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书中有哪些温情故事?建国后,周恩来总理领来一个小姑娘,走到毛主席面前,告诉主席,这是她的闺女李敏,主席当时很激动,看着自己的女儿,说不出话来。史书中有哪些温情...
史书中有哪些温情故事?
建国后,周恩来总理领来一个小姑娘,走到毛主席面前,告诉主席,这是她的闺女李敏,主席当时很激动,看着自己的女儿,说不出话来。
史书中有哪些温情故事?
01
曹操去世前,他的小儿子曹干才五岁。看着幼子,曹操不禁悲从中来,放心不下,特地交代太子曹丕,“这个孩子三岁没了母亲,五岁就要没了父亲,以后就托付给你了。”
当了皇帝的曹丕对曹干很好,像对待亲儿子一样对待他,爵位升迁、金银赏赐是兄弟们中最好的。
兄弟俩年龄相差二十几岁,当时曹干还小,以为曹丕是他的父亲。每次见面,曹干就叫曹丕“父亲”,曹丕听到后很不是滋味,经常纠正他,“我是你哥啊”。
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由是亲待,隆於诸弟。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
——《魏略》

02
唐高宗干封二年,李旦由殷王改封为相王,前往单于大都护府就藩。
当时的李旦只有五岁,就问唐高宗:“父亲,我早上去了,晚上能回来吗?”
唐高宗:“你这一去就是两千里路,赶不回来的。”
哪知李旦直接说不去了,“我不要离开母亲。”
唐高宗听了小儿子的话,很受感动,最后也没有让他去就藩。
干封二年,殷王改封相王,令发向单于。王奏曰:“儿朝去暮归得乎。”上曰:“去此二千里,卒未得来。”王曰:“不能去阿母。”矜其小,竟不遣之。
——《唐会要·卷七十三》

03
王献之病得很厉害,请道士主持向上天上表祷告,坦白自己的过错。道士问王献之,这一生中有什么过错。王献之回答:“我想不起来有别的事情,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原来,王献之的第一个夫人是郗道茂,二人夫妻情深,恩爱非常。东晋简文帝的新安公主相中了王献之,死活要嫁给他,皇权威逼之下,王献之无奈休掉了郗道茂,娶了新安公主。
郗道茂被休后无处可去,只好去投奔伯父,最后郁郁而终。虽然王献之给郗道茂写过信,表过自己的一往情深,但毕竟是他辜负了她。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馀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世说新语·德行》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姐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姐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晋书》

04
孙腾是南北朝时期的大官,位高权重,是东魏朝廷“四贵”之一。他当官时,譬如小人得志,猖狂不已,专横非法,无所不为,求财纳贿,卖官鬻爵,恶名在外。但这么一位贪官,对自己的女儿却是舐犊情深。
当时北境边地战乱离殇,孙腾丢了个女儿。等到富贵起来,他派人到处寻找却没有消息,便猜测可能成为了别人的奴婢。于是,孙腾就把这件事儿放在了心上,等成为司徒,只要有奴婢请求他想要成为良人,不论真假,全都同意。
孙腾想,只要能赦免更多的奴婢,里面就有可能有自己的女儿,不再受奴婢之苦。高欢成为皇帝后,有人告诉他了这件事,大为惊怒,气得撤掉了孙腾的司徒官职。
初北境乱离,亡一女,及贵,远加推访,终不得,疑其为人婢贱。及为司徒,奴婢诉良者,不研虚实,率皆免之,愿免千人,冀得其女。高祖入朝,左右有言之者,高祖大怒,解其司徒。
——《北齐书·卷十八》

05
李勣是唐朝初年名将,随唐太宗李世民征战四方,战功赫赫,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虽然在朝廷无比尊贵,等他的姐姐病了,一定会亲自煮粥给她。有一次,锅底下的火直接燎了他的胡须。
姐姐于心不忍,劝他:“咱家里仆人侍女这么多,你何苦这么为难自己啊?”
李勣回答:“哪里是因为没有人呢?只不过是看过姐姐您年纪大了,弟弟我也老了。再想为姐姐煮粥,也没几次了。”
英公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勣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勣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
——《隋唐佳话》

