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如果不是万历年间侵朝,而是在崇祯年间才入侵,得天下的会是满清还是日本?日本战国时代,1586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日本由此也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的时代。当时,...
日本如果不是万历年间侵朝,而是在崇祯年间才入侵,得天下的会是满清还是日本?
日本战国时代,1586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日本由此也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的时代。当时,丰臣秀吉野心勃勃,想建立属于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把侵略目标对准了大明,于是发动了长达七年之久的朝鲜战争,借此以朝鲜为跳板入侵大明,占领大陆。
当时,日本一共动员三十多万士兵,一共分两次进攻朝鲜,只是抢劫一些东西,却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大明王朝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派大军援助朝鲜抵抗日寇。
虽然最终大明王朝协助朝鲜赶走了丰臣秀吉领导下的日本军队,使日本人仓皇逃跑到本国,但是这一次战争却令明朝元气大伤,消耗了上千两白银,国库被战争严重透支殆尽,财政亏空,成为压倒明朝灭亡一根稻草。
有些人奇怪,日本如果不是在万历年间侵入朝鲜,却是在崇祯年间入侵朝鲜,入主中原是满清还是日本?
明朝灭亡于农民起义
需要肯定的是,明朝是灭亡于农民起义,不是满清入关。如果日本在明朝风雨欲摇的崇祯年间入侵朝鲜,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与蚌就是日本与朝鲜,得利的渔翁就是明朝。明朝肯定能苟延残存多活几十年,但最终也还是由于内忧外患灭亡。最后入主中原,肯定也是清朝。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灭亡是必然趋势。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理论,由于人口增长与土地有限的矛盾,中国封建王朝存活时间一般都不过三百年。因此,即使没有万历朝鲜战争,明朝也很难逃脱三百年的寿命,明朝末年仿佛如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样,积重难返,最终也要灭亡。
现在,我们看看明朝末年有四大祸事必然灭亡,第一大祸事就是土地兼并引起的阶级矛盾尖锐。
第一大祸事,土地兼并与阶级矛盾尖锐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土地私有制,必然会有土地兼并。明朝中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也非常频繁,这也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之一。当时,皇亲国戚、皇室的藩王、宦官、官僚凭借自己政治上特权,大肆购买土地与掠夺土地,建立庄田。
明朝中叶各类庄园的总数究竟有多少,虽然现在没有完整的记载,留下的几个片段统计数字可以充分证明。如《明史》卷七七记载:
“弘治二年,户部尚书李敏等以灾异上言:‘畿内皇庄有五,共地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中官庄田三百三十有二,共地三万三千余顷。”
这只是在北京地区对一个户部尚书拥有庄园土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当时庄园面积是如此庞大,土地兼并也是日益膨胀。这些地主豪强拥有大面积土地,通常也偷税免税,朝廷征不了税,也造成财政危机。如《大明劫》里面孙传庭的军队缺少军饷,朝廷拨不出银子,也是国库真的没钱了。
当孙传庭看到问题的本质,也想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对地主开刀下手。可是地主豪强的背后就是朝廷官僚,动地主实际是动朝中势力。因此,当初张居正改革,一度让明朝中兴。但张居正死之后,却被剥夺官爵,抄家充公,背后都是地主豪强这些既得利益者在操控。
在农民这一边来说,庞大的地主官僚免税的税赋,缺口都要底层农民承担,可以看到农民负担有多么严重。当农民发觉官僚地主不用交税,也干脆把土地租给地主,之后也不用交税了。这些租地主土地的农民,也被称为佃农。还有一些农民,实在活不下去,四处讨饭成为流民。这些农民、佃农和流民也构成了农民起义的主力军。
所以,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口号就是“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均田免粮”,可以看到明末农民负担之重,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如此尖锐。由于明末解决不了土地兼并,以及社会底层农民生存问题,明朝不灭亡于李闯王,也灭亡在另一个农民起义首领或者大军阀的手中,这也是封建社会人口与土地集中的矛盾决定,不以人的意思为转移。
第二大祸事,小冰河的天灾
明朝末年,也遇到了几千年没遇到的“小冰河”时期。这也就是在1645-1715年期间,太阳能量最小的时期,地球表面温度降到了公元一千年以来最低点。这段时间在欧洲被称为“ 路易十四 小冰河时代”,因为它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的时间基本重合。
这一段时期极端寒冷的气候,加剧了欧洲与中国明朝政局的动荡。现代的气象学研究表明,在1615年到16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温下降了2到3摄氏度。 当时文献资料也证明,当时中国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长江出现过结冰长达一个月的现象,洞庭湖结冰最厚的地方也高达一尺,浙江一带的河流冰层厚得如履平地。甚至冬天温暖的广州,降雪频率增高,有记录可查的约为11次之多,就连最南边的海南也下雪了。
别小看这点降温,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时北方的农作物生长,比往年短了两周左右。 而当时的卫生条件下,这又导致了瘟疫,也就是鼠疫。可以说,在明朝末年1626年至1640年,明帝国发生了连续性的自然灾害,如持续良久的旱灾严重,以及蝗灾、瘟疫的流行,人口大量减少。
由于天灾与瘟疫,造成粮作物产量减少,社会也出现了许多无地可种无饭可吃的流民。这些流民采取逃荒、迁徙的方式来寻求生存,而“流民”聚集之地,往往会出现“乱民”,也就是没饭吃的农民为了填饱肚子,就铤而走险造反,由此引起了农民起义的爆发。要知道,明末清初的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皆是由灾荒而引起的。
而且,寒冷的气候,也导致明代女真族为了驱寒避冷,不断向南迁徙,加大了对明朝进攻的步伐,这也是明朝末年与女真族战争频繁的原因。
所以,明朝末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土地兼并严重,再加上小冰河期,农作物收成受到影响,瘟疫蔓延,真的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再加上北方女真族的逼紧,可谓气数已尽,灭亡迟早的事情!
