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二十五军为什么在险恶的环境下反而壮大了?一支以“娃娃兵”为主的部队,长征出发时只有2900人,抵达陕北时却达到3400人,并且从部队里走出了1员大将、2员上将...
红二十五军为什么在险恶的环境下反而壮大了?
一支以“娃娃兵”为主的部队,长征出发时只有2900人,抵达陕北时却达到3400人,并且从部队里走出了1员大将、2员上将、6员中将、88员少将共计97位开国将军!
这支优秀的部队就是红25军!
红军时期,我军的主力为3个方面军:中央苏区的红一方面军,湘鄂西根据地和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二方面军,鄂豫皖苏区和川陕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此外,还有一些独立的部队,如红25军和陕北红军。
红25军于1931年10月成立于安徽金寨;11月编入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西进川陕。
1932年11月30日,组织决定以留在鄂豫皖苏区的原红25军75师为基础,重建红25军。
1934年11月11日,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1935年1~5月,长征途中的红25军创建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余人。7月16日,红25军从陕西省长安县沣峪口出发,继续长征,配合中央红军行动。9月15日,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次日同陕甘苏区红军会师。18日,与陕甘苏区的红军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红25军改编为第75师。
全国解放后,在1955年的全军授衔仪式上,从红25军走出来的徐海东被授予大将,韩先楚、刘震被授予上将,李耀、林维先、梁从学、张池明、张天云、陈先瑞等六人被授予中将,方升普、方毅华、刘振国等88人被授予少将军衔。3000余人的队伍,竟然出了97位将军,其实力可见一斑。
红25军为什么如此强悍,尤其是在长征途中,各支队伍都在减员,中央红军由8.7万人减少到7000多人,红二方面军由1.7万人减少到1.3万人,红四方面军由8万多人减少到3万多人,而红25军反而增员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队伍构成特殊
1932年新组建的红25军主要由红四方面军的红军家属、烈士子弟组成,年龄大多在13岁至18岁之间,就连各团、营、连的领导成员,也大多是些20岁左右的毛头小伙子,是名副其实的“娃娃兵”。
这种特殊的构成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他们大多与反动派有血海深仇,遇到蒋军时不用动员都会与敌军拼命,战斗意志强烈。
二是,“娃娃兵”学习能力强,不管是政治教育还是技战术训练,一学就会,一教就明。并且彼此之间好沟通好交流好切磋,容易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红四方面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25军长征的路线,有一段是当年红四方面军西征的行军路线,这样有两个好处:
一是群众基础较好,革命觉悟较高,因为红四方面在前面已经进行了革命思想的宣传,沿途群众真心拥护红军。
二是红四方面沿途留下的伤兵和红军后代,给红25军补充了兵源。红四方面军早红25军两三年西征,途经河南西南、陕西东南一带时,很多红军后代被寄养在当地。当红25军经过这些地方时,这些红军后代正好参加红军,随25军革命。
三、追兵相对较少
老蒋当时正在尽全力“围剿”我三大主力部队,尤其是中央红军,吸引了数十万敌军。
而追击红25军的敌军相对较少,以至于红25军在长征途中,还可以在河南、陕西、湖北交界处建立了一个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获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和播撒革命火种的时间。
四、行军路线较短,环境较好
一是红25军长征路线最短,用时也最少,中央红军历时一年,行程25000里;红二方面军历时11个月,行程16000里;红四方面军历时一年零七个月,行程10000里;而红25军历时只有10个月,行程也只有10000里。
二是红军三大主力长征的路线大多是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窘地,其中还走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而红25军的长征路线,是从湖北东北部出发,途经河南南部、河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等地。
途中虽然也有伏牛山、六盘山等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山区,但本比于红军三大方面军翻越的夹金山和松藩草地而言,条件要优越得多。
红军三大主力的减员,除了战斗造成的伤亡以外,由于恶劣的环境造成的饥寒交迫也是主要原因。而红25军在这方面则要好了许多,因而他们不仅没有减员反而增员了。
当然,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等人的领导,以及他们灵活机动的战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红二十五军为什么在险恶的环境下反而壮大了?
谢谢邀请。在红军长征期间,有一支红军队伍创造了奇迹。这支红军在其他长征红军队伍都严重减员的情况下,反而发展壮大,人员从长征时的2900人发展到3400人。这支神奇的红军队伍就是诞生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那么,为什么红二十五军能够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呢?
