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清朝的道台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清朝的府台道台等都是啥官员)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1-18 02:00:12 浏览量(来源:小吕

    [摘要]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道台是清朝官职道员的尊称,这个官职可谓是清朝所独创,在官级上比知府大一些,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知府升任道台,属于是知府晋升的必经官...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道台是清朝官职道员的尊称,这个官职可谓是清朝所独创,在官级上比知府大一些,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知府升任道台,属于是知府晋升的必经官职。

    清朝的官制基本承袭了明朝的官制,在地方上划分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省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叫巡抚,府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叫知府,县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叫知县。巡抚官级是从二品,知府的官级是从四品,知县的官级则是正七品。

    在巡抚之上还设有正二品的总督,而总督可以管辖数个省的军政大权,不过相比于巡抚主管政务,总督则是侧重于监督治军。

    清朝的这一套地方官职体系制度基本承袭于明朝,但是总督和巡抚是设立于明朝中后期的官职,在明初时期是没有总督和巡抚之职的。

    在明初时期各省是行政、军事、司法三权分立的,没有统一的长官,主管一省行政的是布政使司,主管一省司法的是按察使司,主管一省军事的是都指挥使司,当时也称之为三司机构。只是在名义上主管行政的布政使算是一省之长官,但实际上这三个机构是独立不相统属的。

    在明朝中后期,皇帝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各省的监管,经常会派京官巡视各省,这些派出巡视各省的官员权力很大,可以直接干预各省军、政、司法权,这些被外派巡视地方的京官就被称之为巡抚。

    但是这些巡抚巡视完地方之后,权力和职务也就被撤销了,所以最初的时候巡抚有些类似于钦差的性质,属于临时任命的官员监察巡视地方,巡视任务结束之后职务也就撤销了。

    不过在明朝著名的道士皇帝嘉靖时候,嘉靖发现用巡抚管理地方各省很便利,朝廷只需要对接巡抚一个人就行,不用像之前似的要对接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于是在嘉靖之后就把巡抚变成了常设官职,成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统一协调一省的行政、司法、军事三大权。

    总督和巡抚一样最初也属于临时性质钦差似的官职,通常都是有战事发生时皇帝派重要官员到前线统一协调多个省份督战和备战,比如明朝的三边总督就是专门应对西北边境战事而设立的职务。

    战事发生派出总督,战事结束总督卸职,所以注定了总督本身就是侧重于军事的官职。总督这个职务在明朝其实一直都不是常设官职,都是临时性质的钦差官职,但是明朝后期一直有战事,所以总督的职务也一直没能撤销,比如蓟辽总督一职,专门用来抵御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因此也算是最后变成常设官职了。

    清朝承袭了明朝的官制,保留了总督和巡抚一职,并且把总督变为常设官职,虽然名义上总督可以协调管理数省的军、政、司法大权,但是相比于专职于政务的巡抚,总督还是侧重于管理军事。

    而清朝在保留总督和巡抚之职时,也对官职进行了改革,清朝取消了明朝的都指挥使的官职,改以提督代替,因此在清朝提督就成了一省的最高军事长官。同样道员就是清朝独创的改革性官职。

    道台的正式官名叫道员,道台是民间对这个官职的尊称。民间对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县都有尊称,民间尊称总督为制台,巡抚为抚台,布政使为藩台,按察使为臬台,知府为府台,知县为县台,而对道员的尊称就是道台。

    清朝的道员是在明朝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上演变而来,明朝的布政使有四名副手,分别是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按察使有两名副手分别是副使和佥事,清朝最初设立道员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设立了左右参政道、左右参议道、副使道、佥事道。

    而道员又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布政使之下的左右参政道和左右参议道就属于分守道,这些道员常驻省城,辅助布政使处理地方府县上报的事务,而按察使之下的副使道和佥事道则属于分巡道,这些道员由省里分派到各府县常驻,负责协调省城与府县之间的联系,并分别负责两个或者多个府县的专职事务。

    因此说白了道员实际上属于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属官,隶属于布政使和按察使管理,后来清朝在这个基础上在一些产盐省份设立盐运使,而在盐运使的下属又设立的盐法道,这也就形成了专职业务的道员。

