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有些人还认为他是忠臣

    栏目: 知识 日期:2023-03-11 02:00:32 浏览量(来源:小史

    [摘要]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有些人还认为他是忠臣?在崇祯末年山河变色的之时,曾经顶着“名将”光环的大明将军左良玉,在李自成迫近北京时,人在武...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有些人还认为他是忠臣?

    在崇祯末年山河变色的之时,曾经顶着“名将”光环的大明将军左良玉,在李自成迫近北京时,人在武昌的他手握八十万大军,对外号称百万,俨然大明朝的擎天柱石,却是一心一意在武昌地区奸淫掳掠,坐看崇祯帝悲戚戚上吊。到底为什么了?这得从左良玉出身说起。

    左良玉(1599年-1645年),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明朝末年将领。左良玉是山东人,行武出身,没有读过书,也不大识字。他初于辽东从军,自崇祯十二年在玛瑙山战胜张献忠之后,声名大振,从此开始拥兵自重, 地方,朝廷无可奈何,一味姑息牵就。他袒护东林党人,且怀有个人野心。

    左良玉虽然后来位极人臣,但最初的最初也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过他和普通人有不一样的地方。左良玉从小便无父无母,是他的叔父帮着把他拉扯大的。因为身世的原因,他没少遭人白眼,因此他从小便想着要立一番事业来回敬一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自身的努力还有在领兵作战上的天赋屡立战功,官位越来越高,势力也越来越大。从崇祯三年到十三年这十年的时间里,他就从一个因事被贬的官员,成为了一名受皇上赏识的大将军。

    崇祯四年,左良玉代替尤世威成功抵抗了突然来袭的清军。第二年,他又领命前往河南镇压农民起义。崇祯六年,他率军屡次击退了势力越来越大的农民军。崇祯八年,他又与祖宽一起追击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获得了胜利。除此之外,他还俘虏了大批农民军。1638年,在再一次追击张献忠的时候,他凭借自身的武艺将其重伤。

    左良玉受到赏识,加官进爵,人也开始有点狂妄自大了。

    朝廷多次命令他出兵平叛,他都不予理会,只是一心操练自己的人马,壮大自己的军队。张国维和杨嗣昌等人,曾经向他请求,早日出兵,结果惨遭“拒绝”。

    左良玉虽然在打仗一事上很有潜能,但他却并不是全心全意为了朝廷尽忠职守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当初按兵不动了。不过这也只是一方面而已。

    第一,左良玉所部,曾被李自成所部大败,兵力损耗十分严重。虽然当时他仍有八十万大军,但这里面的水分是很重的。人数虽多,质量却堪忧。不仅如此,从武昌赶往北京旅途遥远,到时将士们肯定精力不济。如果以这样的军队去抗敌,无疑胜算很低。

    第二,左良玉本人,身体在多次征战中留下许多暗伤和隐疾。这样的他没有心力去对抗李自成,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一击即中。

    第三,此时的大明朝已经大势已去,农民起义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又面临着关外的后金。如此“内忧外患”,实在是回天乏术。在没有100%的几率,打赢李自成的情况下,留在南方发展,为大明保住半壁江山,可能是当时最上策了,同时也能让自己价值最大化。

    在晚明黑白颠倒的官场环境中,要想站稳脚跟,“会来事”是必不可少的功夫,而左良玉就是一位会来事的官员。早在侯恂底下打杂工的时候,左良玉的“拍马屁”就让侯恂非常高兴。前线战场需要人,侯恂就给左良玉来了个“火线提拔”,对于侯恂的特殊关照,左良玉更是感恩戴德,亲自给侯恂磕头。

    正因为左良玉会来事,善于作秀,背后又有靠山,崇祯时期的大臣才把战绩平平,军纪极差的左良玉捧为“大明帝国的忠臣”,直至左良玉按兵不动,在一边“暗中观看”农民军攻克北京城,明朝大臣也没有认识到左良玉投机者的真实面目。所以,左良玉的“忠臣”恰恰反映出崇祯时期官场黑白颠倒的整体局面。这样的官场,即便崇祯皇帝再勤政也无药可救了。

