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解放战争中聂荣臻元帅为何打的大仗不多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2-01 19:00:56 浏览量(来源:小褚

    [摘要]解放战争中聂荣臻元帅为何打的大仗不多?聂荣臻元帅确实在解放战争中打的大仗不多。这是有原因的。聂荣臻(1899-1992)首先,聂荣臻元帅的长处在于根据地的建设抗...

    解放战争中聂荣臻元帅为何打的大仗不多?

    聂荣臻元帅确实在解放战争中打的大仗不多。

    这是有原因的。

    聂荣臻(1899-1992)

    首先,聂荣臻元帅的长处在于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根据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发展成为模范根据地,要人有人、要枪有枪、要经济有经济,毛主席曾说“古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夸奖的就是聂荣臻领导的以山西五台山为核心的抗日根据地。

    聂荣臻早年就是政工干部出身,军事上略微欠缺,但能顺利走完长征,也不是凡人了。

    如果说聂帅的政治上是满分,那军事上最起码90分,不信请看数据:

    1937年根据地开创时,我军只有3000多人;

    1940年敌人“扫荡”前,整个根据地已经发展到80多个县、10多万军队了

    在1945年抗战结束时,晋察冀根据地的部队发展到32万,民兵发展到90多万,管理着1500多万人口的广大区域。

    用即时战略游戏的说法就是:聂帅擅长爆兵,然后憋大招对敌人一波推。

    但是解放战争期间,战争形势有了较大的转变,要求我军:从运动战、游击战转向大规模的歼灭战和城市攻坚战。

    聂帅领导的晋察冀根据地,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做到完美。

    因为晋察冀根据地山高林密,本地军民擅长打分散的、小规模的游击战争,但天长日久,很多人的“山大王”思想就起来了,想把这些人聚集起来打大规模的运动战就很难,俗话说就是会打小仗不会打大仗了。

    而在这种情形下,聂帅在军事上的短板就显露出来了,加上晋察冀根据地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好几支队伍合并而成的,各自的打法、指挥习惯都不同,不免有争吵和摩擦。例如来自热河的刘道生、来自平西的萧克,肯定和最早进入晋察冀的杨成武,存在思想上的分歧。

    这时候聂帅性格中宽厚、容人的一面,就起到了副作用,作为一个大战略区的主官,他没能及时果断地结束分歧,反而让军区内部“山头林立”,造成了部队战斗力的削弱。

    刘道生(1915-1995)

    萧克(1907-2008)

    杨成武(1914-2004)

    二、华北不是解放战争的主战场

    打开中国地图,结合历史我们就知道,解放战争最主要的战场其实就两个:东北和华东

    所以在战争中最露脸的是林总的四野和粟总的三野,歼敌最多、出的名将最多。

    这是因为四野所在的东北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毛主席直言不讳:有了东北,我们就有了与国民党争夺天下的资本,就有了一个稳固的后方;

    三野所在的华东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富饶、交通最便捷的地区,也是蒋政府的核心统治区域,拿下华东地区,就可以从根本上瓦解蒋集团。

    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战争中的西野、中野、华北三个大区,都是给四野和三野唱配角的。

    聂帅所在的华北地区,经济上不是非常发达,社会情况却异常复杂:蒋军、傅作义军、土匪、会道门组织,以及我军的游击区和解放区,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特别是48年以后中央搬到了西柏坡,华北军区的压力就更大了——除了要对付狡诈诡谲的傅作义,还要担负保卫毛主席的重大任务。

    而在此前,因为国共和谈的原因,晋察冀军区是所有军区里面裁军最狠的一个,差不多一半的队伍都被裁撤了。

    所以华北地区敌强我弱、经济又不发达、部队转型又做得不是很好,这样的地区在大规模的战争中注定只是配角。

    聂荣臻在军区司令部留影

    三、华北军区部队自身的问题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华北军区在各大军区中歼敌数量最少,这引起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疑惑:怎么抗战时期的模范根据地,到这会儿不行了?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朱老总于1947年到华北地区一边主持土改,一边整顿军区。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研后,朱老总发现华北军区部队的主要问题是:懒散、疲软、各自为政。

    所谓的懒散,就是队伍从上到下,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区别,还抱着“抗日模范根据地”的荣誉不放手,队伍游击习气比较重,打不了大仗,组织度不行;

    所谓的疲软,就是机关太多、干部太多、作战人员太少。说白了就是官僚主义比较严重。朱老总甚至发现部分队伍中,不打仗、坐机关的后方干部占到了60%以上!

