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彝族有什么样的历史(彝族有几千年文化历史)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1-08 13:01:01 浏览量(来源:小章

    [摘要]彝族有什么样的历史?彝族,自称“诺苏”,分布在全国三省一区(云、贵、川、广西)。诺苏是“黑彝”的意思,是彝族的主体,他们分布在四川省的大、小凉山和云南的部分地区...

    彝族有什么样的历史?

    彝族,自称“诺苏”,分布在全国三省一区(云、贵、川、广西)。诺苏是“黑彝”的意思,是彝族的主体,他们分布在四川省的大、小凉山和云南的部分地区。




    全国共有600多万彝族,四川省的彝族有150余万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解放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彝族都完整地保留了奴隶制社会制度。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峨嵋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充分体现了新社会制度的优越,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人民群众的关怀。也揭露了奴隶制度对彝族同胞兄弟的伤害。

    据我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周易》用于成卦最古老的“蓍草法”,凉山州的个别地方仍然在使用,只不过他们是用小石子代替蓍草而已,他们称之为“雷夫孜”。




    (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

    归根结底,他们是古蜀族的后裔,《史记》载:黄帝娶蜀山氏的女儿嫘祖为妃,生子昌意,昌意又娶蜀山氏的女儿,生子颛顼,颛顼后代的一支封于蜀,这就是著名的蚕丛氏,蚕丛氏的发祥地在岷山地区。

    他们包括今天的羌人,从岷江上游地区进入到成都平原建立了蜀国。开国之主就称为蚕丛。在经历了柏灌、鱼凫、杜宇(望帝)等帝后,来自川东地区的濮越民族开明氏入主蜀国。




    杜宇部族的一支沿岷江河谷南下进入今天的川南地区直到黔西北和滇东北(云南昭通)一带,再由滇东北地区进入到凉山,这就是自称“诺苏”(黑彝)的先民。

    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打乱了这一切的宁静,公元前316年,颇有文韬武略战略眼光的北方秦国大将司马错对秦惠文王献计:先攻占秦国南面毗邻的蜀国,再利用蜀国据长江上游的有利条件,顺水攻向楚国,天下可定矣!

    蜀国灭后,原先来自川东地区的濮越开明氏受到“池鱼之殃”,他们也向南迁至凉山,在先秦时期,他们为“西南夷”的徙人和笮人,也就是彝族中的白彝先民阿莫斯都家和祖祖乌举家。




    (白彝过立秋节)

    秦汉时期,彝族先民建立了著名的夜郎古国,汉武帝时期这里得到开发和整治,行政区划调整为犍为郡。

    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潦人,曾经率领部族大举进入四川腹地,经过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居住于凉山地区的彝族人统称罗罗(罗兰、落兰),由于近代历史的许多重要事件与他们有关,所以民间许多人都熟悉这个称呼,直到解放前。

    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在险峻的群山环抱的邛海之滨,却偏偏有一块不大,却十分重要的平坝。




    元朝时期,凉山地区设罗罗斯宣慰司进行统治,《马可波罗》的描述中,彝族人住在城区和坝区。

    元朝灭亡后,大量的汉、回民族涌入凉山,占据了平坝河谷地区,彝族迫于政治和经济的压力,不得不迁入山地半农半牧。

    从此以后直到解放前,这个地区都是推行的土司制度,

    举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为例,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的大部队因为种种原因困于大渡河峡谷的“紫打地”(安顺场),后世的历史爱好者们都认为石达开为什么不抓紧时间渡河?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清军尚未到达前,紫打地左边的松林河(通往泸定)已经有当地的彝族土司岭承恩率彝兵扼守,右边的小道也由土司下的彝族游击王松林切断退路,面对险境的石达开顿时乱了方寸,以致战术上进退失据,与其说是败给了清军,不如说是忽略了彝族土司的贪婪强悍。

    之所以扯远了一点,我是力图说明在土司制度下,地方观念相当强烈。




    结束语

    解放后,1952年成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区(隶属于西康省),1955年西康撤省,改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至今。

    彝族有什么样的历史?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彝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与历史上已经消失了的某些古代民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彝族的分布状况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确定下来的。