    至于为什么说他是忠臣,凭借的缘由,其实就只有一个点,左良玉虽然在明朝末年的明朝忠臣眼里,是一个极其不听话的人,还有野心。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在死前最后一刻,都没有想过要投降清朝,而是全力抵挡清军南下。

    各位看官如何看了?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有些人还认为他是忠臣?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凌晨,大明皇宫内,34岁的崇祯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掌舵主。此时,他正坐立不安,心如过刀。宫外,炮火轰鸣,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喊杀声震天,眼看要冲进皇宫。

    “在这坐着等死,不如冲一把!”

    崇祯帝一声令下,抓起一把三眼枪,跃上马背,带着数十名太监骑马奔向东华门,可是眼前飞舞的乱箭让他寸步难行,他只好跑到齐化门(朝阳门),但却被成国公朱纯臣拒之门外。他又转向安定门,这里的守军早逃了,太监无法劈开深锁的大门,折腾得一身臭汗也无济于事。天将亮,崇祯只好返回。


    他跑到前殿鸣钟来召集百官,可任他精疲力尽却无一人前来。他绝望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明思宗朱由检登基17年来,勤政节俭,废寝忘食地工作,过度的操劳使他在十年前就早生白发,一脸沧桑,但仍旧未能挽救大明亡国的命运。

    前一天,他还带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他想再看一眼自己统治下的“大好河山”,却只看到连天的烽火正向北京逼近!一声声无语地长叹,一次次惆怅地徘徊却无能无力。他只好回到宫中借酒浇愁,只留下“苦我民尔!”的声声叹息。


    太监张殷来劝降,刚一张口就被崇祯一剑给劈了。一个奴才,也敢来劝降?死也要尊严地死去,让人看看大明皇帝的骨气和担当。

    他那天匆匆地送走了皇子们,又急匆匆地召来妻女。对于大小公主,一边喊谁叫你不幸生在皇家,一边挥泪砍杀。他赏了皇后、爱妃三尺白绫,她们就这样梨花带雨地挂了。崇祯皇帝送走皇子,杀死妻儿后,他也决心自挂东南枝了。


    心如死灰的明思宗朱由检,在提督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自挂于景山歪脖树上。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以发覆面。死前遗言: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之前,崇祯帝还留下一句让阁臣们扎心的话:“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他把亡国之锅甩给众臣,把自己的死状永远定格在后人的心里。大明就这样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了。其实他自缢的也不是什么绳子,也是高档绫罗而已。

    您也许不知道,崇祯帝曾向左良玉求救过。具体时间十七年三月,他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还把平贼将军的大印交给了左良玉唯一的儿子左梦庚。他许诺说,若大功告成,武昌就让他们他们左氏家族世代守护。就这崇祯帝还不放心,又赶紧命令给事中左懋第,这名 “明朝的文天祥”,去督促左良玉出兵作战。


    可是左良玉拖拖拉拉并没有出兵,而是按年月写了一份“出兵计划书”交了上去,坐等崇祯审批(签字)。还未等到回复,京师就沦陷了。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

    "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敏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

    左良玉的手下都惶惶不安,国破之日,江南拥立了新帝,请求率兵东下。左良玉哭着发誓,不许东下。副将马士秀呵斥道:“谁不听左公命令去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众人才平息。

    那么,就在崇祯告急之日,左良玉为什么不出兵相救呢?

    先来看下左良玉这个人。

    左良玉出身寒门,从小就是个孤儿,被其叔叔养大,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很有谋略。左良玉白手起家,年少时就从军入伍,有勇有谋的他初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功劳第一,后来被安排镇压农民起义。

    左良玉骁勇善战,不久就消灭农民军多部,令农民军对他闻风丧胆,就连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头目都忌惮他几分。

    左良玉又善于笼络部卒们的心,受到拥护。他自己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数次击败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主力部队,功劳颇丰,很快成为手握重兵的明朝第一大将。就在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的浪潮即将降落时,邹良玉却来个180度大反转,蜕变成桀骜不驯、骄纵狂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跋扈军阀。

    军阀要么称霸一方,要么一统天下,左良玉怎肯让崇祯任意调遣?

