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猪暴跌,玉米暴跌,市场发生了什么?是因为玉米暴躁,还有豆粕大跌,导致饲料降价,生猪自然会降价。但是,肉价可不会降啊,而且还会涨。市场发生了什么?也没什么,有人...
生猪暴跌,玉米暴跌,市场发生了什么?
是因为玉米暴躁,还有豆粕大跌,导致饲料降价,生猪自然会降价。
但是,肉价可不会降啊,而且还会涨。
市场发生了什么?也没什么,有人炒作呗。
还记得几个月前,炒得沸沸扬扬全球大饥荒的消息吗?
然后,屁事儿没有,大家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现在看看眼前,懂得都懂了吧?
生猪暴跌,玉米暴跌,市场发生了什么?
准确得说,这个问题并不是特别准确,近期生猪价格确实下跌的厉害,不过玉米价格虽有下跌,但远没有达到暴跌的程度。
猪价暴跌
猪价系统显示,10月19日前后猪价达到了年内的最高点14.27元/斤,到12月19日价格调整到了8.71元/斤,下降幅度高达40.3%。
致使生猪价格下跌,主要有供需两方面的原因。

供应端方面,在今年9、10月份猪价持续上涨时,不少养殖户盲目看好后市,市场上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压栏大肥,还有不少二次育肥养殖户入场,这一操作直接让生猪出栏量的25%-30%,被压缩到了最近这段时间出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猪体重进一步增加,一头猪相当于标猪1.5头,市场猪肉供应量明显提升。
集团化猪场为了锁定利润,也为了尽量完成年度出栏任务,已经进入到了出栏放量阶段,据了解今年牧原的生猪出栏量为6200万头,温氏的出栏量为1800万头。
散养户方面,由于四季度的乐观预期没有兑现,加上2023年春节时间较早,留给养殖户卖猪的时间越来越短,猪价下降至成本线之后还在降,养殖户恐慌着急挤兑出栏,致使猪价遭遇踩踏。

需求端方面,预期中的四季度乐观消费因为疫情防控措施的突然优化被完全打乱了,原本腌腊因为天气原因就被延后,近期又受到疫情冲击而提前结束,有机构预计,今年腌腊需求量比往年下降了30%左右。叠加终端餐饮消费低迷,农民工提前返乡,学生提前放假对猪肉集中采购消费的影响,猪肉消费整体偏弱。
猪价在供需两端的“双重压力”之下,出现暴跌行情。对于年前的价格,笔者认为大概率会持续偏弱运行,毕竟现在市场上依然还有大量的猪没有出栏,即便12月透支了1月份的产能,1月份的消费也难以冲抵生猪出栏量处于高位对猪价带来的冲击。
不仅如此,大家也不要对明年2、3月份的猪价抱有太大的希望。首先,2、3月份对应的出栏生猪数量是今年9、10月份的新生仔猪数量,当时母猪产能高于4100万头保有量,且温度适宜仔猪成活率高,可供出栏生猪数量处于高位。其次,2、3月份是我国的传统猪肉消费淡季,即便疫情好转,消费也难以明显恢复。

玉米暴跌
11月21日,山东地区的玉米价格整体稳定在1.37-1.545元,仅滨州西王下降1分,东平祥瑞和山东福洋下跌0.5分,另外还有恒仁工贸上涨0.5分。华北地区玉米价格整体稳定在1.35-1.5元,仅河北德瑞下降0.5分,孟州华兴下降1分。东北地区大面积和大幅度回落,降幅0.5-2.5分,价格也降至1.345-1.425元之间。

当前的玉米价格相比之前1.6元左右的价格确实有一定幅度的下滑,但并没有达到暴跌的程度。而致使玉米价格下跌,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两个逻辑:
1、玉米价格上涨后达到了基层农户和贸易商的心理价位,出货积极性改善,但受疫情防控影响,交通运输受阻,上量压力一直在积累,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前期,玉米爆发式上量,致使玉米价格大幅回落了2天。
2、企业备货积极性不高。这第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认为玉米价格还没有跌到位。第二方面是因为进口成本预期令企业对国内玉米价格的承接能力降低,对高价建库的接受度不高。第三方面,终端消费不增反减,企业延后采购计划。

短期来看,玉米市场处于供应相对宽松,需求相对弱势的状态,价格还将会进一步回落,暂时的趋稳仅仅是之前过度下跌后的稳定调整而已。不过考虑到以下几点,玉米价格长期依旧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