    再后来清朝的地方官制日趋完善详细,除了负责行政和司法事务的道员之外,上面说的负责盐务的盐法道,还有负责水务的水利道,负责驿站传送的驿传道,负责粮食产收和运输的粮道等等。

    总之道员后来越发专职,专人专职负责专业,管两个府县或数个府县的专业事务,道员的设立有效地加强了省对各府县之间的管理协调,也强化了各府县之间的联系,这样省得跨区域办事时,同省内各府县之间的不熟悉,不协调的问题,提高了省内各府县之间跨区域办事的效率性。

    道台的官职品级在清初时期并不是很固定,清初时期道台的官级甚至横跨一品官到四品官之间,跨度非常大。

    比如康熙时期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有功的谋臣周培公,三藩之乱时,平凉提督王辅臣跟随吴三桂反叛,周培公跟随大学士图海征讨王辅臣,后来周培公自告奋勇孤身入平凉城劝降了王辅臣。

    由于周培公兵不血刃就收服了叛将王辅臣,这让康熙十分高兴,当时康熙赐周培公黄马褂和一品官衔待遇。但是后来清朝并没有给周培公安排与他官级对应的一品官职,而是给他外放为山东登莱兵备道。

    这个兵备道属于是宪兵性质,是隶属于山东按察使之下的属官,主要负责巡视纠察地方驻军的军纪问题。而要知道作为周培公的顶头上司山东按察使也不过是正三品官,巡抚加六部侍郎衔也不过是正二品官,而总督加六部尚书衔也不过是从一品官,而周培公一个道台就享受到了正一品官的待遇,官级远比直属上司按察使高得多,都比巡抚和总督还高了。

    所以周培公带着正一品高官的品级出任兵备道,也使得他备受同僚和上司们的排挤,这也使得他最后一气之下辞官归隐。直到后来他又给康熙上平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谋划书,康熙才封他为正一品的盛京将军之职,至此周培公的官级才算是与职务对等了。

    有鉴于此,因此在乾隆时期,乾隆正式把道台的官级固定为正四品官,不过到了晚清时期道台的官级又变得混乱起来,晚清时期洋务运动兴起,新增设了不少道台,加上人才匮乏,为了留住人才清朝不惜以高官厚禄来招揽人才,这时候道台的官级又变得不固定起来。

    光绪时期,御史李慈铭就曾上书称:今则外官道员多至二品,其封皆至一品矣......得之太易,则人不知恩,予之太骤,则士无由劝。尊卑不别,等级不明。

    李慈铭就是希望清朝明确道台品级,不要给道台越级加官。可是由于晚清时期政局混乱,人才匮乏,为了留住人才,越级加官的事屡见不鲜。就像袁世凯曾帮助清朝平定了朝鲜的壬午兵变,于是清朝就任命袁世凯为驻朝鲜道员,享受正三品官待遇,远比一般的道台待遇要高。再加上道台的人数并没有定数,都是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和事务设立,所以晚清时期道台这个官职最混乱,稍微有点功劳,有点才能,就会被各省的巡抚或总督报请朝廷留为道台,而朝廷为了留住人才也都会批准,甚至还会越级加官为道台,这也造成了晚清时期道台的官级又开始陷入混乱的缘故。

    说完道台再说说知府,知府属于清朝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之一,在清初时期知府属于正四品官,而顺天府和奉天府的知府品级则要高一些,这两个府的知府属于是正三品官。在乾隆时期正式固定确立了道台为正四品官之后,乾隆就定知府为从四品官,顺天府和奉天府的知府品级不变。

    虽然官级上道台比知府高,但是在权力上当然是知府权力大,道台属于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产物,而知府则是一级行政机构,全权管理一个府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一个市的行政、司法等事务,所以在权力上知府比道台大了不少。

