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唐朝和阿拉伯国家的战役(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帝国为什么不继续往东打大唐?)

    栏目: 知识 日期:2022-10-27 22:00:22 浏览量(来源:小陶

    [摘要]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怛罗斯这一战说是阿拉伯帝国赢了,但戏剧性的是,他们击退了唐军后第一时间遣使来到大唐“求和”,俨然一副被唐军打怕了...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

    怛罗斯这一战说是阿拉伯帝国赢了,但戏剧性的是,他们击退了唐军后第一时间遣使来到大唐“求和”,俨然一副被唐军打怕了的样子。

    事实上,阿拉伯帝国还是真的被唐军打怕了,史传的“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以数倍于唐军、高达十数万人的规模对战仅有三万的高仙芝部队,就这样碾压式的对战,也只是堪堪平手,而后来大唐被击败,还因为其中有人“背叛”。

    因为高仙芝带去的这三万部队里,其中有两万多是从铁勒部的“葛逻禄”、中亚小国“拔汉那”这两个政权征调来的,所以说真正属于大唐安西军的人数,仅仅是几千人,后来阿拉伯得以打破平手的局面,击退大唐,那都是因为策反了葛逻禄背叛大唐形成夹击,这就意味着,阿拉伯帝国等于是靠着十几万人才把数千唐军给击退。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一个正常的军事家、统治者,都不难发现这场所谓的“胜利”就是一次侥幸,阿拉伯帝国自己很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不会觉得他们真的赢了大唐,反而是要担心高仙芝下一次带数万大唐精锐过来他们该怎么办,大唐在西亚灭国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阿拉伯帝国并不觉得自己能幸免。

    所以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之战后才没有一点点赢家的姿态,主动遣使翻山越岭来到唐玄宗面前道歉求和,他们更怕自己使者的速度比不上唐朝人愤怒决定攻打他们的速度。

    所幸当时的唐玄宗已经开始揽着杨贵妃醉生梦死,没有太对国家大事上心,若不然的话,唐代的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或许真的早被高仙芝的“报复”给铲平了。

    阿拉伯帝国和大唐的“冲突”

    大唐的快速崛起,是在唐太宗的贞观年间发生的,唐太宗在位时期,以强大的武力和文化、政治包容力征服了大量周边的游牧民族,强大的东突厥、铁勒部都相继臣服于大唐,李世民也得到了“天可汗”的尊称。

    在东亚的格局稳定后,大唐自然而然向中亚递进,贞观十四年,大唐将领侯君集平灭高昌国,然后在此根据李世民的指示建立“西州都护府”,这是大唐“沟通”中亚通道的第一个重要据点,在同年的九月,著名的“安西都护府”建立,这个屹立在西域的大唐之府,将在未来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成为“历史明星”。

    之所以说是历史明星,那是因为安西都护府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经常“出镜”在历史记载中。

    安西都护府的建立一开始是为了“盯着”强大的西突厥的,不过西突厥被灭亡的速度很快,公元657年,苏定方灭西突厥,自此,大唐的安西都护府成为该地区各政权、部族联络大唐的渠道,一部分人选择臣服大唐,一部分人则选择西迁,也就是前往阿拉伯帝国境内。

    在西突厥被灭的四年后,也就是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建立,史称“倭马亚王朝”,又或者称其为“白衣大食”

    其实在倭马亚王朝建立以前,阿拉伯地区的国家一直都被大唐统称为“大食”,古老的贸易早已经让大唐对大食有很深刻的了解,而阿拉伯帝国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执政时期后,开始认识到统一的、世袭的政权重要性,因此倭马亚王朝应运而生,所以大唐人口中的大食,也成为了白衣大食。

    新建立政权的阿拉伯帝国雄心壮志,他们觉得即便是富庶的东方帝国:大唐,也不会是他们的对手,其实阿拉伯帝国的“错觉”无可厚非,因为他们和大唐实在太远了,对他们来说,吐蕃的威胁要远远大于大唐。