一、战无不胜的红二十五军。
一支军队想要发展壮大,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打胜仗。对于条件艰苦的中国工农红军,还要再加上一个条件,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打缴获超过消耗的胜仗。纵观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路,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一路上红二十五军几乎战无不胜,打出了自己的军威。
在长征出发前,红二十五军就打出了一场震惊敌胆的胜仗。当时的红二十五军在皖西活动,接到去鄂东的通知后,马上出动。一路上红二十五军连续突破四道封锁线,并且在斛山寨打垮四个师敌人的进攻,俘敌四千余人。这一战充分显现了红二十五军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在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经历了独树镇、庾家河血战,在严重不利的情况下,击溃优势兵力敌军的堵截。在途中,红二十五军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红二十五军连续打破敌人两次“围剿”,歼灭陕军警一、二、三旅,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随后,红二十五军继续北上,迎接中央红军。留在鄂豫陕的部队在陈先瑞、郑位三等人的领导下,发展为红七十四师,后编为一一五师留守处。红二十五军最终到达陕北苏区,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在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中,除了板桥镇是因为出发时因耽搁时间遭到敌人袭击而失利,其他的战斗全部都取得了胜利。这种战绩,在战争史上是很罕见的。正是由于红二十五军战无不胜,才得以在险恶的环境中发展壮大起来。
二、红二十五军超强的战斗力。
红二十五军能够取得辉煌的胜利,与它超强的战斗力是分不开的。首先,红二十五军的指战员都是百战老兵,作战经验十分丰富。这支诞生在鄂豫皖根据地的部队,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几乎每天都在战斗。在敌我势力极端悬殊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在残酷的战火中学会了打仗。
其次,红二十五军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在战争中,优秀的指挥员往往会决定战争的命运。在红二十五军中,恰恰拥有了以徐海东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将领。徐海东由于战功卓著,被敌人视为死敌。当时敌人对他的首级开出的赏金最高时达到了25万银元,是红军将领中最高的。在解放军的历史上,从红二十五军中就走出了大将以下97名开国将军。
第三,由于红二十五军打得胜仗多,缴获大,使得红二十五军准备精良。红二十五军来到陕北的时候,每个连都装备有9挺轻机枪,这种装备水平在当时是一流的。由于装备精良,弹药充足,使得红二十五军在战斗中的火力大增。和红二十五军交手的敌人都吃过我军火力猛的亏,对红二十五军的机枪有着畏惧感。
在独树镇战斗中,由于天寒地冻,我军的枪栓被冻住,枪支无法打响。敌人趁势冲上来,以兵力优势想要围歼我军。我军以肉搏堵住敌人后,生火烤开枪栓。当机枪声响起时,敌军就如同潮水一样退下去,嘴里还喊着,红军的机枪响了,快跑。
正是由于有了无坚不摧的战斗力,红二十五军才所向披靡。无论处境多么困难,在红二十五军指战员的奋战下,都能够化险为夷。也正是如此,红二十五军才能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三、坚定的革命信念。
绝大部分红二十五军指战员的年龄都在13到20岁之间,敌人讥笑他们是一群“娃娃兵”。但是,正是这样一群年轻的士兵,却不畏艰难困苦,为了革命事业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这是因为这些士兵心中,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
埃德加斯诺曾经与徐海东探讨过这个问题。徐海东介绍说这些战士大都是烈士的遗孤,对敌人有着刻骨的仇恨。再加上敌人在根据地采取的烧杀政策,更是加深了这种仇恨。他曾经带领部下经过被敌人烧杀过的城镇,他的战士们面对敌人的暴行,无不失声痛哭。
正是有着这种刻骨的阶级仇恨,使得这些指战员们百死千伤,也不溃散。徐海东对斯诺说,在鄂豫皖反围剿的战斗中,他的部下没有一个开小差的。在长征中,红二十五军的指战员们也是如此。即便是身负重伤也不愿意离开部队,千方百计也要和部队在一起。
正是有着这种坚定的政治信念,红二十五军的指战员们才甘愿为革命付出任何牺牲。在创建鄂豫陕根据地时,打破敌军的两次围剿后,红二十五军的指战员得以休养生息。但是,在得知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的消息后,红二十五军便决定主动出击,迎接党中央北上。
徐海东在动员大会上向全体指战员说,“我们这次西征北上的行动,就是为了迎接党中央、与中央红军会师,我们这几千人就是牺牲完了也要牵制住敌人,保证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北上,这对全国革命是有重大意义的。”正是有着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才使得红二十五军有着坚强的战斗意志,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结语:
红二十五军能够在险恶的环境里生存发展,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打胜仗。而战争胜利的保证,则是由红二十五军全体指战员的坚定的革命信念,超强的战斗力决定的。正是有着党的正确领导,有着优秀的指战员,才让红二十五军创造出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