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曹操杀了杨修后悔了吗(曹操如果不杀杨修)

    栏目: 房产 日期:2022-10-28 05:00:28 浏览量(来源:小尤

    [摘要]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杨修和司马懿属于不同类型的两种人,杨修是一个自负的文人,而司马懿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杨修之死的两...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杨修和司马懿属于不同类型的两种人,杨修是一个自负的文人,而司马懿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

    杨修之死的两种说法


    杨修之死,历来有两种说法:


    其一,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害死了自己。此话怎讲呢?他的小聪明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杨修的身份并不低,他是杨震的玄孙,杨秉的曾孙,杨赐之孙,杨彪之子。杨震当过司徒、太尉;杨秉当过太尉;杨赐和杨彪都当过司空、司徒、太尉。


    所以,杨修出身于世代簪缨世家,与袁绍一样,也是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但是,自打曹操出现后,特别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什么四世三公,在曹操眼中都得跌份。


    据《后汉书·杨彪传》载,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杨彪被免去职务;十一年,所有因“恩泽”而封侯的人,都被削去爵位,杨彪也在其中。


    所以,到曹操掌权时,杨家没落了,要想保有一份基本的体面,就不得不向曹操低头。因此,杨修对曹家人都很巴结。

    杨修有一个毛病,就是特别爱揣摩别人的心思。如果他是一个谈判专家,在谈判桌上肯定有用武之地,但他不过就是一个文秘,却老爱揣测“圣意”,揣测也就罢了,他还非要说出来让所有人都知道,以此显示他的聪明。


    有这么几件事情:


  • 据《后汉书·杨修传》记载,他在上班时间喜欢往外跑,但是又怕曹操有事来询问。于是每当他外出时,他都要事先揣测一下曹操的心事,然后把答复写在纸上,让侍从转交。后来,曹操知晓了此事,此后便看着杨修不顺眼了。


    在《世说新语》里的版本是,有一次,他要外出,就把几件事的答复写好,然后交给了侍从,并吩咐说,如果丞相有事令传出,就按这个次序一一作达便可。


    但没想到的是,一阵风刮来吹乱了纸张的次序,侍从也搞不清了,于是就胡乱地呈给了曹操。曹操一看,文不对题,必有猫腻。


    于是,他招来杨修一问,遂知杨修这小子还有这能耐应付他。此后,对他颇为不满。

  • 再有还是在《世说新语》的记载,说曹操去看新建的相国府,看后让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一看秒懂,马上叫人把门拆了重建,因为“门”里有“活”是个“阔”字,曹操是嫌门造得太大了。


  • 还有一次,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酥糖。曹操只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写了一个“合”字交给众人。众人不解何意,杨修接过来就吃,一边吃,一边说,不就是“人一口”嘛。


    如果说上述这些都是小事,无伤大雅,那么涉及军情就是大事了。


  •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率大军进攻汉中,准备和刘备大决战。哪料刘备据险不出,搞得曹操进退两难。


    有一天,部下身他请示军令,曹操答曰:“鸡肋”。杨修知道后,立马开始收拾行李。大家问他这是做什么,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魏王这是要打算回家了


    杨修猜得没错,但之后不到半年功夫,他的脑袋也搬家了。


    从上述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修的确是聪明人,但他的死也的确不排除“聪明反被陪明误”的可能性。

    其二,也有人认为,杨修死开于曹丕与曹植的夺位之争。这又是如何说呢?


    杨修一般被划入曹植阵营,曹植也非常看重杨修的才华,“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他也的确帮过曹植。


    比如曹操经常考察两个儿子,杨修就替曹植预先想出许多问题,然后写好答案。这样一来,曹操若有事询问,只要把准备好的答案交上去就好了。但曹操也是鬼精鬼精的,后来知道此事出自杨修之手,更对杨修没好感了。


    再如,据《三国起·曹植传》载,曹操故意令曹丕、曹植到邺城办事,但又暗中通知门卫不放行。杨修早就猜中了曹操的安排,于是就事先告诉曹植,说如果门卫不放行,你就杀了他出城。


    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出去。但实际上,曹操出此一计,不仅是察看兄弟俩的才能,还要看他们的德性。曹植表面上赢了,但却给曹操留下残忍的印象,而曹丕反而以仁厚的形象胜出。


    所以,杨修对曹操之心,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此所谓小聪明。

    后来,曹操立曹丕为储后,为了防止杨修给曹植出坏主意,和曹丕对着干,到时祸起萧墙,于是就在他死的一百多天前,将杨修给杀了。


    《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


    两种史料给出了两种答案,那么杨修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与曹操本人的关系比较大。


    在杨修之前,曹操已然开了杀戒,他杀了祢衡、孔融,逼死了荀彧,又杀了崔琰,再加一个杨修,又有何不可?他不就是这么随性而为吗?宁可我负天下人嘛!