    一、彝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


    1、族源


    彝族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远古氏族、部落。既可找出向当代彝族转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的远祖先世在炎、黄时代就存在了。彝族先民与分布于中国四川旄牛徼外以黄帝为始祖的蜀山氏后裔早期蜀人、以古东夷颛顼族为祖先的昆夷、以及与炎帝为始祖的楚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时彝族的一 支先 民就以“ 昆明 ”为 名。东 汉时 的“ 叟 ”和南 北朝 时的“ 爨  ”( 黑爨)也都是对当时彝族先民的称呼。唐宋时期的“ 乌蛮”( 元以后被称为“ 罗罗”)是彝族的直接前身。


    作为彝族起源的远古氏族、部落,与当代彝族和其他一些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很复杂。西南地区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彝、哈尼、白、纳西、拉祜等民族同属古代的蜀山氏和昆夷系统 。


    2、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彝族在形成为民族初期,经历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过程 。先是彝族先民希慕遮部约在商末周初时自旄牛徼外入居于“ 邛之卤” 即 成 都 平 原 达 31代 之 久 ,与当地土著濮人融合,并与自西北迁来的昆夷发生通婚等联系。



    这样,通过民族活动范围确定在“ 邛 之卤” ,融 化 、吸收 其他 民族的成员,使民族共同体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稳定与发展。彝族先民向地缘关系转化的方式和形成为民族的过程,是由武洛撮( 疑即蚕丛)建立独立的古蜀国地方政权来实现的,并在产生国家的基础上,逐步使蜀山氏后裔、濮人、昆夷之间在居住地域、经济活动、生活习俗、语言与意识等方面趋向一致,从而完成转化为称呼“ 昆明”的民族。


    在彝族形成为民族以后的发展中,并非自起源、形成到现在都始终保持当初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而 是相 反 ,又 不断 渗入 、吸收 、同 化 、融 合了 濮人 、楚人、汉人等许多其他民族的成员。而彝族也在先后的分支中又与其他民族融合后形成了另一些新的民族,如哈尼、白族等。


    3、地理分布的演变


    由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原因,彝族起源和形成为民族初期确定下来的共同地域,随着彝族的兴衰和发展,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彝族的分布地域与原起源地的蜀山和古三危、形成民族的发祥地“ 邛之卤” ,都已毫无地域联系。春秋中期,彝族先祖笃慕( 疑即杜宇)因失国而“ 隐”于“ 西山”( 疑即今云南洛尼山),从此彝族先民永远离开了他们的活动中心“ 邛之

    卤”。


    笃 慕六 子即“ 彝 族 六祖 ”分 支 后 ,彝族 先民 便 逐渐 向滇 、川、黔、桂迁徙和发展。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的建立,使彝族分布范围扩大到国家势力所及地区。到元代,中央政权在云南彝族聚居区设置了路 、府 、州 、县和 宣慰 司 ,在 贵州 水西 地区( 今大方、黔西县一带)设置了宣慰司,在四川的雷波、屏山、金沙江两岸等地设置马湖路,在今西昌市和冕宁、普格等县一带设置建昌路,在大、小凉山设置罗罗斯宣慰司,这些行政区划的确立,使彝族的地域分布大体上稳定了下来。


    在彝族的地理分布中,还有跨国的现象。据1982年前的统计 , 国外彝族人口有137000人 , 分布在中 国 境 外 中 南 半 岛( 印度支那)各国,主要是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其中:缅甸有彝 族 10余 万 人 , 分 布 在 掸 邦 东 部 地 区 ; 老 挝 有 彝 族 1万 多 人 ,住 在 乌 涅 亚 和 孟 格 涅 边 界 地 区 ; 越 南 有 彝 族 4000多 人 , 居 住 在北部靠近中国的孟康、保乐等边沿县;泰国有彝族近万人,居住在龙谷河和莫河之间地带。据彝文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他们都是在中国唐朝中叶以后陆续迁徙到外国去的。这也是在彝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二、彝族族群的发展


    1、称谓不统一


    在 漫长 的历 史时 期 中 ,由于 历 代各 族统 治阶 级 实行 不同 程度、不同形式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加上“ 民族”定义不明确,造成 民族 成分 不明 ,称 谓不 统一 ,对彝 族人 口发 展状 况很 少调查,更缺乏研究。因而长期以来,彝族的民族构成面貌不清。据不 完 全的 统 计 ,直到 1949年 以 前 ,分 布 在 广大 地 区 的 彝族 就 有30来 种不 同的自 称或 他称。