    而阿拉伯帝国想要侵略大唐,那么必须打通的关卡,就是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掌控了大量的部族和政权,阿拉伯帝国就是想“抢地”、“抢人”、“抢权”。

    可惜和大唐的“碰撞”让阿拉伯帝国认清了现实,他们得出结论:

    大唐人不仅有钱,还不好惹

    不过大唐可没空把重心放到和阿拉伯帝国的碰撞上,白衣大食建立之后的时间里,东方的大唐帝国正经历了“武则天改唐建周”的事件,因为武则天篡权导致大唐内部混乱,边境地区的力量都被抽调回去参战,趁着这个空档,吐蕃趁机抢夺了安西都护府的控制权,武则天数次出征,差点拿不回来。

    经历了武则天的时期之后,大唐再次迎来一位明君,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阿拉伯帝国和吐蕃难得地放下成见,暂时联手一起“挑衅大唐”,他们对臣属于大唐的小国“拔汉那”发动了进攻,如果打下拔汉那,那么大唐在该地区的“宗主国”威严将会扫地,但结果却不可能让阿拉伯帝国如愿,安西都护府出军,联合该地区的臣属政权,击败了两国联军。

    这次碰撞是大唐和阿拉伯帝国第一次剧烈的碰撞,因为历史记载的缺失,因此具体的参战人数不知道,但结果救赎阿拉伯帝国和吐蕃惨败,阴谋被粉碎。

    眼看军事行动不可取,阿拉伯帝国开始了“宗教同化”的手段,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最强的手段一直都是宗教手段,而对于大唐来说,这一种层面上的威胁,是真的需要重视的,因此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大唐将领开始侧重安西都护府,和阿拉伯帝国经常发生摩擦,阿拉伯帝国几乎没有占到过便宜。

    而在阿拉伯帝国东进的计划进行的同时,他们内部也出现了新的“竞争”,阿拉伯的另一支贵族哈希姆家族的实力逐渐强大,对倭马亚王朝的统治者十分不满,到了公元746年,哈希姆家族正式分裂阿拉伯帝国与倭马亚王朝对抗,并且在数年之后击败倭马亚王朝,取而代之,建立了新的王朝,名为“阿拔斯王朝”。

    因为阿拔斯王朝崇尚“黑色”,因此唐人将其称为“黑衣大食”,与白衣大食明显区分开来。

    野心膨胀的黑衣大食:和大唐的怛罗斯大碰撞

    哈希姆家族在逐渐掌握阿拉伯帝国的大权的同时,也对大唐王朝表现出强烈的“敌视”,在黑衣大食的眼中,白衣大食打不过大唐,那是白衣大食自己的能力不足,而黑衣大食想用击败大唐来证明他们取代白衣大食是正确的历史发展。

    与此同时,经历过吐蕃要挟“小勃律国”的事件后,大唐的名将高仙芝已经常驻安西都护府,防御吐蕃对安西都护府及其附属实力的骚扰,此时的大唐在西域的布局也可以说是十分之强盛。

    强强碰撞,便有大战。

    经过数次在西域对吐蕃延伸势力的镇压,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在西域的威望盛极一时,公元750年,高仙芝奉命带兵攻打臣属于吐蕃的车师国,吐蕃根本无力救援,车师国国王被俘虏,送往长安献俘虏。

    同年,高仙芝征伐“石国”,石国百般求饶但仍然难逃高仙芝的屠刀,石国国王都被俘虏到长安处死,而石国也被唐军几乎屠灭,让人意想不到的事,石国国王之子却被父亲安排逃脱,绝望之下的石国王子向西找到黑衣大食求助,这件事让黑衣大食也措手不及。

    和大唐终有一战,但黑衣大食却不想那么快,毕竟高仙芝带着大军连续征伐胜利,风头正盛,黑衣大食也不想撞上士气高昂的大唐军队。

    可问题来了,黑衣大食不去攻打大唐,高仙芝却不准备放过“收留”石国王子的阿拉伯帝国,本来高仙芝和大唐朝廷对阿拉伯帝国就很不满了,于是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高仙芝带着数千唐军主动出击,除了数千唐军以外,还有两万多的葛逻禄、拔汉那联军,所以一共是三万人左右。