    所谓的各自为政,就是华北军区历史上是由晋察冀、察哈尔、热河、冀热察、冀热辽等几个“小山头”组成的,战时各自为战习惯了,但现在要整合到一起就很难,部分队伍在抗日时期为了发展生产做起了小生意,甚至有些基层的团、营、连队有自己的供给站和小金库,打起仗来不给友邻部队提供帮助,后勤建设乱七八糟。

    朱老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告诫华北军区全体高级干部:抗战结束两年了,可你们的队伍基本还是游击队和地方武装的水平,相比其他战区的正规军差得很远。

    在根据朱老总的指示,华北军区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把矛盾都暴露出来,该整顿的整顿、该调走的调走、该处分的处分,该提拔的提拔。

    朱老总甚至还亲自指挥了石家庄战役,让这些将军、元帅们看一看,什么叫统帅级别的指挥能力!

    华北军区部队在老总的指挥下连战连捷,打了五个大胜仗,部队的士气空前提升,部队面貌也焕然一新!

    朱德(1886-1976)

    综上可知,聂荣臻在解放战争中没有大仗可打,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于他“能力不行”,毕竟华北的情况,换了谁都不会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解放战争中聂荣臻元帅为何打的大仗不多?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聂帅岂止是打的大仗不多,开战初期,聂帅面临的战局可以用“节节败退”来形容。先有集宁、大同惨败,得胜的傅作义为了让平津和绥远连成片,又发动了从天津出发打通到张家口间交通的战役——“冀中穿心战”。此战华北野战军非常被动,华北一纵队司令孙毅(开国中将)正在吃早饭,被傅作义的部队袭击,敌军司令还喝了孙毅逃跑时留下的热粥,上演了现代版的真实的“连锅端”。

    那么问题来了,聂帅打仗水平咋那么“菜”?现在分析一下原因。

    一、底子薄,115师分家时,聂帅让陈光先挑,陈光挑剩下的留给聂帅,最后聂帅只带了一千多人,且多是参谋人员、技术人员、教导队、随军学校等,能打仗的只有杨成武、黄永胜等。

    二、遇到的对手太牛,要说傅作义有多牛,王耀武、杜聿明、薛岳等在傅作义面前都弱爆了。傅作义打的都是绝地反击战,其中的“五原大捷”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唯一的一次“收复失地”。只因他不是嫡系,老蒋不让宣传,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是华北剿总司令,妥妥的一方领兵大将,与卫立煌地位相当,但傅作义对军队的掌控力比卫立煌强得太多。这些都是傅作义优秀的明证。面对这样的对手,聂帅显然在军事指挥方面是短板。

    三、华北野战军肩负着保卫西柏坡的使命,这个使命就不是以消灭多少敌人作为战绩来炫耀的。就像亮剑中华野老总训斥部下:“李云龙那仗根本就不是抓俘虏的仗”一个道理。所以聂帅总是把杨成武放在张家口一带傅作义的兵锋处,形成保卫西柏坡的一道屏障。

    四、以上几点并不是说聂帅在军队建设方面一无是处,聂帅注重军队的纪律,平时军容风纪抓得很严,非常能打的黄永胜把地主家的黄花大闺女肚皮搞大了,聂帅要办他,黄永胜吓得跑到察哈尔,也是机缘巧合,正好中央就近调人到东北,黄永胜离东北最近,聂帅就把黄永胜拨到东北去了。这里透露一个扎心的信息,开国大典时的阅兵动用的全部是华北野战军部队,非常能打的四野却无缘开国大典,原因就是华北野战军的军容风纪最好,而四野这方面不行。开国大典是面向全世界的盛会,要向全世界的人展示解放军的军容风纪,此时解放军的军容风纪显得特别重要。而良好的军容风纪养成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

    五、北平是著名古都,文化名城,如果说上海的问题是经济问题的话,那北平的问题远比上海复杂一万倍。这又是一个“没有战绩”的工作,和平解放北平后,敌特分子的破坏、前清遗老的固执、改编军队的磨合、经济建设的复工、百姓生活的正常化,中央领导班子进京后的衣食住行和安全,没有一件是有“战绩”的工作,而这些却又是聂帅的强项,处理起来非常顺手。

    一个军事家,战绩固然能说明将帅的水平,但是面对和处理远比打仗更加复杂的问题,同样是考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指标。许多人不明白张良怎么会跻身武庙十哲。张良更多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全局把控能力。聂帅的特长正是军队建设方面打仗以外的素质。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