    彝族自称和他称中,以“ 诺苏泼”、“ 纳苏泼”、“ 聂苏泼”作为自称的彝族,即占川、滇、黔、桂四省( 区)的彝族 总人 口的 50% 以上 。大体说来 ,四 川全 部 、贵州 大部 以及云南昭通地区、曲靖市、玉溪地区、思茅地区、丽江地区、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及宁蒗县小凉山等大部分或部分彝族,都采用“ 诺苏泼” 或“ 诺苏” 这个自称 。至于“ 纳苏 泼” 和“ 聂苏泼”,亦即“ 诺苏泼”,只因方言土语不同而稍有音变罢了。“ 诺苏泼”,在彝语中有特定的含义。“ 诺”之意为“ 主体”,亦意为“ 黑”。“ 苏”之意为“ 族”。“ 泼”之意为“ 男人”。与“ 泼”对称的“ 摩”,其意为“ 女人”。知“ 诺苏泼”之意为“ 主体的族群”或“ 尚黑之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废除不合理的侮辱性的他称,彝族人民已逐渐少用或不用地区性支系的称谓而自愿统称为彝族。


    2、人口演变概况


    1949年 以 前 ,在 很 长 的 历 史 阶 段 中 ,彝 族 人 口 数 量 是 缺 乏精确统计的。据现有资料,我们没有发现历史上彝族曾经历过人口 大 起大 落 的 发展 变 化 过程 。但 1949年 以 前 ,彝 族 地 区社 会 经济落 后 ,生产 、生活 水平 低下 ,人口 再生 产主要 表现 为高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类型。如以凉山彝族聚居区为 例 ,在 1956年 民主 改 革 前 ,今 凉 山州 的 昭 觉 、美 姑 、布 拖 、喜德 、普格、甘洛 、金阳、越西 、雷波9县,以及乐山市属的马边、峨边两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习惯上被称为四川大、小凉山的腹心地区 ,面积约35000多平方公里 ,这些地区比较完整地保 存 着 凉 山 彝 族 奴 隶 社 会 形 态 。



    汉 武 帝 元 鼎 六 年( 公 元 前 111年),置越嶲郡,今凉山州基本上属越嶲郡管辖。其时:今峨边县和金口河区在大渡河以北的地区属犍为郡南安县( 今乐山市),大渡河以南地区属越嶲郡灵关道( 今甘洛县一带);今马边县西部地区属越嶲郡,马边县中部属南安县,而属金沙江水系的马边东部地方和雷波县则属犍为郡的僰道管辖。


    现存凉山彝族地区历史上的人口数字,最早见于《 汉书·地理志上》:“ 越 巂 郡, 户

    61208,口408405,县15。”考虑到汉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唐蒙奉命开发“ 西南夷”设犍为郡时,汉族已开始进入凉山,现今马边县城驻地民建镇北部的劳动乡金家山石牌子处还有汉墓存在 ,以及 近年 来在四 川凉 山发现 大量 汉代 砖石墓 和汉 代居 住遗

    址,足证。因之上述户口当非尽为彝族先民“ 西南夷”。


    从这时起 ,到( 清 ) 嘉 庆20年( 公 元1815年 ) 四 川总 督 常 明 清查 凉 山彝 区 人 口 为 280000人 止 ,尽 管 上 述 人 口 统 计 不 可 能 精 确 ,但 大体说 来 ,纵贯 凉山彝 族奴 隶社会 人口 发展 的全过 程 ,从公 元前111年 到 公 元 1815年 共 1926年 间 , 凉 山 彝 族 奴 隶 社 会 的 人 口 约在 30~ 40万 左右 ,人 口变 化平 稳 。说明 凉山 彝族 人口 发展 的基本 趋 势是 增 长 十分 缓 慢 的 ,也 说 明在 公 元 1840年 以 前 凉山 彝 族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基本上没有超出适应的最大限度。