    但是在乾隆晚年嘉庆初期,道台被皇帝赋予了密折专奏的权力,可以直接和皇帝对接,这样一来道台的地位就很尊崇了,在这一点上远比知府要高得多。

    而且道台是知府晋升的必经官职,知府想晋升通常都是先晋升为道台,之后就晋升为按察使,再之后晋升为布政使,再往后就是晋升为巡抚,最终晋升成总督就算是官场巅峰了。

    所以单从晋升途径就能看出道台肯定是比知府大的,但是在权力上知府集一府的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肯定不是道台能比的。所以通常不想在知府位置上继续晋升的人,也就更愿意当一个知府守着一亩三分地了,毕竟不是每一个知府最后都能熬成总督的,升职无望不如留住手里的权力为好。

    因此道台这个官职肯定是比知府大的,不过只是在官级上高了半级而已,但是在受到皇帝关注的方面则要比知府好太多了,地位也要比知府更加尊崇。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道台是清朝特有的一个官职,可别小看道台,其地位要比知府大上不少。


    道台又称道员,是清朝一个特有的官职,其他朝代并不存在,而在清朝,道台属于一个“万金油”般的角色。

    清朝时,对于地方上的行政级别划分共分为省、府、县三级,其中,省的级别为最高,而省里最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就是我们熟悉的总督和巡抚。

    不过,总督和巡抚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比如,清朝总督的官阶,一般是正二品,而巡抚的官阶,大多数则是从二品。

    除了官阶高低有所不同之外,两者所能行使的权力范围同样也有区别。

    清代的巡抚,一般是掌管所在省的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而总督有时候可能会督管多省。

    尤其是在清朝,总督督管多省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在电视剧中也会经常看到,比如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

    像李鸿章、张之洞以及袁世凯,就曾经先后担任过湖广总督。

    清朝之所以要设置负责多省事务的总督一职,就是希望通过总督,来加强对地方上的管理,并且,总督最大的作用,就是协调各省、各县,以达到统一事权的目的。

    同时,有一个负责多省的总督存在,还能起到防止各省之间互不相熟,遇到事情互相推诿的情况发生。

    除了地方上的总督之外,清朝还设有专管某项具体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

    这类总督的最大特点,就是只负责与职务相关的具体事宜,而不是像地方上的总督那样全面抓,因此行政级别也就相对低了很多。

    不过,不管是总督也好,还是巡抚也好,其设立的根本,还是古代皇帝鉴于协调统筹地方事务才来的。


    也就是说,总督和巡抚最早的性质,是属于“特派员”性质,比如像明朝时,就是在朝廷需要处理某项事务时,委任某个官员担任总督去办理,而该项事务办理完毕后,总督一职也会被撤销。

    只不过,到了后来,明朝的皇帝看这种特派方式比较好使,才逐渐将这两个官职给固定了下来,而清朝入关后,沿袭了明朝的官制,因此总督也就继续被沿用。

    而在明清两代的官制中,除了总督和巡抚外,省一级地方上,还存在有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一职,源自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削弱和分割地方上的权力,撤除元代的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并设左右两名布政使,分管全省民政事务。

    当然,一个省的行政事务,不仅仅只有民政,还有十分重要的“刑名”,而为了不让布政使专权,按察使就派上了用场。

    按察使这个官职,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不过,当时的按察使,主要职责是巡察、考核吏治,说白了就是皇帝派出去的督察员。

    而到了宋代,按察使不再负责考核吏治,而是专一负责一省的司法刑狱。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官制仿照宋朝,不过,在一省的行政长官中,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也就是说,最初明朝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

    这三者中,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军务”,三者统称为“三司”。

    清朝入关之后,裁减掉都指挥使司,只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因此也被称作为“二司”。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得知,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均为省一级的行政长官,而在他们之下,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府。

    知府这个官职,起源于唐代,最早叫做府尹,其具体职责为“掌宣教化,岁行属县,观风俗,录囚徒”等。

    但从工作主要职责上来看,唐代的知府与后世朝代的知府大同小异,不过,行政级别却相差不少。

    唐代时,知府为从三品,但在宋代和明代,知府改为正四品,到了清代再次降级,变为从四品。

    而在知府之下,就是地方上最后一级行政单位,也就是县令,又称作知县。

    说完省、府、县这三个级别的行政长官,我们再来说说清朝一个独有的官职,也就是前文所说有“万金油”之称的道台。


    在清朝之前,是没有道台这个官职的,道台真正意义上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顺治年间。