    虽然大唐方面看似人少,但大唐的安西军却不是什么平凡之辈,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唐军足以在亚洲以一当五,所以当高仙芝主动出击的消息传到了黑衣大食的时候,黑衣大食反而有点没反应过来,但不管怎么说,这算是他们的主场作战,用人数做优势,怎么都不会输。

    而高仙芝的“主动出击”看似鲁莽,但事实上高仙芝在安西都护府坐镇多年,深知“藩国”的秉性,假如高仙芝在正面战场爆发实力,以少战多攻击大食,那么藩国们就会顺着大唐的”优势”出军,所以高仙芝的主动出击,就是为了保证能够同时震慑藩国。

    只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当高仙芝带着三万大军到达石国的第二个军事据点“怛罗斯”的时候,黑衣大食十数万人的军队早在这里展开了埋伏。

    因为唐军冲击黑衣大食,需要翻过帕米尔高原,其中还要三个月的路途,黑衣大食想借着大唐军队的长途跋涉对状态的消耗打一场“埋伏战”,但让黑衣大食没想到的是,大唐军队竟然如此之强,三万人翻山越岭来到这不仅没有什么疲惫姿态,战斗力还保持碾压己方的程度,这让黑衣大食十分惊讶。

    双方在怛罗斯展开了五天的交战,黑衣大食仅仅是靠着人数上的优势来和唐军保持平手,只要被唐军冲散的话,黑衣大食甚至会失去人多的优势,被唐军屠杀,这是唐军自“高丽战争”以来养成的战术风格,屡试不爽。

    眼见胜利无望,阿拉伯帝国十分不甘心,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开出葛逻禄无法拒绝的条件,让在唐军后方的葛逻禄军“反叛”,这不仅是削减唐军本来就劣势的人数,还要杀一个措手不及、前后夹击,而这个计划,在阿拉伯帝国的努力下,成功了。

    在高仙芝以为都要撤退回去“召集人马”的时候,葛逻禄忽然在后方发动冲击,而阿拉伯帝国的大军也忽然出动,身经百战的高仙芝立即看出这是葛逻禄背叛了,于是便迅速变换唐军阵型,前后两侧防御。

    虽然人数不多,但人数少的优势也体现出来了,唐军灵活的军阵变换,让阿拉伯军和葛逻禄即便夹击也得不到什么太大的歼敌效果,在对峙之中,高仙芝带着军队突围,唐军有所伤亡,但是并不大。

    这一战便以高仙芝的“撤退”而宣布大唐战败,黑衣大食“守住”了大唐进攻的步伐,但事实上,在场参战的阿拉伯军士没有一个感到开心,因为这场“大胜”像是一场笑话,大家都知道只要葛逻禄没有背叛,大唐都立在不败之地,更别说大唐帝国的人数比他们还多,如果大军进攻,那么阿拉伯帝国就会步石国后尘。

    战争之后:阿拉伯帝国遣使求和,大唐毫发无损。

    戏剧性的是,在怛罗斯之战后,高仙芝带着部队返回安西都护府的途中遭受到了葛逻禄、拔汉那等势力的阻击,这些在途中的干扰,反而才成为整个高仙芝征伐阿拉伯帝国过程中受损最严重的环节。

    本来高仙芝返回安西都护府后准备重新集结兵力进攻阿拉伯帝国,但不久后大唐的旨意就下来了,让高仙芝卸任安西节度使,回去长安任职,因为这场职位变动,才让阿拉伯帝国避开了和高仙芝的第二次冲突。

    而阿拉伯帝国在无声的等待中不算调整对大唐的政策,在怛罗斯之战后第二年后,他们收到了安西都护府击败吐蕃的消息,正式确定了怛罗斯之战根本没有展现大唐的真实实力,对大唐的实力也几乎没有任何损害,于是便遣使到大唐求和示好,此时的唐玄宗无心朝政,就对此事翻篇了。