    但到了近代,凉山彝区“ 生齿日溢”,人口再生产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逐渐遭到破坏,人多地少,形成“ 夷地多歉”,生产的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于是人口相对过剩,迫使人口大规模地向凉山外部迁徙 。据 调查 ,原 四川 西昌 地区约 有20万彝 族 ,云南 丽江 地区约有7万彝族 ,都是由凉山迁来的。他们迁到新住地的年代大都在10代以内 ,以五六代为多 。也有 一两代的 。他 们 由 凉 山 迁出的原因,除了为打冤家以及反动政府的围剿逼迫不得已相率逃出 这 一政 治 原 因以 外 ,在1949年 以 前的 一 百 多年 中 ,人口 数 量增长的趋势愈近增长愈多,致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也是原因之 一 。


    凉 山 从 1815年 的 大 约 28万 人 增 到 1956年 的 大 约 71万人 , 141年 间 净 增 了 大 约 43万 人 , 平 均 每 年 递 增 0.6096。应当说,这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缓慢的。即使如此,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已 逐渐 超过适 应的 最大限 度 ,土地 缺少 ,粮食 不足 。从( 清 ) 嘉庆 20年 人 均 耕地 10亩 ,降 至民 主 改 革 的 1956年 人 均 耕地只有4亩。


    人口短时期内的大幅度增长 ,已成为延滞社会发展的因素。在人口增殖超过土地限度的时候,奴隶主阶级便通过频繁的冤家械斗等强制调节的方法,不断地调整着人口和自然环境

    关系的平衡。凉山的冤家械斗,在民主改革前的近半世纪以来,范围 日益 扩大 ,频率 不断 增高 。


    例如 :苏呷家 、井曲家 、阿侯家 、吴奇 家之 间的 冤家 械斗 ,历经 30年 ;井曲家 与布 兹家 的冤家械 斗 , 历 经 24年 , 近 50次 之 多 ; 井 曲 家 与 吴 奇 家 的 冤 家 械斗 , 历 经 19年 , 近 30次 ; 布 兹 家 与 吴 奇 家 的 冤 家 械 斗 , 历 经13年 ,大 小 战 斗 达 100次 ;沙 马 土 司 家 和 阿 都 土 司 家 的 冤 家 械斗 , 历 经 14年( 1934~ 1948年 ) , 双 方 共 死 400多 人 。 1951~1954年 ,凉 山 州 人 民 政 府 在 自 治州范围内 ,就调解 了 新旧大小冤家达 12000余 件 ; 仅 布 拖 一 县 从 1952~ 1956年 底 , 共 调 解2000余件。


    冤家械斗尽管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争夺奴隶、土地等物质财富。如据凉山州政协座谈会的估计,由于争夺奴隶、土地和婚姻纠纷等三项原因而引起的冤家纠纷,就占全部纠纷的90%左右。


    无休止的冤家械斗,冤冤相报,越打越多,愈打愈烈,对凉山彝族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起了重大的破坏作用:人口大量死亡,生产严重凋敝,阻碍交通和 贸 易的 发 展 ,降 低 了 物质 生 活 水平 。到 了1949年 以 前 ,凉 山彝区农业生产已经处于停滞状态,耕地面积的扩大已经停止,少数地区乱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逐渐缩小,一些水田缺水变为旱地,粮食的单产很低,社会生产已无法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人口死亡率一直很高。如1940~1950年间,凉山 昭觉 县彝 族的 人口 死亡 率为35% ,婴儿死亡率高达30%。



    这说明必须改变奴隶制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最必要的基础条件。民主改革推翻了凉山彝族奴隶制度后,凉山彝族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由原始发展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 率的 年轻 发展 类型 的根 本性质 的变 化 。在50年代 末 、60年代末 、70年代 末 、80年 代末 ,这一 特点 表现 得尤 为显 著 。


    凉山彝 族 地 区 人 口 死 亡 率 已 由 1949年 以 前 的 42% 左 右 , 降 到 50年代末的25% 、 60年代末的22.69% 、 70年代末的18.7% ;凉山州 布 拖 县 1988年 更 降 到 11.7% ,反 映 了 凉 山 彝 区 社 会 经 济 面 貌发生 了巨 大的变 化 。


    根 据 国 家 统 计局公布的 1990年 第 四 次 全 国 人口 普 查 数 据 ,在 1990年 7月 1日 零 时 , 国 内 彝 族 共 有 6572173人 , 总 人 数 仅仅次于汉、壮、满、回、苗、维吾尔等族而居于国内少数民族中的第六位,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而在西南地区则是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