    前文讲过,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固定的是布政使和按察使,而既然作为一个省的最高长官,那么身边自然有助手,来帮助他们处理日常政务。

    这些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助手,在清朝分别叫做“参政”和“按察副使”。

    而在“参政”和“按察副使”之下,还设有参议和佥事,其工作职责同样也是协助布政使和按察使处理各项地方上的事务。

    比如下去收税,再比如监督各县,代表布政使和按察使对官员进行巡查,说他们是一省之长的秘书也不算为过。

    而这些人,就是清朝道台的前身。

    乾隆登基后,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繁重,就有心想帮助他们减轻部分工作负担(其实也是为了监督和分解地方长官的权力),就有意把参政、按察副使等助手级别的官员,单独划分出来。

    如何划分呢?就是把全省分为若干道,并把参政、参议等助手,分别派往各府各县去坐镇,以监督当地官员。

    这样一来,原本是助手角色的参政、参议,就成了一个独立的官职,因其负责的是一个或者多个道,所以也被称作道员。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的道员分工非常详细,河、粮、盐、茶等事务均由不同的道员负责,而其官职名称也跟随其负责的事务不同而不同。

    比如负责粮食的就叫做河道,负责盐茶的就叫做盐茶道等,另外还有“守道”和“巡道”。

    而从行政级别上来说,道员是低于总督、巡抚以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但同时又高于知府,因此,道员要比知府大上一级。


    另外,清代的道员官阶一般为正四品,这也比知府的从四品要高。

    那么,道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与上下级之间进行运作的呢?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某个地方的知府,有事情需要向该省的布政使汇报,就需要先看所汇报的事情属于哪一道。

    确定完哪一道之后,比如粮食问题,知府就会将文书递交给相关的道员,也就是粮道,再有粮道审核之后,递交给上一级的布政使。

    之所以说道员是”万金油“,是因为其本身就具备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地方上的事务,需要道员向上传递,而省里有什么指示,同样也需要道员向下传达。

    到了后来,也就是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年时,道员的权力得到了增加,当时朝廷下令,道员有密折封奏的权力,这就让道员地位更高。

    因此,为了以示尊敬,逐渐有人开始称呼道员为道台,久而久之,道台这个称呼也就流传开来。

    不过,道台有一点很特殊,他虽说比知府级别要高,但却不像知府那样具备地方行政单位性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道台与最早的总督在性质上类似,都是属于“特派”性质。

    只不过,总督是朝廷特派,而道台则是由省里特派。


    要是套用在我们现代,道台的行政地位,有点像省级的事业单位一把手,比如税务局一把手、水利局一把手等。

    也就是说,道台所能行使的权力,仅限于其负责的那个业务领域,而在这个业务领域之外,道台是无权插手当地事务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清代各省的道台数量不一,并且道台的设定,也会根据该省的经济、人文,甚至包括所在区域的不同而设定。

    比如,在江南等地,由于这里是粮食和财税重地,因此粮道官就会相对多一点,而在沿海城市,则设立有内地没有的海防道,这种情况,在清朝十分常见。

    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台本身确实具备“特派”性质,说白了,道台就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而由于负责的区域和业务范围不一样,导致了清代的道台级别不一,有些道台因为所处重要之地,其级别就很高,甚至还有人做到了二品的地步,而有些偏远处的道台,没有什么能够对其进行支撑,因此级别就很低,只能止步于四品。

    而这种品阶高低不一的情况,就造成了有些时候尊卑不分的事情发生,在光绪年间,就有大臣李慈铭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在他看来,当前的道台在品阶上“ 尊卑不别,等级不明” ,常有越级加封的例子,这样就会让其他官员心生不满,并且还会造成官员们对朝廷的官位晋升失去敬畏之心。

    因此,李慈铭就建议,应该把道台固定在某个品级,不能出现太高品阶的事情。

    不过,他的建议最终并未获得批准,而在此之后,由于清廷大量缺乏人才,因此跳级加封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最终形成泛滥。


    综上所述,清代的道台,属于是省级行政机构为了更进一步的细分权力,所衍生出来的派生物,是介于省级与府级之间的一个特有官职,而由于其行政权力的特殊,因此道台就要比知府大上一级。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