第三大祸事,就是明朝的经济危机
要知道,2008年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影响到世界经济,同样,明朝后期的经济受着世界白银价格的影响,也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明朝国库严重亏空。
伴随着明朝中期,西方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带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明朝后期大量的美洲与日本白银,也随着对外贸易活动来到了明朝,共同推动了物价的上涨。史学家的研究证明,从1632年到1639年, 松江地区的米价上涨了2倍以上;在浙江北部,米价更是翻了4番。
可是,在明朝中后期西班牙的衰落与日本德川家康的闭关锁国,导致美洲与日本两条通向中国的白银通道,都在十七世纪被严重收紧,最终基本断绝。明朝官员的工资都依靠白银发放,随着白银的输入量减少与断流,使得明朝朝廷无力支付庞大的政府机构、军队、宦官等服务人员,以及庞大藩王皇族的工资。最终,朝廷无力支撑庞大的公务员体系,就裁撤一些部门,这导致了不少基层公务员被下岗,其中也包括李自成,最终激发了他起义反叛。
明朝财政严重亏空一直在恶化,最后到了明朝灭亡前夕的崇祯十七年,太仓只有区区4200两白银,守北京的官军一年领不到饷银。可以说明朝的政府已经是破产了,穷到极点,没钱给军人发工资,自然也使军人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也都差到了极点。
再加上明末的战事频繁,有著名的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辽饷加派是为了抵抗后金的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这些打仗练兵都是急需要用钱烧钱,朝廷没钱,只能压在老百姓身上。老百姓税负越来越重,活不下去只能叛乱,朝廷也就需要越来越多钱去镇压,老百姓赋税也就急需加重……
这样,明朝陷入了一个政府破产与百姓赋税负担重的泥淖之中,怎么也套不出来,灭亡也是大势所趋!
第四大祸事,就是无休止的党争
古代中国的党,与现代政党是不一样的。古代中国朝廷的党政,就是官员之间的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俗称“窝里斗”!
明末的党争起源于十七世纪初期,也就是1604年江南著名学者顾宪成组建的东林书院,聚居了士大夫与知识分子,史称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在经济上主张惠商恤民,反对矿税等主张,反对朝廷勾结权贵的魏忠贤的阉党一派。
崇祯皇帝登基时候,处死了迫害东林党的魏忠贤,打压了阉党一派。可是,东林党人内部也有着派系斗争,东林党的官员为不同观点不停地争论,意见分歧,有着唐朝时候朋党之争的味道。
由于官员的派系斗争,使得崇祯皇帝在用人方面也不知道应该重用那一派,或者是帮那一派。只是借助于换人的方式,防止任何一派做大做强。
如崇祯朝17年入阁的多达50人,其中还有4人被处死。崇祯皇帝这么频繁地换人,政策的连贯性就无从谈起了。 对于朝廷官员来说,过的就是一种勾心斗角与忐忑不安的日子。今天做高官,明天可能被拿下或者被杀,在这一种环境下谁也不愿意认真当官办实事,都是混日子。
所以,明末的党争与官员的“窝里斗”,使得朝廷陷入了派系分裂与极度低效运转之中。甚至崇祯皇帝在面临李自成军队进京,官员也是争论不休,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高度统一,使得最后崇祯皇帝与皇室成员身死国破。南明政权的皇帝也是为谁是正统继承者,官员们也是互相猜忌大打出手,无法合力抗清最终灭亡。
可以看到,明朝末年这四大祸事,使得明朝灭亡是必然。即使丰臣秀吉不侵入朝鲜,万历就躲过这一次战争,国库的钱财要充盈很多。估计国库里最少还有个几百万两白银,最多也是活了几十年,最终也肯定亡于内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也就是农民起义之手。
古代日本没实力进攻中原
我们再假设,如果丰臣秀吉率领日本大军在崇祯年间入侵朝鲜,打败日军肯定是意气风发的满清军队,入主中原肯定是满清不会是日本。
在十九世纪工业时代没进入日本之前,日本也是一个农业国,实力也并不强大。明朝的日本,乃是农业社会,再加上古代日本国内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火山地震频繁,积贫积弱,是缺乏对外扩张的实力。