06
汉明帝刘庄是光武帝刘秀与阴丽华的儿子,从小跟着父母吃苦,十分孝敬他们。当了皇帝后,父母都已过世,汉明帝常常想念他们。
十七年正月,汉明帝去拜谒父母的陵墓原陵,晚上梦到了他们,还像生前那样,与自己生活在一起。
醒来后,汉明帝难过得睡不着,想到第二天是个好日子,就率领着百官门人再去拜谒父母陵墓。
那一日,细雨纷纷,好像甘露降临。汉明帝坐到母亲的床前,看着她生前用的镜梳化妆品,还像生前一样摆放,悲从中来,落泪涟涟,哭得不能自已。
明帝性孝爱,追慕无已。十七年正月,当谒原陵,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既寤,悲不能寐,即案历,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其日,降甘露于陵树,帝令百官采取以荐。会毕,帝从席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令易脂泽装具。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焉。
——《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上》

07
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帝下令赐给边防将士一些衣物,让后宫宫女也加紧赶制一部分。
有一个边防小兵从衣服袖子中看到了一首诗: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
小兵觉得稀奇,就告诉了元帅,元帅呈送给了唐玄宗。唐玄宗读完了这首诗,也是十分惊奇,也读出了宫女深锁后宫的凄情,便下令拿着这首诗去找那位宫女,“你不要害怕,只管站出来,我不怪罪你。”
找遍后宫,有一位宫女站了出来,直言罪该万死。唐玄宗很同情她的遭遇,下令让她嫁给了那个小兵,还专门交代她:“我让你去结今世缘份去吧。”
开元中,颁赐边军纩衣,制于宫中。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兵士以诗白于帅,帅进之。玄宗命以诗遍示六宫,曰:“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有一宫人自言万死。玄宗深悯之,遂以嫁得诗人。仍谓之曰:“我与汝结今身缘。”边人皆感泣。
——《本事诗》

08
郗鉴是东晋名臣,永嘉丧乱中,带着侄子郗迈、外甥周翼避居乡下,但生活贫苦,经常挨饿。乡下人敬重郗鉴的名声品德,共同轮流给他做饭吃。
刚开始,郗鉴带着两个孩子去吃饭,时间长了,乡下人说:“我们都很贫困,因为您的贤明,才想着共同接济您。但要加上这两个孩子,恐怕我们养不活你们三个了。”
郗鉴从此就一个人去吃饭,自己少吃点,把剩下的饭含在两边脸颊,回来吐给两个孩子吃。后来,三人都活了下来,共同渡江,在东晋入仕。
郗鉴去世时,外甥周翼是剡县县令,想到舅舅的恩情,便解职回家,坐卧在草荐上,为他守丧三年。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世说新语·德行》

09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五岁就没了母亲,当了皇帝后,问周围人有没有她的遗像,一直没有找到。
有一个叫傅懿妃的太妃,曾经和太后同为淑女,比邻而居,自称记得太后的样子。崇祯皇帝让她找一找宫中与母亲面貌相似的人,并请外祖母瀛国太夫人指示画工,总算得到了母亲的遗像。
遗像画成后,以庄严的排场从皇宫正阳门迎入。崇祯皇帝跪在午门前迎接,并将画像悬挂在宫中。他请了老宫女来观看,有的人说很像太后,有的人说不大想。
崇祯皇帝听了后,泪如雨下,悲伤地不能自已,后宫也感动地落泪。
帝五岁失太后,问左右遗像,莫能得。傅懿妃者,旧与太后同为淑女,比宫居,自称习太后,言宫人中状貌相类者,命后母瀛国太夫人指示画工,可意得也。图成,由正阳门具法驾迎入。帝跪迎于午门,悬之宫中,呼老宫婢视之,或曰似,或曰否。帝雨泣,六宫皆泣。
——《明史·卷一百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