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1-06 12:00:16 浏览量(来源:小吕

    [摘要]清朝人口为何从7千万迅速增到4亿?这种爆炸式增长是什么原因?作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拥有超过十四亿人口。我国的人口规模能达到目前的水平,除了有赖于新中...

    清朝人口为何从7千万迅速增到4亿?这种爆炸式增长是什么原因?

    作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拥有超过十四亿人口。我国的人口规模能达到目前的水平,除了有赖于新中国的稳定发展,同时,一直以来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早在清朝中期,我国的人口就曾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从清朝刚刚建立时的七千万人口,历经康乾盛世之后,在道光年间人口达到了惊人的4亿多。

    如此短的时间里,增长了三亿多人,在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人口爆炸式增长的背后,到底是有着怎样的原因?

    首先,人口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与当时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明朝灭亡之后,随着清王朝统一全国,从顺治到道光年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除了极个别时期,社会大环境整体上保持了和平稳定。

    而且,经历康乾盛世之后,社会生产力也有了充分的进步和发展,这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高居世界第一。

    有了和平稳定的环境,在提升生产力的方面,康熙皇帝统治的时期,就根据国家的现有状况制定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

    这样一来,在税收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越多收入就越大,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百姓生育子女的热情。等到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清王朝已经拥有了“亿兆黎民”。

    不过,康熙皇帝的这项法令只能算是一个开胃小菜,真正让平民百姓彻底放胆繁衍子嗣的还得数雍正皇帝,他看出了问题的所在。

    当时,清王朝实行按照人头纳税的制度,这种收税制度对于地主和权贵阶级非常有利。雍正将人头税,改为“摊丁入亩”土地越多纳税越多。

    这项法令,大大伤害了当时大地主的利益,雍正皇帝本人也因此背上了很多的差评。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整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数量最多的平民百姓而言,这是一项极为有利的好政策。也正是在雍正朝之后,清朝人口迎来了真正的井喷时期。

    同时,在中国之外的整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也不可避免影响到了东方帝国的发展和兴衰,哥伦布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在富饶的美洲发现了无尽的财富。

    除了矿产和香料之外,美洲土地上的红薯、玉米等高产经济作物,也开始在全世界各地传播种植,早在明朝中后期,这些经济作物已经开始在国内某些地区被种植食用。

    到了清朝时期,统治者开始大力向全国推广这种高产易种植的粮食作物,相比小麦和稻米,玉米和马铃薯更适合北方和贫瘠地区大范围种植,有了足够的粮食,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这种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

    包括很多蔬菜和水果,极大丰富了主副食的来源,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口的平均寿命,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对外贸易交流。明朝时期的对外交流,包括清朝前中期的贸易交流,为国内的粮食产量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无论任何时候,粮食产量都是保证人口数量的先决条件,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种植五谷,而这五谷之中,不包括玉米。在明清之前的各个朝代靠着种植五谷杂粮,根本无法养活四亿多的人口。

    原因很简单,作为土生土长的五谷,产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准,并且国内的很多土地并不适宜这些粮食种植。

    每当人口达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出现一波大范围的人口减员,表面上看是由于战争和灾害导致,实际上还是粮食的问题。

    在玉米、土豆、红薯等粮食作物被引进国内之后,由于其抗灾害能力强,对土地的适应性好,产量高等特点很快就被大力推广种植。

    早在明朝时期,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就曾表示“岁戊申,江以南大水,无麦禾….有言越闽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灾害降临之后,麦苗稻米全部损耗殆尽,而番薯土豆却能生存下来,灾年依旧能够确保粮食产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时期,官方还对传统的稻麦等经济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进行了改进,从一年一熟的收获模式,变成了“一年两熟”甚至是“一年三熟”,粮食产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只可惜在明朝末年,这些粮食经济作物未能彻底推广,更不要说改进耕作技术,加上战乱频繁,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无法迅速繁衍人口。

    直到清朝时期战乱消弭,加上最高统治者康熙、雍正等皇帝大力推进税收改革,从根本上去除了人头税的制度,最终才极大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爆发式增长最终为康乾盛世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雍正和李卫等人,顶着压力施行摊丁入亩,之所以会遭遇各种强大的阻力,就是因为他们的法令触动了广大地主阶级的蛋糕。

    至此之后,地主阶级不得不按照自己的土地缴纳赋税,而农民则是由于本身没有太多的土地,免去了诸多的赋税,一时间很多“黑户”由此重见天日,不仅是极大刺激了百姓生育人口的积极性,同时凭空就让整个国家都出了大量人口,客观上形成了人口井喷的现像。

    总之,清朝时期人口的井喷式增长来源于多个方面,粮食产量的提升、政局稳定、康乾盛世的出现,都是关键的原因,然而人口再多,到了晚清时期,大清朝依旧是被世界潮流所抛弃,最终丧权辱国,黯然落幕!