崇祯皇帝时候,即使丰臣秀吉还活着,也到九十岁了,不可能出征的。即使代替丰臣秀吉的,乃是德川家康。统一日本的德川家康,如果组织一个大规模的侵略明朝军队,通过海运运输兵员,积贫积弱的古代日本是没有那个实力。
再加上古代日本如同古代欧洲一样,是封建领主制。德川家康如果主张攻打朝鲜,也不一定获得掌握地方权力的大名支持。可以看到,崇祯末年日本攻打朝鲜的可能性很小。
而且,即使崇祯皇帝时候,日本有实力进攻朝鲜,肯定也不能入主中原,因为当时的日本,是没有实力打败盘踞在东北如日中天的满清八旗兵。
在崇祯时候,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已经建立了大清政权,由于开国皇帝的准备,满清军队也是实力雄厚,已成气候,具备南下问鼎中原的实力。如果日本入侵朝鲜,然后越过鸭绿江,侵犯到满清东北的领土,必然也是动了满清的蛋糕。
这时候,大明军队的总督与督师一定会瞄准这个机会,不仅严格防死守东北与中原地区交界的宁锦防线,可能也会弄些离间之计,挑拨日本与满清两者的矛盾,这样能坐收渔翁之利。
满清的皇太极可能会觉得非常被动,觉得必须解决日本入侵朝鲜问题,才能南下问鼎中原。于是,满清八旗兵与日本武士们打一场仗也是不可避免。
日本打不过满清军队
在日本这一方面来说,胜算可能性很小。战争是烧钱的,日本是越海作战,在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离日本本土补给线太长也太远,没有足够的财力粮草补给在大陆的持久作战。要知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中国的持久战,也把日本拖入到物质资源匮乏的战争泥淖之中,在古代更加不用说。
即使是万历年年,日本丰臣秀吉派了十四万士兵入侵朝鲜,打了好几个,也只是占领了朝鲜贫瘠的好大片土地,也没真正消灭朝鲜,或者令朝鲜俯首陈臣。可以看到,古代日本是没有在大陆打持久战的综合国力。即使是十九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发动战争打败大清,吞并朝鲜的战争,也是在实施工业化之后的赌国运,运气成分也很大。
在满清军队一方面来说,女真族崛起时候,也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万名女真士兵不能敌挡的,可以看到女真族士兵战斗力是多么强悍。何况当时皇太极与多尔衮,都是饱经沙场的大将。皇太极也仅仅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征服了朝鲜,令朝鲜国王俯首称臣。
如果崇祯年间小日本军队在大陆与满清军队作战,一定是打不过满清的八旗子弟兵,何况满清八旗子弟兵是骑兵,身高也高过古代号称倭人的日本士兵,战斗力也绝对胜过日本武士组成的军队。
结语:
可以看到,日本如果在崇祯年间贸然出兵朝鲜,也抵抗不了满清军队,最后入主中原是满清,不会是日本,明朝最多也只是得到了几十年苟且生存的机会。
日本如果不是万历年间侵朝,而是在崇祯年间才入侵,得天下的会是满清还是日本?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又是一个“如果”的题目,既然是如果,那肯定会天马行空,但又必须以现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基础,这才符合这个如果的初衷。
如果日本崇祯年间才入侵明朝,那个时候正是后金和大明在辽东你来我往,你挖城墙我开炮的时代,那么日本进攻大明最合适的路线依然是通过朝鲜半岛,走陆路,过宁远,锦州,山海关这条线。
这和努尔哈赤有什么区别?努尔哈赤都还在关锦宁防线上啃砖头呢,你德川家凭啥过去,再说了,日本倭寇就算攻下了朝鲜半岛,努尔哈赤或者皇太极会让你过去打大明?万一你和大明谈好,左右夹击后金来了呢。
所以,只要日本在朝鲜半岛一登陆,估计都不需要大明紧张,努尔哈赤绝对会坐不住,一定会主动和大明讲和,先收拾了小日本再说,毕竟努尔哈赤也惦记着朝鲜半岛这块肥肉呢。
我们再如果一下,日本那是的德川幕府脑壳晕了,决定出兵朝鲜,入侵大明,我想最难受的一定是后金,啃大明吧,后院有日本鬼子,打倭寇吧,制不定哪天辽东的明朝大军就围上来了。
所以如果日本从朝鲜半岛入侵大明,估计还能救得了崇祯的命,甚至有可能延续大明王朝的国祚。
如果日本从东南沿海或者山东半岛登陆入侵大明呢?德康家没有那么愚蠢,要组织一个大规模的入侵大军,而且通过海运运输兵源,那时候的日本还没有那么大的实力。
再说了,崇祯那个时代,虽然大明和后金在辽东那里打得不亦乐夫。其实,日本那个岛国上同样打成了一锅粥,丰臣秀吉死了没多久,德川家康为了统一日本,接管丰臣秀吉的家当,正和各地大名,诸侯打得热火朝天,哪有心思和多余的力量来入侵大明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