    当时崇祯在危急之时调不动左良玉,不乏有以下原因:

    一、左良玉根本打不过李自成,出兵等于自毁前程甚至白送死

    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之前左良玉是拥有数十万精兵,里面有一部分是亲兵和降兵,号称百万兵马,可今非昔比。

    《明史·左良玉传》这样记载:

    “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前五营为亲军,后五营为降军。每春秋肄兵武昌诸山,一山帜一色,山谷为满。军法用两人夹马驰,曰:“过对”。马足动地殷如雷,声闻数里。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

    说左良玉又80万精兵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但左良玉统领的兵力确能左右当时的时局。


    不过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在朱仙镇(500年前朱仙镇也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最后一战的所在地,今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一战,因缺粮断水而私自撤退,半路中计被李自成打败了。兵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他虽然后来也招了几十万兵马,但都是一些滥竽充数的,战斗力根本不值一提,可以说朱仙镇一败,左良玉从此就一蹶不振了。

    二、左良玉对朝廷并非忠心,当时只求自保

    长期的军饷亏空,使左良玉和明朝的一些将领早就心存不满,连工资都发不起,只好各谋生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各路军阀。

    左良玉和明朝多数将领一样对朝廷的忠心参有太多的水分,他们各自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精力都用到扩张自己的势力上,朝廷一有事都观风自保,怯于大战,就算勉强出战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崇祯帝根本驾驭不了他。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攻破颍州,把崇祯帝凤阳的祖坟都给毁了,接着又攻破鹿邑、柘城、宁陵、通许等地,当时左良玉的大部队就在许州,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去援救。

    崇祯十年时,应天巡抚张国维连发三次檄文要左良玉出兵剿农民军,左良玉怯于大战坚决不听,对抢掠百姓倒是勇敢得很。他在地方疯狂搜刮钱财,掳掠妇女,在舒城作威作福一个多月后,经过河南监军太监的再三催促下,他才动身北去。当看到淅川陷落,左良玉仍视而不见,没有救援的意思。


    当农民军东下袭击六合,占领天长、瓜洲、仪真,打下盱眙时,左良玉也不肯救援。当朝廷把总理熊文灿的部队调到安庆,令左良玉的部队听他指挥时,左良玉根本不不把熊文灿放眼里,更别说听他指挥了。


    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族在许州被灭门,只有一子左梦庚跟在他身边,捡回一命,左良玉更加惜命,为朝廷主动作战的热情之火完全熄灭。


    崇祯让督军杨嗣昌催促他去缴农民起义军,封他为平贼将军,左良玉这才出马,一高兴杀了张献忠,官升太子少保。当杨嗣昌发现玩不转左良玉时,就决定让贺人龙取而代之。此时左良玉平起义军立了功,杨嗣昌无法对贺人龙兑现承诺。贺人龙失望怨恨,就把杨嗣昌要替换左良玉的事告诉了左良玉,左良玉怒火中烧,杨嗣昌交给他平定农民军的任务时,左良玉拒不出兵,故意看着张献忠攻打襄阳却不应战,终使张献忠轻松取胜,气死了杨嗣昌。


    崇祯一怒削了左良玉的官职,让他戴罪立功赎罪。左良玉心中不满不从,到九江后带着他的20万兵士继续观望自保,直到张献忠攻克武昌后,崇祯帝严令左良玉出兵,左良玉分析张献忠立足未稳,自己有完全胜算的把握时,他这才才出战打败了张献忠,收复汉阳,待张献忠入蜀后,又出兵收复武昌。


    左良玉的统兵东下主要是不敢正面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对抗,他打着伪太子“密诏”的旗号去南京“救驾”,一离开武昌就露出“流寇”的本性,对百姓大开杀戒,对弘光朝廷的巡抚、总督下黑手。


