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战国七雄之七国国君都是周文王的后代吗有什么历史依据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1-20 16:00:16 浏览量(来源:小陶

    [摘要]战国七雄之七国国君都是周文王的后代吗?有什么历史依据?战国七雄只有燕、韩、魏三国是周文王姬姓后裔,其余四国,秦国和赵国出自于嬴姓赵氏,齐国出自于妫姓田氏,楚国出...

    战国七雄之七国国君都是周文王的后代吗?有什么历史依据?

    战国七雄只有燕、韩、魏三国是周文王姬姓后裔,其余四国,秦国和赵国出自于嬴姓赵氏,齐国出自于妫姓田氏,楚国出自于芈姓熊氏。

    跟帝制时期一般只封同姓诸侯王不同,周朝建立时,周武王封国71个,其中有18个是异姓。原因就是周朝初年是一个从部落邦联制到分封制过度的阶段,那些封国就是邦联制结构的遗存。

    燕国——唯一伴随周朝始终的姬姓诸侯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封弟弟姬奭于燕地,史称“燕召公”。

    周武王驾崩后,召公奉命和周公一起辅政。召公的名气虽不如周公大,但他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周公,哥俩“分陕而治”,周公常年驻守雒邑,召公留守镐京。

    燕国留给了召公的儿子姬克治理。

    燕国地处北地,远离了中原的争霸,所以,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燕国相对于其它诸侯国还是比较幸运的,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燕国是倒数第二个被灭的。

    韩国——从晋国剥离出来的姬姓韩氏诸侯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战国开始的标志,姬姓的晋国分裂为赢姓的赵国,和姬姓的韩国、魏国。

    韩国的先祖韩万是晋国曲沃桓叔的后人,因为死后谥号“武”,所以史称“韩武子”。公元前455年,赵襄子联合韩康子、魏桓子打败智伯,从此三家分割晋国大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给韩赵魏三家册封,公元前375年,三家瓜分晋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魏国——从晋国剥离出来的姬姓魏氏诸侯

    魏国历史最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人叫毕万,因为战功被晋献公封于魏地。毕万的先祖毕公高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所以魏国也是周朝姬姓后人。

    秦国——凭借专业而立国的嬴姓赵氏诸侯

    秦国赢姓出自上古颛顼帝,他们的先祖伯益曾经是舜帝的“训鸟兽师”。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飞廉、造父都是赢姓后人,其中造父因为出色的驾车技术,称为高级驴友周穆王的专职司机,并被封于赵地,从此便有了赵氏这一分支。

    周孝王时,有个非子的人,因为擅长畜牧业,为周王室饲养了大量的战马,受到周孝王的赏识,被封于秦地,这就是秦国历史的开端。

    赵国——从晋国剥离出来的嬴姓赵氏诸侯

    赵氏与秦国是同根,他们这一支在周宣王时与往事发生矛盾,打了一场“千亩之战”后,后来在周幽王时干脆离开周地,侍奉于晋国。

    赵国历史最重要的一位人物是赵成子赵衰,当年他曾经追随晋文公流亡19年,不离不弃。晋文公登基后,赵衰位居六卿之一。

    当时的诸侯国都以公室势力为政治基础,唯独晋国吸取了“曲沃代翼”的教训,把姬姓公室砍得光秃秃的,所以卿室势力崛起。

    赵氏就是晋国历史上的常青树,也是三家分晋的主导者。

    齐国——雀占鸠巢的妫姓田氏诸侯

    春秋时期的齐国与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字虽然没变,但瓤子已经被掏空了。

    周朝建立时,姜尚被分封于东海之滨,建立齐国,这时候的齐国国君是姜姓吕氏。而战国时候的齐国则是妫姓田氏,陈氏的一个分支。

    当年,陈国有个叫陈完的公子(陈厉公之子),因为在国内的政治斗争中失败,逃亡到齐国谋生,得到齐桓公的优待,从此在齐国落叶生根,并改姓为田。

    二百年后,陈完的子孙田和被册封为“齐侯”,并在七年后取代了姜姓,国号依然为“齐”,史称“田齐”。

    陈国是颛顼帝,也是舜帝的后人,妫姓陈氏。

    楚国——被中原视为野蛮人的芈姓熊氏诸侯

    楚国的历史比较麻烦,到现在也没有定论,根据《史记》记载,楚国是上古祝融氏的后人。

    周文王时,有个叫鬻熊的芈姓季连部落酋长,背叛商朝改投周朝,被文王任命为“火师”,这位鬻熊是楚国有记录的最早的祖先。后来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周成王册封为子爵,建立了楚国。

    那时候南方属于蛮荒之地,楚国的创业过程可谓筚路蓝缕。因为又穷又远,长期以来楚国一直被当作蛮夷对待。

    周平王在位期间,楚国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已经很强大,熊通在位时干脆宣称:既然中原不承认我们,干脆老子也称王,根周天子平起平坐!

    从那以后,留下一句口头禅——不服周。

    看到这儿您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周朝建国姬姓子弟封了53国,外姓只有18个,到战国时期,姬家子孙几乎都败光了,仅剩下燕国、韩国和魏国。

    对了,其实还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姬姓国家,在六国被灭后还挣扎了十几年,这个国家就是卫国。

    战国七雄之七国国君都是周文王的后代吗?有什么历史依据?

