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鸿门宴如果杀掉刘邦(刘邦在鸿门宴上为什么没被杀死呢)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1-26 06:00:22 浏览量(来源:小许

    [摘要]刘邦在鸿门宴上为什么没被杀死?鸿门宴是一幕很吊诡的历史活剧,经过史迁公如椽妙笔的升华,自然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人们往往站在后人洞观全局的上帝角度来评议刘项长短,...

    刘邦在鸿门宴上为什么没被杀死?

    鸿门宴是一幕很吊诡的历史活剧,经过史迁公如椽妙笔的升华,自然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人们往往站在后人洞观全局的上帝角度来评议刘项长短,抑或超越时空认知局限感慨成败得失,说白了无非是逞一逞事后诸葛亮的口舌之快而已。其实在当时彼境的情形下,换了你做项羽,真有必要杀掉作为一路诸侯,且有灭秦大功的刘邦吗?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对刘邦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其实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范增,只有他看到了刘邦的器量和过人之处,认定将来与楚项争雄角逐的诸侯非其莫属,此时趁其羽翼未丰,找个借口翦除以绝后患,且其形迹未彰,不会在诸侯中造成太大的恶劣影响,可以说既容易达成又成本最低。说实在的,在当时的楚营中能有这个认知高度的不过一、二人而已(另一个有可能是韩信,不过以其侍卫郎官的职级,怕未必能达到这个高度)。

    至于项羽及其手下的心腹悍将,对刘邦的恼怒只限于自己在战场上与秦军主力死磕,九死一生才打败歼灭了敌方主力,对推翻暴秦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到头来却让刘邦偷机取巧先入秦关,收降了秦王。按照小楚怀王分兵前约誓“先入关者王”,这桃子就让这个沛县的无赖汉给摘走了,这既让他们大失颜面,更心有难甘。而且楚大军到来,刘邦不但不来出迎,反而在函谷设将拒关,一副割据自立的做派,更加上其军中司马曹无伤的出卖首告,这才让项羽怒火中烧,准备举兵破关,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无赖。这些举动,很大程度上是勇武之夫的意气用意,而不象范增那种深谋远虑,暗伏杀机。题主应该不会缺乏基本的常识,军营是一个法纪森严,令行禁止的地方,可不是个人意气,快意恩仇的江湖。刘邦那是怀王陛下的一路诸侯,生死陟否均须受命于君王,项羽手下的将军们,既没有过人的识见远略,没有认识到刘邦潜藏的未来危害,也跟刘邦没有深仇大恨,杀不杀刘邦全凭大王一言而决,没必要逞强出头,落一个不遵号令,擅杀诸侯的大罪,能不能讨好项羽,飞黄腾达先不说,这个罪名谁来为你洗脱就是个问题,弄不好做了项羽推卸责任的顶缸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此类事可参照后三国成济兄弟弑杀魏帝曹髦的戚惨下场!)至于项庄,那只是一只受范增支使的走狗,主人让咬谁他就去咬谁,没有什么个人主见,一个工具而己。

    刘邦在听到项羽要举兵攻打他的消息后,在张良的谋划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来挽回危局,首先是交好笼络(收买)项伯,约为姻亲,他既是项羽的叔父,更是其身边的核心班子成员,有他在项羽身边多说好话,对分化项羽阵营,缓和双方关系,影响今后项羽的决策至关重要(后来的事实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其次,放低姿态,主动示弱示好,亲赴楚营向项羽请罪,解释自己的封存府库的做法是不敢擅权处置,留待项羽来接收;派将守关是防备盗匪,维护治安。常言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刘邦这样做,既自圆其说,打消项羽出兵进攻的理由,让他有力使不出,同时又给足了项羽面子,满足了其虚荣心,因而放松戒备。其三,应该是张良事先做了安排,在危急关头让樊哙闯帐侍宴,一者武力保护刘邦,二者借樊哙之口申明怀王之约,表明刘邦入关定秦是有功于国的,应该做秦王,但刘邦谦逊,并没有这么做,恭恭敬敬迎侯项王,不当无罪行诛,在道义上站住至高点,让项羽无由发难。因此刘邦得以在鸿门险境中全身而退。