    三、左良玉明白,就算勤王,他也难逃一死。

    看看之前救崇祯的那些人,宗室亲王朱聿键带兵勤王,被废为庶民投入大牢;袁崇焕千里飞速行军去勤王,结果被朱由检凌迟,家人还遭到连累被流徙三千里。而当时左良玉和吴三桂就在袁崇焕率领的辽东军里,是这事的见证人;卢象升勤王时,崇祯的内侍高起潜,在距离50里处看着他孤军奋战拥兵不援,导致卢象升身中三刀四箭,惨死沙场,死后80天都没被安葬。


    跟随崇祯帝的人,谁不知道崇祯多疑,糊涂。他在位期间接连换了11个刑部尚书,换了14个兵部尚书,杀了 7个总督,还弄死了12个巡抚(其中一个是被逼死的)。孙传庭战死沙场,被朱由检污蔑成畏战,汉奸洪承畴投敌,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民族英雄,左良玉的老上司侯恂,商丘人,为官清廉被奸臣屡次诬陷削职,被崇祯两次下到监牢。崇祯还逼死了许多的爱国忠臣,看看陈新甲、孙传庭的遭遇。

    左良玉深知自己功高震主,在崇祯手下混日子早晚也得被咔嚓了。


    他又看到明朝许多大臣,洪承畴、还有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投降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宣府时,太监杜勋投降,接着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左良玉知道明朝气数已尽,他自然不会去做无用功出兵救驾,要不他也不会在京城沦陷之际,多此一举写什么“作战计划书”去气崇祯了。

    再说崇祯帝早已失去人心,最后的求救连百万军饷都凑不齐。


    明灭时,太监曹化淳说了一句实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就这情况谁还去勤王?

    就连吴三桂的动身也不是真心去勤王。

    当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之际,崇祯让吴三桂放弃三海关来救驾,吴三桂磨磨唧唧,像得了拖延症,一天最多走10里地。刚走到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离京师还有一百多里地,就听说京师陷落,崇祯自挂了。


    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左良玉是忠臣?


    第一、左良玉的努力——表现得好。

    主要是刚开始左良玉对崇祯是绝对的忠心,打外患平内忧都是一马当先,忠君爱国令人赞赏,名气确实靠自己打出来了。


    第二、商丘人的功劳——宣传得好。

    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在其作品《桃花扇》里大量描写了左良玉的忠君爱国。侯方域为什么这么宣传左良玉呢?那是因为侯方域的老爸和左良玉的关系很铁。侯方域的老爸就是是户部尚书侯恂,侯恂是商丘人。说起来,侯方域也算是左良玉的“世侄”了,自然而然侯方域就是他“炒作”的对象了。


    左良玉在作品中很高大,左良玉在《桃花扇》里是作为南明三忠角色出场的,当侯方域写到明灭时,他是这样描写左良玉的:闻京师已破,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桃花扇》火了,左良玉红了,其忠臣人设被成功打造。


    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惊人的。左良玉不仅对崇祯见死不救,就是对南明君也要“趁火打劫”。弘光元年时,宁南侯左良玉不去打清军,却要“清君侧”,他这次要学刘濞吗?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左良玉前期打造的名声顿时一地鸡毛,人设就此崩塌。幸亏他在弘光朝灭亡前就死了,要不明史上又多一个降清的叛徒。顺治二年左良玉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左梦庚就带领部下投降清朝了。正确来说左良玉就是明朝的罪人。


    结语:

    左良玉不救崇祯,也的确有自己的苦衷。就崇祯那样的人,打赢了是悲剧;就李志成那样的实力,打输了是惨剧,左良玉胜算极低。在乱世之中,保存实力,才是活命甚至谋求荣华富贵的上策。可左良玉千不该万不该,在南明最需要的时候,搞什么窝里横、清君侧,要学什么刘濞、董卓、曹操。

    虽然左良玉形象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忠臣人设,但您只要熟悉历史,您就会得出以下结论:他不是忠臣而是明朝罪人。现在您明白左良玉为什么对崇祯见死不救,还让人感觉他是忠臣的原因了吧?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