    不过世人都知道,大唐此时不征服阿拉伯帝国,强大的帝国迟早会向中亚、西亚征伐,所以大唐就是阿拉伯帝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包括阿拉伯帝国,自己都认同了这个观点了。

    但似乎一切都是命运都有注定,如此强大的大唐竟然在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内乱,以安禄山为首的叛军纷纷反叛大唐,大唐因为这次动乱变得四分五裂,因为节度使制度造成的“割据雏形”正式成型,这就是让神州遭难、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自此,大唐失去了进攻阿拉伯帝国的实力,到了公元790年,大唐彻底失去西域,再也无法把势力延伸到阿拉伯地区,这才让阿拉伯帝国避免了和大唐决一死战的结局。

    而大唐,即便衰弱了,也不是阿拉伯帝国胆敢染指的地方。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

    当时阿拉伯帝国与唐军连翻交战后发现,自己15万兵愣是啃不动2万唐军,而且唐军摆出的古怪阵型让他们吃尽苦头!

    想要了解这场东西两大帝国的大战,就必须先了解战前的形势。

    战前形势

    阿拉伯帝国一直有吞并唐朝的想法,甚至一度放出狠话,谁率先攻进大唐,就任命谁做那里的最高长官。

    于是,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大将都沸腾了,其后不断向大唐边境进攻,双方围绕中亚河中地区展开争夺,因为这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但阿拉伯帝国数次进攻大唐边境,不是被唐军伙同胡人军队打败,就是单独被归附唐朝的突骑施汗国打败。

    由此,大唐对阿拉伯产生震慑作用,迫使其不得不暂时放弃东扩计划。

    到了唐玄宗后期时,高仙芝攻灭西域石国,但石国王子侥幸逃脱,跑到大食(阿拉伯帝国)请求派兵助其复国。

    阿拉伯帝国一听,觉得进攻唐朝的机会来了!

    因为高仙芝动不动就把别人灭国,引发西域昭武九姓诸国不满,此时正好联合攻下唐朝安西四镇。

    怛罗斯大战

    高仙芝收到大食(阿拉伯帝国)将要突袭安西四镇的情报后,不仅不去加固防御工事,反而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要先发制人,于是统率2万唐军加上拔汗那人、葛逻禄人作为胡人盟军向大食国进发。

    正当大食国派驻东方的总督艾布·穆斯林还正在调兵遣将,准备突袭唐朝安西四镇时,他就收到一个令他惊讶不已的消息——高仙芝率领唐军已突入阿拉伯帝国境内!

    于是赶紧调兵迎战,双方在中亚怛罗斯城相遇。

    可正当两军对阵时,大食军队发现对面的唐军摆出了一种奇怪的阵型。

    这是经过高仙芝改良后的“锋矢阵”!

    唐军野战常用的锋矢阵是轻装步兵位于阵列最前端,以陌刀或马槊开路,逼退敌人冲上来的骑兵。

    等敌骑退却,藏身于轻步兵背后的骑兵再突然冲出,予敌迎头一击,同时,位于最后列的弓弩手持续仰射,射住阵脚,阻击后续的敌兵,直到前方的骑步兵协同作战完全击溃对方。

    高仙芝的安西军对锋矢阵的改进在于,他使得步兵与骑兵真正实现了同步进退,无缝衔接。想必战场上的大食士兵已经发现了,唐军的步兵居然是骑马或坐车(马车)来的!

    这样做可以将骑兵超强的机动性与步兵陌刀阵压迫感十足的威力性几近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并使之发挥到了极致。

    于是,曾经横扫亚欧非大陆的大食军队出现了退却的现象!

    但人家毕竟是一群有共同信仰的人,很快重新组织再向唐军发起数次进攻。

    一边是人数众多,不畏死亡,另一边是人数有限,但威猛沉着,战法精良,双方谁也无法彻底击溃对方。

    战场形势就这样陷入僵持对峙阶段!