    那么,司马懿为何在他手下干得挺好呢?

    司马懿与曹操的相处之道


    司马懿的出身与杨修相比,还是差一点的。据史料记载,司马家族军武起家,从先祖司马量开始改走文道,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官至京兆尹。


    司马防虽然官不大,但是他人际关系好,儿子们也够多,高达八个,又有司马八达之称。早在曹操二十岁时,就与司马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曹操举孝廉入洛阳任郎官,后经司马防保举,出任了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长),后来曹操当了魏王之后,在酒桌上问司马防:“你看我今天还能做尉官吗?”,司马防答:“当年我举荐你时,你也只能做个尉官。”


    这么一看,曹操与司马家族还算是有些“交情”的,再加之司马家与曹操手下的首席文官荀彧大从是世交。

    所以,司马防的儿子们不愁没官做。在司马懿出道前,其长兄司马朗已在曹操手下担任机要秘书,参与国事了。后来又被曹操派去衮州担任刺史,都取了得不俗的成绩。


    司马朗不仅有政才,在军事才能方面表现也不俗。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随夏侯惇、臧霸南征东吴时,不幸感染了瘟疫,不治而亡,时年四十七岁。


    司马朗死后,司马懿接过长兄的家庭使命。说起司马懿的出道还有些滑稽,早在他二十二岁时,被举荐为河内郡上计掾,就是负责计算、统计钱粮的工作。后来曹操也想将他征召到手下,委以重任,但司马懿谎称有病,推辞没去。


    至于当时司马懿是怎么想的?一千八百年来,人们对于司马懿的动机争论不休。有说他不愿活在大哥的阴影之下;也有说司马家不愿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毕竟当时袁绍还没玩完;也有说司马懿装病这事儿根本不存在,这是晋朝的史官编的。所以没有定论。

    在装了七年病之后,司马懿29岁了,曹操也当了丞相,北方州郡大体平定,“正好”荀彧向曹操举荐他,于是,他这才出山。


    司马懿在丞相府当了一个文学掾,这是个小官,但好处就是离曹魏权力中心近,与曹操父子打交道多。


    在这一时期,司马懿也受到了三位贵人的提携,分别是杨俊、荀彧和崔琰,但是这三人也相继都出了问题。


    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到冷,忧愤而死;崔琰因言论悖逆被曹操处死;杨俊在世子这争中偏向曹植,遭到曹丕报复,最终自杀而死。


    这三人的人生结局,对于鬼精的司马懿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警醒,使他认识到曹魏政权内部斗争的残酷性,从而慎重地选择自己的言行方式。

    在曹操时期,司马懿的表现是很有限的,毕竟曹操手下人才济济。他最有名的一次进谏,是在关羽大破于禁、威震华夏之时。


    当时曹操有迁都的想法,但司马懿认为,迁都是在示弱,会让整个淮、沔之地陷入不安。他建议拉拢孙权,令其袭击关羽后方,以解樊城之围。曹操听了他的建议,才有了后来的吕蒙奇袭,关羽败亡。


    从中,我们也看到,在曹操犹豫不决时,司马懿能帮他出谋划策,帮助其做出最后判决,而不是像杨修一样,去揣测曹操的心思,然后去顺从他。不论在曹操,还是我们看来,他们两完全就是两类人。

    司马懿比杨修幸运的,他站在了曹丕的这一边,赢了关键一步。《晋书》中说,曹操曾察觉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有谋反之心;又说曹操梦到“三马同食一槽”,于是嘱托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唐朝时关于武则天,也有一个的谶语,即“唐三代后,女主武王”,当时李世民也没有把武则天给杀了。上述关于司马懿的这种说法,与武则天有异曲同工之处。


