亲是郡王,母亲是郡王的嫡妻,而他注定是无缘继承其父爵位的,那么他到20岁就可以参加考封。考封结果出来后,满文、马箭都得到了优,可步箭却得了劣,也就是二优一劣。

    按照规矩,他所获得的爵位是在基准线的基础上降二等,郡王嫡妻所生子嗣的基准线是一等镇国将军,那么降二等,就是三等镇国将军,于是这位宗室最终获得了三等镇国将军的爵位。

    这就是清代的“考封”。

    父为亲王,母为嫡妻,最优者可得不入八分辅国公爵;母为侧室,最优者可得二等镇国将军爵;母为妾或滕,最优者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最差者皆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

    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二平者、二优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镇国将军、辅国将、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又细分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禄米有差。



    也就是说,按照正常情况下,亲王余子需经过考封来获得爵位,经过考试后,他们有可能获得以下爵位:

    一、若是嫡妻所生,三项都得“优”,可得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两优一平,可得一等镇国将军爵;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可得二等镇国将军爵;三平或一优一平一劣,可得三等镇国将军爵;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当然明年可继续参加考试,周而复始。

    二、若是侧室所生,三项都得“优”,可得二等镇国将军爵;两优一平,可得三等镇国将军爵;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可得一等辅国将军爵;三平或一优一平一劣,可得二等辅国将军爵;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同样明年可继续参加考试,周而复始。

    三、若是滕或妾所生,三项都得“优”,可得三等辅国将军爵;两优一平,可得一等奉国将军爵;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可得二等奉国将军爵;三平或一优一平一劣,可得三等奉国将军爵;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可得闲散宗室的待遇,同样明年也可继续参加考试,周而复始。



    清代通过世袭递降、考封制度,是大大缩减了宗室有爵位的人数。据统计,至清亡,清代宗室里有爵位的人的比例被压缩到了6.3%,其中入八分(亲王到辅国公)的比例只占6.3%内的1/4,而93.7%的皇族后裔,都是无爵的“闲散宗室”。

    由此,这大大保证了清代宗藩不会如明代宗藩一样成为经济上的累赘,对清代的经济造成致命威胁。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