    综上,项羽只因一时激忿要攻灭刘邦,但刘邦一番示弱示卑的表演和樊哙旁敲侧击的敲打,既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又找不到杀刘邦的理由,加上有项伯这样有份量的亲贵从中周旋,项羽也不想落一个擅杀诸侯,违背王命的恶名落人口实。还有一条非常隐蔽而核心的原因是刘邦根本没有入项羽的法眼,他挟巨鹿大战破灭秦军的威武,正自矜得意,睥睨天下,无人可敌,一个小小的刘邦,就如同捏在手心里的家雀,扑楞不到哪里去,要想灭他分分钟的事儿,犯不着没必要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对付他,倒让诸侯嗤笑。这也正体现了项羽无识人之明,更不象范增那样有全局谋略和远见卓识,因此才错失了除掉心腹大患的机会,养虎贻害,最终将一个花团锦簇壮丽雄奇的天下江山拱手送了他人,长使英雄遗恨生憾。

    【谢谢关注 精彩可期】

    刘邦在鸿门宴上为什么没被杀死?

    刘邦赴鸿门宴为啥没死成?



    毛主席的一句诗作了解释:“宜将剩勇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刘邦鸿门宴之所以大难不死,全在于项羽“沽名钓誉”!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 杀刘邦对天下人没法交待

    当时,反秦是天下人的共同意愿。刘邦也是反秦义士,并且刘邦比那些跟随项羽的诸侯反秦功劳要大得多。

    刘邦从黄河以南一路向西,由于张良、郦食其等谋士的相助,采取怀柔政策,一路上没有遇上什么大的抵抗,所以侥幸先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相当于刘邦亲手灭亡了秦朝,这功劳在天下人看来,就是首功。



    加上刘邦进入关中,灭秦后,对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仅关中百姓感激刘邦,天下人也认为刘邦是个仁义的领袖。约法三章不仅关中百姓喜欢,苦秦已久的天下百姓也欢迎。

    项羽要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把这天下有声望的沛公给杀了,那天下的舆论就会淹死项羽。

    而项羽又是极重视名誉的人,重视名誉强于重视性命,在反秦大业刚结束,杀死一个有大功无大过的人,对天下人无法交待。

    2、 杀刘邦对楚怀王没法交待

    毕竟楚怀王熊心是项梁、项羽找来的反秦旗帜,虽然在项羽心里是傀儡,但在楚人心中,是楚人的领袖。反秦胜利后,就是天下的领袖。楚怀王当皇帝号令天下,是楚人的心愿、也是天下人能接受的结果。

    而当时项羽和刘邦,以及天下诸侯,名义上都是楚怀王的部下,都听楚怀王的号令。



    项羽如果杀了灭秦的大功臣,对楚怀王没法交待。

    因为天下刚定,还不是和楚怀王撕破脸的时候。

    虽然前面救巨鹿之前,项羽杀了宋义,夺了宋义的上将军职务,自号上将军(杀宋义之前,项羽只是被楚怀王任命为中将军),那时楚怀王没怪他。

    但那时没怪他,或者没法怪他,因为项羽在前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最主要的原因是巨鹿之战项羽打胜了,可以将功补过。

    现在秦军都没了,秦朝也灭亡了,再杀功臣,用什么补过?

    这也是项羽犹豫并最终不杀刘邦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杀刘邦对天下诸侯没法交待

    当时天下诸侯大多数跟随项羽入关了,鸿门宴诸侯们也都参加了,没参加的也都在观看动静。在观看项羽到底如何对待灭秦的大功臣项羽。

    实事求是讲,灭秦的第一功臣是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没有项羽,秦军有生力量不被消灭,刘邦即使先入咸阳,也要被赶出来。

    刘邦是灭秦的第二功臣,毕竟河南一路上那么多城池是刘邦收服的,先入关中的是刘邦,先入咸阳的是刘邦,从子婴手里接过降表的是刘邦。

    其它诸侯虽然在巨鹿之战时大多数作壁上观,但或多或少地牵制住部分的秦军力量,使秦朝军队分身乏力,功劳簿上都应该记上一笔的。



    项羽对待刘邦的态度,就是对待天下诸侯的态度!

    项羽虽然实力强横,但当时最需要的不是同室操戈,而是团结一致。

    如果刚灭秦就同室操戈搞内斗,大家最后都斗得你死我活,拼光血本,秦朝完全可能反扑的。毕竟南越和长城那边还有秦军精锐没有出动呢。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保住胜利果实远比内斗重要。

    项羽如果杀了刘邦,必然让天下诸侯胆寒,说不定会惹得天下诸侯和刘邦残余势力联手与项羽作对,项羽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

    项羽不杀刘邦,让天下诸侯松了一口气,也让项羽自己松了一口气!

