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相反国力最弱的蜀国却攻伐不停

    栏目: 知识 日期:2023-01-09 23:00:38 浏览量(来源:小马

    [摘要]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相反国力最弱的蜀国却攻伐不停?东汉末年诸侯争霸,似大浪淘沙,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并且各自建号立国。曹魏占中原...

    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相反国力最弱的蜀国却攻伐不停?



    东汉末年诸侯争霸,似大浪淘沙,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并且各自建号立国。曹魏占中原,蜀汉霸西南,孙吴据江东。自曹操下江南先收取荆襄之地,孙、刘两家自感凭各自的实力无法与曹操抗衡,于是两家有识之士及刘备和孙权被迫走上了暂时的联合抗曹之路。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足的基础,曹操虽说是实力强大,却也无力完成一统天下。三国之间相互攻伐,都是为争夺土地城池,尤其是魏、蜀之间的争战不断,更让人不解的倒是力量最弱的蜀汉多次北伐中原,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演绎出一段段精彩神奇的战争故事。

    诸葛亮致所以多次北伐中原,与其说是完成刘备匡扶汉室,振兴炎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复兴大业,倒不如说是为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的信任,士为知己者死,才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也是在践行当年隆中决策的战略目标。

    而更重要的是蜀汉毕竟偏据一隅,一旦放弃了恢复中原,振兴汉室的这个蓝图和目标,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斗志很快就会被消磨,等到曹魏来攻,很快就会有亡国之虞!诸葛亮正是看透了斗志不能被时光消磨,只有以攻为守,以进为退,才能方保蜀国不被吞并。后来姜维又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多次主动攻伐曹魏,虽无功业可言,但却震慑了魏国一直不敢大举攻蜀。

    后期的孙吴一直是作为一个陪忖的角色,即不想进取中原,也不打算统一中国,有点碌碌无为了。虽说东吴最后一个灭亡,但长期苟延残喘,在历史上毫无建树和趣味,待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之时,也就寿终正寝了。


    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相反国力最弱的蜀国却攻伐不停?

    三国时期,有一个怪现象,控制了大汉三分之二领土的曹魏,在战略上采取守势;而国力较弱的蜀汉总是在马不停蹄的北伐。

    首先,曹魏地盘大固然实力雄厚,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国防压力

    当时曹魏东南有东吴虎踞江东,北部有辽东公孙政权,西部西北有羌胡、鲜卑,他们对曹魏虎视眈眈。

    曹魏兵力虽然多,却四周都要布防,占用很多兵力,如此一来并不能投入太多兵力集中于一点。

    鉴于蜀汉拥有天险,胜算不大。所以攻打蜀国是大概率的赔本买卖,只会消耗国力,劳民伤财,给别人消灭自己创造机会。

    陕北的羌胡是匈奴后裔,是后来五胡乱华的一个重要力量,他们机动性强,神出鬼没很难对付。

    在辽东,有一个与蜀、吴规模、国力相差无几的国家──燕国(公孙式政权),统治区域在辽东地区。

    该国从190年初成规模,到238年才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一些。

    而至于江南的孙权,当年曹操以全盛之国力尚且无法对付,后世的曹魏统治者基本不做打算了。

    由于多处受敌,最佳的策略,就是埋头发展经济,积极练兵,广招人才,以守为主,静观其变。

    其次,曹魏所占据的地盘天灾不断

    汉末三国时代,中国迎来了一段“小冰期”,气候开始不断变冷,冰雹、暴雪等极端天气经常出现。

    汉末三国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四处奔波。这些人衣食无着,卫生防疫更得不到保证。疾病流行的角度看,流动人口越多,流动范围越广,接触机会越多,瘟疫的传播也就更快、更广。

    三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据统计,仅参战在5万兵力以上的大型战役就多达92场。而瘟疫往往是战争的衍生品。

    在战争中,由于伤病、饥饿等因素,极易诱发瘟疫。而军营又是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场所,这也大大增加了瘟疫交叉感染的几率。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彼时曹军中瘟疫横行。

    即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华夏大地上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瘟疫“丁酉大疫”。

    “建安七子”中复有四人因瘟疫而死。

    传说鲁肃的接班人、关羽的终结者、东吴名将吕蒙死于关羽索命或者孙权谋杀,其实大概率是死于瘟疫。

    他的战友蒋钦、孙皎英年早逝,也不排除跟瘟疫有关。

    《三国志》不乏对瘟疫的记载:

    帝(曹操)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四年春正月……筑南巡台于宛。三月丙申,行自宛还洛阳宫。癸卯,月犯心中央大星。丁未,大司马曹仁薨。是月大疫。黄初三年,发生日食和严重的蝗灾。《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冀州大蝗虫,民饥”。

    黄初四年,发生瘟疫和水灾。

    《三国志·文帝纪》记载:当年三月“大疫”,三个月后“伊、洛溢流,杀人民,坏庐宅”。

    黄初五年,冀州饥荒,再次出现日食。

    黄初六年,“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

    连地处亚热带的长江都结冰了,可见气候之寒冷。

    黄初七年,曹丕亲临许昌,许昌南门无故崩塌,他就没有进城,五个月后驾崩。

    连年不断的瘟疫和灾荒,造成人口急剧减少,生产力缺乏,国家财力紧张。

    在此情况下,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休养生息。

    事实上,曹叡在司马迁等人的辅佐下,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库充盈、国力强盛,为后来曹魏灭蜀,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那么,处于弱势的蜀国,为什么要大动干戈,不停进攻北伐呢?

    外部环境

    夷陵之战后,蜀国很东吴握手言和,诸葛亮发动北伐没有后顾之忧。

    蜀国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不怕失败被曹魏追击端了老窝,即使失败也无关大局。

    蜀国是天府之国,益州在诸葛亮治理下经济繁荣,粮食充足,具备发动战争的物质条件。

    蜀国道路艰险,跟外界交往少,瘟疫灾害对它的影响不大。

    而且,蜀汉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战乱较少,政治力量也比较统一。人口增长稳定,有着发动战争充足的人力资源。

    政治需要

    刘备一直对外宣称自己的中山靖王之后,是汉王朝的合法继承人。

    那么既然曹魏篡汉,蜀汉就跟他势不两立,应该讨伐汉贼,不能偏居一隅。

    而讨伐,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付诸行动。

    其实汉朝的灭亡,恰恰已经失去了合法性,天下英雄纷纷投奔曹魏和东吴,这说明人心已经不古,打着大汉旗帜没有了号召力。

    诸葛亮应该与时俱进,放下政治抱负,韬光养晦。

    可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诸葛亮依旧高举复兴汉室的大旗,让自己不停北伐,疲于奔命。

    诸葛亮本来是个默默无闻的农民,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对他委以重任,希望他辅佐自己成就霸业。

    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就一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辜负先帝重托。

    只有消灭曹魏,一统江山,诸葛亮才完成夙愿,无愧于心。

    对此,诸葛亮在前后《出师表》中写得再清楚不过:“臣本布衣,躬耕于(46)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以攻为守、虚张声势

    诸葛亮知道,蜀汉跟曹魏势不两立,曹魏发展壮大后迟早会吃掉自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也许能创造奇迹。

    诸葛亮知道蜀汉打不过曹魏,他在后《出师表》也写得明明白白:

    “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我知道自己不是曹魏对手,但是不讨伐他们,我们也会消亡;与其等死,不如放手一搏。

    转移矛盾、消灭异己

    列宁说过这么一句话:“帝国主义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

    蜀国当然不是帝国主义,但诸葛亮是个政治家,也懂政治,也无师自通,通过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

    刘备作为外来者来到益州 ,对当地既得利益集团来说,就是鸠占鹊巢的入侵行为。

    当时益州存在两大集团,即李严为代表的东州集团和以黄权、张裔为代表的益州集团。

    刘备的到来挤占了他们的生存空间,瓜分了他们的蛋糕,这是难以容忍的。

    于是他们对刘备集团充满敌意,心里一百个不服,臣服是武力压迫的结果。

    一旦刘备集团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们就会把其当做病猫,趁你病要你命。

    比如刘备在夷陵之战损兵折将、铩羽而归的时候;墙上草就蠢蠢欲动、不安分起来。

    对此,诸葛亮不能不高度警惕。

    于是他就想到北伐转移民众注意力,提高凝聚力,转移国内矛盾,进入战时状态,控制军政大权。

    只有这样,蜀汉内部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但是有得必有失,诸葛亮频繁北伐,不但劳民伤财,耗尽了蜀国的国力;也沉重打击了蜀军士气;更让民怨沸腾,让蜀汉政权失去合法性。反而适得其反、加速了蜀国灭亡,这是有违诸葛亮北伐初衷的。

    如果不是如此,蜀汉政权至少可以延续多年,不会灭亡那么快。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