    直到第五天,发生了一件神秘的事,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一支大食军队突然出现在唐军营地后方,突然发起袭击,毫无准备的唐军顷刻间陷入混乱,随即崩溃。

    混乱中,跟随唐军出战的藩属国葛逻禄人见势不妙,马上临阵倒戈,跟着大食士兵一同追杀处于混乱中的唐军。

    同时,唐军的另一个友军拔汗那人也临阵倒戈,把唐军的退路全部封死了。

    很明显,这是要围歼唐军!

    高仙芝原本想整军再战,但在属下李嗣业劝说下很快冷静下来,当场下令强行突围,往安西都护府方向撤退。

    说时迟那时快,李嗣业当场抓起一根大棒冲向路口敌军,这位猛人当场干掉十几个敌人,打开路口。

    唐军于是聚拢败兵,且战且退,直到安全退入大唐国境。

    而大食方面也没有派兵继续追击,这场战争最终以阿拉伯帝国胜出而结束。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战

    实际上东西方史书对这一战描述不多,也没有做过什么有价值的评价,但我们从战后的形势可以分析出来。

    因为大食国战后以实际行动来表达了自己对大唐帝国军队的评价!

    真相就发生在唐军被突袭的那个时候!

    唐军是有警戒的,为什么还会被突袭,很明显是负责外围警戒的葛逻禄人背叛了大唐。

    作为一个小小的藩属国,背叛唐朝,事后必定遭到清算,他们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一定是有人给撑腰,并给了足够诱惑的好处,葛逻禄人才敢背叛唐朝。

    战后中亚的格局变化就印证了这一点!

    按理说,你都把唐军打败了,应该趁机挥师东进,一举攻下唐朝西域四镇,才合理。

    但阿拉伯帝国不仅没有这么做,反而就此止步,甚至主动放弃了在中亚包括怛罗斯在内的一些领土。

    而这些被阿拉伯帝国放弃的领土,被葛逻禄人接管了,这是好处之一!

    其次,战后的葛逻禄人从此在中亚两河流域附近大肆扩展,仅仅15年就成为了中亚霸主,这是好处之二。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阿拉伯帝国在战场上策反了葛逻禄人,让他们故意在唐军营地后方让出一条路,让大食军队突袭唐军。

    而给出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大食退出中亚,让葛逻禄人接管并默许他们扩张。

    二是,如果唐军秋后算账,有大食军队撑腰。

    这样一来,葛逻禄人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在巨大诱惑之下,直接背叛唐军,导致唐军大败。

    基于这样一个逻辑,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大食国这么做的动机。

    从以上一系列举动导致的最终格局来看,葛逻禄人成了中亚霸主,该国位于唐朝和大食中间。

    这是大食国一手促成的,他们为什么要在大食与唐朝之间扶持一个国家出来?

    很明显,从地图上看,葛逻禄人夹在大唐与大食之间,起到一个战略缓冲区的作用,此举可以避免唐朝和大食边境直接相连接时,双方爆发冲突,防止唐军一举攻入大食境内。

    这应该就是大食国的算盘!

    所以,真相是这样的:

    大食国在几天的交战中,深刻认识到了唐军的强大,15万大军被2万唐军打成了对峙局,而且还只是唐军边境驻军。

    何况,连两万唐军都无法歼灭,最后还让人成功逃走!

    如果唐军几十万精锐出兵来攻,那还有的玩吗?

    之前想要吞并大唐的计划,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所以,大食为了防止唐朝派重兵报复,也为了以后大家相安无事,策反葛逻禄人并将其扶持成中亚大国,充当大唐与大食之间的屏障。

    并于第二年派出使臣来大唐求和,双方从此之后井水不犯河水,保持友好交往。

    史书上,双方都没有使用过多笔墨去描述这一战,如果一定要说评价,那么从阿拉伯战后的种种表现,可以得出这样的评价。

    2万唐军虽然因盟友背叛而战败了,但大唐精锐部队的战斗力给阿拉伯帝国军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以至于改变了原本要东扩的既定国策。

    这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的评价!

    上一页12下一页