    清朝人口为何从7千万迅速增到4亿?这种爆炸式增长是什么原因?

    能让清朝人口有“爆炸式增长”,主要得归功于乾隆这个“十全老人”。

    人口数量问题,历来是任何一个国家极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毕竟人口的多少,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生产力的高与低。

    而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一次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时期,据说人口数量从七千多万,一跃增长至四个多亿。

    这个时期就是清朝,正是在清朝时,我国的人口数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清朝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说起来,这背后最大的“功臣”,就是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至于乾隆皇帝是如何做到的,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分析。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一个国家人口想要增长,离不开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社会环境稳定,没有战乱、战争等减少人口的情况,二是百姓能吃上饭,并且能吃得饱,不至于被饿死,三是赋税合理,不会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况。

    理论上讲,只有具备了这三点,那么一个国家或者是朝代的人口基本上就能得到增长。

    而根据这三项基本原则,再来看看清朝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体看下来,也差不多符合上述的三点要素。

    比如,顺治作为第一位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其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奠定了清朝能够稳定局势,并顺利统治华夏的基础。

    而由于顺治的打基础,继任的康熙皇帝,才能通过南征北战,创造出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而在社会环境稳定之后,康熙在其在位第五十一年的时候,又颁布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政策,那就是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

    此诏令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一改往日”按丁征收“税银的惯例,变为新增人口不再征收税银,这样一来,大大刺激了人口的增加。

    与此同时,当时的清朝又大力推广了玉米、马铃薯这种易种植、产量高的农作物,大大减少了百姓被饿死的几率,也有助于人口的新增。

    而到了雍正在位时,在康熙皇帝的基础上,雍正又颁布了一道意义重大的诏令。

    这道诏令就是著名的”摊丁入亩“,其意义之大,影响之深,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跨时代“的税制改革方案。

    在此之前,历代朝廷收取赋税的方式,是以人口数量为基准,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有多少人,那就征收几个人的税。

    初一看,这种方式好像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民间贫富不均,如果一个地主家的人数与一户贫民家的人数相同,那么就意味着,地主家和贫家所缴纳的税额是一样的。

    并且,在税制改革之前,还有不少官员士绅,利用手里的特权,故意少报、漏报家中人口,以至于到了后来,有钱的人大部分都不用交税,而贫苦人家却不得不替补上官员不交的那一部分。

    久而久之,百姓们赋税的负担越来越重,也就不敢多生孩子,毕竟多生一个就要多交一份税。

    而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则大大改善了这一局面,他把赋税从按照人丁收取,改为按照拥有田地多少收取,田地多得多收,田地少的自然就少收。

    这样一来,那些坐拥大片田地,并借特权逃避赋税的官员士绅,就没有了不交税的借口,由此,清朝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而人口也就逐渐有所增长。

    虽说清朝有不少令人诟病之处,但雍正皇帝这一招,确实也深受后人所称道。

    除了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之外,雍正皇帝还有几项有利于当时统治的政策,比如”火耗归公“,再比如”高薪养廉“等,总之随着他的一系列政策的推行,大清的国立蒸蒸日上。

    而国力一强,百姓们的日子相对就好过一点,因此人口增加,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但不管是康熙还是雍正,他们所制定的战略也好,还是推行的政策也罢,都只是为清朝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清朝的人口”爆炸式增长“,论起功劳来,还真的不在于他们。

    真正”居首功“的,则是康熙的孙子,雍正的儿子,也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在说乾隆皇帝为何居首功之前,先来看一组明朝人口的数据。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进行了他登基以来第一次人口统计(注意是人口统计,不是人口普查),得出的结果,是当时有户数一千零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

    之后,朱棣登基,在他登基之处,天下户数达到了一个顶峰,有1141万余户,增长近一百万户。

    但在朱棣之后,明朝的户数和人口数开始逐年递减,到了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四年,户数降为911万余户。

    按理说,明朝在经过朱元璋和朱棣两代人的治理后,人口理应有所增长,怎么反而开始逐年减少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明史》已经非常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或投倚于豪门,或冒匠窜两京,或引贾四方,或举家舟居,莫可踪迹也。“---《明史》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明朝中后期的很多百姓,已经不在原有的固定居住地生活,而是离开家乡,要么寄身豪门,要么就是四处做生意,总之,其踪迹飘忽不定。

    而这飘忽不定,就给当时的明朝统计人数,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明朝统计人口,并非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按人数计算,而是按照户数来统计,如果一户人家不在当地生活,转而流转他乡的话,原所在地的里长等人,就会把这一户勾除。