    《荀子·儒效》中有这样一句话:“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也就是说西周初期,周武王开始封邦建国,到周公时期有71个诸侯国,其中就有53个出自姬姓,即西周宗室。其他的非姬姓诸侯国主要就是分封的功勋之臣和古国后裔。

    但随着西周灭亡东周建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兼并混战,大部分诸侯国都消失不见,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已经由春秋初的几百个缩减到了十几个。而其中又以战国七雄实力最为雄厚。不过,有意思的是,战国七雄中仅有三个姬姓诸侯国,即燕国、韩国和魏国。

    燕国的开国之君为燕召公,又被称为召公奭。燕召公并不是周文王的后代,而是西周宗室,周武王的同族兄弟,它是西周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和周公旦、太公望以及毕公高并称为“周初四圣”,辅佐过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但是燕召公虽在周成王时期被封在燕地,建立燕国,但他的一生都没有就封,而是一直留在镐京辅佐周天子。燕国建国之后,就是燕召公之子姬克治理燕国。因此燕国虽然是姬姓国,但燕国国君并不是周文王的后代。

    韩赵魏三国之所以能立国是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将晋国一分为三,其中韩国和魏国都是姬姓国。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文王的孙子、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原本国号为唐,后来又改为晋,史称晋国。韩国是姬姓韩氏,在晋国曲沃代翼中,曲沃桓叔的后代获胜,小宗取代大宗成为晋国的执政者,而韩国的先祖正是曲沃桓叔(晋穆侯之子)的庶子,因为参与曲沃代翼的战争,而被曲沃武公分封在韩地,遂以韩为氏,名为韩万。韩万在韩地开枝散叶,很快,韩氏一族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最终建立了韩国。

    魏国是姬姓魏氏,魏氏先祖是毕万,毕万原本是毕国公族,毕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也是西周初期著名的贤臣,但是毕国的存在时间却很短,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灭亡,之后毕国公族沦为平民。其中毕万辗转到了晋国效力于晋献公,得了魏地这个封地,开始繁衍生息,毕万的后代开始以魏为氏,即姬姓魏氏,后来建立了魏国。

    战国七雄的另外四国都不是姬姓,其中秦国和赵国是嬴姓,齐国是妫姓,楚国是芈姓。

    秦国和赵国来自同一个先祖,即商朝时期的飞廉,而在此之前的更早时候,更早的先祖大费被舜赐姓嬴姓,辅佐舜帝调驯鸟兽。大费的后代在商朝时期得到重用,嬴姓部族一度成为显赫的贵族。到了飞廉这一代,飞廉有两个儿子,长子恶来(秦国先祖)、次子季胜(赵国先祖)。

    飞廉和恶来都效忠于帝辛,后来周武王伐纣将恶来杀死,而飞廉也在不久之后去世,倒是季胜的儿子孟增受宠于周成王。孟增的后代造父为周穆王驾驶马车,曾在徐偃王之乱中,驾着马车载着出游的周穆王一日千里回到都城平定叛乱,因此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此后赢姓之族就以赵为氏,而赵衰就是季胜的后代,这一支建立了后来的赵国。

    恶来去世后,恶来的后代不被周王室重视,但是还是在造父的推荐下,恶来的后代大骆也开始为周王室服务,大骆有一子非子善养马,后来为周孝王养马,并被封在秦地,号为秦非子,当时的秦还只是周王朝的一个附庸,远远算不上一个诸侯国。一直到秦襄公时期,秦国才正式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国。

    齐国原本是太公望的封地,姜姓吕氏,当初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后来周灭商,封邦建国的时候,太公望有了齐国,但是姜姓吕氏齐国的国祚却并不是很长,只有六百多年,然后姜姓吕氏被妫姓田氏取而代之。田齐的始祖是陈完,也叫田完,原本是陈国贵族。而陈国国君则是帝舜的苗裔。周朝建立之后,分封古国之后,帝舜的苗裔陈胡公就被封在陈国。

    而陈完正是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当时陈国内乱,陈完逃到了齐国,被齐桓公收留。陈完在齐国担任的是工正,后来陈完的后代将陈氏改为田氏,即妫姓田氏,在齐国定居繁衍,并渐渐崛起,成为外姓卿族,并最终夺了姜姓吕氏之权,成为齐国执政者。

    楚国国君是火神祝融之后,可追溯的先祖是季连,芈姓。季连的苗裔鬻熊在周文王时期审时度势,助周灭商。鬻熊是楚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先驱者,正是他奠定了后来楚国诸侯国的身份。但是鬻熊生前去并没有等到周天子封国,一直到周成王时期,周成王感念鬻熊的功绩,将鬻熊之孙熊绎封在楚地,楚国正式建立。而鬻熊之后,其子孙感念他的贡献,遂以熊为氏,即芈姓熊氏。楚国在南方筚路蓝缕,最终将只有五十里地的楚国发展成为疆域辽阔的大国,并在春秋时期一度称霸。

    综上,战国七雄中只有韩国和魏国的国君是周文王的后代。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