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那么多钱换算成现在的钱是多少?日本拿这些钱都干什么了?小时候以为清朝赔给日本的白银,是直接付白银,实际上并非如此,当时是用足量的...
中日《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那么多钱换算成现在的钱是多少?日本拿这些钱都干什么了?
小时候以为清朝赔给日本的白银,是直接付白银,实际上并非如此,当时是用足量的白银运送到英国伦敦兑换成等额的黄金,再折算成英镑,划入日本人的账户。
当时的世界是金本位,而黄金与英镑是挂钩的,英镑就等于是黄金。
按照《马关条约》,清朝向日本支付白银两亿两。
实际上,清朝赔出去的钱并不止这么多,因为这笔钱实在是太多了,清朝一下子无法支付。
无奈之下,清朝只能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而且清朝很大一部分的赔款,也是从国外借的,跟现在的分期付款一样,这么做会产生很多的利息,清朝最后给日本的远不止两亿两白银。
在《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日本还要走了大片土地,其中包括辽东半岛。
由于日本的做法妨碍了其他列强的利益,因此导致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清朝虽然保住了辽东半岛,但也额外付出了三千万两白银,称作“赎辽费”。
原本两亿两的赔款,被分成了八期,分期偿还。
第一期五千万两,在条约签订后半年内交付,第二期五千万两在条约签订后一年内交付,剩下的在条约签订后六年之内交付。
除了第一期之外,剩下七期还款,每年都要交百分之五的利息,一千万两需要交五十万两的利息费用,所以清朝后来想尽办法,想着能够提前还款。
在履约的过程当中,日本人也是费尽心思尽可能让清朝付更多的钱。
比方说日本在甲午海战之后,在山东的威海卫驻扎了一支军队,每年的驻军费用五十万两,日本威胁清朝,一条没有付清赔款,军队就不会撤离,这些钱都是清朝付的。
此外,日本还经常以清朝赔付的白银“成色不足”作为借口,要求补偿,结果最终清朝因为这个缘故多赔了日本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
在用白银折算英镑的时候,日本再次从中作梗,让清朝又额外多付了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最终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清朝手中获得的钱,大约是2.6亿两白银,按照当时的汇率折算将近3.9亿日元,而那时候日本一年的国家收入也才七千八百万日元而已。
日本方面得到了这么多,清朝付出的可不止这么多,为了给日本赔钱,当时国库空虚的清朝到处借钱,向西方列强各种借款,也都要付利息。
这么多的钱,日本方面的花销分配,也是各种精打细算。
首先就是对于军费的抵偿,日本与清朝一场大战虽然获胜,但元气大伤,甲午海战日本的总军费花销大约是两亿日元,这么一算,日本还剩下1.9亿日元。
得到的赔款当中,有一半用于军费,包括各种海军陆军的扩充,这是大头。
不仅是军备扩充,日本还用赔款设立了三千万日元的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这么一算,日本当时用战争得到的赔款的大部分,继续用于培养军事力量。
除了军费,日本还用七千多万日元,作为当时日本进行币制改革的准备金,大量的赔款让日本很快完成了金本位的币制改革,迅速融入当时西方的金融体系。
再来就是各一千万日元的教育基金与灾害救助基金。
很多人说日本人用大量的战争赔款用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话不假,但并没那么夸张,日本得到的战争赔款绝大多数还是用于军事扩张方面。
而剩下的钱,几乎都进入了日本皇室的库房,还有其他相关人员的腰包当中。
甲午战争日本押上了自己的国运,但最终赢了,日本也通过这场战争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也极大助长了日本的野心,对于清朝,对于整个东亚大陆越来越觊觎。
按照日本当时进行的币制改革后的局面,日本当时一日元能够兑换0.75克黄金,日本通过条约获利达到3.9亿日元,也就是至少2.9亿克的黄金。
要是这么计算,即便按照现在黄金每克350元计算,也有一千多亿元。
这仅仅是通过简单的黄金计价进行的折算,实际上,如果按照购买力进行折算的话,那么日本当年获得的财富,更是一个让人瞠目的数字。
比方说,将其折算成实际的物资,像是大米、土地、各种资源等等。
因为那时候日本一年的国家收入才不到八千万日元,日本一下子得到了相当于国家五年的收入,如今日本一年的国家收入六十多万亿,如果乘以五倍可想而知。
中日《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那么多钱换算成现在的钱是多少?日本拿这些钱都干什么了?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时40分,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同意交还辽东半岛,但清政府需交赎辽费白银三千万两。因此,清政府实赔2.3亿两白银,折合36450余万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清代的一两白银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000元左右。2.3亿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2300亿元左右的人民币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