    像这样的说法,只能总结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根本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这些传言并不可靠,或者说是被后人编造成来的故事。


    总之,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平稳过渡,主要得益于他自身洞察时势、明察秋毫的超强能力。而杨修虽然也有一定的才华,但他的弱点也是致命的,凡事都急于表现自己,喜欢点破事情的真相,而专制政治并不适合这样的方式。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确实,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司马懿“有雄豪志”,性格上有“狼顾之相”,但是却并没有杀他。

    (曹操)

    “有雄豪志”,就是说有大志向,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狼顾之相”是指狼在往前走的时候,总会左右看看,往后看看。意思是说它相当谨慎,做事滴水不漏。一个有远大志向,做事又滴水不漏的人,其实是相当危险的。既然这么危险,曹操为什么没有杀掉司马懿,为他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无遮无碍的天空呢?

    第一,曹操虽然看出司马懿是个危险人物,但是还没有想到司马懿会威胁到自己子孙后代的江山。那时候,曹操虽然早已是北方军事集团实际的领导者,但是,实际上他还没有做皇帝。他的一门心思,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当上皇帝。也就是说,他这时候关注的重点,是那些能够给儿子当皇帝带来威胁的人。是谁会对儿子当皇帝说三道四,甚至是军事威胁。而不是儿子当了皇帝,乃至孙子当了皇帝,谁会从他曹家夺走江山。司马懿虽然有大志,但是那时候他不过是他儿子曹丕的一个幕僚而已,不属于阻碍他儿子登位的人。因此,曹操还不觉得司马懿会有多大的威胁。

    (司马懿)

    第二,司马懿对他的儿子曹丕看起来很忠心。曹操当时正在考虑是让曹丕夺取皇位,还是让曹植夺取皇位。本来他是最喜欢曹植的,也在极力培养曹植。但是曹植这个人,实在是华而不实,不堪大用。因此,最后他改变了主意,转去培养曹丕。当他着力培养曹丕的时候,他考虑的问题就是,谁会对曹丕当皇帝带来威胁。显然杨修是一个威胁。因为杨修是曹植的人,同时又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要是一直存在,肯定会撺掇曹植对抗曹丕。这样,他的两个儿子就会内乱。所以,他肯定是不会容忍杨修的。而司马懿是一心帮助曹丕的人,他也没有像杨修那样,撺掇曹丕搞内乱,所以,曹操没有理由要杀他。

    第三,曹操是个爱才的人,对于人才他一般不会随便杀。在曹操的时代,虽然事实的是“孝廉制度”,但其实门阀非常严格,一般只有士族才能当官,下层知识分子当官的可能性非常小。而曹操极为重视天下有才能的人,提出了一个“唯才是举”的口号,不管门阀,获得了一大批人才。实际上,司马懿最早就是不愿意跟着曹操干,曹操召见他,他却装病不去。而曹操是以丞相的名义下了死命令,他怕死,才不得不去的。所以,曹操没来由召一个人来杀死。当然了,曹操确实也杀了不少知识分子,包括孔融、祢衡等。但他其实也是多次容忍他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杀掉他们。包括他杀杨修,也是有多次容忍的。还需要说明的是,曹操去世后,他“唯才是举”也没被他儿子继承,他儿子曹丕重新搞了一套九品中正制,差不多就是之间门阀制度的翻版。

    (曹丕)

    第四.曹操实际上已经多次在抑制司马懿,不让他做大。比如215年,司马懿随军讨伐张鲁时,他向曹操建议直接把获得益州的刘备给干掉,避免刘备做大。这其实是个好建议,但曹操没有听他的。后来再打仗时,就没有带上司马懿了。不过曹丕却很重视司马懿,多次在曹操面前为司马懿请功,采用司马懿的计策,屡获大功。曹操也曾对曹丕说过,让他提防司马懿,但是曹丕却总是护着司马懿。这种情况下,曹操想让曹丕做大,也只能由了他。

    总之,司马懿最终发展起来,只能说是曹操的后代实在是太弱,才让司马懿抓住机会。如果曹操的后代也和曹操一样强大,司马懿再有心机,他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这实在是怪不得曹操的。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