    但这边勾除不错,那边却没有加上,两者一相加后,这一户人家就”凭空消失“了。

    并且,从洪武后期开始,明朝对于户口的登记对象,不再是以全部人口为基准,而是以需要承担赋税的人口为基准,换句话说,所有登记在册的户数,其实只是全国的”纳税人口“。

    再加上当时有不少地方官员以及更基层的里长等人,在统计时隐瞒作弊,导致漏报、瞒报数量越来越多,因此,这才造成了明朝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明朝实际上的人口数量,远不止明朝官方统计出来的那些数字,这也就是为何在万历年间,张居正非要实行”一条鞭法“的原因之一。

    实在是因为民间的人数,已经成了一笔糊涂账,大量人口不缴纳税赋,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而万历年间的人口,也是因为”一条鞭法“的实施,出现了可观的增长,在万历六年所进行的人口统计,其结果是户数为1062万余户。

    之所以要说这些,就是因为这些数字,与清朝人口”暴增“有很大关系。

    清朝入关之后,也对人口进行了数次统计,比如在康熙年间,就先后进行了四次,雍正年间,也进行了两次。

    不过,在统计方式上,清朝改变了明朝以户数为准,使用以”丁计人口“为主的方法。

    什么是”丁计人口“呢?简单说就是按照一个家庭里,有多少个成年男性(16岁-60岁),那就算做几丁。

    按照这个方式,康熙年间所得出的人丁数量为2331万余人。

    用这个方式统计出来的人口,虽说并不准确,但较之明朝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并且,经过康熙和雍正两代人的努力,在明末清初时因战乱减少的人口,确实也在逐步增加。

    但增加归增加,此时还基本上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而在乾隆登基后,人口开始出现异常的增长。

    公元1741年,乾隆皇帝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普查出来的结果,是当时全国共有人口14341万人,也就是1亿四千万之多。

    而到了1795年,也就是乾隆皇帝在位末期,再次进行的人口普查中,得出的人口数量则为30746万余人,也就是3个多亿。

    这个数字,比康熙年间所统计的2331万余人,足足增长了13.19倍。

    要知道,康熙统计人口的时间,为公元1710年,而乾隆统计人口的时间,则为1795年,两者相距也不过是八十五年而已。

    八十五年虽说不短,但人口再怎么增长,也不会增长得如此之快,居然从2千多万,一下子变成了3个多亿吧。

    那么,人口异常的增长,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问题就在于当时乾隆皇帝使用的统计方式。

    乾隆皇帝是怎么统计的呢?准确地说,他采用的是以”民数“为单位。

    所谓”民数“,说白了就是按人头查,家里不管是男女老少,都算作一个,这与我们现代的人口普查十分相似。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不再使用”丁计人口“来统计,而是采用普查的方式来统计。

    而他得出的结果,自然也是以”民数“计算出来的,但问题在于,他对比的数字,可是按照”丁计人口“得出来的结果。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前文已经做过介绍,总之就是,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当然,乾隆皇帝按照民数也不算太大的问题,如果统计的准确,倒也不失为进步,但关键是,当时统计的所谓民数,完全是一笔糊涂账。

    比如,当时由于执行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因此,统计人数不牵涉到纳税等事务,与朝政也无多大用处,所以,官员们在统计时,往往对此极为不上心,大多应付了事。

    甚至,部分官员为了逃避朝廷指派的统计任务,干脆派手下的小吏前去统计,而小吏则为了偷奸耍滑,要么随便一报,要么糊弄了事,因此,得出的结果,真实程度极低。

    这样一来,层层上报给乾隆皇帝的数字,水分有多大可想而知,对此,乾隆皇帝却置若罔闻,依然把这个数字当做真的一般。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乾隆要通过人口的增长,来论证自己开创了一个”盛世“。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乾隆为了能在自己”十全老人“这个称号上添光增彩,因此就无视统计方式的不同,甚至有可能还默认了这种方式,而在他的引导之下,下层官员为了让”万岁爷“开心,所以就层层瞒报,无限夸大数字,来衬托乾隆口中所谓的”盛世“。

    至于说乾隆之后,人口的持续增长,统计方式也是如此,其结果自然也是没个准数。

    比如,曾经在光绪年间,当时统计的四川人口数量,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基本一致,这种结果,稍微想一想,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事。

    并且,脱离人口基数,单看人口的绝对数量也是没有意义的,真要比,那就看增长比例。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明初时,人口数量约为6千万,两百多年后的明末时,则大约在1.5亿(此处存疑,有说1.2亿,有说1.9亿,因此取中间数1.5亿),两者相比,增加了2.5倍。

    而从明末到清末时,人口增长为四万万,也就是四亿,这两百多年增长了约为2.67倍。

    同样是两百多年,一个是2.5倍,一个是2.67倍,这数值基本上相差不多,完全在合理的范畴之内,因此就谈不上清朝“人口爆炸式增长”。

    所以,清朝人口”爆炸式增长“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统计方式的不同,造成的结果也没有可比性,同时中间的水分也极大,归根结底,这都是乾隆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得出的结果。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