    4、 杀刘邦对项羽自己无法交待

    项羽准备杀刘邦,一是因为刘邦封了函谷关不让项羽进来,二是因为曹无伤告密。告密的内容是:刘邦要称关中王,用子婴为相,秦朝的珍宝都归刘邦。

    《史记.项羽本纪》: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於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

    项羽大怒的原因是曹无伤告密的三条正好戳中了项羽的软肋:

    其一,“王关中”相当于抢了项羽灭秦的头功。项羽自己不想当关中王,但关中王是当初分兵时怀王当着天下诸侯约定的。谁封关中王,谁就是灭秦第一功臣。项羽率领楚军,全歼秦军主力,灭秦首功当然不能被别人抢去。所以,刘邦要“王关中”,项羽不能忍。项羽不当关中王,谁都不能当,所以后来分封时,项羽把关中一分为三,把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封为雍王、塞王、翟王。

    其二,“子婴为相”相当于楚人不能彻底报仇。秦灭六国,楚人觉得最冤,所以楚人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楚人反秦,不仅要推翻秦朝,而且要尽灭秦皇室,这样才能报仇。特别是项羽爷爷项燕的大仇和他叔父项梁的大仇,一定是要报的。所以子婴等秦皇室成员,项羽一定要杀的,刘邦要任命子婴为相,项羽绝不答应。

    其三,“珍宝尽有之”相当于割项羽的肉。项羽好财货,这是天下闻名的。他带领楚军一路浴血奋战,除了灭秦外,也需要分浮财的。项羽一路动不动就屠城,除了立威,抢财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秦朝宫室里那么多的珍宝财货,都归刘邦了,项羽对手下的楚军怎么交待?

    所以曹无伤告密的三点,点点戳中了项羽的软肋,点点也击中了刘邦的要害。项羽让部下明天埋锅造饭,要去打刘邦。

    但项伯私自去救张良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经过张良与刘邦密谋,并请项伯转告项羽,刘邦要亲自到鸿门谢罪。项羽马上取消军事行动,在鸿门大排酒宴,等刘邦来给个解释。

    刘邦战战兢兢来到鸿门,大倒苦水,大演苦情戏。全盘否定了曹无伤告密的三点内容:

    其一,“王关中”不是我的意思,那是怀王的约定,我只不过侥幸先入关中而已,您项将军是灭秦的第一功臣,要王关中也是您项将军,轮不到我刘三。

    其二,子婴投降了我,我不敢处理,把他们关在秦宫并封锁起来了,就等项将军您来处理呢?我不是关中王,怎么会任用子婴为相?

    其三,珍宝、府库都被我封了,一文钱我都没取,我的大军都驻扎在灞上,军粮都是自给的,不敢用秦宫的,秦王的一切,包括秦王、女人、珍宝、财货都等项将军您来处理。

    这三点除了第一条,其它都是实情,史记有明确记载:

    《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刘邦澄清了这三点,项羽一下子没话说了,找不到理由杀刘邦了。又得给刘邦一个交待,于是就出卖了曹无伤。



    刘邦说明原委,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一来是没有理由杀,二来是项羽的“妇人之仁”作怪。

    项羽有“妇人之仁”,就是“吃软不吃硬”!刘邦如果强行和项羽作对,项羽会毫不犹豫地击杀刘邦。刘邦服软了,项羽心也就软了,刘邦才有机会活下来。

    另外,项羽出身贵族,刘邦出身平民。项羽骨子里看不起刘邦,刘邦根本不配他项羽动手。

    无缘无故杀了一个对自己服软、出身又低下的平民,会严重影响项羽的声誉,真那样做,项羽都觉得对不起自己。

    另外,范境说刘邦“志不在小”,项羽根本不相信刘邦会称帝,即使称帝也打不过他。所以权衡再三,让刘邦活下去吧。

    项羽相信,等刘邦惹事的时候,再名正言顺地杀刘邦也不迟,并且,以项家军的实力,杀死一群屠狗吹丧之辈,还不是易如反掌?

    出乎项羽意料的是,放虎归山后,仅仅过了四五年,自己就落得个“四面楚歌”的下场。

    而那时候,刘邦可没有半点“沽名钓誉”的意思,直接逼死项羽!

    滚滚乌江水,流淌的是霸王不甘的泪水……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