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后母戊鼎的故事传说(后母戊鼎最大的青铜器)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1-05 13:00:49 浏览量(来源:小郑

    [摘要]国宝后母戊鼎有什么传奇经历吗?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

    国宝后母戊鼎有什么传奇经历吗?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流传历史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探杆探到13米时,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头上带着铜锈。当晚,他们找了十七八个人,趁着夜幕动工挖掘,为了防备日本人发现,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第二天晚上,挖掘队伍扩大到40多个村民,连挖了三个晚上,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

    早在1937年11月,安阳被日寇占领。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当时驻东营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报告此事。黑田荣很快就来了吴培文家,绕着鼎一边转圈一边嘀咕“宝物!宝物!”大鼎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眼中。

    日本人走了,吴培文他们的心也提起来了,再留着鼎,可能性命难保。一番商量后,他们找来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货”,打算卖掉。肖寅卿来了后,出价20万大洋,却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据资料记载,农民们还真用钢锯、大铁锤,趁着夜深人静分割大鼎。虽然是受了20万大洋的诱惑,但毕竟越砸越觉得作孽,吴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横了一条心,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之后,日本人连续派兵进村搜宝。第一次,日军100多人将吴家大院翻了个底朝天,由于此时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日本人终于无功而返。日本人走后,吴培文将大鼎转移到了自家马棚地下。第二次,日军来了三辆大卡车,一进村,就架起了机关枪,吴培文急急忙忙检查了马棚的伪装,又泼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日军包围圈。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吴培文听到了日本人收兵的哨声,他立刻跑回家,直奔西屋马棚,谢天谢地,大鼎仍在。吴培文大叹“大炉有灵,天助我也。”

    这之后,吴培文花20大洋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藏在自己家炕洞里。不久以后,日本兵和伪军又进村了,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睡炕,抢走了那个赝品青铜器。但由于日本人仍旧盯紧了吴培文的行踪,要继续搜捕他。为了保护大鼎安全,吴培文将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吴培文等乡亲为保护国宝,在吴家大院三次转移埋藏地,最终将其埋藏在吴家大院东屋,免遭日寇掠夺。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政府一位“陈参议”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劝说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时任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陈子明和国民政府安阳县县长姚法圃带着一班警察,将大鼎从吴家大院东屋挖了出来。这一事件登载于当时的《民生报》:“7月11日夜派队并商得驻军X部之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此文中“古炉”即后母戊鼎。

    曾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主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通过收购、拨交、发掘,集中全国第一流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便包括后母戊鼎。

    1948年,大鼎在首都南京首次展出,据记载,蒋介石曾亲临参观,大鼎轰动了整个南京城。

    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并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成为了中国国家的镇国之宝。

    2005年,大鼎回归安阳“省亲”,已经83岁的吴培文在殷墟门口,时隔59年终于再次与大鼎见面。他一眼就认出大鼎来“分别时兵荒马乱,再见时国富民强”。老人一直觉得,保护了大鼎没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价值的一件事。那一天,作为大鼎的发现人和保护人,他被特许可以抚摸大鼎。

    国宝后母戊鼎有什么传奇经历吗?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制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在其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个字,原称“司母戊鼎”,祖庚的母亲生前为商王之后(王后),母戊是她的庙号,经专家反复考证,商代的文字既可正书也可反写,因此这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鼎身呈长方形,深腹平底,口解有扉棱,口沿上有两个立耳,腹下有四个圆柱足,鼎身四周饰以云雷纹为地纹的兽面纹,中间为素面,耳侧面饰双虎食人头纹,鼎足上部饰兽面纹。

    后母戊鼎高1.33米,口长1.10米,口宽0.79米,重达832.84公斤,该鼎硕实庄重,庄严肃穆,是世界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镇国之宝。 作为国宝其发掘和保存也是一波三折。

    河南的安阳曾是商超时期的都城,在清朝时就经常有文物出土,其殷墟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上世纪20年代在安阳出土了甲骨文后,民国政府就对安阳殷墟进行考古发掘,抗战后考古被迫中止,许多做发财梦的寻宝人大量涌入安阳。包括日本人和古董商。


    后母戊鼎最早是在1939年3月被安阳武官村农民吴培文从侯家庄西北岗(又称武官村北地)吴家柏树林的一座祖坟盗掘出来的,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安阳已被日寇占领,这么大的家伙怎么藏得住呢,好在他家里有一个大坑,就把它放在大坑里上面再盖上垃圾和杂草堆成粪堆状,日本鬼子来搜查了数次都没有找到,只得悻悻离去。 这个时候精明的古董商找上门来要以20万大洋收购此鼎,但要村民们将鼎大卸八块运出去,这样的价钱确实让人心动,村民们找来锯条锯啊锯的,锯断了好多锯条就是毫发无损,又找来大锤子使劲的捶还是锤不破,最后只锤断了一只鼎耳。

    这时有人说古董打乱了就不值钱了,这个古董商为何偏要打破了的古董呢,原来这个人太坏了,他知道这么大的东西是不可能运的出去的,即使运出去了也会被日本人或者其他黑白两道的人抢走,自己偷鸡不成还蚀把米,于是骗这些村民把它打碎了,自己得不到的其他人也休想得到。


    吴培文也在为这尊鼎的安全发愁,他最怕的是被千刀万剐的日本鬼子抢走,得想个一劳永逸的办法,这个东西在家里是藏不住的,于是他找了一个地方挖了个大坑,再次将它埋入地下,上面又养了牲口来伪装起来,日本人又来翻了很多遍都没找到,吴培文感觉到再待在家里就不安全了,于是就漂泊他乡四处为生。


    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吴培文等人又将后母戊鼎重新挖出,为免节外生枝,就将此鼎交给当时的安阳县政府,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司令王仲廉为了讨好老蒋,将此鼎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蒋介石,蒋介石看后甚喜,下令交给当时的中央博物馆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后母戊鼎交给南京博物馆收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落成,南京博物馆大力支持国家博物馆的工作,将它运到北京,经过修缮并展出,这一国宝最终出现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面前。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