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八十年代农村露天电影的放映员,当时有多受欢迎?七八十年代农村露天电影的放映员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名人”级人物。在那计划经济时代首先他是归于当时公社建制,类似吃皇...
七八十年代农村露天电影的放映员,当时有多受欢迎?
七八十年代农村露天电影的放映员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名人”级人物。
在那计划经济时代首先他是归于当时公社建制,类似吃皇粮。因为一个公社也就那几个人掌握着有限的放映机,属于“高科技人才”。
当生产队遇有重大活动或有人当兵去时,会提前联系放映员审请有关事项,比如片名、几个场次、是大映布还是小映布,一般每晚演二部电影。
队长会安排社员提前把放映设备拉回来,特别是发电机。然后队长又安排让某社员家管饭的事。
因为同一公社同一晚上可能需要放映同一部电影,所以得和放映员搞好关系,以拿到新电影。甚至要上岗2位放映员,一个人看机器,另一人去跑片子,也就是交换影片。遇到停电,放映员还要及时发动电机,遇到片子断了也要停机粘接。实在不行,在农民扫兴气氛中第二天接着演。
那时只要队里把桌子凳子摆上、映布在树上挂好,男女老少就围在放映员身边问东扯西,打听新片子何时会有。时间长了,十里八乡的人就记住了放映员,俨然成了心中的县长。
有时公社礼堂放映《红日》《闪闪的红星》《桥》等时髦电影,还得找放映员开后门搞票,尽管那是2毛钱一张。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实行承包制。放映员也逐渐自立门户,自己当老板,自己买新机器并去县上换片。
这时的农村个别家庭虽有电视,但娱乐节目很少。于是厂里开业庆典、当兵升学、娶媳妇生儿子都要放一场电影庆贺,其实就是迷信中的“还愿”。
放映员做为个体老板,会为乡亲推荐好片子,主要是戏曲的、打仗的。演一晚上二部片子200元以上,不讨价还价。放映员到家好酒好烟好菜招待,然后主家摆供品上香鸣炮开演。片子演完,再招侍用餐付放映费。
人缘好、会搞到新片子、放映设备玩得溜的放映员收入自然就高了。
后来,农村的电影放映员慢慢失业改行了。电影商业化了、人们见识广了、视野开阔了,就涌入城里进入影剧院看了。当然那也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这时的放映员成了大浪淘沙后的金子,物以稀为贵,人以缺为用。老板得供着他们。
七八十年代农村露天电影的放映员,当时有多受欢迎?
这问题具体的好处我不太知道,反正那个时代商店里卖肉的,卖菜的都特别吃香,那时候什么都凭票供应,一个月一个人才三两油,人们都想买点带板油的肉,可想而知你能买着了吗?我没在农村呆过,露天电影的放映员我想应该比卖肉的还吃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